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word教案 (高效课堂)2022年沪科版 (2)

合集下载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热量概念,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热量的单位。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会用公式进行计算热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理解一些简单现象,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激发探究热情。

(2)通过比热容的运用,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热容概念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以小组为单位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自主预习案】1.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如果用△t表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计算比热容的公式是:C=Q∕(m*△t)比热容用符号表示,它的单位是,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在所有的物质中的比热容最大,其大小为。

表示的意思是。

3.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大小的物理量,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比热容大的吸收的热量。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升高的温度。

【课堂探究案】活动1:思考课本P130“想想议议”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空白处:在水的质量一定时,水升高的温度越大,水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___。

在水升高的温度一定时,水的质量越大,水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______;结论:水吸收热量的多少跟、有关,对于同一种物质,越大,越多,则它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沙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的度数也相同,那么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 你认为下列哪个猜想正确( )A.水吸收的热量多B.沙子吸收的热量多C.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多活动2: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猜想:_______(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强.需要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1)要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可以用________(填仪器名称)来获取(2)要保证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 (填“相同”或“不同”) 活动3、请阅读课本P132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_这个物理量.⑴比热容的定义: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_______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____。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教案标题: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量计、烧杯、温度计、不同物质的样品(如水、铁、铝等);2. 教学资源:课本、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与热有关的现象,如热水瓶保温、铁锅传热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相同温度的物体,有的感觉热,有的感觉冷?为什么相同的热量加到不同物质上,温度变化不同?探究:1.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不同物质的样品(如水、铁、铝等),测量它们的质量和初始温度。

2. 将样品放入烧杯中,加热到一定温度,记录下加热前后的温度变化和所加的热量。

3. 计算每种物质的比热容,并让学生填写实验数据表格。

讲解:1.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意义。

2.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发现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的规律,并指导学生解释这种差异的原因。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热量计的使用、热水器的选择等。

2.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巩固与评价:1.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比热容。

2. 分组讨论和展示实际应用场景,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五、课堂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推荐相关的实验、视频和阅读资料。

六、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 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一、知识点概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物质的比热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什么是比热容以及如何测量物质的比热容。

此外,本节课还将介绍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以及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定义;2.掌握测量物质的比热容的方法;3.熟悉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4.了解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2.掌握测量物质的比热容的方法;3.熟悉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

教学难点1.理解比热容的公式及其含义;2.掌握比热容的测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通过实验现象,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2.简要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及公式。

2. 理论学习(25分钟)1.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2.详细阐述测量物质的比热容的方法,包括测温、加热、计时等步骤。

3.列举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

3. 实验操作(35分钟)1.按照先前讲授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2.在实验中让学生体验到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比如精确计时、准确测温等。

4. 讨论(15分钟)1.讨论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及误差;2.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结果计算出物质的比热容值。

5. 巩固练习(20分钟)1.布置类似实验的练习;2.提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要求学生进行计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比热容的定义及公式,掌握了测量物质比热容的方法,熟悉了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值,并了解了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实验操作中,学生加深了对比热容的理解,并体验到了精确计时、准确测温等操作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在课程结束后,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沪科版教学设计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沪科版教学设计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12.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经历科学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体现自身去感受知识产生过程的新课程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会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装配实验器材,完成探究
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烧杯,电加热器,温度计,水和煤油。

§12.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2、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计算热量的过程,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会运用热量计算公式解决生活、生产中是相关物理现象,
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难点:热量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 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3. 水的比热容:4.18 J/(g·℃)。

4. 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难点: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夏天,我们在太阳下晒得热乎乎的石头和水面,为什么石头感觉更热呢?2. 知识点讲解: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3)水的比热容:4.18 J/(g·℃)。

(4)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3. 例题讲解:例题:一块质量为200g的铜,温度从20℃升高到40℃,吸收了多少热量?解:已知铜的比热容为0.39 J/(g·℃),Q = cmΔt = 0.39 × 200 × (40 20) = 588 J。

4. 随堂练习:练习题:一块质量为100g的水,温度从10℃升高到20℃,吸收了多少热量?解: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18 J/(g·℃),Q = cmΔt = 4.18 × 100 × (20 10) = 418 J。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记录实验数据。

