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五行证候学与人体生物信息系统论
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
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数千年前,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用阴阳五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故阴阳五行与人体关系密切。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与自然密不可分,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引起机体对应性的反映;自然界中有阴阳五行,人体也有阴阳五行,并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相互对应、相辅相成。
一、阴阳学说与人体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
阴阳又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中医学及中国养生保健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失调是各种不适和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胸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
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
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
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气血关系:人体之中气为阳、血为阴。
这里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推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这里的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及养生保健学说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和血密不可分。
(四)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和病症,而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
中医阴阳五行及人体的联系
养生保健沒有长生之术只有养生之道主讲:杨彬中医理论基础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以阴阳学阐明了人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疗和防治的根本规律。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之中,有效的指导着医疗实践。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
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
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阴阳学说与人体的关系课件
关键。
阴阳失调对人体的影响
02
阴阳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阳虚则易受寒,阴虚则易
上火。
调整生活习惯以维护阴阳平衡
03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等生活习惯的调整有助于维护
阴阳平衡。
养生方法与阴阳调和
食疗养生
根据食物的阴阳属性,选择适合 自己体质的食物,如温性食物可 以补充阳气,寒凉性食物可以清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01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概念,阳代表 阳性、明亮、向上、运动等,阴 代表阴性、暗淡、向下、静止等。
02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阴 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维 持事物的平衡和稳定。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广泛应用,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会 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 疗疾病。
补阴或补阳
针对不同疾病的阴阳属性,采 用补阴或补阳的方法进行治疗。
调和阴阳
通过调和人体内阴阳两方面的 因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温阳散寒或清热泻火
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采用温 阳散寒或清热泻火的方法进行
治疗。Βιβλιοθήκη PART 04阴阳学说与养生
养生与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核心
01
人体的健康状态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的
02
03
生理异常
如失眠、食欲不振、便秘、 腹泻等。
心理异常
如情绪波动、焦虑、抑郁 等。
抵抗力下降
容易感染疾病,且疾病恢 复缓慢。
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方法
饮食调理
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 菜水果,少吃油腻和辛
中国医学史考试重点
选择题
以下哪位医家被誉为“医圣”,并著有《伤寒杂病论》?
A. 华佗
B. 孙思邈
C. 张仲景(正确答案)
D. 李时珍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中,以外科手术著称的是?
A. 张仲景
B. 华佗(正确答案)
C. 孙思邈
D. 钱乙
《本草纲目》是哪位医学家的杰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A. 李时珍(正确答案)
B. 吴又可
C. 葛洪
D. 扁鹊
“治未病”思想出自哪位医家的理论,强调预防为主?
A. 张仲景
B. 黄帝
C. 孙思邈(正确答案)
D. 朱丹溪
下列哪部著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典籍,系统论述了阴阳五行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
A. 《黄帝内经》(正确答案)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神农本草经》
提出“温病学说”,对后世治疗传染病有重大贡献的医家是?
A. 吴鞠通(正确答案)
B. 张景岳
C. 薛生白
D. 叶桂(虽也有贡献,但本题特指系统提出者)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涵盖临床各科,广集民间验方的综合性医书是?
A. 《千金方》(正确答案)
B. 《外台秘要》
C. 《诸病源候论》
D. 《医宗金鉴》
宋代设立的官方医药机构,负责编纂医书、培养医学人才的是?
A. 太医院
B. 惠民药局
C. 校正医书局(正确答案)
D. 安济坊
下列哪位医家创立了“滋阴派”,主张治疗以养阴为主?
