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组成及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
03生理学-血液
NaCl溶液
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等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
第二节
水和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水、钠失衡
135 145
等渗(钠)性缺水
(急性缺水)最常见 水钠成比例丧失 血清钠135-150 渗透压290-310 急性缺水 消化液急性丧失
体液大量丧失 急性肠梗阻、烧伤早期
低渗(钠)性缺水 (慢性缺水)
RBC叠连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120 d。 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弱,脆性增加。 ①血流湍急处收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 ②滞留在肝、脾、骨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窄处, 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破坏。 脾脏功能亢进使得红细胞破坏增多可引起脾性贫 血。
红细胞生成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缺氧→肾→EPO→骨髓→刺激骨髓中红细胞 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生成原始红细胞,加速决血红 蛋白合成,并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 血液,从而保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负反馈。 2.雄激素(androgen): 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①直接刺激骨髓,促进幼红细胞分裂繁殖和血红蛋 白合成; ②促进肾分泌EPO; ③促进蛋白质合成。
血气分析三步法(案例)
• • • • 例1.病人的pH为6.80,PCO2为60mmHg,PO2为45mmHg。 第一步:pH值小于7.35,提示为酸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异向改变,表明为呼吸性; 第三步:PCO2增加20mmHg,pH值应降低2×0.08(±0.02)即 为7.24±0.02,但病人实际pH值低于此值,说明存在代谢因 素,而且代谢因素使病人的pH值更偏酸。 • 结论:此病人为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 • • • 例2.病人的pH为7.50,PCO2为50mmHg,PO2为100mmHg。 第一步:pH值大于7.45,提示为碱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同向改变,表明为代谢性; 第三步:不用,因该病人不是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结论:此病人为代谢性碱中毒。
试述血细胞的详细分类及正常值。
血液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液体组织,它由液态成分和细胞成分组成,其中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细胞的分类及其正常值。
一、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携氧和二氧化碳。
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红细胞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 普通红细胞普通红细胞是成年人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它的正常值范围为4.0-5.5×10^12/L。
1.2 恶性贫血细胞恶性贫血细胞是一种尺寸较大、形态不规则的红细胞,通常是贫血病人体内的主要成分,其正常值范围为0-1。
1.3 巴氏细胞巴氏细胞是红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出现在新生儿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内,其正常值范围为0-0.5。
二、白细胞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类重要细胞,它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可以清除体内异物和病原体。
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白细胞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类白细胞,其正常值范围为2.0-7.5×10^9/L。
2.2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可以产生抗体和介导免疫反应,其正常值范围为1.0-4.0×10^9/L。
2.3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清除体内异物,其正常值范围为0.1-0.6×10^9/L。
2.4 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是一种可以释放组织胺的白细胞,是过敏反应的重要参与者,其正常值范围为0-0.5×10^9/L。
2.5 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是一种可以释放组织碱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抑制过敏反应,其正常值范围为0-0.2×10^9/L。
三、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和血管修复。
血小板的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
在临床工作中,了解血细胞的分类及其正常值对于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与水相比,以水的粘滞度为1
血液相对粘滞度为4 5,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 血浆相对粘滞度为1.6 2.4 (血浆蛋白含量)
(三)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
晶体渗透压 组成 主要为Na+、Cl-、糖 压力 • 大(300 mOsm/kg) 占99.6%
释
放
肝素有很强的抗凝血作用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最 强。
巨噬细胞主要功能: ①吞噬细菌和异物以及体内衰老和受损的细胞; ②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③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5、淋巴细胞
主要功能:
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 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白细胞渗出: 伪足 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白细胞通过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并 伪足 借助这种运动,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 趋化性: 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特性。
(三)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中性粒细胞 主要功能:吞噬和清除外来微生物和其他异物。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急性化脓性炎症。
血量:全身血液的总量。
循环血量:血量中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
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处,流动很 慢。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1.050 1.060
(红细胞多,比重大)
血浆比重: 1.025 1.030 (蛋白质含量多,比重大)
(二)血液的粘滞性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①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血管收缩,裂口缩小,有 利于出血停止; ②粘着、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堵塞出血口; ③释放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1. 白细胞分类(DC):化验介绍 :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N):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 嗜碱性粒细胞( B):0-1% 淋巴细胞( L): 20-40% 单核细胞( M): 3-8%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高见于: a .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 .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 .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 .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a .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 .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 .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 X 线及镭照射。