6.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十三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十三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十三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物质的比热容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而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掌握影响物质比热容的因素。

整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影响物质比热容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烧杯、温度计、电子秤、热水、冷水、砂石、铝块。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夏天在沙滩上晒太阳感觉比在水泥地上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的变化不同?3. 设计实验: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4.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5. 观察现象:观察实验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

6. 分析结果: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活动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暖材料的选择、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设计环节的引导在实验设计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了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我强调了这个定义中的“单位质量”,为学生后续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埋下伏笔。

接着,我提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的温度变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3.2第2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3.2第2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3.2 第2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物质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意义:反映物质温度变化时吸热或放热能力的大小。

3. 比热容的测定方法:常用实验方法有水槽法、热水袋法等。

4. 比热容的应用:了解生活中比热容的运用,如取暖、冷却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单位及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判断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测定方法及实验操作。

2. 教学重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水槽、热水袋、温度计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生活中常见的取暖和冷却现象,如冬天用热水取暖,夏天用冷水冷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物质比热容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物质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意义。

3. 实验演示:进行比热容的测定实验,如水槽法或热水袋法,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随堂练习: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计算物质的比热容,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水的比热容较大,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六、板书设计1. 物质比热容的概念2. 比热容的单位及计算方法3. 比热容的测定方法4.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某物质质量为1kg,温度升高10℃吸收了2000J的热量,求该物质的比热容。

答案:2000J/(kg·℃)2. 题目:为什么水的比热容较大,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了物质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仍需加强指导。

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word资料10页

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word资料10页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课程标准】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

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内容与学情分析】标准的第一点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属于“了解”水平。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热学属性,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标准要求对其有所“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但明确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属性。

标准的第二点要求“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尝试”属于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说明”属于“了解”水平。

主要是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及其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属于技能方面的要求。

同时应注意发展学生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思考问题。

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比热容的知识应用、热量的计算。

比热容概念是通过科学探究方式建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必须要让学生经历设计实验、制定探究计划、分析与论证等知识生成的过程。

学生的知识储备:热量的概念、热传递的知识等。

学生的生活经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物质种类、质量、加热时间等因素有关。

学生的学习优势:已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要素。

学生的学习障碍:本节课探究过程中变量较多,例如质量、温度及温度变化量、加热时间、吸收热量、物质的比热,对抽象思维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大的困难。

【学习目标】1.了解比热容,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会查比热容表。

2.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3.经历设计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过程,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建立比热容概念的过程。

4.通过了解“热岛效应”,有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意识。

【重点】1.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2.经历设计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过程,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建立比热容概念的过程。

【难点】设计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分析与论证实验结论。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2.2《物质的比热容》WORD教案2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2.2《物质的比热容》WORD教案2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比热容概念。

2. 会查比热容表。

能根据物质的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物体温度变化和吸放热问题。

3. 能计算有关物质比热容、温度变化或吸放热等简单问题。

4. 能经历科学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

5.根据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 制定探究计划, 设计实验方案。

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5、会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装配实验器材, 完成探究实验。

7. 能积极与他人交流探究结论, 能对数据进行初步评价。

学法指导本节的习题大多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热量的计算为主.在解这类习题时,常用的方法有比例法、图象法、讨论法等.比例法主要用来解决比值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用来求解有关物理量的大小,运用比例法解题时.首先要明确已知的物理量有那些, 具体的比值是多少, 所求的物理量跟已知条件存在何种关系, 然后应用公式和已知条件求出结果,通过图象来反映某一物理量的特征,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图象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每段图象的物理意义.讨论法: 由于题中包含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所以具体答案也不确定.条件不同则答案不同.在运用讨论时应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不可漏掉,应从多方面考虑.释疑解难1. 比热容(l) 我们之所以能从众多的物质中把各种不同的物质区分出来, 是因为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性.如颜色、气味、密度等.而比热的概念就反映了不同物质的热学性质.对于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 即使升高相同的温度,所吸收的热量也不相同; 对同一种物质来说,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有关.所以我们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应取相同的质量,并使其变化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简便起见,相同的质量取单位质量,变化相同的温度取变化单位温度,再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这便得到了比热的概念.所以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它只由物质本身决定.(2) 根据公式Q =cmΔt变形.可得到c= Q/mΔt,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是利用Q 、m和Δt求物质比热.但不能认为物质的比热与Q 成正比,与m 和Δt 成反比.因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它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物质的状态有关,可以用来鉴别物质,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同种物质在同种状态下比热是相同的。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物质的比热容》WORD教案1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物质的比热容》WORD教案1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物质的比热容》WORD教案11、课时安排:2课时2、重点难点:探究打算的定与实验的事施和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是本节的重点。