A. 刘完素
B. 朱震亨(正确答案)
C. 张从正
D. 李杲。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诊断疾病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思维方式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的本质和证候类型。
在中医诊断学中,阴阳五行理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在人体中,也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比如,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
当人体阴阳平衡时,身体健康;而当阴阳失调时,就会产生疾病。
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象、症状等来判断阴阳的盛衰。
如果患者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脉象沉迟无力,多属于阳虚;而如果患者面色潮红、烦热口渴、脉象洪数,多属于阳盛。
相反,如果患者面色暗淡、五心烦热、盗汗、脉象细数,可能是阴虚;若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大汗出等症状,可能是阴盛。
五行理论则将世界上的万物归结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人体中,五脏分别对应五行,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同时,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也反映了五脏之间的生理和病理联系。
例如,木生火,肝木可以滋生心火,如果肝气郁结,就可能影响到心的功能,导致心慌、失眠等症状;火生土,心火可以温煦脾土,如果心火不足,可能导致脾阳不振,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土生金,脾土可以滋养肺金,如果脾胃虚弱,可能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咳嗽、气喘等;金生水,肺金可以滋养肾水,如果肺气虚弱,可能导致肾阴不足,出现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水生木,肾水可以滋养肝木,如果肾阴亏损,可能导致肝阴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等症状。
相克关系在疾病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木克土,如果肝气过旺,可能会侵犯脾土,导致脾胃不和,出现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土克水,如果脾土过于强盛,可能会制约肾水,导致水肿、尿少等症状;水克火,如果肾水过盛,可能会抑制心火,导致心阳不振,出现心悸、肢冷等症状;火克金,如果心火过旺,可能会灼伤肺金,导致咳嗽、咯血等症状;金克木,如果肺气过盛,可能会抑制肝气,导致肝气郁结,出现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等症状。
中医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中医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又深奥的医学,其理论体系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其认识对于中医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其指的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对立性和统一性。
阴指的是阴性、负极、柔性、静止、内向的属性,而阳指的是阳性、正极、刚性、运动、外向的属性。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都是在阴阳的作用和调和下完成的。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其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在人体内部也存在着。
中医通过研究五行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诊断疾病、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反映出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从而确定治疗方案;在中药治疗中,选用不同性质的中药,也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原则进行的;在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中,也都有着阴阳五行的考虑。
总之,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认识对于中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1 -。
浅谈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概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是整体的医学,中医基础的阴阳五行,八纲辩证,藏象,经络贯穿在中医的整体与局部变化的始终.•阴阳五行,八纲辩证是中医变化中的"不变性",不管是由局部向整体各个层次的过渡,•放大,还是从整体向局部的缩小,中医的基本点,这种放大缩小的"共同特性:•分形元(阴阳五行八纲)"的不变性,就是中医所隐含的朴素古老的分形观,有自相似,自仿射特性.•准拓扑的联系.阴阳集的分维是1,五行集的分维是1.4650,阴阳五行集的分维是2.0959,八纲集的分维是4等. 中医诊断,辩证施治的根基也是建立在古老朴素的分形观上的.中医的望闻问切是机体功能与结构等的局部与整体互相映射的结果,•是分形自仿射,自相似的产物.或全息观的映射.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在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阴阳就没有自然界。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
