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上 函数 教案 初等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 教案
基本初等函数教案教案标题:基本初等函数教案目标:1. 理解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定义域、值域和性质;3. 能够应用基本初等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和分类;2. 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 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 基本初等函数的应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初等函数与常数函数、线性函数的区别;2.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基本初等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概念讲解与示例分析(15分钟)1. 介绍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和分类,如常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2. 分别讲解每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通过图像展示和实例分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定义域和值域的讨论(15分钟)1. 解释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概念;2. 以各种基本初等函数为例,引导学生求解其定义域和值域,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应用实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基本初等函数解决;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基本初等函数进行建模,并求解问题。
五、练习与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巩固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和运用能力;2. 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反思,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
教学资源:1. 教材:包含基本初等函数的相关知识点和例题;2. 幻灯片:用于呈现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 实例题库:包含基本初等函数的应用实例。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基本初等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问题解答: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基本初等函数的掌握程度;3. 实际问题解决:观察学生在应用实例中的解决能力,评估其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延伸:1. 探索更多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和应用;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调研,了解基本初等函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拓展基本初等函数的应用范围。
基本初等函数优秀教案
基本初等函数优秀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图像和变化规律。
通过多种活动和案例分析,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教学目标:1. 理解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3. 分析函数的变化规律和应用实例。
教学重点:1.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
教学难点:1. 函数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 函数图像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资料: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定义和应用实例;2. 学生学习资料:教材教辅及图表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函数的认知,例如:“什么是函数?”“你能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然后教师可介绍函数的定义和概念。
Step 2:认识基本初等函数(20分钟)教师将基本初等函数的种类和性质呈现给学生,如常数函数、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学生可以观察并分析这些函数的特点和图像。
Step 3:讨论函数性质(3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
教师可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如“常数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的?”、“线性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区别?”等。
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总结出函数的性质。
Step 4:绘制函数图像(3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函数表达式,利用图表练习册上的坐标纸和绘图工具,绘制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绘制,同时解答学生在绘图过程中的问题。
Step 5:探索函数变化规律(30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绘制的函数图像,总结出函数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函数进行解决。
Step 6:应用实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并应用基本初等函数进行解决。
学生可以通过函数的图像和变化规律,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方法。
Step 7: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高中数学初等函数性质教案
高中数学初等函数性质教案主题:初等函数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初等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运用初等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初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4. 熟练运用初等函数进行函数运算。
教学内容:1. 初等函数的定义2. 初等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3. 初等函数的图像表示4. 初等函数的运算教学重点:1. 理解初等函数的性质。
2. 掌握初等函数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初等函数性质解决复杂问题。
2. 绘制初等函数的图像。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
2. 课堂练习巩固。
3. 个别辅导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等函数的基本概念,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解初等函数的性质(15分钟)1. 介绍初等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和对称性等基本性质。
2. 分析不同类型的初等函数,并让学生讨论其性质。
三、练习巩固(20分钟)1. 针对初等函数的性质进行练习,检验学生理解程度。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相互学习。
四、讲解初等函数的图像表示(15分钟)1. 介绍如何绘制初等函数的图像。
2. 示范绘制不同类型初等函数的图像。
五、课堂练习(20分钟)1. 让学生绘制初等函数的图像,并分析其性质。
2.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初等函数解决问题。
六、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初等函数的性质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初等函数性质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教材相关内容2. 小白板、彩色笔3. 练习册、作业纸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初等函数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初等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绘制初等函数的图像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多给予指导和练习机会。
下节课需要注重图像的绘制方法,提高学生的图像表达能力。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一、教学内容1.函数:常量与变量、函数的定义;2.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图示法、表格法;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和周期性;3.初等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反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分段表示的函数,并会建立函数关系;4.极限: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左右极限、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量、无穷大量、无穷小量的性质;5.连续:连续、间断、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熟练掌握求函数定义域和函数值的方法;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定义域、主要性质和图形;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理解复合函数、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会建立函数关系;4.了解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描述性定义);会求左右极限;5.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掌握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能熟练进行极限运算;6.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7.理解函数连续概念;掌握由初等函数的连续性求极限的方法;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2.极限的运算。
3.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4.函数连续概念、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1.极限的概念;2.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函数连续概念。
第一节 函数一、集合 1、集合概念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叫做集合。
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表示方法:用A ,B ,C ,D 表示集合;用a ,b ,c ,d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1)},,,{321 a a a A = 2)}{P x x A 的性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 A a ∈一个集合,若它只含有有限个元素,则称为有限集;不是有限集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常见的数集:N ,Z ,Q ,R ,N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B A ⊂。
高等数学第二节初等函数
余弦函数: y=cos x
函数图象关于 y 轴对称,是偶函数;
是周期函数,周期为2 ;
cos x 1,是有界函数。
正切函数: y=tan x
y
y=tan x
-
2
O
2
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是奇函数;
是周期函数,周期为 ;
当 x (k - , k ), k Z 时,
则它们构成的复合函数为 y=f [(x)] = lgsinx.