热源及加热时刻的操纵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

3、教材分析:本节包括两部分:比热容和热量的运算“比热容”这部分内容是生活体会明白,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大的吸取的热量多,通过科学探究,认识物体温度变化时吸取或放出热量的能力,即研究物质的比热,探究过程突出了由猜想到制定实验方案的探究环节,同时,探究结论的得出表达了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热量的运算”这部分内容是通过运算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取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归纳出物体受热时吸取热量的公式和温度降低时放出热量的公式。

4、课标要求:(1)了解比热容概念、符号及单位。

(2)会查比热表。

能依照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说明一此有关的简单现象。

(3)依照比热容能进行热量的运算。

(4)能依照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打算,设计实验方案,有操纵变量的意识。

(5)在科学探究中能积极与他人交流探究结论,能对数据进行初步评判。

5、措施与建议本节要求通过科学探究认识物体温度变化时吸取或放出热量的能力,即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因为物体吸热、放热现象与生活紧密相关,因此问题的提出应是比较自然的。

对提出的问题做说明时(猜想与假设),还应从挖掘生活中的现象开始,要启发和鼓舞学生举出一些物体吸热、放热时温度变化的例子,推测造成它们温度变化不一致的缘故,带学生归纳出几个假因素——如质量、物质种类、吸取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等。

由于假设的因素是多元的,在设计探究打算时就要操纵变量。

关于同类物质,从生活体会总结出必定的猜想是:升高相同温度时,质量大的吸热多。

用实验探究可取不同质量的种液体,让它们吸取相同的热量,测量升高的温度数值,比较温度升高与质量的关系。

关于不同的物质,让它们吸取相同的热量,测量升高的温度数值,比较温度升高与质量的关系。

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科学探究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实践能力,也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堂关于物质比热容的探究活动。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物质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比热容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物质比热容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难点:能够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冷水、不同颜色的石头各一块、温度计、烧杯。

学具:记录本、画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给孩子们准备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然后让孩子们用手感受两杯水的温度,并提问:“你们觉得哪一杯水更热?为什么?”2. 探究:我会给每个孩子发放一块石头,让他们用画笔在石头上画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然后,我会将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将石头放入热水中,一组将石头放入冷水中。

在放入之前,我会用温度计测量石头的温度,并在放入后再次测量,记录下来。

3. 发现: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放入热水中的石头颜色变化更快,放入冷水中的石头颜色变化更慢。

我会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 解释:我会引导孩子们理解,这是因为石头的比热容不同。

比热容是指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大的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5. 应用:我会让孩子们举例说明,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比热容有关的现象,如夏天车辆引擎容易过热,冬天水管容易破裂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物质比热容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简案沪科九级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简案沪科九级

沪科版《12.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简案)【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学过程]]引:实验方案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方案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定义:单位质量/升高1℃一、比热容。

公式(下一节):单位:J/(kg. ℃)影响因素:物质种类和状态有关,与温度、质量、热量等无关。

二、观察比热容表,了解常见物质比热容。

学会读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不同(3)液体的比热容一般比固体的比热容大三、比热容应用温差、散热物质,……【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加深比热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2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引: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大: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枚铁针和一支铁棒?0℃的水和100℃的水?以水的比热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4.2×103焦理解。

