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句式7种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文言文阅读之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阅读之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阅读之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近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如何(何如)”“若何(何若)”“奈何”,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办”。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译]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个事怎么办?②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3)“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则较死为苦也,(这)将奈之何?(林觉民《与妻书》)[译]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4)“何也”“何哉”,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呢”。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译]自己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译]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5)“何所”是表疑问的固定句式,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

2.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孰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同、跟)……相比,谁更……”“……比……怎么样”。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你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译]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与五个人的死相比较,轻重到底怎么样呢?3.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阿布丰王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暗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巴公井开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 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 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暗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 何,译为“对…… 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 何,译成“把…… 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 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 乎,译为“不是…… 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2.何…… 为,译为“还要…… 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以…… 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完整版)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完整版)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常见固定句式及其翻译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袭,约定俗称,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1.表判断语气。

(1)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李密《陈情表》“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

——司马迁《鸿门宴》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

'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 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

语文高考总复习——《文言句式》

语文高考总复习——《文言句式》

特例:有些以判断句形式出现的文言句子,但并不表示判断,也就是 特例 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种特例有三种形式。 1.用判断句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篇》) ②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带“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 之后来说明原因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五 蠹》) ③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④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阿房宫赋》)
4.形式:……者,…… 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②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5.形式:……,……(无标志) ①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形式:…乃…/…则…/…即…/…皆…/…固…/ …诚…/…耳…/…本…/…素…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以 (3)以“之”或“是”作标志,以加重语气。(“之”“是”无实义) 作标志,以加重语气。(“ ”“是 无实义) 。(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 ③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与陈伯之书》)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四)状语后置 古汉语中,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翻译时原则上放回谓语前,标志性词语有“于”、“乎”、“以”等。 1.形式:……于…… ①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③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④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

)【例如】顾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的”。

)【例如】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②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①何以言之?(《赤壁之战》);②何以战?(《曹刿论战》)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如】故患有所不必也。

(《鱼我所欲也》)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如】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6、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 【例如】如徐州不定,将军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7、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8、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升序》)9、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麽样、怎么办"。

)【例如】①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④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军之志,若何?(《殽之战》)10、如……何,译为(“对……怎麽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1、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2、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1)"……者,……也"系列。

陈涉者,阳城人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梁,吾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者,……)虢,虞之表也。

(……,……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刘备天下枭雄。

(……)晋鄙嚄唶宿将……//夫战,勇气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乃、为"系列。

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审谛之,顿非前物。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此为何若人?部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视之非字而画。

予本非文人画士。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今是溪儿见辱于愚,何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夫婿乐逸,为奴婢所惑。

百姓之不见保。

(2)无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被动词,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

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

这是本次复习要重点介绍的:存在于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有整体不同或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

例如:①晋鄙嚄唶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则”“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非”作判断动词。