例2.设y=f (u)=lg(u–2), u=(x)=sinx,能否构成
复合函数?
因u=sinx的值中,不能使y=lg(u-2)有意义, 所以 它们不能构成复合函数
例3. 指出下列复合函数的结构
(1) y cos2 x
(2) y
反正切函数 y arctan x
反正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是奇函数; 是单调增函数; arctan x , 是有界函数。
2
反余切函数 y arccot x
是单调减函数; 0 arccot x ,是有界函数。
二、复合函数
在实际问题中,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不是直接的,
y 1- x2
定义: 设函数 y f (u),其中u ( x), 且(x) 的
值的全部或部分落在 f(u)的定义域内, 则称函数
y f [( x)]为 x的复合函数,而 u 为中间变量
x u f y
自变量
中间变量 因变量
例1.设y=f (u)=lgu, 而u=(x)=sinx.
解
y y 设通话x分钟,中国联通收费 1 元,中国移动收费 2 元
则
y1 36 0.4x, y2 0.6x
高一数学上册《函数的基本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进步。
4.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不足,教师可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教学评价,关注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交流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7.创设互动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融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如通过数学软件绘制函数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函数性质。
3.结合所学函数性质,尝试解决以下拓展性问题:
(1)已知函数f(x) = x^3 - 6x^2 + 9x + 1,判断其奇偶性,并求单调区间。
(2)已知函数g(x) = 3cos(2x) + 4sin(x),求最小正周期及一个周期内的单调区间。
4.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函数的极值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的品质。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函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初等函数教案模板高中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一年级教材:《高中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种类及其性质。
2. 能够运用初等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基本初等函数。
2. 难点:理解初等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初中阶段函数的概念,回顾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等概念。
2.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与时间的关系、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解1. 介绍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包括常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
2. 讲解每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来理解函数的性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题,巩固对基本初等函数的理解。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 强调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 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基本初等函数的理解程度。
二、新课讲解1. 介绍初等函数的运算,包括函数的加、减、乘、除和复合运算。
2. 讲解函数的图像变换,如平移、伸缩、对称等,引导学生通过变换图像来理解函数的性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题,巩固对初等函数运算和图像变换的理解。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实际问题应用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求解物体的高度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初等函数的运算和图像变换。
2. 强调初等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1 函数的概念、性质、初等函数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案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授课地点B308 课程类型理论授课题目§1.1 函数授课班级染整工艺班、智能产品1班、智能产品2班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两个要素、会求函数的定义域;2、掌握反函数的概念及其求法;3、掌握函数的四个特性: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周期性;4、巩固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理解复合函数、分段函数、初等函数的概念;6、掌握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重点与难点1、函数的概念; 2、反函数及其求法;3、函数的四个特性;4、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5、复合函数的复合与分解;6、分段函数和初等函数的概念.教学方法手段(教具)1、讲授法2、演示法3、练习指导法4、作业指导法参考资料1、《高等数学》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经济应用数学》顾静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高职应用数学》杨伟传关若峰主编清华大学出版课后作业与思考题练习题1.1 2、3、5、8 教学后记教学过程设计§1.1 函 数一、函数的概念1.定义:设D 与B 是两个非空实数集,如果对D 中的每一个数x ,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B 中存在惟一的数y 与之对应,则对应法则f 是定义在数集D 上的函数。
记作)(x f y =。
在点0x 处的函数值记为0|x x y =或)(0x f 。
2、两个要素:在函数定义中,定义域与对应法则是函数概念的两个要素。
两个函数,如果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都相同,它们就是同一函数,否则就不是同一函数。
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求函数的定义域应遵守以下原则:(1)分式中分母不能为零;(2)偶次根式内被开方数非负;(3)对数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4)在反三角函数中,要符合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5)如果函数表达式中含有分式、根式、对数式或反三角函数式,应该取各部分定义域的交集;(6)对于表示实际问题的解析式,还应该保证符合实际意义.例 求函数y =)12arcsin(312-+-x x 的定义域. 二、反函数的求解步骤−−−−→−=的方程解x x f y )1()(−−−→−=-互换、y x y f x )2(1)()(1x f y -= (注明其定义域)三、函数的特性1、奇偶性:若函数)(x f 的定义域D 关于原点对称,则(1),D x ∈∀)(x f -)()(x f x f ⇒-=是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2),D x ∈∀)(x f -)()(x f x f ⇒=是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补例: 判定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1ln(2++=x x y (奇函数)2、12)(2-=x x f (偶函数)3、12)(2-=x x f )1,1[-∈x (非奇非偶函数)4、)cos lg(sin )(22x x x f +=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2、单调性:设函数)(x f 的定义域为D ,区间D I ⊂,如果I x x ∈∀21,,当21x x <时,有(1))()()(21x f x f x f ⇒<在I 上单调增加;(2))()()(21x f x f x f ⇒>在I 上单调减少。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函数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函数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函数的基本概念、常见函数及其性质、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图形与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了解各种常见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掌握函数的运算法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自变量、函数值、定域和值域的概念。
2.掌握函数的画图方法,了解各种常见函数的图像特点。
3.掌握函数的运算法则,包括函数的四则运算、复合函数及其性质。
4.了解初等函数的性质,包括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
教学重点:1.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常见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函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1.函数的复合与反函数的判断。
2.函数的图像的基本特点与应用。
教学过程:一、函数的定义及基本概念(20分钟)1.引入函数的概念,从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解释函数的自变量、函数值、定域和值域等概念。
2.补充函数的符号表示及常用函数的例子。