Q=cmΔt一.吸热公式及理解。

Q吸=cm(t-t0)用Δt升=(t-t 0)表示升高的温度可写成Q吸=cmΔt升式中的Q吸是吸收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t0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二.放热公式的理解。

Q放=cm(t0-t)用Δt降=( t0-t)表示降低的温度可写成Q放=cmΔt降三、一般公式吸热:Δt升=(t-t 0)Q=cmΔt放热:Δt降=( t0-t)注:区别“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

2022年沪科版物理《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精选教案

2022年沪科版物理《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精选教案

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根据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决较简单的热量计算问题.【过程与方法】, 比拟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并了解“热岛效应〞.3.通过查比热容表知道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学习利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比热容的定义与应用.【教学难点】会利用公式Q=cm ∆t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 而海水却非常凉爽;黄昏太阳西落, 沙子很快凉了下来, 而海水却仍然暖暖的. 同样的日照条件, 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进行新课一、探究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1.提出问题: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 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谁需要的热量多?2.制定方案与设计实验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要在什么条件下比拟水和炼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在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 跟水的质量(m)有关, 跟温度升高的度数(Δt)有关 .3.设计实验:〔1〕如何使物质的温度升高?〔2〕如果改变加热方式会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信息快递:如果加热方法完全相同, 就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4.讨论、交流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 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时候样的器材?怎样测量?记录哪些数据?〔进行实验前要解决的问题〕5.按照设计方案, 分组实验, 小组成员合作, 注意操作标准. 设计记录表格, 准确记录数据.6.分析与论证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比照, 学会分析数据, 探究结论, 先小组交流意见, 再师生共同交流, 最后确定实验结论.7.评估与交流交流实验的得与失, 操作是否标准, 实验误差的原因, 结论是否恰当, 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 这说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 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提出概念:比热容就是比拟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二、比热容经过科学测定, 发现一般情况下, 不同的物质, 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时, 吸收的热量不同. 物质的这种性质, 用物理量比热容来表示.1.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温度的乘积之比,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公式:c=Qm(t2−t1)如果某物质的比热是a J/(kg·℃), 它是说单位质量为1kg的该种物质, 每升高1℃时〔或降低1℃时〕,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 J.3.符号: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4.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是J/(kg·℃).思考问题: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因为海水与沙子受光照的时间完全相同, 所以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但是海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比热容大, 所以海水升温比沙子慢;没有日照时, 海水降温比沙子慢.5.比热容的应用〔1〕利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 可吸收或放出同样热量时, 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小. 因此, 比热容大的物质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解释:①同样的日照条件下, 为什么中午的沙子比海水的温度要高?②我国吐鲁番盆地会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③我国北方室内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 把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带到房屋中取暖. 用水作为输送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各种产业中, 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2〕热量的计算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单位质量的某物质温度每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质量为m的某种物质〔比热容为c〕温度升高△t需要吸收多少热量?小结:物体的质量为m, 比热容为c, 温度变化值为△t, 物体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 =cm△t.例:一个水壶装满质量为4 kg, 温度为20 ℃的水, 要将水烧开〔1标准大气压〕, 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在利用Q=cm△t进行计算时要注意:〔1〕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质量单位用千克〔kg〕, 温度单位用℃.〔2〕△t是温度的变化值, 既不是初温也不是末温, 注意区分温度“升高到〞和“升高了〞. 〔3〕物体吸热升温和放热降温的计算公式相同, 注意温度的变化.〔4〕还可以利用公式变形计算质量:;比热容:;温度变化:.板书设计比热容一、探究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二、比热容1.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温度的乘积之比,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公式:c=Qm(t2−t1)3.符号: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4.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是J/(kg·℃).〔1〕利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2〕热量的计算Q=cm(t-t0) 吸热Q=cmt∆Q=cm(t0-t) 放热c表示比热容t∆表示温度变化t表示末温t0表示初温随堂练习1.在1大气压下, 2 kg的初温为20 ℃的水, 吸收了7.0×105 J的热量后, 水的温度( )A.升高到100℃B.升高到83.3℃C.升高到103.3℃D.不能确定2.以下事例中①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于沙漠地区;②在北方严寒的冬天, 用水作为传热的介质, 给居民区供“暖气〞;③冬天户外的自来水管常有冻裂;④农民伯伯为了防止植物在夜间被冻坏, 黄昏时常给田里灌水;⑤在海边, 白天风常常是从海面吹向陆地;⑥水利发电;⑦冬天, 北方地区为了防止地窖里的菜被冻坏, 常常在地窖里放一桶水. 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是( )A.③⑤⑥B.②⑥⑦C.③⑥⑦D.⑤⑥⑦3.体积为1∶2的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 吸收相同的热量后, 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为________, 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________.4.一杯酒精用去了一半, 它的( )A.质量和比热容都变为原来的一半B.