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案(通用13篇)

合集下载

《咕咚》教案(20篇)

《咕咚》教案(20篇)

《咕咚》教案(20篇)《咕咚》教案(1)活动设计背景担心,是幼儿常遇到的心情问题。

听到班上孩子说担心,担心心情对小孩身心健康是特别有害的。

很多令孩子担心的事物,孩子们都表现出担心的心理,所以渴望利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削减或避让孩子们有这种担心怕的心情。

活动目标1、观赏《咕咚来了》。

2、理解故事,激活孩子们乐观思索问题的爱好。

3、懂得遇到事情不慌张,要问清楚、弄明白再行动。

4、感悟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能分析故事情节,培育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鼓舞孩子们大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遇到事情要冷静思索。

活动预备故事《咕咚来了》光碟一张。

小白兔、狐狸、猴子、狮子等动物的图片。

活动流程:爱好导入——观赏故事——理解故事(就故事内容提问)——观看故事视频(加深故事理解)——角色表演活动过程:一、爱好引入1、老师:今日老师不仅请来了园长老师们和我们一起上课,还请来了一个小客人,大家看看他是谁呀?(小白兔)2、老师:大家看看这只小白兔它在做什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跑呀?3、老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咕咚来了》就会明白小白兔为什么跑了。

(供应给孩子们思索的机会,并将小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

)二、听讲故事《咕咚来了》1、讲完故事后,我并不是在等待幼儿的正确答案,而是鼓舞幼儿叙述听到的故事内容。

当有的内容幼儿无法讲出时,我准时赐予了丰富的学问的机会。

2、提问:小白兔为什么跑呀?“咕咚”原来是什么声音?3、提问:小白兔听到“咕咚”的声音时,心里有什么感觉?它是怎么样做的?4、小白兔一路上碰见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5、提问:长毛狮子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呢?(在开放式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和幼儿一起对故事进行了适时的概括、提炼和总结,使幼儿对故事内容获得了进一步的'熟悉、理解和掌控,同时熟悉也获得了提升和升华。

)三、争论1、小伴计们听完了这个故事,我们要向谁学习?为什么啊?2、老师总结:小白兔它们不知道咕咚是什么,没弄清楚,就吓得慌惊慌张的逃跑,后来在狮子的帮忙下,知道咕咚原是熟透的木瓜掉入水中发出的声音,所以他们就不担心了。

《咕咚》的教案

《咕咚》的教案

《咕咚》的教案【教案题目:《咕咚》的教案】节奏感是音乐的精髓之一,它能引起人们情绪的起伏和共鸣。

而贝多芬的《咕咚》这首作品,正是以其强烈的节奏感闻名于世。

作为音乐教案的设计者,我们要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欣赏《咕咚》这首乐曲呢?下面将介绍一套针对初级音乐课的《咕咚》教案。

【教案正文】I. 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能够:1. 了解《咕咚》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和特点;2. 分析乐曲的节奏部分,体验其独特的节奏感;3. 进行简单的合奏,达到合作与协作的目的。

II. 教学准备1. 一套贝多芬《咕咚》的录音;2. 乐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以及其他打击乐器,如鼓、木琴等;3. 班级课本《音乐之旅》或其他相关音乐教材。

III.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贝多芬以及他的代表作品,然后给学生播放一段《咕咚》的录音,引导学生首先感受这首乐曲的氛围。

2. 欣赏与分析(10分钟)让学生仔细聆听《咕咚》,并提醒他们关注乐曲中独特的节奏感。

然后,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各自对于这首乐曲的感受和分析。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乐曲的节奏感如何体现?- 贝多芬是如何使用不同的乐器来增强节奏感的?3. 合奏探索(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钢琴手、一名小提琴手、一名大提琴手以及数名打击乐器手组成。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乐谱,让学生根据乐谱进行合奏。

4. 学习评价(10分钟)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撰写一篇关于《咕咚》的短评,描述他们对于这首乐曲的感受和认识;- 绘制一张乐谱,用以记录合奏的过程。

5. 总结与延伸(5分钟)请学生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并从中总结出他们对于《咕咚》乐曲所理解的新知识。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延伸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IV.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咕咚》这首乐曲并体验其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协作能力。