例如:①问今是何世……②城非不高也(二)被动句1、用“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万一有朝一日您赵太后驾崩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诸葛丞相:“现在幼常马谡,已经因为有罪而被处死,从而整肃了军纪,您为什么反而哭了呢”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受雇耕地的人,怎么能富贵呢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荷蓧丈人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怎么可以废弃呢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即使做离奇的梦,展开虚幻的想象,又怎么料到这里是你埋葬骸骨的地方呢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颇将军吗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智勇的人大多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4.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①吏呼一何怒石壕吏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5.亦……哉可译为“也……啊”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6.……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子儿女又怎样呢②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①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3.其……欤可译为“不是……吗兼表反问”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君子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竟然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很奇怪么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①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①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史可法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呢3.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荀子·宥坐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①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人生各有些自己的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①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啊②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勾践灭吴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江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没有迁移到别的地方去的;5.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②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1.见……于……可译为“被”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2.为……所……可译为“被”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将都被刘邦俘虏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③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①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子革对灵王现在周室与上述四国都服侍君王,将会是命令就服从,岂会吝惜九鼎2.……何……之有可译为“怎么……呢”“有什么……呢”①宋何罪之有公输宋国有什么罪呢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晋国怎么会满足呢③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1.诚……则……可译为“如果……那么就……”①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如果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了晋鄙的军权,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是像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啊;2.否则可译为“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①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活着的人的莫大羞辱啊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4.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5.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1.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②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过秦论但是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呈现出相反的情况,为什么呢2.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①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将要变得全白,松动的牙齿将要脱落;1.得以可译为“能够”①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因此,蓼洲周公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被赠予美好光明的谥号,荣耀于身死之后,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做座坟墓,把他们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经过此地没有不下拜而哭泣的,这实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一会,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大叫,一会,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4.而已可译为“罢了”①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勾践灭吴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祭十二郎文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之畔置几顷田地,来度过我的晚年,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期望他们长大成人;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其后就以吴地人民暴乱报告朝廷,追究、处死五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也就是现在一起埋在墓中的人;7.既……且……可译为“又……又……”①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贬黜我既因为用香蕙做佩带啊,又重给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8.可得可译为“可以,可能”①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9.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10.乃尔可译为“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①何其相似乃尔; 二者多么相像,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形容十分相像;11.且夫可译为“再说,而且”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而且天下不是弱小的,雍州土地之广,崤山、函谷关的坚固,自然与以前相同;12.是故可译为“所以,因此”①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勾践灭吴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长大还是少小,道理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13.是以可译为“所以,因此,因而”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臣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臣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远出做官;14.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上战胜敌国;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怎样加句号和逗号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③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中间山谷中的水绕过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祭十二郎文所说的天公啊,实在让人难以推测;神明啊,实在让人难以明白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寿命不可预卜啊15.往往可译为“处处,到处;常常”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常常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②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隔墙垒得到处都是;③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脚气病,时常发作的很厉害;”16.未尝可译为“从来没有,不曾”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总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③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哥哥中年时,去世在南方;当时我和你年纪还都小,跟随嫂嫂送哥哥的灵柩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离开过;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江水总是像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17.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明天一早,您千万不可不尽早来向项王当面赔罪”②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于是范增起身离席,到帐外召来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下不了狠心;”③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④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老婆婆常对我说:“那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立过的地方;”18.谓之可译为“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游褒禅山记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③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登泰山记东边的那道山谷,古时候把它叫做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到达;④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登泰山记这次经过中岭到山顶,也有像门户一样的山崖横立在路上,一般人都管它们叫天门;19.无何可译为“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山市不一会儿,看见数十所宫殿,绿瓦上高翘的屋檐,好像要腾飞起来的样子,才醒悟出这是山中蜃景;20.毋宁,无宁可译为“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①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让我先死,宁愿你比我先死;”21.无庸可译为“不用,无须”①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请大家还是暂且不要同吴国作战吧22.无由可译为“不可能,无法,无从”①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没有机会见面,心里不胜思念仰慕;不任:客套语23.相与可译为“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的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一体;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人们互相交往,转瞬间度过一生;。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古代汉语句式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

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基本形式为:“……者,……也。

”例如:“___,阳城人也。

”变化形式包括:“……者……。

”、“……也。

”、“……者也。

”以及不使用“者”、“也”的形式。

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使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

练:在一组句子中,不同于其他句子句式的那个是判断句;在一组句子中,属于判断句的那个是哪个。

注意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小幅度改写每段话,使其更加流畅易懂。

1、分析并翻译下列定语后置的句子: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又有谁能像我一样身临其境,感受到物质的浩瀚?)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跑了千里的马,一顿饭可能就吃光一石粟。

)③、比至___,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到了___,车六七百辆,骑兵有一千余人,步兵数万。

)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人马因火灾或溺水而死亡的人数相当多。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村里的少年们,都养了一只宠物虫子。

)⑥、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类型:定语后置;翻译:聚集了___少年们的高超技艺。

)⑦、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类型:数量词定语后置;翻译:从十个弟子女中,都穿着精美的缯单衣。

)⑧、高……阴谋破去___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

类型:动词后置;翻译:高祖阴谋被揭穿,___所赐给公子___的封书也被截获。

)⑨、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高中语文高三素材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句式加例句)