形形色色的自然界,就其构成物质来说,都可高度抽象.概括.归纳为五个方面,而此五个方面又是相互作用.运动变化的。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代哲学基本理论----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基础,是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对自然界观察和认识的总结和概括。
阴阳五行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灵魂
阴阳五行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灵魂一.阴阳五行源于古代先贤对自然界的观察和高度概括阴阳的概念,在原始社会里已经有了。
远古人生活在地球上,随时受到自然条件变化的威胁。
要生存,必须了解和适应所处自然条件的变化,因为阳光与人们的生存休戚相关,因此,最早认识自然便从看到太阳光的多少开始。
最初阴阳仅指阳光的向背,有太阳为阳,无太阳为阴。
又因阳光照射在地面上,就有光明、温暖,并使万物生长、欣荣,因而把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特性都视为阳;而没有阳光,地球就黑暗、寒冷、万物凋零、荒凉,人们难于活动和觅食,从而把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特性,都视为阴。
形成了以阴和阳作为对一切事物一分为二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哲学概念。
此后,伏羲集先贤们缜密观察和高度概括的成果,推演出了阴阳八卦图,可以说它是阴阳学说的集中体现。
在八卦图里,用一长横,表示太阳光与地球相接代表“阳”;两个短横表示阳光与地球断开,代表“阴”,并按北半球中国地域,阳光每年四季和一天昼夜以及月光一月照射的渐变过程和季节变化等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成了八卦图。
八卦图可以说是古代阴阳学说的集中体现。
看起来似乎很玄妙,也确有人用于算命、看风水。
也许就因为这样,反伪院士给它扣上了“集封建迷信之大成的‘玄学’”帽子。
其实它本身并不玄,只不过是真实地反映了宇宙天体运行和季节变化的关系而已。
我们先看看它是怎么画出来的。
八卦是各用三条阴阳符号组成、按方位排列的八组图形(见图1)从图可以看出:最内圈的八条阴阳符号,表示太阳一年之中对北半球中国地域的影响。
冬至以后,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来,阳光由弱到强,符号由阴变阳,到夏至最强;夏至以后,太阳向南半球移去,太阳光渐弱,符号由阳变阴,到冬至最弱。
中圈为太阳光一天中的变化。
太阳从东方升起后为阳,直到去西方落下后变为阴。
外圈的东、西、南、北正四方,代表季节的温、热、凉、寒的变化;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偏方为一月内陆面月光的有无。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诊断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诊断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病因,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阴阳五行理论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基础,在中医诊断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阴阳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在人体中,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诊断疾病时,首先要判断患者的阴阳盛衰情况。
如果患者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脉象沉迟无力,多为阳虚之证;若患者面色潮红、烦热口渴、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多为阴虚之证。
例如,一个患者经常感到手脚冰凉,尤其在冬季更加明显,即使穿很多衣服也难以暖和,同时伴有乏力、气短、容易疲劳等症状,中医诊断可能会认为其阳气不足。
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觉得燥热,晚上睡觉容易出汗,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可能就是阴虚的表现。
此外,阴阳的偏盛偏衰还可以通过脉象和舌象来判断。
阳虚者,脉象多沉细无力,舌淡胖嫩;阴虚者,脉象多细数,舌红少苔。
通过对阴阳盛衰的判断,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方向。
五行理论则将自然界的事物和人体的脏腑组织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类。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体现。
在诊断疾病时,五行理论可以帮助医生分析脏腑之间的关系。
比如,肝属木,心属火,若肝木过旺,就可能会出现“母病及子”的情况,导致心火亢盛,表现为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若心火过旺,也可能会出现“子病犯母”的情况,影响到肝,导致肝阳上亢,出现头晕目眩、急躁易怒等症状。
