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物理实验复习必刷题:01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附解析)
物理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物理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物理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儿高大上?其实不然,简单说就是一辆小车,咱们要测测它跑得快不快。
想象一下,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咱们带着小车,手里还握着一卷卷尺和一个计时器,准备大干一场,真是兴奋得不得了!实验的第一步就是选一个合适的跑道。
别小看这点儿,选好地方可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找了个平坦的地面,周围没有什么小石头或者大坑坑,这样小车才能飞驰而过。
就像咱们上学时,选座位也得找个好位置,不然看不清黑板,跑偏可就丢人了。
咱们把小车放在起点,心里默默计算着,准备开始计时。
计时器一按下去,咱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目送小车一溜烟地跑了出去。
心里那个激动啊,仿佛自己变成了赛车手!这时候,风在耳边呼呼作响,感觉自己像是在赛车场上驰骋,真是过瘾。
等到小车跑到终点,我立马冲过去,像个小孩子一样,急忙按停计时器。
哎呀,得知时间后,我心里默默想着,这小车到底有多快啊,真让人期待。
然后,咱们就开始测量距离了。
用卷尺一量,哇塞,这小车竟然跑了十米!不过,要算平均速度,光有距离可不行。
得把总时间和总距离结合起来。
这时候,计算公式派上用场:平均速度=总距离/总时间。
于是我在小本本上认真写下这个公式,感觉自己像个小科学家,真的好有成就感。
再来一次!这次,我决定把小车的重量加重,看看会不会影响速度。
把几个小石头放上去,心想:“这下小车得拼命啦!”结果小车启动的时候,明显慢了很多。
就像咱们背着书包上学,书包越重,走得越慢。
哈哈,物理的道理真是贴近生活啊。
在多次实验中,我发现不光是小车的重量,发力的方式也很重要。
用不同的力度推小车,速度也会大相径庭。
有时候我轻轻一推,它飞速前进;有时候使劲一推,反而像被卡住了一样。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原来物理也跟生活一样,得讲究技巧啊!就像咱们打篮球,投篮时要找到最佳的角度和力度,才能进球!实验的最后一步,我把所有的数据整理在一起。
说实话,看着一堆数字,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解数学题,但内心其实充满了喜悦。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实验: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
《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探究题1.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 m/s.(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2.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 实验原理是。
(2) 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下左图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 (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
(3) 在下右图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尺(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 AB=____________cm;t BC=____________s;v AB=____________m/s;v BC=__________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_,是在做________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选填“大”或“小”)。
2020年中考物理机械运动专题复习(包含答案)
2020年中考物理机械运动复习一、选择题1、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 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且测得 AC 段的时间 t AC=2.5s. 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A.图中 AB 段的路程 sAB=50.0cmB.AC 段的平均速度 vAC=32.0cm/sC.如果小车过了 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 AB 段的平均速度 vAB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 BC 段的平均速度 vBC,可以将小车从 B 点静止释放2、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 s﹣t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0~t1做加速直线运动B.t1~t2做匀速直线运动C.0~t1比 t2~t3运动的路程长D.0~t1比 t2~t3运动的速度大3、(2020•潍坊三中)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分别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从同一位置同时向上运动,两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第4s时两者相距16m B.甲受到的拉力比乙大C.甲做速度为4m/s的匀速运动D.以甲为参照物乙竖直向下运动4、(2018•济宁)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
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B.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2~4s内静止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5、刘菲芳同学利用周末时间到滑冰场滑冰。
她站在滑冰场内的扶栏边上用力推一下扶栏,扶栏未动,她却远离扶栏而去。
她离开扶栏后,并没有用力蹬冰面,仍能滑很远。
这一过程不能说明的物理现象是()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6、现在全市各校都在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
关于同学们在足球比赛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足球鞋底凹凸不平,是为了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B.足球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受到了运动员的脚对它有力的作用C.用头顶足球攻门时,头感到疼,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守门员一下子抱住射门的足球,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7、运动员将静止的足球踢出,足球沿水平地面向前运动了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正确的说法是()A.脚对足球的力使足球由静止开始运动B.足球运动时重力对足球做了功C.足球所受摩擦力不会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D.足球最终停止运动是由于失去了脚的作用力8、2018年5月21日,遵义市教育系统第二届教职工羽毛球比赛在遵义师范学院体育馆开幕。
2020年中考物理实验复习必刷题:01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附解析)
2020年中考物理实验复习必刷题:0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一、实验探究题(共10题)1.如图所示是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时所用时间,即可测出不同距离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实验中用到的主要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_______。
(2)实验时,斜面应保持________(选填“较小”或“较大”)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下滑的时间。
(3)在斜面上,如果测得小车在AB段下滑所用时间t AB=1.6s,则小车在AB段下滑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m/s。
(4)在测量小车在BC段所用时间时,小明让小车过了C点后才停止计时,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会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5)为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开始释放,测出小车到C点时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是________。
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________和________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_直线运动。
(选填“匀速”或“变速”)(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选填>、<、=)3.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在实验前,先练习使用停表,图1中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_s。
(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________(选填“大”或“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3)某同学让小车分别从A点和B点由静止释放,如图2所示,分别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平均速度为V AC 和V BC则V AC________V BC(选填“>”、“=”或“<”)。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 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 AC=80.0cm,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m/s。
2.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是用来测量玩具小车的运动速度。
从A处开始计时,图中圆圈里显示的是玩具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秒表显示的时间,格式为“分:秒:百分秒”则:(1)该实验的原理是;(2)玩具小车通过AB段的速度为m/s。