质量和比热容都不变C.质量为原来的一半, 比热容不变D.质量不变, 比热容为原来的2倍(1)分析第一次和第三次或第二次和第四次的实验数据,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或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实验数据,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第二节声音的的特性教学目标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3.进行简单的专项社会调查, 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效劳于人类的意识, 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教学重、难点1.重点(1)能对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性加以区分.(2)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2.难点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教具准备粗细不问的假设于条橡皮筋、疏密不同的梳子、硬纸片、尺子、鼓、小纸人、吉他、音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激昂的进行曲令人精神振奋, 婉转的歌声让人如痴如醉, 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却使人紧张、烦燥.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乐音与噪声.新课内容一、响度、音调、音色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 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或拔动琴弦, 大家听到的声音大小不一样.师:物理学中把入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板书1.响度.演示实验:再请一位同学用力敲打鼓面, 鼓声越大, 鼓面上的小纸人跳得越高.师:鼓声越大小纸人跳得越高, 说明了什么?生:说明鼓面振动幅度越大, 鼓声的响度越大.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 物体振幅越大, 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幅度简称振幅)生甲:用一只手将一根橡皮筋张紧, 另一只手拔动橡皮筋, 橡皮筋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现场表演:生乙:将一把尺子压在桌边, 露出桌面一局部, 如下图. 用大小不同的力拔动尺子, 尺子振幅不同, 声音的响度也不同. 尺子振幅越大, 声音的响度也越大.现场表演:生丙: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音叉, 音叉振动的振幅越大, 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音叉的振幅可从悬挂的乒乓球被弹开角度大小看出来.现场表演,生丁:用大小不同的力拔动吉他, 琴弦振动幅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也越大.师;大家讲得很好, 懂得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 加深对物理现象, 规律, 概念的理解.以上的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声源振动幅度越大, 响度越大.板书师:声音的强弱常用分贝(dB)来表示.请同学们看课本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强弱表格.2.音调.师:板胡、笛子, 男女高音的声音高亢嘹亮, 大提琴、男女低音的声音消沉婉转,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上下称为音调.师:声音的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演示实验:如课本P42图3—16, 用齿数不同的齿轮敲打纸片, 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上下是不相同的. (齿轮转速相同)生:声音音调的上下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振动越快, 音调越高.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音调的上下与振动快慢的关系.生甲:用一把尺子压在桌边, 露出桌面一局部, 用大小相同的力拔动尺子. 当尺子露出局部较长时, 尺子振动较慢, 音调较低;当尺子露出局部较短时, 尺子振动较快, 音调较高.生乙:用纸片以相同的速度在疏密程度不同的两把梳子上刮过, 音调的上下不同, 在密的梳子上刮过, 音调较高;在疏的梳子上刮过, 音调较低.师:物理学中, 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 称为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简称赫, 用符号HZ表示.物体每秒振动1次, 其振动频率为1Hz, 例如:大提琴发出的最低音是27.5Hz, 国际标准音调的频率是440Hz.通过以上实验事例, 可得出什么结论?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音调的上下与发声物体振动频率有关,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板书.3.音色.师:“闻其声, 如见其人〞, 听到熟悉的人讲话声, 即使未见到人, 也能判断讲话的人是谁. 乐队演奏时, 凭音乐声也能听出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那么, 人们是根据什么来作判断的呢?其实, 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除了由于响度、音调引起的不同感觉外, 还与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有关.音色又叫音品, 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其音色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才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 不同乐器的演奏.举例:用手指敲击碗, 有裂痕的碗发出的声音比拟沙哑, 无裂痕的碗发出的声音比拟清脆, 即音色不同. 购置碗的顾客都是根据敲击碗发出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碗的质量好坏.师:向学生介绍:钟与编钟.演示实验:让学生上台演示课本P43图3—18橡皮筋吉他.师:请你说说你的体验.生:绷得紧又比拟细的橡皮筋发音的音调高, 粗的又绷得不紧的橡皮发声的旨凋低.师:胡琴、提琴等弦乐器的弦粗细, 绷紧程度不同, 所以发出的音调也不同.二、噪声的防治师:当今世界的四大污染是: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噪声来源于什么?生甲:噪声通常来源于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电机、机床等工业机械, 以及空调、冰箱等家电.生乙:音乐给人享受, 然而夜深人静欣赏音乐时, 假设音乐声过大, 那么会影响他人休息, 以致音乐变成了噪声.生丙:喜庆的鞭炮给一些人带来欢乐, 但也会破坏其他人的安宁, 成为令人讨厌的噪声.师:我国1981年制定的居民、文教区噪声标准是什么?生:白天不高于50dB, 夜晚不高于40dB.师;怎样才能减小噪声的影响? 有什么具体措施? (可以从噪声船产生、传播, 接收这三个环节考虑)生甲:在摩托车上装消声器.生乙:在高架桥高速公路两旁装隔音墙.生丙:在道路旁植树造林.师:如果工人所在的生产车间噪声很大, 怎么办?生:在耳朵上塞上棉花、或戴防噪声耳罩、或在振动的机器下垫泡沫塑料或加重加大底座.师:以上大家对减小噪声的措施讲得很好, 下面大家将以上措施归纳一下, 减小噪声有几条途径?生:1、从声源处减弱.2.从传播过程中减弱.3.从入耳处减弱.课堂归纳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生:讨论、归纳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1.乐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音色决定于振动物体的材料和结构.2.噪声的来源和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物体做无规律振动, 发出的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噪声或干忧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也叫噪声;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入耳处减弱.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板书设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乐音与噪声.有规律的、好听的悦耳声音叫乐音. 无规律的, 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噪声.2、乐音的三个特征.(1)响度:与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2)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3)音色:与物体、材料、结构有关.3.噪声(1)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一、教学目标:1、加深比照热容概念的理解。