d .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a •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 .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 .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 .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a .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 .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
增多见于:a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 .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4 )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a •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各种化验标本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气分析
血液酸碱度(pH):
指血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 数值。
正常值为7.35~7.45, 增高见于碱中毒, 降低见于酸中毒。
动脉血氧分压(PaO2)
指血液中的物理溶解分子所 产生的压力。
正常值为12.6~13.3kPa,
轻度呼衰: 6.67~8kPa 中度呼衰:5.33~6.67kPa
+
急行乙肝趋向恢复或慢性乙肝, 弱传染性。
+
急行乙肝趋向恢复或慢性乙肝, 弱传染性。
+
急性HBV感染康复期或既往有感 染史,目前保持免疫力。
+
急性HBV感染窗口期或既往曾感 染过乙肝,有流行病学意义。
+
急性HBV感染窗口期或既往曾感 染过乙肝,有流行病学意义。
疫苗接种后或HBV感染后康复
+
急性乙肝康复期,开始产生免疫 力。
尿比重
尿比重测量用于估计肾脏的浓缩功能,但精确度差,受影响因素多。其测定值仅供参考
正常1.015~1.025之间
增高见于高热、脱水、心衰、休克、糖尿病和急性肾炎;
减少见于尿崩症和肾功能衰竭。
气味:
新鲜尿有氨臭味:膀胱炎或尿潴留
蒜臭味: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烂苹果味: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鼠臭味:苯丙酮酸尿。
正常值:14-21秒
纤维蛋白原(Fib)
正常值:2-4g∕L
增高:炎症表现、栓塞性疾 病
血沉测定
参考值:
成年男性:1~15mm/1h末
成年女性:0~20mm/1h末
临床意义:
1、生理性改变:12岁以下儿童、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
月后肢分娩后3周以及老年人可增快,高原居民可减
慢。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OO
O BB,BO B
AA,AO A
AB
AB
凝集反应
定义:当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与其相对于的凝 集素相遇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 被抗体凝集成一簇簇不规则细胞团的现象称 为凝集反应。
A抗原+抗A抗体→红细胞凝集→溶血 B抗原+抗B抗体→红细胞凝集→溶血
结果:堵塞血管; 红细胞破裂溶血; 肾小管堵塞破坏--急性肾衰。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一节 概 述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与血量
血液的组成
淡
黄
透
明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灰
白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
深
红
细胞和血小板
色
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 百分比。 正常男性:40%~50% 正常女性:37%~48% 新生儿:55%
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脱离 下来的细胞质碎片。 血小板的数量和寿命 正常成人:(100~300)×109/L 平均寿命:7~14天,在脾脏破坏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和聚集 2、释放和收缩 3、吸附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及血液凝固过程
生理性止血
*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胎儿后,在体 内产生了抗D抗体,当第2次妊娠Rh阳性 胎儿时,胎儿会出现溶血。
三、输血的原则
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红细胞凝集反应。临 床上输血要求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 合(同型血),并经过交叉配血试验。
为什么输同型血还需要进行交叉配血试 验?
交叉配血试验
ABO血型的遗传
人类血型遗传由9号染色体上的A、B和O三 个等位基因所控制。在一对染色体上只可能 出现上述三个基因中的两个,分别由父母双 方各遗传一个给子代。
血液组成与主要功能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液
血 浆(55%)
plasma
水 晶体物质 蛋白质
血细胞(45%)
血小板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血液 的主要
功能
运输功能 运输氧、营养物质、激素和代 谢产物等
调节功能 参与体温调节,参与机体功能 活动的调节,参与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等
防御功能 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 各种免疫细胞和补体系统,可对抗或吞 噬病原微生物。
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血液的理化特性
4. 血浆的pH值:
正常值为7.35~7.45。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缓 冲对,其中最主要缓冲对为NaHCO3/ H2CO3,比 值为20。(肺和肾的排出)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Summary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总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组成: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功能:运输、调节、防御、生理止血
二、血量与血细胞比容
概念:体内血液的总量称血量;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值 称血细胞比容。
三、血液的理化性质
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滞性、血液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晶 体渗透压)、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液的酸碱度
血液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
血浆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
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血液的生理功能
(2)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主要功能) 2.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2.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定义: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1/渗透脆性(图3-7) *红细胞渗透脆性↑,见于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
2)单核细胞(3% ~8% )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尚未发育成熟 进入组织后发育成为巨噬细胞
3) 嗜碱性粒细胞(0%~1%) 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等
参与速发性过敏反应
4)嗜酸性粒细胞(0.5% ~5%) a.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b. 限制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的作用
颗粒白细胞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 淋巴细胞
聚集(aggregation)
释放(release)
粘附
聚集
聚集前
聚集后
释放
ADP、ATP 5-HT、Ca2+ 肾上腺素等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
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
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 态的过程。
纤维蛋白原 (可溶)
纤维蛋白 (不溶)
依 赖 维 生 素 组 K 织 的 因 凝 子 血 因 子
2、口腔、牙龈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指导病人用软毛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
进食过程中要细嚼慢咽,注意避免口腔粘膜的
损伤或被鱼刺、骨头、硬果壳等刺伤; 牙龈渗血时,可用冷开水漱口或局部涂止血粉 或用肾上腺素棉球、明胶海绵片贴敷牙龈或局 部压迫止血; 用生理盐水或1%过氧化氢清楚口腔内陈旧血 块。
按血红蛋白浓度分类
贫血程度
血红蛋白浓度
临床表现
【检查检验】血液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检查的常用指标、正常值范围和检查的意义如下,请查阅。