玩具小车通过BC段的速度为m/s,玩具小车在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3)为了方便计时,实验时应适当(选填“增大”或“减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
声现象实验3.根据如图所示的演示实验,请按要求回答:(1)如图甲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多次被音叉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2)甲实验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和的关系;(3)小明进一步探究,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把乒乓球弹起。
该实验能说明哪些问题?请你写出两个:①;②。
4.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1)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 _____;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有关;(3)本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2020年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精讲与练习:测量平均速度(含答案)
1.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V=s/t;(2)测量工具:刻度尺和秒表。
2.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1)一是斜面坡度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则运动时间太短,增大时间测量误差,过小则小车可能不会运动,或变速运动不明显。
(2)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3)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中我们应多测量几次(4)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测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而不是测量斜面的长度(5)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2,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3之间的关系是v3>v1>v2. (6)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半程路程除以全程时间与上半程时间之差。
能够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测下半程运动时间?不合理,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或者,因为小车全程运动中通过中点的速度不为0.或者,小车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与上半程所用时间的差值才是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例题1】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选填“较大”或“较小”)(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m/s。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5。
【解析】(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然后利用v=s/t计算;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2)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s1=0.9m,s2=0.4m,则s1=0.9m-0.4m=0.5m,由图知,t3=1s,【例题2】小明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
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6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考点精讲+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实验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考点精讲【设计与进行实验】1.2. 实验器材及其作用:小车、长木板、木块、金属片、刻度尺、停表(或秒表).(1)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2)停表(或秒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下滑的动力)(4)金属片的作用(使小车终点始终在同一位置,控制小车运动的路程)3.实验装置①安装要求:倾角过大,会导致小车滑行速度太快,面的倾角;4.小车运动距离:从“车头到车头”、或从“车尾到车尾”的距离;5.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每次测量时,止开始下滑;6. 小车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判断:从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受非平衡力作用做加速直线运动,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7.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刻度尺要估读;【交流与讨论】8.误差分析:(实验误差主要来自于时间测量产生的误差)③小车没有从静止开始下滑,9.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10.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11.小车从起点、中点分别下滑的评估:①上半程、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具体关系为:上全下v v v >>,②下半程平均速度计算方法:212133t t s s t s v --==下,不能从中点开始下滑,原因是从中 点由静止下滑所测时间不等于下半程时间;12.能量转化情况:小车运动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转化为内能)。
【例1】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 拍摄一次,并测得s AB =5 cm ,s BC =15 cm ,则小球在BC 段的平均速度为,小球在AC(3(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 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 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2(选填“>”“<”或“=”).(5)实验过程中,由于小球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选填“陡”或“缓”)的方式,增加小球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6(7)完成上述实验后,某同学在斜面底端放置了一个小木块,想继续探究小球的动能与速“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可若再探究小球的动能与质量的关系,他应将质“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这样做的目的是(8)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小球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C)A. 小球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B. 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C. 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例2】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小车在A、B、C 三个位置的情形及其对应的时刻.(1(2)“直接”或“间接”)测量.(3(4(5)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v1,AB段的平均速度为v2,BC段的平均速度为v3,它们“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6)s AB,t AB,则v AB(7)实验中,由于计时不熟练,小车过了A“偏大”或“偏小”).(8)某同学为了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在B点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滑到C点的距离和时间来计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这种测量方法正确吗?为什么?若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9(10)实验结束后,有同学发现不同的同学测量出的平均速度不同,实验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考点精练一.选择题1.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分:秒]。
2020年中考物理重点题型专项复习题库:力学实验20道
