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案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地理教案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地理教案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地理教案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地理教案1 一、教材分析^p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人文要素及其他消费要素的禀赋和开展程度的不同。
本节教材对区域差异的比拟侧重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上。
在“区域差异”中,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区域差异既有自然要素也有人文要素的差异。
要求在理解和掌握区域差异概念的根底上,进一步明确区域差异的各个要素的互相作用,为探究区域差异的原因打下根底。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引导学生在探究区域可持续开展时,充分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区域开发初期阶段的特点;2、理解区域开展成长阶段的特点;3、理解区域开展转型阶段的特点;4、理解区域再生阶段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利用美国”钢都”匹兹堡的开发或我国的详细城市来分析^p 总结区域初期阶段的特点2、播放有关录像,并利用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或我国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的开展,引导学生归纳分析^p 成长阶段的特点3、提供网上查询的我国大庆,鞍山等地的材料以及教材中的”匹兹堡的困惑”等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p ,归纳出转型阶段的特点4、从转型阶段出现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改善措施,分析^p 归纳再生阶段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p 问题的才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才能,树立可持续开展的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区域开展4个阶段的识记和理解,尤其是再生阶段。
难点1、再生阶段的理解和运用四、学情分析^p学生在知识点与地图的整合方面有欠缺,老师在授课中注意将所教知识点罗列在地图的相关位置上。
五、教学方法导学案教学法六、课前准备预习导学案,初步掌握区域差异比拟的方法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第三节_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3册中国地图出版社SINOMAPS PRESS抓住人地关系规律的关键词:反作用、主导作用、整体性、两面性蔡思琼地理课堂教学城市化发展(深圳罗湖1983年)黑岱沟露天煤矿荷兰风车(磨房或发电)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是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建设的过程。
矿产资源的开采◆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带来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会造成区域环境的巨大破坏。
大同阳泉平朔晋城太原对于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于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秦皇岛大同黄骅港朔州神木日照焦作京广线焦柳线大秦线焦兖日铁路神黄线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带来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1.有利于加快全省城市化进程2.促进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3.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4.提供资金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会造成区域环境的巨大破坏1.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问题2.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山西解决煤炭利用问题的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化工产业比重•2.依靠技术煤变油、煤变气,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进行矿区复垦,有效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受水区域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来可能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两地会否产生不利的影响?问题延伸:•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and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水资源总量占全国(%)人口占全国(%)耕地占全国(%)人均水量(米3)黄河流域 2.6%8.2%12.7%912淮河流域 3.4%15.7%14.9%623北方14.4%43.5%58.2%938长江流域34.2%34.8%24.6%2760南方81.0%54.4%36.6%4180北水南调的自然条件:北部湿润,河流水量丰沛南部平坦,光热条件好,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陕西省高二地理上学期《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3
(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府”在“新天府”的评选中黯然落选,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3)三江平原从解放初的“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现又被评为“新天府”。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当堂检测
备注
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
B.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
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
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
2.农业社会阶段,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B.印度河流域
①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②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③领海范围为a——12海里④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作业布置
备注
资料第二节
教(学)后反思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④‗‗‗‗‗‗‗‗‗‗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⑤‗‗‗‗‗‗‗‗‗‗、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盆地。
C.尼罗河下游D.刚果河流域
3.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A.采集和狩猎阶段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
4.下列关于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在各历史阶段是一致的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再次,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但是分析过程中过于注重案例本身,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答案解析:
1. 选择题:
(1)C. 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因为气候条件直接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
(2)A. 森林砍伐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为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土地侵蚀、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2. 简答题:
(1)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制约,如农业生产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制约。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如农业生产、工业布局、城市分布等。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理环境,如农业生产对土地的影响、工业污染对空气的影响等。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方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掌握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重点】矿产资源开采、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难点】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小组互动【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矿产资源的开采材料一煤炭大省山西改革开放以来累计生产原煤100亿吨左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成为山西发展的经济支柱。