二、常见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0分钟)1.多项式函数:直线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的图像与性质。
2.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正指数函数与负指数函数的比较。
3.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指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
4.三角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三、函数的运算法则(40分钟)1.函数的四则运算: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
2.函数的复合与反函数:复合函数的定义和判断,反函数的定义和判断,举例说明。
四、初等函数的图形与性质(30分钟)1.函数的绘图:使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工具,绘制常见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形特点。
2.性质的分析:利用函数的性质,分析函数图像在定域上的增减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五、例题解析与练习(40分钟)1.结合所学的函数的性质,通过一些典型例题解析,让学生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2.练习题:布置一些相关的函数练习题,巩固函数的知识。
六、小结与作业(10分钟)1.对本章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强调需要注意的要点。
初等函数教案模板高中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掌握常见初等函数的性质,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分析函数关系,并能运用初等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初等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初等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2. 初等函数的图像。
教学难点:1. 初等函数的性质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2. 运用初等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初中阶段所学的函数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像。
2. 提出问题: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二、讲授新课1. 初等函数的概念:通过实例(如: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入初等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
2. 常见初等函数的性质:介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常见初等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3. 初等函数的图像:讲解如何绘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常见初等函数的图像,并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特点。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初等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图像。
2. 提出思考问题:如何运用初等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初等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课1. 初等函数的应用:通过实例(如:物体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介绍初等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运用初等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求解。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初等函数的应用。
基本初等函数教案
基本初等函数教案教案标题:基本初等函数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和特性;2.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定义域、值域和性质;3. 能够应用基本初等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基本初等函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2. 不同基本初等函数之间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投影仪和计算器;2. 学生练习册、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例如:小明在一小时内以匀速行驶,小明的行驶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等。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定义基本初等函数:介绍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和基本形式,例如: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2. 介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例如:线性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个抛物线等。
三、图像展示与分析(20分钟)1. 利用教学课件展示不同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并解释其特点和性质;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不同基本初等函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应用举例(15分钟)1. 通过实际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应用基本初等函数解决问题,例如:根据某商品的销售数据,利用线性函数预测未来的销售情况等;2. 分组讨论和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五、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发放学生练习册,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练习;2. 教师巡回指导和解答学生的问题;3. 针对性地进行错题讲解和强化训练。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并能够应用基本初等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举例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精品教学案(教师版全套)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1.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2.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图象法和列表法,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简单的函数。
3.了解分段函数,能用分段函数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4.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会讨论和证明一些简单的函数的单调性;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会判断简单的函数奇偶性。
5.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并能求出一些简单的函数的最大(小)值. 6.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二)指数函数1.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会求与指数函数性质有关的问题。
4.知道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三)对数函数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会求与对数函数性质有关的问题.3.知道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4.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四)幂函数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2.结合函数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五)函数与方程1.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理解并掌握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能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判别函数零点的个数.(六)函数模型及其应用1.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增长特征。
知道直线上升、指数增长、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2.了解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在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3.能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1课时 函数及其表示一、映射1.映射:设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 ,对于集合A 中的 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 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 到 的映射,记作 .2.象与原象:如果f :A →B 是一个A 到B 的映射,那么和A 中的元素a 对应的 叫做象, 叫做原象。