力学实验1. 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第1 题图(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通过分析图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选填“是”或者“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 小车在AB 段运动的路程s AB 是dm;在BC 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BC 是m/s;在AC 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AC 是m/s.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 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2.小丽爸爸有一枚印章,小丽想知道印章的密度,于是在实验室进行了以下操作:第2 题图(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处.(2)用调好的天平测印章的质量,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印章的质量是g.(3)用量筒测量印章的体积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印章的体积是cm3.(4) 通过计算,得出印章的密度是kg/m3.3.小华在测量某种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1)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右端平衡螺母向调,使天平横梁平衡;第3 题图(2) 用天平测金属块质量时,所用的三个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质量为g.图丙所示是测量金属块体积的过程,测得金属块体积为cm3.该金属块密度为g/cm3.4. 小明用天平、细线、烧杯、水来测定某工艺品的密度,他设计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第4 题图(1)把天平放在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看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两侧摆动,摆动的幅度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工艺品质量,当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工艺品的质量为 g;(3)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220 g;(4)用细线拴好工艺品,并浸没在水中如图丙所示,在右盘中增加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平衡后,测得质量为228 g,则工艺品的体积为cm3 ,工艺品的密度为kg/m3(ρ水=1.0×103 kg/m3).5. 小红的妈妈从市场买回了一桶色拉油,担心买的油是地沟油,小红为解除妈妈的顾虑,在网络上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1 g/cm3~0.93 g/cm3 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 g/cm3~0.95 g/cm3之间,她决定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油的品质.第5 题图(1)实验步骤如下:A. 将托盘天平放于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水平平衡.B.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0 g.C. 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将装色拉油的烧杯放在左盘.在右盘加减砝码使天平平衡.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 g.D. 将烧杯中的色拉油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量筒内色拉油的体积是cm3. (2)该色拉油的密度为g/cm3,由此,小红判断色拉油的品质是的(选填“合格”或“不合格”).(3)分析小红同学的实验过程,你认为测量结果(选填“偏大”或“偏小”).小红通过反思后想到:其实不需要增加器材也不需要添加额外的步骤,只要将上面主要的实验步骤顺序稍加调整就会大大减小上述实验的误差,她调整后的实验步骤是(只填写实验步骤前的代号即可).6.小明想要知道豆浆的密度大小,于是他进行了如下操作:第6 题图(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置于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现象,他应该向(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用托盘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0;(3)把豆浆倒入烧杯中,用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豆浆的总质量m1,则倒入烧杯中的豆浆质量为(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4)将烧杯中的豆浆全部倒入量筒,读出量筒中豆浆的体积V,由此得知豆浆的密度为(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5)实验过程中,若只有天平、烧杯和水,请你帮助小明设计一个测量豆浆密度的实验,要求写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及计算豆浆密度的表达式(用字母表示).实验步骤:计算豆浆密度的表达式:7. 小明同学用下列器材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一块,质量相等的木块和铝块各一个,弹簧测力计一只.如图所示,实验中他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物块,使它们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第7 题图(1)图丙中,长木板对木块摩擦力的大小为N,这是根据原理测出滑动摩擦力的,此时,铝块受到摩擦力为N. (2)分析两次实验可以得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此实验采用了常用的进行探究(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图乙与图丁中铝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8.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摩擦力跟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实验所用器材有:木块、长木板、棉布、毛巾和弹簧测力计.(1)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知识,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第8 题图(2)第一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N,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实验次数123接触面情况木块和长木块和棉木块和毛摩擦力/N 2.0 2.5(3) 实验结束后,小丽想探究摩擦力是否与压力大小有关,她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在长木板上的摩擦力为F1 后,将一重物放在木块上,再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在同一长木板上的摩擦力为F2,由数据知道F1<F2,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9.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明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第9 题图(1)实验时,小明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质量相等的砝码时,木块两边所受的拉力(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小明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于是他把木块换成小车,并选择较(选填“光滑”或“粗糙”)的实验桌面,继续完成实验.(2)在左右两盘放入质量相等的砝码,再将小车水平,松手后,观察小车运动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能平衡.(3)小明用轻质硬纸片代替图中的木块,两端的小盘中加质量相等的砝码时,硬纸片保持静止,用剪刀将硬纸片从中间剪开,发现分开后的硬纸片向相反方向运动.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10.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第10 题图①怎样控制小车运动到不同水平面的初速度相同呢?方法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处滑下.②怎样反映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呢?同学们采用了转换法,即用小车在平面上运动距离的远近来反映力对运动影响大小,且通过比较还可以表明,压力相同时,接触面,摩擦力越大.③实验结果表明.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④用实验推理法可以得出,若外力全部消失,小车会保持运动状态.11.敏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乙和丙容器中装的是同种液体).第11 题图(1)实验中,首先必须检查压强计能否正常使用,若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探头的橡皮膜时,发现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都很小,则说明该压强计的气密性(选填“好”或“差”);调节好压强计后,U 形管两边液面相平.(2)小敏把探头分别浸入到甲、乙图中的两种液体(水和酒精)中,发现图甲中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比图乙小,由此,他判断图甲中的液体是酒精,他的判断是(选填“正确”或“错误”);接着他改变图乙中探头的深度,其探究情况如图丙所示.(3)比较图,得出探头浸入液体中的深度(选填“越深”或“越浅”),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就越大,表示液体在此处的压强就越.(4)小敏发现在同种液体中,探头所处深度相同时,只改变探头的方向,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不变,表明.1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甲、乙、丙所示.第12 题图(1) 甲、乙、丙实验中,根据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2) 通过甲、乙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3)由实验乙、丙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请举出生活中应用此知识的一个实例:.(4)若将该小桌和砝码放在如图丁所示的木板上,比较图丙中海绵受到压强p 丙和图丁中木板受到的压强p 丁的大小关系为p 丙p 丁(选填“>”、“<”或“=”).13.在做“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同学们先提出了如下的猜想:猜想A: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猜想B: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猜想C: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同学们利用一个物体、弹簧测力计、水、盐水和细线,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第13 题图(1)通过实验a 和c 可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是N.(2)通过分析比较所有实验,可以验证猜想是错误的,而其他猜想是正确的.(选填“A”、“B”或“C”) (3)该实验探究主要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14. 某物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第14 题图(1) 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N,方向为.(2)物体浸没在酒精中时排开酒精的重力是N.