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合奏的录音和乐谱,与其他班级或家长们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咕咚》教案(精选

《咕咚》教案(精选

《咕咚》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咕咚》一文。

具体内容包括:1. 熟悉生字词:咕咚、湖面、倒影、寂静、偷偷、涟漪、荡漾等。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情感。

3.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能力,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大自然的美景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咕咚》,猜测“咕咚”是什么声音,引发学生思考。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教师指导并讲解生字词。

4. 课文朗读: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教师进行评价指导。

5.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6. 实践活动: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色,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7.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8.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随堂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咕咚》2. 生字词:咕咚、湖面、倒影、寂静、偷偷、涟漪、荡漾等。

3. 课文结构:观察、描绘、抒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性的文字。

示例答案:夏日的傍晚,夕阳映照在湖面上,湖水荡漾着,倒映出天空的霞光。

湖边的柳树轻轻摇曳,仿佛在窃窃私语。

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余晖中变得柔和起来,构成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卷。

2024年《咕咚》优秀教案

2024年《咕咚》优秀教案

2024年《咕咚》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具体内容为《咕咚》一文。

该文章主要通过讲述小兔子听到“咕咚”声后,好奇心驱使下展开的一系列探险故事。

文章深入浅出地传递了勇敢、好奇、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表达、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学习,使学生体验勇敢、好奇、探索的精神,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内容的理解、故事情节的把握。

教学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的领悟,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故事中的勇敢、好奇、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大自然中的声音,引导学生倾听并猜测声音来源,激发学生好奇心。

2. 新课内容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词,讲解字词含义。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故事情节。

(3)教师讲解文章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体验故事中的勇敢、好奇、探索精神。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针对文章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讲解。

(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并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文章《咕咚》2. 生字词:咕咚、兔子、勇敢、好奇、探索等。

3. 文章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4. 课后思考问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勇敢、好奇、探索的经历。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类似的探险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咕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咕咚”这个词语的含义。

让学生学会正确发音和运用“咕咚”一词进行简单的句子表达。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提高他们对词语的听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咕咚”一词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咕咚”这个词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语言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咕咚”这个词语所代表的意义。

通过故事情境,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咕咚”一词进行句子表达。

2.2 教学资源使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咕咚”这个词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与“咕咚”相关的声音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猜测“咕咚”所代表的意义。

3.2 教学新词向学生介绍“咕咚”这个词语的含义和正确发音。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咕咚”一词。

3.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运用“咕咚”一词进行对话或故事创作。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供反馈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通过听力测试,评估学生对“咕咚”这个词语的听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互动,观察学生的表达和运用能力。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正确发音并理解“咕咚”一词的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咕咚”一词进行简单的句子表达。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咕咚”主题的绘画或手工艺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引导学生进行“咕咚”故事续写,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5.2 家庭作业家长协助孩子用“咕咚”一词进行家庭日常对话,巩固学习成果。

家长记录孩子的表现,与教师进行交流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咕咚”一词。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运用“咕咚”一词。

《咕咚》教学案例(精选13篇)

《咕咚》教学案例(精选13篇)

《咕咚》教学案例(精选13篇)《咕咚》篇1教学目标:1、能借助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析感悟课文中动物们的不同表现,能大致体会“遇到任何事情,要动脑筋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地跟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趣揭题师:小朋友们,如果将一块小石子投进装满水的水桶里,会发出什么声音?(咚、咕咚)正是这声音,曾经吓坏了森林中中的一群动物呢!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板书课题《咕咚》,齐读。

二、整体感知1、请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第一次读课文,能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尽量做到通顺。

第二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咕咚”是指什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动物,请用“—”划出来。

2、交流反馈a、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三、品读课文(图文结合)(一)、出示第一幅图,说说图意。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课文哪两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拿起笔,划出小兔当时心里很害怕的词句。

2、反馈交流。

理解“拔腿就跑”。

你有过拔腿就跑的经历吗?(师讲述自己的经历,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小兔为什么拔腿就跑呢?可见这“咕咚”声实在是大的吓人,所以它一边跑,一边叫。