再比如,脾属土,肾属水,若脾土虚弱,不能制水,就可能会导致肾水泛滥,出现水肿、尿少等症状;若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脾土,就可能会出现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阴阳五行与中医:身体与自然的关联
阴阳五行与中医:身体与自然的关联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宇宙构成与变化的理论,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揭示了身体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联,深刻影响了中医生理调节和疾病治疗的方法。
下面将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切入点,探讨身体与自然的关联。
阴阳五行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阐述了自然的二元性质。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代表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关系。
这些概念在中医中用来描述身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的宇宙,身体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
比如,春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也旺盛,此时容易出现头痛、目眩等阳盛症状;冬季寒冷,容易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出现肌肉疼痛等症状。
中医师从五行交互制约的角度来诊断身体的失调,并通过调节阴阳来治疗疾病。
中医药物的运用也与阴阳五行有着密切关系。
中药的药性被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属性,与五行相对应。
药物的药性属性与疾病的体质特征进行匹配,通过中医师的辨证施治,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出发的治疗理念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药物外,中医还运用饮食调理来维持身体与自然的关联。
中医饮食营养学认为,食物与自然界的五行相应,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比如,运动后多吃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能够补充身体的阳气,促进身体恢复;而夏季多食用寒凉性质的食物则有利于降低体温,防止中暑。
此外,中医强调个体的调节能力。
身体与自然界的关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个体可以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
这种注重自愈能力的观念在中医中得以体现,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相应”的理念。
总而言之,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关于身体与自然关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以阴阳五行为指导,通过平衡体内的阴阳关系来调节身体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
从中医的角度看待身体与自然的关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阴阳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
它来源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被应用于中医学中,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方法。
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使得中医学具备了独特的分析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
一、阴阳五行概述阴阳五行即阴阳和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阴阳象征宇宙间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是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的基础。
阴阳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在生理、病理和治疗中均有具体应用。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中医学将五行应用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以分析和治疗疾病。
二、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1. 分析体质中医通过阴阳五行理论来分析一个人的体质。
根据五行对应的脏腑和臓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体质属于阴性还是阳性,以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阴性体质的人容易体寒,阳性体质的人容易体热。
2. 诊断疾病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来诊断疾病。