(3)比较两幅图可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4)由ABCD 四个步骤可知,浮力的大小有时与深度有关,有时又与深度无关.对此正确的解释是浮力的大小与有关.15.如图甲所示,A、B、C、D、E 是“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实验的五个步骤.第15 题图甲(1) 两步骤可计算出圆柱体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F 浮=N.两步骤可得出物块排开水所受的重力G 排.比较F 浮与G 排可以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块排开水所受重力的关系.第15 题图乙(2)如图乙所示是圆柱体物块从水面缓慢浸入水中时,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 随物块浸入深度h 变化的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得:当物块没有浸没之前,h 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h=4 cm 时,物块所受的浮力为N.浸没后,h 继续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N,该圆柱体物块的高度是cm.16.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作动能.在“探究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猜想:A.物体的动能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B.物体的动能可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第16 题图设计以下探究实验:让质量为m 的小球从高为h 的斜槽上滚下,在水平面上运动.运动的小球碰上水平面上静止的木块后,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s.实验过程如图甲、乙、丙所示,图中m1<m2、s1<s2、s1<s3、h1<h2,水平面上所用的木块是同一木块.(1)通过观察比较就可以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这里用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选填“放大”、“控制变量”或“转换”)法.(2)通过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可初步验证(填猜想序号)是正确的.(3)通过比较两次实验,可初步验证猜想A 是正确的.(4)实验表明: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17.如图所示,探究小组利用铁架台、带有刻度的杠杆、细线、若干相同钩码、弹簧测力计(单位:N)等实验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探究实验中第17 题图(1)在挂钩码前,小组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如图甲所示),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选填“左”或“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读出.(2)接着小组在杠杆的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这时杠杆两侧受到的作用力大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各自钩码所受重力大小.若在A、B 下方再增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端将下沉(选填“左”或“右”).(3)如图丙是已经调节平衡的杠杆,用弹簧测力计在杠杆C 处竖直向上拉,在A 处挂上适当的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读数为,钩码总质量为kg(g 取10 N/kg).18.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第18 题图(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实验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2)实验过程中,将钩码悬挂于图中A 点,保持阻力、阻力臂不变,在支点O 右侧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动力),使杠杆水平平衡,测出每一组动力臂L1 和对应的动力F1,并记录在下表中.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出L1 与F1的图像.根据图像或实验数据可知,当L1 为0.6 m 时,F1 为N.次数动力F1/N 动力臂L1/m10.70.42 1.00.33 1.50.24 2.00.15 3.00.1(3)实验中小明发现,保持杠杆处于水平平衡,当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偏离竖直方向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会变大,原因是.19. 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次数物理量123钩码重G/N 446钩码上升的高度h/0.1 0.10.1绳端拉力F/N1.8 1.61.8绳端移动的距离s/0.3 0.4机械效率η74.162.5第19 题图(1)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2)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第2次实验是用(选填“甲”或“乙”)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3)通过第1 实验和第2 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4)小组同学再用第2 次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做第3 次实验,表中第3 次实验中绳端移动距离s 漏记,但仍能计算出第3 次实验的机械效率η=(保留3 位有效数字).20. 下表是小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收集的有关数据:动物钩码动动力滑轮滑重上升力作用组的轮G高度F点移机重G重/Nh/m /N动距离s/m械效率η10.5 10.10.70.3 47.6% 20.5 20.11.10.3 60.6% 30.5 40.1 20.3第20 题图(1)请在图中画出滑轮组的绕绳方法.(2)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3) 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提升的物重增加时,除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额外功外,其他额外功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进一步分析可知.在动滑轮和绳重一定的情况下,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和有关.(4)第一次实验中,钩码上升0.1 m 所用的时间为1.5 s.则动力的功率为W.参考答案1. (1)v=st (2) 不是(3)4.00 0.50.3(4)大【解析】(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s.(2)由题图可知,小车在从斜面t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不同,所以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由题图可知,斜面刻度的分度值为1 c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AB 段运动的路程s AB=10.00 dm- 6.00 dm=4.00 dm;BC 段运动的路程s BC= 6.00 dm -1.00 dm=5.00 dm,时间t BC=1 s,故BC 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BC=s BC=t BC5.00 dm=5.00 dm/s=0.5 m/s;AC 段运动的路程1 ss AC=10.00 dm-1.00 dm=9.00 dm,时间t AC=3 s,故AC 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AC =s AC =t AC 9.00 dm=3.00 dm/s=0.3 m/s.(4)如果小车到达C3 s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大.= 2. (1) 零 刻 度 线 中 央 刻 度 线 (2)43.6(3)20 (4)2.18×103 【解析】(1)调节天平的步 骤是: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 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最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指 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处;(2)天平的读数: 右盘砝码质量是 20 g +20 g =40 g ,游码的分度 值是 0.2 g ,示数是 3 g +0.2 g ×3=3.6 g ,所以 印章的质量是 40 g +3.6 g =43.6 g ;(3)量筒的读 数:量筒的量程是 50 mL ,分度值是 1 mL ,液 体的体积是 20 mL ,液体和印章的总体积是 40 mL ,所以印章的体积是 40 mL -20 mL =20 mL=20 cm 3;(4)印章的密度是ρ=m V43.6 g =2.18 20 cm 3 g/cm 3=2.18×103 kg/m 33.(1)左 (2) 82.2 30 2.74【解析】(1)图片信息提取:指针偏在分度 盘中央的右侧,说明天平左盘偏高.天平左盘 偏高,就应该把平衡螺母向左调节.(2)天平读 数:砝码总质量是 50 g +20 g +10 g =80 g ,游 码的分度值是 0.2 g 、示数是 2.2 g ,故金属块的 质量是 80 g +2.2 g =82.2 g .量筒读数:图中量 程的量程是 100 mL 、分度值是 2 mL ,水的体积 是 50 mL 、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是80 mL.金属块的体积是80 mL-50 mL=30 mL=30 cm3,所以金属块的密度是ρ=m =82.2 g =2.74V 30 cm3g/cm3.4. (1)水平台右(2)64 (4)88×103【解析】(1)先要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调零后,如果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2)物体的质量为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质量为60 g+4 g=64 g;(4)当工艺品浸没在水中时,天平盘增加的质量为228 g-220 g=8 g,工艺品的体积V=V 排=m 水=8g=8 cm3,工艺ρ水1g/cm3品的密度为ρ=m=64 g =8 g/cm3 =8×103kg/m3.V 8 cm35. (1)水平台左端零刻度线右56 50 (2)0.92 合格(3)偏大ACDB 【解析】此题考查密度的测量知识.(1)A.使用天平时,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根据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的原则进行调节,如图指针向左偏,因此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C.