血常规项目正常值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L ;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 ×109/L(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6个月-2岁为(11.0-12.0) ×109/L;4-14岁为8.0×109/L左右红细胞总数成年男性为(4.0-5.5)×1012/L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成年女性为(3.5-5.0) ×1012/L(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新生儿为(6.0-7.0) ×1012/L婴儿为(3.0-4.5) ×1012/L儿童为(4.0-5.3) ×1012/L血红蛋白成年男性为120-160g/L 同上成年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婴儿为100-140g/L儿童为120-140g/L红细胞压积男性为0.40-0.50(40%--50%) 同上女性为0.37-0.48(37%--48%)新生儿为0.49-0.60(49%--60%)红细胞平均体积80—95飞升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减少: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27—32皮克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0.32—0.36(32%--36%)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血小板总数(100-300)×109/L ;(旧制单位:10-30万/mm3).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4)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或者血红蛋 白数量过少。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2、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白细胞的寿命:9-13天
形态结构:圆球形, 个体比红细胞大; 有细胞核;
正常值:(4-10)X10 9个/L
功能:免疫、吞噬侵入人 体的病菌。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3、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正常参考值 男4~5.5 女3.5~4.5 4~10
男120~160 女110~150
1~3
单位 X1012个/L X109个/L
g/L X1011个/L
上表为某成年男子的血液常规化验结果,其中
指标异常的 红细胞 ,可能患有 贫血 疾病。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检查项目
红细胞 血红蛋白
血小板 白细胞 凝血时间
不是。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与外界环境 相通,属于外环境。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4、连线题: 止血
板低 于参考值
免疫
血红蛋白低 于参考值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凝血功 能障碍
受细菌或 病毒感染
贫血
感谢您的聆听!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血液约占体重的7%~8%,血浆 占血液的55%。计算你体内的血液 约是( 3.5~4 )Kg,血浆约是 (1.925~2.2) Kg。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溶血现象
将蒸馏水注入血液,红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
正常红细胞
红细胞膨胀 红细胞破裂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检查项目 红细胞 白细胞 血红蛋白 血小扳
检测值 3.6 4.8 156 3
正常参考值
(3.5~5.5)×1012/L 120~176/L
04血液组成及功能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三、血小板 1、血小板的数量与形态
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故 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体积甚小, 直径2~4μm,呈双凸扁盘状;正常数值为100~ 300×109/L。
三、血小板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指血小板粘着于非血小板表面 ◆聚集: ◆分泌或释放: ◆ 吸附:血小板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使损伤 部位凝血因子浓集,有利于血液凝固。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3、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的作用:对维持血细胞内、外水分的正常交 换和分布,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有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正常分 布,促使组织液中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具 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血液的比重 2、血液的粘滞性 3、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溶解的晶体物质形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 4、血浆酸碱度:稳定,pH7.35~7.45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3、血浆渗透压
出血时间:用针刺破耳垂或指尖,测定出血延续时间,这一 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生理止血过程: 血管收缩
三个时相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使血栓进一步巩固。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一、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组织 血管收缩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凝血系统激活
血小板止血栓 (初步止血)
血凝块形成 (有效止血)
08血液
血浆蛋白的功能
A、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B、运输功能 C、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D、防御功能 E、营养功能
(5)酸碱度
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7.35~7.45 血液中PH值主要决定于血液中的缓冲系统, 如 H2CO3、蛋白质、 NaH2PO4、血红蛋白等都 是有效的缓冲物。
血液经离心后,分为了三层:
最上层为血浆,中层 是白细胞和血小板,最 下层是红细胞。 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 的容积百分比称红细胞 比容。 正常值(成年人) 男性:40%—48% 女性:37%—48%
新生儿:55%
1、血 浆
血浆为黄色液体,相当于结缔组织中的细胞间质。 血浆约占血液总量55%。其中水占90—92%, 固体物质8—10%。在固体物质中, 血 浆 蛋 白 6—8% 无 机 盐 0.9% 非蛋白有机物 1—2% 血浆成分在正常情况下,相对恒定,但在疾 病时其成分的正常值有所改变,因此测定和分析 血浆的成分,有助于其些疾病的诊断。
等渗溶液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等渗溶液。 如常用的有 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 或5%葡萄糖溶液。
等张溶液
是指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 态和大小的溶液。 0.9%氯化钠溶液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 溶液。
等渗溶液 ≠ 等张溶液
1.9% 尿素是等渗溶液,但红细胞置于其
中即溶血,因此其不是等张溶液。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1)造血部位 胚胎时期:肝、脾、骨髓 出身后:骨髓 (2)发育过程 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3)形态结构变化 体积:大→小 核:有→无 细胞器:有→无 血红蛋白:少→多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1.白细胞分类(DC):化验介绍: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高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 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a.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
增多见于: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4)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 a.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生理性止血过程
1. 血管挛缩
损伤刺激;内皮细胞及血小板释放缩血 管物质
2.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受损处,形成 止血栓(初步止血)
3.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
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 血小板血栓(有效止血)
❖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