它是怎么叫的,谁来试试?指导朗读。

2、在小兔的眼里,这“咕咚”是什么?3、小猴听到小兔的叫声,认为这“咕咚”又是什么?(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而且还追它们来了)谁能学着小猴的样子,也来叫一叫(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二)、出示第二幅图师:小猴子那可怕的声音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看图,从哪里看出?此时,在大伙的眼里这“咕咚”又是什么?(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好像是要来吃他们啦!)指导朗读:“快逃命啊,咕咚来了!”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赛读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

(三)、出示图三师:就这样一声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竟成了一种很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里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重量级的人物也怎么样了?正当整个森林乱轰轰一片时,谁出来稳定大家的情绪呀?(野牛)出示图二和图三,比较这两幅图,小动物们的表情和野牛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引读:是啊,野牛不慌不忙地拦住大象,问:“————————”大象说:“——————————————————”野牛非常冷静地问大伙儿:“——————————————”大伙回答说:“————————————————”野牛非常沉着地问小猴儿:“咕咚在哪里,你们看见了吗?”小猴说:“——————————————————————”最后,野牛非常理智地问兔子:“——————————————”兔子说:“——————————————————————”(四)、出示图四师:于是在兔子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湖边,这时,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会说什么呢?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实在是太可笑了!四、拓展延伸1、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板:沉着冷静、肯动脑筋2、那我们以后遇到事情该怎么办呢?板书:咕咚兔子拔腿就跑小猴跟着跑沉着冷静大伙儿一个跟着一个肯动脑筋野牛拦、问课后反思: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年级语文《咕咚》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一年级语文《咕咚》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一年级语文《咕咚》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篇)新课标二年级语文教案1称象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喜欢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朋友,感受曹冲的聪慧。

4、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课题,学习生字“称、象”2、读课题后质疑,师梳疑:谁称象?这是头怎样的象?为什么要称象?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说说。

2、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两个自然段尝试自学)(1)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2)划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读正确。

(3)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得正确、流利。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艘、沉、止”帮助学生把每一段都读正确指导学生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其他三段4、组内交流读懂的问题。

5、你还想知道什么?三、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感悟官员称象办法的不可行。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

(2}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3)语句训练:一边一边(4)官员们想出了几种方法?这些方法行吗?(讨论)随机理解“直摇头”(5)、朗读指导。

2、学习4、5段,感受曹冲的聪慧。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2)小组合作研究曹冲称象的方法。

边讨论边做实验。

(3)交流研究结果。

(教师演示或推选学生上台演示)(4)结果如何?理解“果然”四、课本剧表演。

五、指导书写。

六、拓展练习新课标二年级语文教案2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2、学生质疑。

3、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提出的问题太好了。

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了解这个新同学,然后,我们再作决定,是否和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读渎课文。

画出本课的生字,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咕咚》公开课教案说课稿及同步练习

《咕咚》公开课教案说课稿及同步练习

《咕咚》公开课精品教案说课稿及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故事情节,理解“咕咚”这一角色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点。

(2)运用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故事情节讨论: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分析“咕咚”这一角色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咕咚”这一角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点。

2. 角色扮演法:运用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讨论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分析“咕咚”这一角色的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课文朗读评价:评价学生朗读课文的正确性、流利性和感情表达能力。

3. 生字词运用评价:通过默写、造句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4. 故事情节理解评价: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课文原文,方便学生朗读和理解。

《咕咚》教案(通用13篇)

《咕咚》教案(通用13篇)

《咕咚》教案《咕咚》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咕咚》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咕咚》教案篇1活动目标1、欣赏理解故事内容,能复述主要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

2、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1、能根据图来复述故事;2、让幼儿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活动准备故事图片,头饰(小兔、狐狸、猴子、老虎、熊、狮子),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

活动过程1、放录音带。

幼儿听一听磁带中有什么声音?学一学这种声音,并说一说这种声音是什么发出的。

小朋友们听过“咕咚”的声音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听了故事《咕咚》就知道了。

2、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让幼儿初步感受故事内容。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3、出示故事图片。