材料二山西煤炭生产形成63亿立方米的采空区,采空区面积5115平方公里,引发的地表沉陷面积达2978平方公里,造成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约2146处,1082平方公里的耕地、42.6平方公里的林地遭到破坏。
山西煤矸石堆积量已超过10亿吨,且以每年5000万吨的速度增加,严重破坏了周围的土地、(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材料一结合同步训练15页例一,并完成例一,分析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材料二“江汉平原大旱,因为南水北调影响了生态”、“由于水位下降,导致汉江襄阳段的鱼不产卵”、“一下子调走湖北这么多水,会不会出现北方受益、湖北受损的局面”……调水后,首先是水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小学地理教案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小学地理教案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范畴及其重要性;- 分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分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要素。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子板书。
2. 教材与学具:小学地理课本,地理模型。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地理模型等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Step 2 学习自然环境要素(15分钟)- 教师: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如天气、气候、地形、水源等。
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Step 3 探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工业污染、城市扩张等。
学生可分组进行讨论,并记录下各组的发现。
Step 4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20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发展人类活动。
Step 5 小组活动(2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案例进行研究。
学生可利用图书馆或者互联网资源进行资料查找,并在小组展示时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Step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精品课件 中图版必修3
思考 2.我国中东部地区一方面接受国外产业转移, .我国中东部地区一方面接受国外产业转移, 同时又将一些产业往西部地区转移, 同时又将一些产业往西部地区转移,这对于中东 部和西部地区各有什么意义? 部和西部地区各有什么意义? 提示:对中东部地区来说,一些传统工业、 提示:对中东部地区来说,一些传统工业、初级 加工产业、 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消耗大的产业 已进入衰退阶段,如果把这类产业转移到西部, 已进入衰退阶段,如果把这类产业转移到西部, 能够使东部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能够使东部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于产业升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 级。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接纳中东部地区的产业 转移,可以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转移,可以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西部 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 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
二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 .
促进以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1)有利影响 有利影响 供给各地充足的能源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推进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
(2)
负
面
影
响
破坏自然景观 破坏_______ 污染 水 、土地和大气 污染___、土地和____ 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等 造成________、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等
排放的工业废渣占据大量农田,浪费 土地资源 排放的工业废渣占据大量农田,浪费_________
(3)
应
对
措
施
大力治理 矿山环境 ,积极推进矿山环境立法 , 大力治理__________,积极推进矿山环境_____, 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________________, 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工程,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推进____矿山建设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本单元内容包括三大块:区域、区域差异、区域发展阶段。
测试卷的设计是根据三大知识点,设计了12道选择、两个综合题,第13题是考查东北部分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区位,第14题考查海南、新疆两个区域的自然状况及发展方向。
学生总体存在审题不严密,答题思路不规范,语言组织不规范,卷面布局不调理的毛病,这是整个讲评课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讲评的重点应该是规范学生审题、答题、语言、布局的规范性,所以讲评课学案的设计包括两大块:试题答案和补救训练题目。
补救题目设计两个,一个是区域对比,选择新疆和江苏两个省份;另一个是区域的发展方向,区域间交流。
试题的讲解采用学生为主体、师点拨的思路,把学生的不规范答案做在课件中,让学生自己点评答案,给出得分,体会如何使答题规范。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生为主体,教为引导,探究学习和发现法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了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区域间的差异性、开放性、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理解:理解区域内相同的地理环境在不同时期对区域发展影响的不同,从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分析: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案教学、多媒体教学。
采用讲评学案教学,让学生自主纠错基础知识;采用典型错答案为案例,问题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分析试题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学会分析问题、组织语言、规范答题,明白努力的方向。
通过学生自己对答案的评判,培养学生答题能力;通过补救题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从文字、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发展,加深对人类活动及经济发展的理解;理解区域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难点:并探讨其原因。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2)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3)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
人类崇拜自然。
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1)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光照。
(2)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
①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
模块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知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札记
1、地理环境的概念
2、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材料,分析欧洲民居墙壁厚度变化的特点,最后总结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2、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列表比较四个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工业社会阶段:
(1)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
资源、交通。
(2)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3)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
煤:鲁尔区;铁:芝加哥、鞍山;石油:阿伯丁、大庆、克拉玛依、东营。
交通:日本、新加坡。
(4)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为什么?