定义: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 固的物质。
种类:13种(其中F VI是F Va,实为12 种)
凝血因子的特点
① 除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
② 除F III(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 于新鲜血浆中,F Ⅱ、Ⅶ、Ⅸ、Ⅹ在肝脏 合成, 需维生素K参与。
抗凝血酶III可以与FIXa、FXa、FXIa、
✓ 血液在不停流动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O2,CO2等气体自由通过 尿素可以自由通过 电解质中负离子(CI-,HCO3-)较易通
过,正离子(Na+,K+)很难通过。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 的距离。
❖血沉快慢取决于—
红细胞是否容易相互叠连
❖导致红细胞相互叠连的原因—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聚集有两个时相: 第一时相(可逆聚集时相) 第二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
❖释放: 聚集的血小板释放颗粒内的活性物质, 主要是一些生理性致聚剂
生理性致聚剂:ADP,TXA2, 胶原,凝血酶 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药物
二、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血管损伤
血液组成及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
血液组成及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血液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循环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到肺部和肾脏进行排泄。
血液主要由液体部分(血浆)和固体部分(血细胞)组成。
本文将重点介绍血液的组成以及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和功能。
一、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占据了血液总体积的55%~60%。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解物质组成。
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凝血蛋白。
血浆的功能包括维持血液的渗透压、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提供凝血因子以及参与免疫反应等。
二、红细胞(红血球)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红细胞含有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蛋白质,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并将氧气运输到身体各处。
红细胞的正常值范围是男性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
红细胞还具有灵活变形能力,在血管中可以穿行狭窄的毛细血管。
三、白细胞(白血球)白细胞是血液中主要负责免疫和抗感染的细胞。
白细胞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在免疫反应和感染防御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正常的白细胞计数范围是4.0~11.0×10^9/L。
白细胞的数量和类型的改变可以反映身体对感染或其他疾病的免疫反应。
四、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起着凝血和止血的重要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血栓,以阻止血液流失。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50~400×10^9/L。
血小板的数量不足易导致出血倾向,而数量过多则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五、血细胞的功能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具有以下功能:- 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免疫反应,抵御感染;- 单核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和吞噬死亡细胞或组织碎片;- 血小板:促进凝血和止血。
生理学 血液基本组成
•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
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 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 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 明显加快。
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
化(主要是A/G)有关。
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 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3.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三、血浆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
(二)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 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 ①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 ②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 ③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 降速率。
• 意义: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④肝 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
作用: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 物质的抗凝活性;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 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能增强蛋白 质C的活性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 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组成及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
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之一,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占据血液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质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悬浮在血浆中。
我们来介绍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它们的正常值范围是男性为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
红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以满足它们的代谢需求。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它能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通过血管系统运输到全身。
接下来,我们介绍白细胞。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正常值范围是4.0-10.0×10^9/L。
白细胞可以分为五大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它们的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外界侵害和感染,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不同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我们介绍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数量最少的细胞,它们的正常值范围是150-400×10^9/L。
血小板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防止出血。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血栓,阻止血液进一步流失。
同时,血小板还能释放多种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除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中还含有其他成分,如血小板细胞体积分布宽度(PDW)、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血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对于诊断某些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结起来,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红细胞主要携带氧气,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
了解血液组成及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对于了解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