大学初等函数教案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授课班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初等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初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够绘制基本的初等函数图像。
3. 熟练运用导数和积分的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初等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初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 导数和积分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初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2. 导数和积分的基本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高中数学知识,引入初等函数的概念。
2. 提问:什么是初等函数?举例说明。
二、讲授新课1. 初等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定义:由常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等通过有限次四则运算和复合运算构成的函数。
- 性质:奇偶性、周期性、连续性等。
2. 初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举例说明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
- 讲解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
三、课堂练习1. 绘制给定函数的图像。
2. 判断给定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初等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图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2. 提问:什么是导数?什么是积分?二、讲授新课1. 导数的基本概念- 定义: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表示该点处函数曲线的切线斜率。
- 求导法则: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求导法则等。
2. 积分的基本概念- 定义:函数的积分表示函数图像与x轴围成的面积。
- 积分法则:不定积分、定积分等。
三、课堂练习1. 求给定函数的导数。
2. 求给定函数的原函数。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导数和积分的基本概念及求法。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3. 课后测试:通过测试检验学生对初等函数、导数和积分的掌握程度。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函数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函数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符号表示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函数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2. 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运用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探索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函数的思考和讨论。
2. 讲授:简要讲解函数的定义和符号表示,介绍函数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巩固函数的相关知识,培养运用函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函数的更多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函数的兴趣和热爱。
五、归纳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掌握。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函数的学习成果。
七、评价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评价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次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高等数学(上册) 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教学目的与要求1.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所需学时:18学时(包括:6学时讲授与2学时习题)第一节:集合与函数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
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如果a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
记作N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
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
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
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
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⑴、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A、B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
教案模板范文初等函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等基本性质。
(2)熟练运用函数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学会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初等函数的概念及性质;(2)函数图像的分析与应用;(3)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函数图像的绘制与性质分析;(2)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与求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函数知识,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2)提出问题:初等函数的定义是什么?有哪些基本性质?(3)引入新课:初等函数。
2. 教学新课(1)讲解初等函数的定义,结合实例说明;(2)介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等基本性质;(3)通过多媒体展示函数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4)分析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总结函数性质;(5)讲解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优化问题、经济问题等。
3. 巩固练习(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分组讨论,解决练习题中的难点问题;(3)教师点评学生的解题过程,总结解题方法。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2)总结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3.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应用意识;4.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初等函数教案
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
1.1 函数与初等函数——初等函数
1 教学目标设计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及其性质;掌握复合函数的概念,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1.2 能力与思维目标
会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形;能将复合函数分解成基本初等函数和简单函数;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在数形结合方面受到了一定的训练,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严密性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熏陶,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措施
2.1 教学重点及处理措施
教学重点:复合函数;
处理措施:通过案例讲解。
2.2 教学难点及处理措施
教学难点:复合函数分解成基本初等函数和简单函数;
处理措施:通过案例讲解。
3本次课程教学流程及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3.1 本次课程的教学流程
(1)知识回顾;
(2)讲授新课(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
(3)内容小结;
(4)布置作业。
3.2本次课程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多媒体,黑板、粉笔、教科书
4 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详细安排
表1 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一节映射与函数中的函数。
一、函数 (板书)
1. 函数的概念 (板书) 定义 设数集D ⊂R , 则称映射f : D →R 为定义在D 上的函数, 通常简记为
y =f (x ), x ∈D ,
其中x 称为自变量, y 称为因变量, D 称为定义域, 记作D f , 即D f =D 。
函数值f (x )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称为函数f 的值域,记作R f = f (D )={y| y =f (x ), x ∈D }.