高中语文高三素材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句式加例句)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句式加例句)一、表示疑问:1、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办?)3、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忆的是什么?)5、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①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山、王屋山怎么办?)6、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或“与……相比,谁更……”)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如果替人家耕种,怎么能富贵呢?)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君臣之义怎么能废弃呢?)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像这样寻找剑,不是也太糊涂了么?)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您不是三闾大夫吗?)9.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难道不如蜀地的僧人吗?)10.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三、表示感叹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怎么这样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多见文言文不变句式文言不变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不变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不变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不变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不变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不变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不变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不变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不变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大凡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困乏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困乏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不变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是非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幽美?)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不变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存心,予忖度之。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1、状语后置(介宾后置)句格式: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放在谓语前面。

而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于、以、乎+宾语,通常后置,翻译时请将该介宾短语提前至谓语动词前。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覆之以掌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2、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格式:中心词(名)+之+定语+者,翻译时请将定语置于中心词前面。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求人可使报秦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宾语前置句动词或介词所带的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的句子,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类型。

(1)动词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战国策》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不用翻译。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介词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②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放介词前。

项王、项伯东向坐。

——《鸿门宴》③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将宾语放介词前。

一言以蔽之。

——《论语》4、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1)、……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2)、……,……也。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3)、……,……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4)、不用助词,直接由名词对名词(或代词)作出判断。

中学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中学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中学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有哪些?文言文的学习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关键环节,而学好文言文,就要掌握好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这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我们中学阶段最常见的几种句式。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介+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句式7种
文言句式是经典文字作品一种表达方式,它们以修辞的特色来表现;文言句式更强调的是文学修辞的表现,可以将普通的语句改造成烘托感受和传达思想的文字,起到表达更深层次的概念的效果。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七种:比喻句、拟人、排比句、设问句、递进句、借指句、强调句;让我们一一进行探究。

二、比喻句
比喻句是有许多作者在书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比喻句有如把一个形象或是景象与另一个形象或景象进行比拟,以表达出更丰富的情感。

例如:“但见樵夫携空炬,犁牛耕旷野,稻谷萧瑟,叶落归根”;“此
水细涓涓,其中有三月无波澜”。

三、拟人
拟人是一种修辞方法,它把物体比作以像人的地方,以取得更好的震撼效果。

例如:“草木欲静时,风起非欲动”;“山林森森,彷佛
一条荒漠”。

四、排比句
排比句是文学作品中比较常用的句式,它将前后两句或者以上的句子以比喻或者并列的形式排列起来,以及渲染出文章的情绪意境。

例如:“夜夜潮来潮去,月月明如镜;海浪入梦里,风和日丽”;“烟
火一放,歌舞随之;云雀婉转,蝶舞轻盈”。

五、设问句
设问句是文学的一种表达手法,它可以唤起读者的思考;通篇文
章里可以穿插很多设问句,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荷叶高低浮动,水面微微波动;天上飞来飞去,究竟谁在诉说?”;“一片海滩一片浪,波涛轻拍沙滩;什么力量令海浪不息?”
六、递进句
递进句,又称层进句,是以层层深入的形式来表达某种说明的句式;通过递进句可以呈现某种思想,给文字带来更加丰富的效果。

例如:“令人赞叹莫衷一是,苍茫大海一角,蔚蓝天空一片,无垠无际一片”;“晨雾凝聚,现出粼粼云海;晚霞满天,把一缕淡淡红尘洒满大地”。

七、借指句
借指句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把某一确定的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与它做比较,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风花雪月无外乎形色,情谊何处觅?遥望苍茫,此即人间天堂”;“滚滚红尘,何处恋爱?宁远之野,此即心之王国”。

八、强调句
强调句是一种让人瞬间感受到文学艺术气息的表达方式,它可以让文字看起来格外具体,感情更加动人。

例如:“花开花落,尽是一种沧桑;山望海坐,全是一种思绪”;“水仙舞台,笑靥如花;落花流水,涟漪惹眼”。

九、结语
文言句式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它能够让文字充满诗意的艺术气息,让文字变得更加丰富、鲜明、动人;上文中,我们
对文言句式的七种常见形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样我们正确使用每种文言句式,就能渲染出更加丰富的文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