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全面理解故事情节,学会角色对话。

① 小兔住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小兔为什么拔腿就跑?② 遇到了谁?狐狸说什么?小兔怎么回答?狐狸怎么样?③ 路上它们又遇到了谁?小猴说什么?狐狸怎么回答的?猴子怎么想的?又怎么做的?④ 后来又遇到了谁?它们怎么说的?大家怎么做的?⑤ 最后,它们碰到了谁?说了些什么?“咕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4、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学会故事中的语句。

(如:拔腿就跑、慌慌张张、一边跑一边喘气、上气不接下气、东瞧瞧西望望。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学反思本节活动课由于是从以故事形式而设计的,课堂气氛活跃,准备也比较充分,幼儿都能够根据图意来复述故事,能够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句,美中不足就是缺少了让幼儿戴头饰、分角色表演故事,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我想这节活动课会更加完善。

《咕咚》教案(精选12篇)

《咕咚》教案(精选12篇)

《咕咚》教案(精选12篇)《咕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熟悉“咕、咚、熟、拔、腿”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过程:吸引同学,揭示课题1、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并说说动画片讲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3、你想知道接下来的故事吗?读了课文呢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建议:借助拼音把这些字读准,用笔勾出自己不熟悉的或难读的字,标出自然段。

2、课文里有些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熟悉他们吧!(指名读----领读----集体读----开火车)3、这些生字宝宝课淘气了,瞧它们都躲到课文里了,在他们的带领下你能把课文读得比刚才更好吗?(分段读)4、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三、学习课文1、咕咚吓到了那些小动物?2、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读一读第2段,找出相应句子。

3、什么是“撒腿就跑”?你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4、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谁来喊一喊?5、你从小兔的喊声里能听出些什么?(紧急、可怕)6、听到小兔子的喊声,猴子、狐狸、小鹿、山羊、大象他们是怎么做的?读3、4自然段划出相关字词。

7、这些小动物听到咕咚就撒腿就跑,假如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为什么会慌惊慌张?(慌惊慌张盲目信任别人,不思索)8最终野牛怎么做的,跟他们有什么不同?读自然段,数一数野牛几拦几问。

9、你仿佛发现了一头怎样的野牛?(不慌不忙)10、这些小动物你喜爱谁,为什么?11、结果怎么样呢?齐读6、7段并加上动作。

12、他们笑些什么?他们心里会说些什么?四、总结1、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2、结合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板书:咕咚小兔吓一跳拔腿就跑小猴狐狸、山羊、松鼠大象野牛《咕咚》教案篇2学习目标:1、熟悉13个会认字,能正确书写8个会写字,学习两个新部首“羊字头’’和“足字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咕咚》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4篇)

《咕咚》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4篇)

《咕咚》教学设计《咕咚》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咕咚》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咕咚》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理解“拔腿就跑”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动物们的惊慌失措和野牛的沉着冷静。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懂得遇事要冷静,不要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要弄清事情的真相。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小朋友们,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都知道哪些声音?能说说、学学吗?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种声音。

认真听,说说这是什么声音?(多媒体播放多种声音,播一个学生说一个再现画面,再学一学)。

(小溪流水声、打雷声、小鸟的叫声、汽车的喇叭声等等)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也是一种声音,叫“咕咚”(板书课题),请大家举起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想知道《咕咚》的故事吗?请小朋友们打开书163页,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熟悉的字用笔圈一圈,请拼音朋友来帮忙,多读几遍认会它。

2、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呀!圈的生字都认会了吗?还有不会吗?说说看,大家来帮助你。

(学生有就说,教师相机处理,没有拉倒)没有?那老师可要考你们啦?有信心吗?3、(利用[多媒体:湖边长着几棵木瓜树,木瓜上有生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配“咕咚”声]课件检查,组词、说话、说说识字的办法等)4、小朋友们学得可真好!都是聪明的好孩子!生字都学会了,咱们再来读读课文好吗!下面我请几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真正做到了读准确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分段读课文)三、再读课文,朗读品悟1、指导学习课文2————4节(1)请看:课件出示一个木瓜“咕咚”一声掉进湖里,听到了这个声音,小动物们有什么表现?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在书上做标记。