读取烧杯和色拉油的质量:游码看左侧对应的刻度,砝码+游码的质量为 m =56 g ,因此可知杯内色拉油的质量 m 油=m - m 杯=56 g -10 g =46 g ;D.由图丙知量筒内色拉 油的体积 V =50 cm 3.(2)根据密度公式可求色拉 油的密度:ρ油= m 油= V 46 g 50cm 3=0.92 g/cm 3,其 密度在优质色拉油密度范围之内,由此可知色1 0 拉油的品质是合格的.(3)分析小红的实验过程,在将烧杯内的色拉油倒入量筒中时,有一部分 油沾到烧杯壁上,因此测量油的体积将偏小, m 油 根据ρ油= 可知,在质量不变时,体积偏小,V 测得的密度将偏大.若要减小误差,可以测量 顺序颠倒一下,调整为 ACDB ,这样就不会因 液体粘壁而导致测量密度偏大.6. (1) 右 (3)m - m (4)ρ = m 1-m 0 V(5)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记为 m 0;②将 烧杯装满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记为 m 1;③将水倒干净,将烧杯装满豆浆,测出烧杯和 m 2-m 0 豆浆的总质量,记为 m 2 ρ浆= m 1-m 0·ρ水 【解析】(1)天平使用前必须调节平衡.调 节步骤是: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 至零刻度线处,最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 衡.图中的指针在分度盘的左侧,所以将平衡 螺母向右移动,直到横梁水平位置平衡;(3)豆 浆的质量等于总质量 m 1 与烧杯的质量 m 0 之差, 即豆浆质量为 m 1-m0;(4)豆浆的密度可直接利用公式ρ=m进行计算,即豆浆的密度为ρ=Vm1-m0;(5)由于器材中缺少了量筒,所以豆浆V的体积需采用等体积法进行间接测量,即必须将豆浆和水装满烧杯,豆浆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所以可通过测量出装满水的烧杯质量,计算出水的质量得出水的体积;通过测量出装满豆浆的烧杯质量计算出豆浆的质量,最后算出豆浆的密度.7. (1)3.2 二力平衡0(2)甲、丙控制变量法(3)相等【解析】(1)由图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2 N,是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铝块与木块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铝块相对木块静止,即铝块处于平衡状态.由图丙可知:在水平方向上铝块没有受到其他的力与摩擦力相互平衡.由此判断:铝块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也就不受摩擦力,所以铝块受到的摩擦力为0 N;(2) 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就要保证物体的受力面积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实验中,只有甲和丙两次实验达到要求.此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保证其他物理量不变,改变一个物理量;(3)图乙和图丁中,铝块与长木板间的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大小一样,所以铝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也一样.8. (1)二力平衡(2)1.2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3)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解析】(1)测量摩擦力大小时,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受到的力是平衡力,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其大小和摩擦力相等,故应用二力平衡知识;(2)由图可以看出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测力计的示数为1.2 N;由表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同一木块,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上滑动时,摩擦力不同,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故结论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3)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测出木块在长木板上的摩擦力为F1后,将重物放在木块上,此时摩擦力为F2,F2 大于F1,摩擦力变大,因此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9. (1)相等木块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光滑(2)扭转一定的角度(3)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解析】(1)因装置中的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而不能改变力的大小,则木块两边受到的拉力等于托盘中砝码的重力;当将右盘中的砝码质量加大后,木块受到的向右的拉力大,应向右运动,但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说明木块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实验中,为了探究二力的平衡条件,应该设法减小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变滑动为滚动.故把木块换成小车,并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选择光滑的实验桌面;(2)要探究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的运动情况,实验中应将小车扭转一定的角度,使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松手后再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3)原来硬纸片是静止的,当剪开后,两纸片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平衡力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10.①相同高度②越粗糙③B④匀速直线【解析】①同一物体从同一高度下滑,动能相同,故速度相同;②由题图可知:小车在平面上运动距离的远近关系s 木板>s 棉布>s 毛巾,说明受到摩擦力大小关系是:f 木板<f 棉布<f 毛巾,故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③受到摩擦力,小车逐渐停止运动,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11. (1)差(2)错误(3)乙、丙越深大(4)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解析】(1)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都会有漏气现象,说明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因此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小.(2)甲、乙两图对比,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是不同的,所以不能根据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来确定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从而判断出哪种液体是水,哪种液体是酒精.(3)要得出深度与压强的关系,就要保证其他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相。
中考物理实验精练精解专题实验题18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含解析
实验题18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实验原理:s vt =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表格:要点诠释: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一.真题精练1.(2020年枣庄中考真题)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_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 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________;(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 ,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 ,则v1________v2(选填“>”、“<”或“= ”)。
【答案】(1)加速(2)0.75;0.50(3)C(4)<【解析】【解答】(1)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 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v BC=s BCt BC =0.15m0.2s=0.75m/s AC段的距离s AC=s AB+s BC=5cm+15cm=20cm=0.2m AC段所用的时间t AC=t AB+t BC=0.2s+0.2s=0.4s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v AC=s ACt AC =0.2m0.4s=0.50m/s (3)由(1)知图中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1.1测量平均速度(好)-实验常见题型归纳
1测量平均速度 姓名: 学号: 班级: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图1 图2(1)实验步骤如下,合理的顺序是:①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下滑,在上半程处用金属板挡往小车,测出小车在上半程的时间t1。
②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车头到斜面底部的长度s③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下滑,在斜面末端处用金属板挡往小车,测出小车在全程的时间t 。
④利用公式v=s/t 算出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速度v 1、v 2、v 3。
⑤计算出下半程的时间t 2,(2)这个实验的原理是:ts v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3)该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 。
(4)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 的坡度,斜面的长度应选择 的。
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比较 。
目的是: 。
