【综述】鞍区肿瘤病理(1):垂体腺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鞍区肿瘤病理(1):垂体腺瘤

《Surgical Pathology Clinics 》杂志2020年6月刊载[13(2):305-329]美国Saint Louis University的 Katherine E Schwetye,和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Sonika M Dahiya撰写的综述《鞍区肿瘤Sellar Tumors》(doi: 10.1016/j.path.2020.02.006.)。

重点

●复杂的鞍区解剖产生出广泛的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疾病实体,包括自身免疫过程和各种系统性疾病继发受累;

●磁共振成像仍然是一个关键的诊断工具;

●垂体腺瘤的分类是根据其发育谱系(PIT,T-PIT,或SF表达)。

●颅咽管瘤的两个组织学变异表现出相互排斥的遗传特征:在成釉质(adamantinomatous)型中有CTNNB1突变,在乳头(papillary)型中有BRAF V600E突变。

●垂体后叶肿瘤源于一个共同的谱系,因为所有的都表达TTF-1,可作为诊断标志物。

鞍区病变包括范围广泛的良性和恶性肿瘤以及非肿瘤性实体,其中许多是新描述的或最近修订了命名法的。与其他颅内部位相比,影像学特征相对较无特异性,组织病理学诊断是最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垂体腺瘤、炎性病灶和该区域特有的肿瘤(颅咽管瘤),以及可能发生但不局限于鞍区的肿瘤(神经鞘瘤、转移瘤等)。

垂体腺瘤

简介

垂体腺瘤主要影响30至60岁的成年男性和女性,虽然偶尔出现在儿童中;发病率黑人比白人高,西班牙裔比非西班牙裔高。症状反映有局部肿块占位效应,包括头痛、视觉障碍、海绵窦结构受压(特别是颅神经III、IV和VI)以及激素分泌过度。激素分泌分泌过度取决于具体的亚型。高泌乳素(PRL)水平的出现是由于“垂体柄效应”,即肿瘤的肿块阻碍了漏斗部死亡多巴胺的释放;多巴胺抑制泌乳素细胞的基本的高分泌能力(the basally high-secretory tone),因此抑制分泌的缺失导致高泌乳素血症。临床症状包括女性出现闭经、溢乳,男性有微妙的(subtle)性功能障碍和不育症。其他高分泌激素导致临床可识别的表型。产生生长激素(GH)的肿瘤,即生长激素细胞腺瘤,会出现在骨骺平板关闭前产生巨人症、肢端肥大、软组织肿胀、高血压、高血糖症和睡眠呼吸暂停。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肿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引起库欣病,伴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导致中央型肥胖、皮肤妊娠纹、高血糖症、骨质疏松和多毛症。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和/或促黄体生成素(LH)的肿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由于血清激素水平低,临床上通常静默无症状。产生促甲状腺激素(TSH)的肿瘤,即甲状腺激素细胞腺瘤,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出现。总的来说,转移是罕见的。当出现在脑脊液或全身部

位时,肿瘤被指定为垂体癌。目前还没有一组组织学特征能准确预测垂体腺瘤的转移潜能。目前的系统没有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垂体腺瘤的分级(WHO2017);之前的版本(WHO 2004)建议根据p53过表达和Ki-67指数来指定”不典型(atypical)”,但现在不建议这样做。应该评估垂体腺瘤的增殖性(有丝分裂计数和Ki-67指数)、肿瘤的侵袭性、功能状态以及与进袭性(aggressive)临床行为相关的特征。

2017年修订的世界卫生组织垂体腺瘤分类系统也引入了谱系特异性分类的概念,而不是通过激素的独立表达进行分类。三个主要的转录因子定义了分类:PIT-1(垂体特异性POU -分类同源异形结构域转录因子,用于鉴别生长激素细胞、泌乳素细胞和促甲状腺激素细胞);SF-1(类固醇合成因子1,调节促性腺激素细胞分化)和T-PIT (T-box家族成员TBX19转录因子,用于鉴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

在垂体腺瘤中有临床上静默性到有“功能性”(高分泌)的肿瘤。血清激素水平可能与肿瘤的实际尺寸不一致,免疫组织化学反应也不总是能反映肿瘤的功能状态。

大体特征

MRI是鉴别垂体腺及周围鞍区病变的首选方式,并提供高精度。在非对比的T1和T2加权序列中,正常垂体前叶与灰质等信号。垂体后叶有固有的T1高信号,T2低信号。漏斗部和腺体在摄取对比剂后逐渐增强,而垂体腺瘤的对比剂摄取则缓慢。虽然它们大多数是实质性的和强化的(图1A),但有时也可能是囊性的。

图1.成人对比强化的鞍区肿块(A)。多形态的细胞群在垂体腺腺体中腺泡的架构排列(B)。网状霉素进一步强调了正常细胞的正常腺泡的排列(C)。腺瘤的肿瘤细胞一致性和单台=态性(D)。网状霉素染色突出显示正常的腺泡的架构缺失(E)。

有两种主要的临床-放射分级系统来描述垂体腺瘤的侵袭性。Hardy系统(1976)通过影像学特征对腺瘤进行分级。I级包括垂体尖内病变直径小于1 cm的微腺瘤;II级描述直径至少1cm的大腺瘤;III级肿瘤局部侵袭,可引起蝶鞍骨质侵蚀;IV级大腺瘤侵袭鞍外结构,如骨、下丘脑和海绵窦。“垂体巨腺瘤”通常是为大于4cm的病灶保留的。Knosp系统(1993)基于颈内动脉的内侧、方的内侧切线、颈动脉间线和外侧切线所确定的受累空间(involvement of spaces defined by a medial tangent, the intercarotid line, and a lateral tangent on the intra- and supracavern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0级为正常状态,4级为海绵窦颈内动脉全部包绕。在最初的研究中,大部分2级病灶以及所有3级和4级病灶在术中都显示有海绵窦侵袭的证据。海绵窦侵袭(CSI)是不完全手术切除最常见的和重要的危险因素, Knosp分级3或4级都显示海绵窦侵袭(CSI)。然而,因为神经影像、术中,以及病理评价的不精确,在最近的WHO分类系统中,侵袭性不是目前正式的分级方案的一部分。

大体上,腺瘤是棕褐色变色(tan brown discoloration)的软性病变。微腺瘤对于外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来说都很难大体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