咕咚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咕咚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咕咚教学设计实用五篇咕咚教学设计 11、知识目标(1)复*字词,巩固拟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表演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多想、多看和多问,才能了解事实真相”的道理。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的头饰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小组合作法、开放式联想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复*词句。

师:小朋友,美丽的大森林里,藏着许多有趣的事。

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玩。

你们高兴吗?(播放录音:要想去森林,先要闯三关!)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第一关:词语小火车。

(出示词语:咕咚、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鹿、熟了、逃命、大象、拦住、领着、掉进湖里)这列火车开起来!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师:真不错,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

第二关:选词造句。

(词语同上)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第三关:拟声词找家。

(咕呱咕呱、沙沙沙、嗡嗡嗡、哗啦哗啦、叽叽喳喳,短文内容:大森林里的声音真好听!雨娃娃()地飘落下来,小溪()地流淌着。

勤劳的蜜蜂()地提着蜜罐采蜜,小鸟在树上()地唱着歌,一只青蛙从水里跳了出来,()地呼唤同伴。

)请一生一边填空一边有感情地朗读。

(播放声音:恭喜你们闯关成功,森林王国欢迎你!)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咱们赶快去森林看看吧,你们看,湖边的木瓜树上结满了金黄金黄的木瓜,真馋人哪!(播放:咕咚声)咦,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生:我听到了咕咚一声。

师:咕咚声是从哪发出的?生:咕咚声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师:你们知道吗?就是这“咕咚”声,可把动物们吓坏了!现在,我们继续学*第20课“咕咚”,了解事情的真相。

19《咕咚》(教案)

19《咕咚》(教案)
故事寓意:遇事要冷静分析,不要盲目跟风。
咕咚:一个神秘的动物,发出“咕咚”的声音,引起其他动物的注意和恐慌。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小兔子:听到咕咚的声音后,感到害怕和好奇,跑去找其他动物询问。
小狐狸:听到咕咚的声音后,感到害怕,想要逃跑。 以上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及特点,通过 这些角色的表现,可以引导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情绪和反应,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以上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及特点,通过这些角色的表现,可以引导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情绪 和反应,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故事背景:描述 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和人物
音乐导入: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营造氛围并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导入新课:通 过故事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朗读课文:教 师范读,学生 跟读,纠正发

分析课文:讲 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 故事情节和寓

拓展延伸:联 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思考 故事中的道理
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复述故事,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体验故事情节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
故事背景:森林里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小动物们纷纷前来凑热闹。
主要角色:小兔、小猴、狐狸等小动物们。 故事情节:小兔听到了“咕咚”的声音,吓得赶紧逃跑。小猴、狐狸等动物们也 跟着逃跑。后来发现“咕咚”其实是一个木瓜掉进了水里发出的声音。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咕咚》教案设计

《咕咚》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咕咚》教案设计适用年级:大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角色情感。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兴趣。

3. 教育幼儿学会分享,懂得关心他人。

二、教学内容1. 故事《咕咚》的阅读与理解。

2. 讨论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3. 情景扮演,让幼儿体验故事中的角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猜测一个神秘的声音“咕咚”,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2. 故事阅读:教师讲述故事《咕咚》,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3. 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引导他们关注故事中的情感。

4. 情景扮演:分组进行情景扮演,让幼儿体验故事中的角色,培养他们的表现力。

四、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故事《咕咚》。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与家人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兴趣。

2. 关注幼儿在情景扮演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表现力。

3. 课后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分享和表达能力。

4. 定期评估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故事课件:《咕咚》2. 角色头饰:咕咚、小动物们3. 情景扮演道具:树木、草地等4. 相关动物图片:兔子、小鹿、小鸟等5. 分享卡片:用于幼儿分享生活中的小动物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角色情感。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教育幼儿学会分享,懂得关心他人。

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八、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2. 讨论法: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3. 情景扮演法:分组进行情景扮演,让幼儿体验故事中的角色。

《咕咚》教案(精选

《咕咚》教案(精选

《咕咚》教案(精选教案:《咕咚》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咕咚》。

本课主要讲述了小兔子在森林里遇到一只大狮子,紧张得心脏都要跳出来,发出“咕咚”声,引发了一连串误会的故事。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让学生感受故事的幽默与趣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培养学生倾听、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幽默与趣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材。