(5)请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包括各段的时间和长度,并计算平均速度)注意:读长度时,一定要比较小车的同一侧。
如:S AB = cm, t AB = s,v AB = m/s(6)式样中测得路程S AB 上的平均速度为v 1 , 路程S Bc 上的平均速度为v 2,, 路程S Ac 上的平均速度为v 3, 则,v 1 v 2,,v 3,的大小关系是:(7)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做的是 运动,因为小车在各段中的运动速度 。
(8) 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 ,因为(理由): 。
(9)实验前必须要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当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 。
(10)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11)该实验中计算出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属于 (选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方法。
(12)小东设计的实验过程如下,请你将小东设计的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测量斜面顶端A 点到斜面底端C 点之间的距离记为S 1;测量小车的长度记为L ,则小车从图中A点滑动到C 点,运动的距离为 。
最新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实验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这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3)小车从B到C的距离是:________(4)小车从A到C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全程平均速度是:________.(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的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来源】广西来宾市兴宾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教学质量检测)【答案】v= s/t 小 0.48m 3s 0.29m/s 大【解析】【详解】(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是根据公式svt=进行测量的;(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3)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由B到C小车的路程:6.00dm 1.20dm 4.80dm=0.48mBCs=-=;(4)由图知,小车从A到C的路程:10.00dm 1.20dm8.80dmACs=-=,3sACt=,则全程平均速度是8.80dm2.9dm/s=0.29m/s3sACACACsvt==≈;(5)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由svt=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svt=;小;0.48m; 3s; 0.29m/s ;大。
2.如图所示,将一块长木板的左侧垫高,使之成为有一定倾角的斜面,木板的右端安装一块挡板,挡板上粘有橡皮泥。
现将一辆小车从图示位置(小车左边缘与木板上端齐平)自由释放,小车下滑到挡板处停止运动。
测得小车的运动时间为t;测得小车的长度为1s,木板的长度为2s,问:(1)上述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除了秒表,还有_______。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4课时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含答案
第1.4课时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利用公式v =s t计算.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实验方法: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v =s t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注意:斜面的坡度应该小一些.斜坡坡度越大,小车的速度越快,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测量时间时的误差就越大,所以为了减小误差,应该减小斜面的坡度.知识点一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原理:ts v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停表。
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用公式ts v =计算出小车在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①测量下车下滑时的平均速度;②探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
实验步骤:(1)如图,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 1。
(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 2,然后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2。
(5)记录实验数据并求出相应物理量。
分析与论证: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21v v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从图中我们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213s s s -=,下半段的速度2121333t t s s t s v --==,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依次是:123v v v >>。
实验结论:小车在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2.注意事项(1)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答: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2)斜面的坡度为什么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答:斜面坡度过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测量平均速度 习题(含参考答案)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一、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120.0分)O点后开点运动到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或“较(3)V.? ?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________cm,t BC=________s,V AC=________m/s(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填“大”或“小”)。
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1? ? ? ? ?5.????” (.(2),把s1和中.(4)根据s1、t1,利用公式算出全程的平均速度v1填在表格中.(5)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一半处,算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填在表格中.(6)测出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距离s2所用时间t2,算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填在表格中.(7)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_____的坡度(选填“大”或“小”).使时间便于测量.6.???7.???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8.???(2)9.???(2)。
(310.???,底端有(1)时造成(2(填“大”或“小”).(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_________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1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若秒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12.???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初中物理 考题精选复习4 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1、如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斜面应选择较小的坡度;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小车移动的距离;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若秒表每格为1s,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解: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据图可以看出,小车上半段的时间是3s,下半段的时间是2s,所以据v=可知,s相同,下半段的时间短,故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据图可知,全程的路程是S1,总时间是5s,故故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0.2m/s;故答案为:小;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小车移动的距离;小于;0.2m/s;2、图所示是一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每隔0.1S连续拍摄的“频闪”照片。
木块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距离是cm;木块从A点到C点做(填“匀速”、“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为m/s。
A B C答案 1.70 减速 0.015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是小车到达A 、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V AC=______m/s。