2. 函数的两要素 (板书)
构成函数的两个重要因素:定义域及对应法则 .
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 对应法则也相同, 那么这两个函数就是相同的, 否则就是不同的.(熟记)
3. 常见函数 (板书)
(1) 函数 2y = 定义域D =(-∞, +∞),值域W ={2}
(2) 绝对值函数:⎩⎨⎧<-≥==0
0 ||x x x x x y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0, +∞)。
(3) 符号函数:⎪⎩
⎪⎨⎧<-=>==01000 1sgn x x x x y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1, 0, 1}。
(4) 取整函数:设x 为任一实数,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称为x 的整数部 分, 记作[ x ],例如0]7
5[=, 1]2[=, [π]=3。
把x 看作变量,函数
y = [ x ]
即为取整函数。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Z 。
(5) 分段函数:
老师:在自变量的不同变化范围中, 对应法则用不同式子来表示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符号函数和取整函数都是分段函数。
例:狄利克雷函数
1()0x y D x x ⎧==⎨⎩
当是有理数时当是无理数时 4. 函数的几种特性 (板书)
(1) 函数的有界性
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D , 数集X ⊂D . 如果存在数K 1, 使得
f (x )≤K 1
对任一x ∈X 都成立, 那么称函数f (x )在X 上有上界,K 1称为函数f (x )在X 上的一个上界。
如果存在数K 2, 使得
f (x )≥ K 2
对任一x ∈X 都成立,那么称函数f (x )在X 上有下界,K 2称为函数f (x )在X 上的一个下界。
如果存在正数M , 使得
| f (x ) |≤M
对任一x ∈X 都成立,那么称函数f (x )在X 上有界; 如果这样的M 不存在, 则称函数f (x )在X 上无界。
例如
1) f (x )=sin x 在(-∞, +∞)上是有界的: |sin x |≤1.
2) 函数x
x f 1)(=在开区间(0, 1)内有下界, 无上界. (2) 函数的单调性
设函数y = f (x )的定义域为D , 区间I ⊂D . 若12x I x ∀∈,
, 当x 1<x 2时, 恒有 f (x 1)< f (x 2)
则称函数f (x )在区间I 上是单调增加的.
若12x I x ∀∈,
, 当x 1<x 2时, 恒有 f (x 1)> f (x 2),
则称函数f (x )在区间I 上是单调减少的.
单调增加和单调减少的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
(3) 函数的奇偶性
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D 关于原点对称(若x ∈D , 则-x ∈D ). 如果对于∀ x ∈D , 有
f (-x ) = f (x )
则称f (x )为偶函数.
如果对于∀x ∈D , 有
f (-x ) = -f (x ),
则称f (x )为奇函数.
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图像最大的特点:奇函数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关于Y 轴对称。
(4) 函数的周期性
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D . 如果存在一个正数l , 使得对于∀x ∈D 有(x ±l )∈D , 且
f (x +l ) = f (x )
则称f (x )为周期函数, l 称为f (x )的周期,一般要求是最小正周期。
例: f (x )=sin2x 周期为π
例1:狄利克雷函数
1()0x y D x x ⎧==⎨⎩当是有理数时当是无理数时
1) 是奇函数 ( X )
2) 是偶函数 ( √ )
3) 是单增函数 ( X )
4) 是有界函数 ( √ )
5) 是周期函数 ( √ )
r 是有理数,D (x+r )= D (x ),有理数加有理数等于有理数,无理数加有理数等于无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是周期,故无最小正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