2. 学具:文具盒、课本、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课《咕咚》的故事。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阅字典或向老师请教。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如何将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让学生学会运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运用所学的生字词。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咕咚小兔子——大狮子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并请家长签字。

2. 抄写生字词,每个字词写三遍。

3. 请学生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关于“咕咚”的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可以适当延长一些时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拓展延伸: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户外活动,如去动物园观察小兔子和狮子,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景,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汇总十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汇总十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汇总十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咕咚》一文,使学生感受咕咚的勇敢和智慧,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会正确书写,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2.课文《咕咚》3.生字词卡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咕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咕咚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自由朗读《咕咚》一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2.分析咕咚的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咕咚的勇敢和智慧。

3.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学会正确书写。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咕咚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克服的?2.你认为咕咚是一个怎样的角色?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咕咚》一文,谁能来复述一下故事情节?(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咕咚的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咕咚的勇敢和智慧。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咕咚的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2.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你会像咕咚一样勇敢面对吗?(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向家长讲述《咕咚》的故事。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咕咚》一文,谁能来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二)课堂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课文表演。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表演,你们对《咕咚》一文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你认为咕咚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2.强调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咕咚》一文,谁能来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二)课堂活动1.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并进行交流分享。

咕咚(教学设计)教案

咕咚(教学设计)教案

咕咚(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咕咚”、“小动物”、“森林”等词语。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学会生字词,并能应用于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小动物。

(2)运用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咕咚是谁?咕咚是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2. 生字词:咕咚、小动物、森林、害怕、勇敢、善良、合作、团队精神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正确认读生字词。

(2)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运用所学词语进行情景交际。

2. 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小动物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咕咚及其特点。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认读生字词,讲解词语意思。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展示生字词卡片,互相认读。

(2)教师挑选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交际。

4.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5. 总结与拓展:(1)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拓展活动。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课文故事。

(2)家长签字确认,教师检查。

《咕咚》教案设计

《咕咚》教案设计

《咕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故事中动物们的特点和行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运用角色扮演、故事续编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与人分享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敢、自信、乐观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故事情节的拓展与创新。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文《咕咚》文本、生字词卡片、图片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咕咚》故事音频,引导学生听故事。

(2)学生分享听故事后的感受,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情节。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学生讨论生字词的意思,教师解答疑问。

(3)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学习成果。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绘制故事情节的思维导图。

(3)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与同学分享。

2. 拓展作业:(1)编写《咕咚》故事续编,发挥创造力。

(2)家长协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录制视频,分享到班级群。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生字词掌握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咕咚的教学设计(汇编12篇)

咕咚的教学设计(汇编12篇)

咕咚的教学设计(汇编12篇)【教学目标】1、认识“咕、咚”等12个生字。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借助连环画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2、借助连环画复述故事【教学难点】多种方式识字,借助插图复述故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物卡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反犬旁:与兽类有关鸟字边:与鸟类和禽类有关虫字旁:与昆虫有关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小动物之间的故事。

板书课题:咕咚(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自主阅读课文,遇到有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不出的生字圈出来,看图猜读或者尝试其他方法猜读。

2、同桌认读圈出的生字,交流认读方法。

3、学生汇报教师总结认读生字方法:(1)借助图画猜读,如:鹿、象(3)借助形声字猜读:吓、拦、领(4)熟字比较:逃,逃、跳熟,热命,伞(5)组词认读:野牛、田野、逃命4、找一下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

(按顺序板书)三、图文对照,了解故事内容1、看图学习1—2自然段(1)观察图一,发生了什么事情?“咕咚”是什么?学生朗读1、2自然段,从文中找答案说一说。

指导好长句子的停顿,“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2)从哪里看出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教师指导朗读“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要读出害怕的感受。

思考:兔子为什么逃跑?2、看图学习3—4自然段(1)兔子的叫声被猴子听见了,它是怎么做的?(跟着跑,一边跑一边大叫)(2)兔子和猴子的叫声被小动物们听见了,它们都害怕了,它们又是怎么做的?课件展示: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指导朗读,可借助动作表演进入角色,读出小动物害怕的语气。