观察舌苔可以判断患者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与否,脉搏则反映了患者体内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通过这些观察,中医可以诊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阴阳五行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1. 药物治疗中药的选择和配方往往考虑到药性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
药性的阴阳属性指的是药物的性质是寒凉还是温热,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
药性的五行属性指的是药物对应的五行元素。
中医师利用药物对阴阳和五行的调节作用,来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充盈程度,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饮食调养中医将食物归纳为五味和五色,五味和五色又对应着五行元素。
通过对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比如,阳虚体质的人宜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以此来补充阳气。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04
阴阳与五行关系探讨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概述
阴阳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应用广泛,对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都有重要的指 导作用。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
阴阳与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
脏腑经络的阴阳五行分属
中医将人体脏腑和经络按照阴阳五行分属,如心属火、肝属木等 ,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保健。
儿科
中医儿科则主要针对小儿疾病的治疗,如小 儿感冒、咳嗽、肺炎等。
02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
是指事物的实质、本体、内部、女性 、冬季等属性。
阳
是指事物的表面、现象、外部、男性 、夏季等属性。
阴阳互根
阴与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 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阴阳对立
阴与阳之间存在着相反、相排斥的关 系,如上与下、寒与热等。
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
中医基础理论注重疾病的预防与健康促进,将人 体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调理身体平衡来提高健康 水平。
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中医基础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如中西医结合、中医心理学等,拓展了中医理 论的应用范围。
中医基础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综合疗法与个性化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强调综合疗法和个性化治疗,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 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防治方法
针对不同的阴阳失调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补阴、补阳、调和阴阳等 。同时,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平衡阴阳,预防疾病的发生。
03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火
代表温热、升腾、明亮,与心 、脉、舌、面等有关。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课件
中医养生术----鸣天鼓
方法: 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每天早晚进行,叩击次数20-40次。 作用 调补肾气、缓解症状、开慧增智。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思考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阴阳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3.阴阳学说是如何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4.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如何?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偏衰 阴衰(虚)或阳衰(虚),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阴
阳
正常范围
阴
阳
平衡
阴
阳
正常范围
阴
阳
平衡
阳虚则寒:即阳气虚损,不能制阴,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形成虚寒证。
阴虚则热:阴液不足,不制阳气,阳相对偏盛,出现热象,为虚热证。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症状