答案(1)v=s/t (2)小(3) 3.34、如图所示是小华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下表是小华在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用金属片使小车停止,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答案5、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即可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中考物理专项突破实验(二)力学实验
(3)三次实验中,小车在_木__板__表面上停止得最慢,从而 得出初步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 速度减小得越_慢___,运动的距离越远。
(4)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如乙图所示,若水平面绝 对光滑,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匀__速__直__线____运动。
9.小芋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 物体运动的影响。
4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7.下表是小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
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天__平___和_弹__簧__测__力__计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物__体__所__受__重__力__跟__质__量__成__正__比___。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g值取为9.8 N/kg。但经过精确
(5)小州同学带来他在乒乓球比赛中获得的一枚金牌,想 测量金牌的密度,发现金牌无法放入量筒中。同学们 共同设计了如下测该金牌密度的实验方案:
①用天平测出金牌的质量m;
②将金牌浸没到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水流入质量
为m1的空烧杯中; ③测得烧杯和溢出水的总质量为m2;
则金牌密度的表达式 ρ=__m_m_2 _水 _m_1 _(水的密度为ρ水,用 m、m1、m2、ρ水表示)。
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 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 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____v__st ____。 (2)实验时,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常常减小斜面的倾
斜角度,其目的是:_便__于__测__量__时__间____。
7 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2.(2023·本溪)小丹选取了两个弹簧测力计、细线、棉 布、木板、重为10 N和15 N的两个木块(表面粗糙程 度相同)等器材,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 关:
01-中考物理实验题- 测量平均速度
01-中考物理实验题- 测量平均速度1.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 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 B C 、、三点的时刻,B 点是全程AC 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C t t <B.AB BC t t =C.AB BC v v >D.AB BC v v <2.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A.10 cm/sB.9 cm/sC.8 cm/sD.7 cm/s3.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时,要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下滑B .当启动停表后再把小车放开,观察到它撞击金属片时立即停止,读出的就是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C .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的平均值D .用刻度尺测出的斜面长就是小车通过的路程4.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2)小车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cm/s。
(3)通过比较,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DF段的平均速度。
5.如下图是一次测量遥控玩具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1)小车运动的路程用______测量,运动的时间用_____测量,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 (2)实验得到的数据:AB全程长为4 m,通过全程的时间为8 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为3 s.那么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m/s.(3)由实验结果可知,小车________做匀速直线运动.(填“是”或“不是”)6.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 段的路程AB s =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 1.6s AB t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AB v =_____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7.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点复习卷: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6分)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s1、后半段路程s2和全程s的平均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最大;B.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大;C.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D.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选B。
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小车在AB、BC和A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是v AB、v BC和v AC,由图可知()。
A. v AB最大B. v BC最大C. v AC最大D. v AB、v BC和v AC一样大选B3.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选C。
4.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1.5m/s B.2m/s C.1m/s D.2.5m/s5.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7m/sB、5m/sC、8m/sD、9m/s选C。
6.天佑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量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答案】A。
7.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实验专题一: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一: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一、实验探究题(共10题)1.如图所示是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时所用时间,即可测出不同距离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实验中用到的主要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_______。
(2)实验时,斜面应保持________(选填“较小”或“较大”)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下滑的时间。
(3)在斜面上,如果测得小车在AB段下滑所用时间t AB=1.6s,则小车在AB段下滑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m/s。
(4)在测量小车在BC段所用时间时,小明让小车过了C点后才停止计时,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会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5)为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开始释放,测出小车到C点时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是________。
(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________和________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_直线运动。
(选填“匀速”或“变速”)(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选填>、<、=)3.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在实验前,先练习使用停表,图1中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_s。
(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________(选填“大”或“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3)某同学让小车分别从A点和B点由静止释放,如图2所示,分别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平均速度为V AC和V BC则V AC________V BC(选填“>”、“=”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考物理实验复习必刷题:0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一、实验探究题(共10题)1.如图所示是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时所用时间,即可测出不同距离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实验中用到的主要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_______。
(2)实验时,斜面应保持________(选填“较小”或“较大”)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下滑的时间。
(3)在斜面上,如果测得小车在AB段下滑所用时间t AB=1.6s,则小车在AB段下滑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m/s。