不一定,交通便利的地区也可以形成工业区。因为现代交通中运输量与成本不断降低。
(5)深度思考: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为什么?
不一定。必须具有便利的交通。
4、后工业化阶段:
必修3 1.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教师版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需;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从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能够辩证地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理解产业转移过程中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重、难点分析一、学习重点:人类在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转移过程中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难点:产业转移的规律;分析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2.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具有反作用。
二、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山西省能源工业为例)(1)有利影响:①调整全省生产力布局,加快全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②促进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③供给充裕可靠的能源,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④提供资金保障,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2)不利影响:①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②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④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3)采取措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环境治理同步。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意义①人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增加水源,扩大水域,改善气候,缓解生态缺水②对调入区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水的循环,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2)注意问题:解决好水源输送的保护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3.生物资源利用(1)不利影响:植被的过度砍伐,导致物种剧减。
(2)有利影响:人类培育和改良农产品,提高了饲养的劳动效率。
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使土地的生物产量大幅度的增加。
初一地理教案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初一地理教案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案:初一地理教案主题: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 掌握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2.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
而人类活动则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
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决定了自然环境的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发展。
例如,气候对农业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在热带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水稻、菠萝等经济作物;而在寒带地区,寒冷干燥的气候则适宜种植小麦、马铃薯等作物。
因此,农业的发展必须要考虑气候条件对种植业的影响。
地形和土壤对人类活动也有重要影响。
地形的高低、山川纵横都会对交通运输造成一定的困扰。
如山区和丘陵地形,道路蜿蜒曲折,交通不便,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利于农田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的运输。
土壤的肥力和质地也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优质土壤富含养分,适合作物生长;而贫瘠的土壤则需要人工施肥和改良才能种植作物。
2.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气候对农业和能源开发的影响。
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在农业生产和能源开发上会有不同的限制和要求。
例如,在干燥地区,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利用和节约成为重要的课题。
在寒冷地区,能源供应和供暖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通过了解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利用自然资源。
其次是地形对交通和城市建设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淮河流域
北方
3.4%
14.4%
15.7%
43.5%
14.9%
58.2%
623
938
长江流域
南方
34.2%
81.0%
34.8%
54.4%
24.6%
36.6%
2பைடு நூலகம்60
4180
负面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讨论)
南水北调
西线
北京 石家庄
●
天津 ★●
中线
● ●
●
东线
郑州
●
丹江口
扬州
三峡
读“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总结三条线路的优缺点
中线工程(1240千米)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到加坝扩容后 的丹江口水库,出丹江口水库后, 沿京广线以西的伏牛山、太行山东 麓自流送水到北京、天津,沿途供 水。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 不断的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 地理环境.人类对地理环境既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总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 有自觉主动的改造,也有不 是从对区域环境的某一因素 自觉的破坏。 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生影响开始,进而引起整 个区域环境的改变(地理环 境具有整体性特点 。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机械、电子等产业
燃气电厂建设
我国其它的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 晋煤外运 西电东送
(四) 生物资源利用
过度
生态破坏 改良品种
生物多样性减少 产量质量提高
生物资 源利用
合理 培育良种
植树种草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0/6/22
黄河水系
青藏高原
2020/6/22
河口 旧孟津
建成后将是世界最大的 水电站—三峡水电站
葛洲坝水电站
宜昌
湖口
2020/6/22
长江流域水电二站滩分水布电图站
“西电东送”对环境的影 响
1、输出地:
(1)、正面影响: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和城市
化发展。
负面:造成严重的大气、水、土地污染;
浪费土地资源;造成交通压力。
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2、解决措施:
①、建坑口电站; ②、依靠科学技术,变煤为油,变煤为气, 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施行矿区复垦,在矿坑发展水产养殖。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国内:南水北调、引滦入津 国外: 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美国:北水南调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上海
思考: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自西向东 经过了哪些地形区?
2020/6/22
“西气东输”对环境的影 响
1、输出地:
(1)、正面影响: 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扩大就业,促进城市化发展; ②、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2)、负面影响:易造成局部生态破坏。
2020/6/22
南水北调:
输出地:
(1)、正面影响:减轻洪涝灾害。 (2)、负面影响:长江口盐度升 高,水质变差。
2020/6/22
2020/6/22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
新疆
宁山 夏西
陕 西 河南 安 江
徽苏
上海
思考: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自西向东 经过了哪些省级行政区?