感冒病
表热证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
医学院—陈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灵枢·病传》: 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
阴
阳
正常范围
虚 阴
阳
阴
虚 阳
阴
中医认识生态人体五行学说
中医认识生态人体五行学说所谓五行是古人总结的一套学说,主要用来说明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生态平衡。
五行学说是一门善于解决多因素平衡、和谐与共存的学问,是一种很可贵的理论方法。
五行的具体内容很简单,说的就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的关系。
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之间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
所谓相生就是五种要素之间都有“我生者”和“生我者”。
比如,土生金是说大地矿脉里含有金属,经过冶炼就能产生金属;金生水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凿井挖渠,开掘水源,所以叫金生水;水生木是说草木的生长都必须靠水的滋润,没有水,草木就无法生长;木生火是说草木可以燃烧变成火,这是古人经常做的事情,火是人类征服的第一个自然力;火生土是说火热的阳光能够温暖土壤,使土壤充满生机,冬天的土地所以不能生长草木,就是因为没有火力,所以没有生机。
“我生者”是我的“子”,就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生我者”是我的“母”,就好像是自己的母亲。
五行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生我者的“母”和我生者的“子”。
五行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生物圈,一个彼此依存的生态系统。
五个要素彼此都是“亲戚”,是一个充满爱的体系,是互相资助的关系。
但是世界万物不仅需要互相资助的“相生”,还需要“相克”,也就是互相克制、互相制约的力量,方能建立平等、和谐的体系。
所谓相克就是相互制约。
比如,土克水就是土壤的堤坝可以制约水的流向,所谓“水来土挡”就是这个道理;水克火是用水来灭火;火克金,烈火把矿石里的金属冶炼出来,应当是在古人掌握了制陶技术之后逐渐发现的,当然,用火锻造金属制造各种器具、工具,更是伟大的创举;金克木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砍伐树木,可以收割农作物,可以造舟车、木器家具;木克土是说草木的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而不板结,成为生机盎然的土地。
五行之间,是人类劳动参与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画。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
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
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
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
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1、运用举例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
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
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
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
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3)阴阳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运用在中药的理论和运用上,也用阴阳学说作为指导。
(4)在诊断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善诊者,察色诊脉,先别阴阳”,即以辨阴阳为诊断的大纲。
人体的阴阳五行学说
人体的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阴阳五行是古代春秋《黄帝内经》中由来的,它分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
阴阳学说是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对立而统一的。
这个学说被引用到中医领域中,用以概括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形成中国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
阴阳是代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
中医学用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
一般说来,凡是具有向上的、向外的、明亮的、活动的、兴奋的、温热的、功能的都属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
例如:男属阳,女属阴。
以人体部位而言,上为阳,下为阴。
表为阳,里为阴。
背为阳;腹为阴。
以脏腑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以组织结构对机能而言,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
气为阳,血为阴。
以疾病而言,实症、热症属阳;虚症、寒症属阴。