(4)在测量小车在BC段所用时间时,小明让小车过了C点后才停止计时,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会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5)为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开始释放,测出小车到C点时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是________。
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________和________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_直线运动。
(选填“匀速”或“变速”)(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选填>、<、=)3.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在实验前,先练习使用停表,图1中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_s。
(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________(选填“大”或“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3)某同学让小车分别从A点和B点由静止释放,如图2所示,分别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平均速度为V AC 和V BC则V AC________V BC(选填“>”、“=”或“<”)。
(4)图3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________。
4.小明实验小组利用小车、秒表和带有刻度尺的斜面“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某次滑行过程中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和对应时间的情形如图所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2)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AB段小车的平均速度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AC段的平均速度。
(3)当斜面坡度增大时,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将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5.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秒表、木块.(1)实验原理是________.(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θ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3)斜面倾角θ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4)小车由静止释放,斜面的倾角θ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6.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1)本实验原理是________,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________.(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7.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s= 进行速度计算的.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 (填“大”或“小”).(2)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小车由A﹣C位置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3)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___,是在做________运动.(匀速或变速)(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小”或“大”)目的是:________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___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是________ s,平均速度V BC =________cm/s.9.小明同学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和________;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____(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________(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3)如图所示,斜面长1.6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如果在斜面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s.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2为________ m/s(保留两位小数);(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1________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2.(填“大于“或”小于“)1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如图(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 进行速度计算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 (填“大”或“小”),以________ 测量时间的误差.(填“减小”或“增大”)(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________.(填“大”或“小”)(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 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________.(填“变大”“不变”“变小”)答案解析部分一、实验探究题1.【答案】(1)v=;秒表(2)较小(3)0.25(4)偏小(5)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解析】【解答】解:(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原理:v=;由v=可知,要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需测量出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因此需要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秒表测量时间;(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3)由图可知,小车运动距离s AB=80.0cm﹣40.0cm=40.0cm=0.4m,t 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0.25m/s;(4)如果让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可知,平均速度会偏小;(5)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所测的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他的方案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1)v=;秒表;(2)较小;(3)0.25;(4)偏小;(5)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分析】(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原理:v=,需要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秒表测量时间. (2)为了便于测量小车下滑的时间,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3)根据v=可求出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4)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5)根据后半段路程大小分析.2.【答案】(1)刻度尺;停表(2)v=(3)变速(4)v3>v1>v2【解析】【解答】解:(1)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2)实验中要利用公式v=计算小车平均速度;(3)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且速度增大;(4)由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
故答案为:(1)刻度尺;停表;(2)v=;(3)变速;(4)v3>v1>v2【分析】(1)测量物体运动速度时,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需要刻度尺和秒表;(2)测量速度的原理是速度计算公式;(3)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在做加速运动;(4)根据速度的变化,最开始的速度小,后来速度大。
3.【答案】(1)95.1(2)小;便于测量时间(3)>(4)C【解析】【解答】解:(1)测量时间时,根据分钟盘,指针位置在1到2分钟间,靠近2分钟,读取秒钟盘示数时超过30秒,结合秒钟指针位置为35.1秒,时间为60s+35.1s=95.1s;(2)测量速度时,斜面的坡度小些,小车运动慢,便于测量时间;(3)小车向下运动时速度增大,所以小车从A处释放和B处释放时,从A处释放到达C处时速度更大;(4)根据小车下滑时速度增大,根据坐标图象分析,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95.1;(2)小;便于测量时间;(3)>;(4)C。
【分析】根据分钟盘,指针位置在1到2分钟间,靠近2分钟,读取秒钟盘示数时超过30秒,结合秒钟指针位置为35.1秒,时间为60s+35.1s=95.1s,测量速度时,斜面的坡度小些,小车运动慢,便于测量时间,车向下运动时速度增大,所以小车从A处释放和B处释放时,从A处释放到达C处时速度更大,小车下滑时速度增大.4.【答案】(1)32.0cm;2(2)0.18;小于(3)变大【解析】【解答】(1)根据图像,AB段的路程为s1=100.0cm-68.0cm=32.0cm,BC段的时间为t2=5s-3s=2s;(2)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AC的平均速度为,AB的平均速度为,AB的平均速度小于AC的平均速度;(3)当斜面的坡度增大时,小车下滑的时间减小,则在BC段的平均速度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