)(3)看图演故事,体验动物们害怕心理。

学生模仿第3或第4自然段看图说话。

如:狐狸一听,就跟着跑起来。

他一边跑,一边大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羊一听,就跟着跑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咕咚》教案《咕咚》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咕咚》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咕咚》教案篇1活动目标1、欣赏理解故事内容,能复述主要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

2、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1、能根据图来复述故事;2、让幼儿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活动准备故事图片,头饰(小兔、狐狸、猴子、老虎、熊、狮子),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

活动过程1、放录音带。

幼儿听一听磁带中有什么声音?学一学这种声音,并说一说这种声音是什么发出的。

小朋友们听过“咕咚”的声音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听了故事《咕咚》就知道了。

2、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让幼儿初步感受故事内容。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3、出示故事图片。

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全面理解故事情节,学会角色对话。

① 小兔住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小兔为什么拔腿就跑?② 遇到了谁?狐狸说什么?小兔怎么回答?狐狸怎么样?③ 路上它们又遇到了谁?小猴说什么?狐狸怎么回答的?猴子怎么想的?又怎么做的?④ 后来又遇到了谁?它们怎么说的?大家怎么做的?⑤ 最后,它们碰到了谁?说了些什么?“咕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4、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学会故事中的语句。

(如:拔腿就跑、慌慌张张、一边跑一边喘气、上气不接下气、东瞧瞧西望望。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学反思本节活动课由于是从以故事形式而设计的,课堂气氛活跃,准备也比较充分,幼儿都能够根据图意来复述故事,能够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句,美中不足就是缺少了让幼儿戴头饰、分角色表演故事,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我想这节活动课会更加完善。

《咕咚》教案篇2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学习“?” 、“?”两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分角色表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咕咚”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分组表演,实现师生多边互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凡事要讲根据、眼见为实,不能道听途说,盲目地下结论。

根据这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我采取激趣促读、创设情境的教法,做到教与读结合、扶与放结合。

引导学生采取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

力求建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让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一、识字、写字。

二、理解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课文。

教学难点为:了解课文主旨,体会“听到任何事情,都要动脑筋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理清层次,通过合作学习,将课文中的大量对白组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再以句带段,以读带讲,深入分析课文,理解文章中心。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运用多种形式,将枯燥的生字教学渗透于有趣的游戏、情境之中,通过摘木瓜、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生字。

以下我着重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做进一步说明。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正因为如此,我运用激趣导入,进行猜谜语、听声音比赛。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渠道运作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而且我还特别设计了个别声音用耳朵比较难以辨别,学生只好用眼睛揭开谜底,从而初步接触课文“眼见为实”的主旨。

最后出示“咕咚”的声音,让学生猜猜这样的声音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让学生模拟发“咕咚”声,从而引出课题。

并且告诉大家:千万别小看这个有点奇怪的声音,它可在森林中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呢。

二、初读感知,理顺层次。

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自读,让学生解决三个问题。

1、文章有多少个自然段落?2、课文中出现了哪几种动物?3、根据插图,复述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这个环节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复述故事,出示课文中的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完整地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并且集体评议。

发挥师生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认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且为下一步的合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抠对白,制作小剧本善于读书的人,会把书越读越薄。

意思就是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自己会归纳和总结。

善于学习的人,同样会把课文越学越精简。

这篇长课文,情节却很简单,对白比较多,我便引导学生自己用笔划出所有的对白,组成一个小剧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感染和示范作用,因此,我通过插图和创设情境,让学生把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经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表演,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表演,小组和小组之间的表演等多次反复的朗读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来体会短小的剧本所表达的故事精髓。

四、分组合作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

而传统的教学弊端在于:教师用烦琐的教学分析占用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事实上,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当学生有迫切的学习兴趣,并且这篇文章又简单易懂,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甚至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

使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互动的局面,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有了小剧本作为主线,我就做到由“扶”到“放”,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对白,找到课文出处,学习探讨整个段落中小动物的心理活动、动作反应、表达情绪的关键词、朗读的语气等等。