总之,阴阳的属性是相对的,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使事物发展的协调一致。
阴阳变化的变化规律一般可归纳为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三点阴阳互根:就是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既对立又统一,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
一旦阴阳离决,生命也就终止了。
阴阳消长:阴阳并不是出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的进行“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斗争,人体中的阴阳在一定限度内不断的有消有长,有盛有衰,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状态。
如果生理活动中某一方太过,出现异常现象,就会发生病理变化。
阴阳转化:阴阳对立,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由阴转阳,由阳转阴,疾病也是如此。
所以中医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这个道理。
二、五行学说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
他本指5种物质属性的观念。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发展和变化,都是由这5种属性的物质不断运行和变化组成的,故称五行。
祖国医学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阴阳五行证候学与人体生物信息系统论中医阴阳五行证候学中医辩证的过程就是对病情分析的过程,其思维活动不像现代医学那样依据定性定量的检测结果进行推理,而是依据客观整体、动态、形象的症状,以形象构思体内病机,并将病机高度概括的表述称之为证,中医的证不是一个抽象规定性的概念,而是人体动态性病机的概念。
中医将病机高度概括的证候表述,与西医依据定性定量检测结果的表述,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之分。
中医的发病治疗学思想,无论在历史上和现在都决定了中医是“全科调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证侯学是我们辩证施治的关键中医的阴阳五行证侯学我称为“人体生物信息系统论”,这是使我们能够准确地、精确地辩证施治的关键。
举个例子,我们在北京的天创世缘大厦有一个展柜,展示一些小册子,资料,书籍等等。
在展览过程中,有位楼上的女生,打电话给我,说你们既可以看亚健康,又可以看妇科,又可以看心脑病,怎么都能看呢?她在概念上就不太能理解。
因为在西医上,是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之分的。
内科又分很多种,比如:肾内科,心脏内科,肝内科等。
而中医情况跟它恰恰相反,中医是用阴阳五行来辩证施治的。
比如说,肾阳虚可能会出现的证候,像颈椎、肩背、腰酸痛、记忆力大幅度下降。
肾阴虚会出现的证候,像咽喉发炎,牙龈出血,牙龈发炎,尿黄等等。
证候除了以上的之外,还要看舌像和脉相,比如说,舌淡红,苔白。
脉象是沉弦涩滑等,这些都是中医的证候。
刚才说到的女生就让我看了,我给她号了脉,并把她不舒服的地方都说的很准确。
她说她有一个病是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异位”这个名词在传统中医里是没有的。
这是西医的病名,而且西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的治疗不理想,治疗的方法主要服用性激素,把女性内分泌弱化,然后使子宫内膜异位这个问题消鼱下去。
但把整个人体内分泌也拖累了,因为这个拖累变得浑身不舒服。
这样的治疗使女性的性征,身体线条都退化了。
面黄肌瘦。
神经、消化系统都出了毛病。
那么我就按照她的证候给她作了辨证施治,下了安泰宝和康泰宝的处方,按照阴阳辩证给她下了五种宝。
通过调理以后,她从怀疑到信任,把一个疗程用完以后感觉非常的好,过去的一些症状都减轻了甚至没有了。
她又来找我,我根据当时她的症候又给她开了一个疗程,开了四种宝,吃了有半个多月,她打来电话说,她已经怀孕了。
这对于她来说是非常大的好消息,我给她继续调理,让她的胎儿发育更健康。
这样她的子宫内膜异位的病症就有了关键性的好转和康复。
她这个仅仅用了一个半月,就出现了这么好的临床效果。
我把她病历具体讲一下。
她右手的寸脉是短,关脉是沉涩,尺脉是沉涩,左手的寸脉是涩,关脉是沉涩,尺脉是沉,尺脉就是她的肾,作为妇科就是她的冲任脉和天癸脉,也就是说她的天癸脉不充裕,而且她有寒凝冲任,她的右手,关脉,是她的脾胃,她的脾胃也寒,是沉涩,阴阳两虚,她的肺是阴虚,脉短,她的左手的关脉是肝胆,肝阴虚,是沉涩,她的舌相是淡红,苔白稍厚,说明她的脾肾有阳虚,她的颈椎酸痛、月经前期,量少,是肾阳虚,而且她有痛经,说明她有寒凝冲任,这跟她的尺脉沉,她多梦、胃疼,而且不能吃凉的,胃寒,偶尔她还会头晕、眼睛干涩,这是肝阴虚,她的眼结膜有时候也容易发炎,这就是她的舌脉象,我给她的处方,妇科十品天癸宝,四品木阴宝,妇科六品坤阳宝,调她的脾胃的,因为天癸宝里有调肾阴肾阳的成分,以调肾阳为主,然后二品调她的肾阴,幅度轻一些,二十一点服水阴宝一粒,其它,十品、四品、六品都是两粒,六品是脾阳给她扶脾,用了一个半月,她有很大的改善,她又来看了,第二个方子刚吃了十八天,她已经怀孕了。
这么看很简单,化繁为简,我们的调理就把她的证候扶平了,阴阳平衡人就有免疫了。
她就正常了,我并没有治她的病,但通过食疗却使其健身祛病,这正是中医养生的优势。
我在中医证候学上化繁为简的创新中医调理师一接诊就要找患者的肾肝心脾肺的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的证侯,根据其阴阳不平衡的脏腑阴阳证侯下处方.但每个脏腑的证候和异病同治就有三四十种之多,汇总“心脑”、“妇科”、“亚健康”三个系列,每个系列中的阴阳证候和异病同治就有一千五百多种,那么如何执简驭繁呢?我把每个脏腑出现频率最多的三个阴阳不平衡的证侯归纳出来作为辩证施治的依据,化繁为简。