2020/6/22
轮南
塔里木盆地
黄土 高原
华北平原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案例,能够描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相互影响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人类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及生物资源的不同利用。
(重点)3.联系生活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移出地、移入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并能分析产业移入地承接产业转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重点+难点)自主研习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山西煤炭资源为例(1)开采条件: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全国有的产量和1/2以上的出口量来自山西省。
(2)影响①有利加快全省进程、促进建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②不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地下水漏失等问题。
问题磁场(1)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并非我国经济强省。
最近,山西省提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你认为应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使山西转变为经济强省?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大型工程:中国的、引滦入津;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澳大利亚的(2)影响:(对调入区而言)①增加水源,扩大水域,缓解缺水;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补偿调节水量。
②利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循环,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
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充足的。
(3)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①原因:北部,萨克拉门托河等水量丰沛;南部,水资源短缺,而需水量较大②影响:不仅缓解了南部缺水地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需求,使其成为生产出口基地和美国石油、电子和军事等尖端新兴工业中心,而且产生了水力发电、、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
问题磁场(2)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西电东送是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北线(路线A):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的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和黄河上中游的水电向华北电网输送。
高中地理教案: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教案: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一、介绍人地关系的概念及重要性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
它涉及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改造,以及这种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反馈作用。
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了解人口迁移、城市化、农业发展等现象的基础,也是研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前提。
二、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1. 工业化与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排放废气和废水等污染物增多,导致空气和水质污染严重。
尤其是工业区域,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有害气体会导致大气中含有过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发全球变暖问题。
2. 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消耗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大量土地被开发建设,耕地减少,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此外,城市发展需要大量水、能源和材料资源的消耗,在过度利用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3. 农业发展与土壤质量下降农业是人类最早开始的一种生产活动,但长期以来大规模种植使用化肥、农药等过程中,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除了化学物质对土壤不利影响外,频繁耕作和过度放牧也加速了土壤侵蚀的速度。
三、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社会公平与人民福祉统一。
它关注未来世代的需求,追求满足当前人类需求而不损害后代子孙福祉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并追求这三个方面之间良好的协调与平衡。
1. 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要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进行,并要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超出环境承载力。
这一目标需要通过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开发清洁能源等方式实现。
2. 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关注人民生活质量,追求公平、和谐、稳定的社会。
这意味着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保障人们基本权益,减少社会不平等。
3. 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并重视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目的1、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理解人类利用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3。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重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不断的直接或者者间接地改变着地理环境。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总是从对区域环境的某一因素产生影响开始,进而引起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变。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案例:煤炭资源开采和能源的开展。
意义:调整消费力布局,加快城化进程,促进根底设施建立。
进步人民生活质量,进步资金保障。
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会造成区域环境的宏大破坏。
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土地污染。
引起土地资源的浪费,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案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
有利影响:缺水区缓解旱情,促进水气交换,利于水循环,补偿调节河湖水量,缓解生态缺水。
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缺水区域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开展带来可能。
〔P26“阅读〞〕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两地会否产生不利的影响?3、生物资源的利用生物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活动中最根本的资源利用形式。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地利用,既破坏了环境,又影响人类。
〔P27“阅读〞〕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类培育和改良农产品,使其产量和质量进步;人类有目的的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
(一课时)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
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工业。
一般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消费和供应业等。
第三产业——即广义的效劳业。
是为第一、第二产业开展提供根本效劳的产业部门。