通过小组讨论,孩子们在全班交流了学习成果。

如小兔的第一句对白,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孩子们紧扣“撒腿就跑”的这个动词,抓住小兔胆小的心态。

充分发挥想象,“咕咚”究竟是个如何可怕的东西。

学生还能结合生活实际,形象地模拟“撒腿就跑”这个动作。

其他动物的盲目跟随、慌乱紧张,狮子的好奇大胆、要一探究竟的场景都在合作学习中一一再现。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情感体验之后,带感情朗读便水到渠成。

此时再次让学生整体朗读全文,进行总结,完成“总—分—总”的课文学习结构。

五、动脑动口,升华主旨。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并结合社会活动,用语言或图文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所以在《咕咚》这课的设计中,我设计了一组问题,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并给孩子留下情感发挥的余地。

1、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种动物,为什么?2、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3、以后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领悟到“凡事要动脑筋,要眼见为实,不要盲目跟随别人。

”的道理,使课堂有效地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六、作业练习,课内外结合。

我设计了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评一评等自主选择练习,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综合性。

《咕咚》教案篇3《咕咚》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经典童话故事,内容生动,幽默动感十足。

落入水中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吓坏了但小的小老鼠,他的奔逃引了了群体的慌张,顿时乱做一团,最终发现是自己吓坏了自己!在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基础了,让不要惊慌,而要沉着,要先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猜测、观察、动作模仿等方式,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动物的情绪并学说:"快逃!快逃!咕咚来啦!"3、体验师生共同表演故事的快乐。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动物的情绪,学会对话:"快逃!快逃!咕咚来啦!"活动难点:体验动物逃跑时的紧张情绪。

活动准备:1、绘本ppt,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大图一套,小图片与幼儿人数一样。

2、情景表演(一只小老鼠正在散步,听到"咕咚"声,吓了一跳,逃跑了,边跑边喊"快逃!快逃!咕咚来啦!)活动过程:一、情景表演导入(一只胆小的老鼠正在散步,忽然听到"咕咚",吓了一跳逃跑了,边跑边喊"快逃!快逃!咕咚来啦!")提问:刚才的小老鼠怎样了?(逃跑)它为什么要逃跑呢?(害怕)它害怕什么呢?(咕咚)"咕咚"会是谁呢?(幼儿猜测)二、幼儿观看ppt,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老鼠跑着跑着,会遇到谁呢?他们说了些什么?我们一一看。

观看第一页(兔子听到老鼠叫喊声一起逃跑)——小老鼠跑啊跑,它遇到了谁呢?——它遇到小兔子说到什么呢?——小老鼠对小兔子说了什么?——小兔子听到喊声怎么了?观看第二页(狐狸逃跑)——这是谁呀?谁来学学狐狸的样子?观看第三页(狐狸被吓的和小老鼠、兔子、一起逃跑)——狐狸听到了什么声音?——他为什么也要逃跑呀?——他们逃跑时,又会遇到哪些动物呢?观看第三页(小羊、小猪、斑马都被吓到一起逃跑)——他们见到小羊(小猪、斑马)对他(们)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说说。

(快逃!快逃!咕咚来啦!)——有谁发现了这群小动物?他会怎么做呢?让我们来看看吧!教师播放第四五页,和幼儿一起观察,理解故事内容。

引导幼儿观察大熊并学学他的动作。

再模仿小动物们紧张的样子。

——小动物们跟在大熊后面干什么呢?——"咕咚"会是谁呢?(幼儿自由发言)三、讨论并理解故事内容。

师:让大熊带着小动物去找"咕咚"我们来想想,小老鼠吓得往前跑时,碰见了谁?说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动物形象图片(大)鼓励幼儿模仿绘本中动物的表情及语言:"快逃!快逃!咕咚来啦!"教师播放最后画面(苹果掉到水中)——咕咚到底是谁啊?——"咕咚"可怕吗?小动物们为什么害怕呢?四、幼儿选择相应的.角色表演故事。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及时表扬声音和表情到位的幼儿并提示幼儿:如果不记得自己何时出场,可以借助线索图。

根据实情况,可以再说几次,让幼儿体验和同伴一起表演的快乐。

《咕咚》教案篇4教学目的要求:1、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理解课文,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