如:肾阳虚的证侯归纳为:颈椎肩背腰椎酸痛,记忆力下降,尿频,对证下处方就是水阳宝(1品);肾阴虚的证候归纳为:咽炎,小便黄赤,牙龈出血,对证下处方就是水阴宝(2品)。
肝阳上亢的证候归纳为:心烦,易发脾气,起急上火,目赤,头痛,胸肋胀满,对证下处方就是木阳宝(3品);肝阴不足的证候归纳为:眼睛干涩,膝关节以下有地方不舒服(膝关节,小腿,足跟等),血压高,血脂,胆固醇,转氨酶,血粘稠度,血糖偏高,对证下处方就是木阴宝(4品)。
心阳虚的证候归纳为:心律不齐,神昏嗜睡,胸痛彻背,心慌气短,对证下处方就是火阳宝(5品);心阴虚的证候归纳为:心烦自汗,失眠多梦,心悸气短,肝盛攻心,五心潮热,对证下处方就是火阴宝(6品)。
脾阳虚的证候归纳为:胃口不好,胃喜暖怕冷,多梦,大便时干时稀或泄泻,对证下处方就是坤阳宝(7品);脾胃阴虚的证候归纳为:口干口渴,下午低热,胃口不好,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呃逆,返酸,对证下处方就是坤阴宝(8品)。
肺阳虚的证候归纳为:遇风寒咳嗽,久咳,咽不痛,痰为白色,不粘,起泡沫,对证下处方就是金阳宝(9品);肺阴虚的证候归纳为:鼻子干燥,干咳,咽痛,无痰或有痰为深色(灰、黑、黄绿色等),对证下处方就是金阴宝(10品)。
胃经有火的证候为:口舌生疮,口臭,便秘,喜饮食凉物,对证下处方就是阳明宝(11品).气血两虚的证候为:气血两亏,免疫功能低下,头晕自汗,四肢不温,月经量多,对证下处方就是十全宝(12品)。
复兴中医就得使中医化繁为简,执简驭繁走下玄门为什么我没有问到他的这个病,却治好了他的病,神吗?不神。
背熟记牢以上证候就是化繁为简了,它们有涵盖性,例如:有个消费者说,彭大夫诊脉后问我:“有没有心烦?有没有胸肋涨满?”我说:“有。
”彭大夫给我开出了“木阳宝”,服了一百天之后,我的胆囊炎居然好了,这个病我没说,彭大夫也没问,但我的病却治好了。
”其实我已经问过了,脉上左手关脉弦,我问:“有没有心烦。
”这里就涵盖了异病同治的胆囊炎了,请看上面章节,关于肝阳虚的同病异治中就有胆囊炎,这就是我通过证候群出现频数概率最高的证候,达到化繁为简,执简驭繁的方法。
它是中医的奥妙。
复兴中医就得使中医走下玄门,化繁为简,执简驭繁就是走下玄门。
它区别于机械的依靠临床强记的笨方法,成为中医的哲学思辨。
这是一个化繁为简、执简驭繁的例子,你可以说不出他的病因,但是可以从证候上找到阴阳的不平衡,调理阴阳平衡,这就是中医的思维学。
例如:我们有一个询诊者,56岁,女。
长期便秘,并发口舌生疮,长期中西医治疗都不见效。
在我们大连养生堂问诊。
我们那里的中医调理师给她服了康泰阳明宝、康泰坤阴宝和康泰金阴宝。
当月她的便秘和口舌生疮就好了。
三个月后,又复发口舌生疮。
让其停用其他调理的药物,再服上方,其疾患痊愈。
嘱其将上方每种服二粒减为一粒,服用三个疗程,其症没有反复了。
这就是从中医阴阳五行的脏腑理论下处方,便秘从中医的证侯上看是阳明经火盛,连带证侯有口臭、大便秘结,口舌生疮,用康泰阳明宝,联着胃经阴虚,证侯有口干口渴、呃逆、胃疼,用康泰坤阴宝。
由于大肠经与肺经互表里,再调理一下肺经,用康泰金阴宝,肺通百脉,并开下焦,这就好了。
便秘、口舌生疮都痊愈了。
这里处处都要体现将中医标准化,从证候___人体生物信息,到证候与药对的辩证施治,都贯彻中医标准化。
中医的证侯学在诊疗上可以弥补西医的缺憾例如:我们一个患者是国务院某部的付部长,76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4年发烧,在一家北京的现代化大医院住院治疗27天,退烧了,但其小便不出,经这家现代化大医院检查后,决定给其做腹部造漏术,并切除前列腺,这意味着其治疗后,将在小腹拉管子在玻璃瓶里撤尿,他给我打了电话说了上述情况,让我过去看看,我急忙去了他在的某大医院高干病房,先翻看他的病历,他实际上除了血糖稍高外,超过正常值一点儿,再就是尿不出尿来。
其他化验指标都正常。
我号了他的脉,脉象右手关脉沉、涩,左手尺脉沉,寸脉沉涩,应当是脾经阳虚,肾经阳虚,心经阳虚,他溺不出尿,中医称之癃闭,而具体引起癃闭是中气下陷,心脾肾经都为阳虚,发烧了27天,又服了这么长时间西药,虽然退了烧,但从中医的角度看其中气下陷,气血两亏。
我按他的身体阴阳状况,给其留下了三种胶囊,补肾阳的,康泰水阳宝,健脾的康泰坤阳宝,温补心阳的康泰火阳宝。
我告诉他千万不要做手术,这个胶囊你服两天就好了,他实际在医院服了一天就好了,尿可以解出来了。
从那时2004年至今已有五年了,他没有再犯这个病。
中医的证候学对于西医病因学的弥补意义重大中医给他解决了大问题,其证侯学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缺憾,对于他的身体来说意义是很大的。
西医的诊断基本是建立在还原论的检测化验指标上,从B超、X光、CT、验血、尿等等,从一定的角度它们可以检测出许多病证,但也有许多病症,从现有的西医检测手段上尚不能检测到病症。
例如:我还有一位病人,男,85岁,一位部级退休干部,2004年突患震颤麻痹,其半边身体都在震颤。
夜里也睡不着,心悸气短,家人赶快送他到一家大的西医医院高干病房,住院检测化验,四天,但一切指标均为正常,到第五天依然没有采取任何治疗,其心口不舒服,人也憔悴许多,家里人很着急,向大夫询问,大夫无奈地说:“现在他的化验指标都是正常,没法进行处理,估计他这么大年龄了,再有两天他就顶不住了,心脏可能会出问题,那时我们再采取治疗措施。
”他的家人不干了,赶快把他接出院,在中医医院找中医会诊,他的右关脉弦,左关脉沉涩,说明其胃阴虚,肝阴虚。
中医大夫问他最近是否口干渴,口出热气,过去胃有病吗?他说:“有萎缩性胃炎,前五天吃了涮羊肉,胃火上来了,胃不舒服。
”中医得出辩证结论。
其胃阴不足,胃火上炎,上扰心脑清窍,引出拘挛震颤。
又加上肝阴不足,中医认为肝阴经络具有抑制拘挛之作用,现在其肝阴不足,抑制拘挛的功能就削弱了,调理为养胃阴,养肝阴。
通过中药汤剂和针灸,两天他就好了,身体健康。
从2004年至今已有五年了,体检状况一直挺好。
这就是中医阴阳五行证侯学在诊断和处置上的关键作用。
中医调理在处置思维上,正确的处置应当是一个处方有人提出这么个问题:中医调理怎么一个病,不同中医生调出不同处方?其实,中医调理在处置思维上,正确的处置应当是一个处方。
例如:感冒,中医认为感冒是感受六淫之邪引起的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的最常见的疾病。
临床证候以恶风、畏寒、发热、头痛、咽痛、咽痒、咳嗽、鼻塞、流涕、喷嚏等。
肺处上焦,为五脏之华盖,主呼吸,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