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教育和公益事业等。
2、区域内转移劳动力转移:随着国民收入的进步,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收入继续进步后,劳动力便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产业构造会遵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开展变化的规律。
劳动力分布:产业构造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一般来讲,从一个区域产业构造的比重来看,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开展程度越高。
3、区域间转移〔讲述〕社会经济开展的不平衡,带来产业构造的区域差异。
兴隆区域的产业晋级,使低级落后的产业向欠兴隆区域迁徙,形成产业转移。
低级产业迁出带来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产业晋级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和效劳型低级产业迁入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起且经济获得开展兴隆区域向不兴隆区域转移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开展中国家和兴隆国家,他们代表了社会经济开展的不同阶段。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理解产业开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产业构造的区域差异4、产业转移的结果:实现了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主的产业型向以知识、技术、效劳为主的产业类型的过渡。
不利影响减少考虑:曾经有人这样形容经济:“产粮越多越穷,产粮越少越富〞。
怎么理解这句话第二课时板书设计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3、生物资源的利用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三次产业的划分2、区域内转移3、区域间转移4、业转移的结果:[课程拓展]作为本章教学内容的最后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不算多。
但牵涉到“案例研究〞和学生课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其总结性的特点要突出。
而且,本节内容的出新——“产业转移与区域环境〞,是典型的跨学科边缘的内容,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和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援用实际事例,并且尽量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可以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是教材对标准内容的延展。
同样,教学中也可以借助教材牵涉到的概念、规律、案例等,进一步拓展,将拓展的知识或者者概念浓缩到一些即兴考虑问题上。
例如课件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曾经有人这样形容的经济:“产粮越多越穷,产粮越少越富〞,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显然,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在学习了产业转移的一些知识后并不难,但通过这种案例设问,就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络起来。
当然,还有很多很好的事例可以到达同样的成效,关键是教师要时刻注意到这种拓展的重要性。
稳固练习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是我国举足轻重的能源基地。
能源根底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问题,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
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就必须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据此答复1---4题1珠江三角洲要购进优质煤,最理想的运输线路是〔〕A石太线、京广线B大秦线、海运C—兖州—线、海运D太焦线、焦枝线、京广线2煤炭的海运主要是〔〕A原煤外运B转化为水电后进展超高压输电C进展液化、汽化后通过管道输送D转化为核电后进展超高压输电3能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包括〔〕A露天矿表土的剥离B矿区道路建立C放射性元素的辐射污染D植被破坏,水土流失4关于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立关系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采用工程、生物措施并结合复垦,可改善生态环境,并可进步经济效益B能源开发过程中,假设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故能源开发要与生态环境建立同步进展C在矿区堆放开挖表土的地方,叫排土场,排土场处理不当,极易发生水污染D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不大,构不成矛盾5“西气东输〞工程的兴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A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烟尘、粉尘等污染物拜排放B局部生态环境退化C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构造D增加财政收入6改造不稳定径流,调节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主要措施是〔〕A节约用水B修建水库C跨流域调水D植树造林7为理解决及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建立了东江引水工程,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改变了〔〕A海水蒸发B水汽输送C地表径流输送D降水8以下地区中,可能因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缓解的是〔〕A内蒙古高原B黄土高原C西北地区D华北平原以下列图表示我国四个地区三个产业的产值构造,答复9-10题:9.图中产业构造最优的地区是()A.(1)B.(2)C.(3)D.(4)10.可与〔1〕〔2〕〔3〕〔4〕情况相符合的地区排列依次是()A.、西藏、、B.西藏C.西藏D.西藏二、综合题11.连线:请将以下两组知识的因果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格式:因果〕。
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地面下沉大型工程建立不当滥采滥用矿产过度抽取地下水土地荒漠化水质污染任意排放“三废〞污染环境诱发地震12我国正在建立或者者已建成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读“四大工程示意图〞(1).填四大工程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_____________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____________工程和____________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立的是___________工程。
(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___________工程,依次从____________气候过渡到____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______气候,跨越_______________自然区和___________自然区。
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_________________工程。
(3).四大工程建立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一一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开展程度的地区差异。
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源分布的地区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开展程度的东西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中工程的建立对的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环境方面,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经济建立方面,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1---5题:BACDA6---10题:BCDAB11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地面下沉大型工程建立不当滥采滥用矿产过度抽取地下水土地荒漠化污染环境诱发地震12(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2〕西气东输工程。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区、东部季风区。
青藏铁路〔3〕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能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经济:东部兴隆,西部欠兴隆(4)减少空气污染,进步空气质量;优化能源构造,提供稳定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