2、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

二、重点难点:热量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复习提问:
1、什么是比热容?单位是什么?
2、C铅=×103J/(kg·℃)其物理意义是什么?以铝的比热容为例:1千克的铝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103J的热量,那么质量为千克的铝,温度升高Δt℃,需要吸收多少热量?引入新课。

思考答复
认同所研究的问题
稳固铺垫
引入新课
一、热量计算公式推导
1、从铝的比热容入手,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归纳热量的计算公式。

〔1〕1千克铝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2〕1千克铝温度升高2℃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3〕1千克铝温度升高100℃—30℃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4〕1千克铝温度升高t-t0=Δt℃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5〕2千克铝温度升高t-t0=Δt℃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6〕m千克铝温度升高t-t0=Δt℃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2、我们已总结出物体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计算:
〔1〕×103J
〔2〕×103J×2
〔3〕×103J×〔100-30〕
〔4〕×103J×〔t-t0〕
〔5〕×103J×2×〔t-t0〕
〔6〕×103J×m×
归纳得结论:
Q吸=C·M·〔t-t0〕
进一步归纳得结论:
Q放=C·M·〔t0-t〕
做后讨论,进一步稳固热量
的计算
也可从课本
例题得结论
如果物体降温低,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呢?
二、例题:课本P49
例1
例2
三、出示目标,学生小结依目标小结所学内容
可投影目标
四、稳固练习
1、质量为2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95℃,水吸收了_______J热量,水的内能增加了
_______J。

2、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铁块,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再将铁块投入水中,这时〔〕
A.热量由铁传给水
B.热量由水传给铁
C.铁与水之间无热传递
D.温度由铁传给水
3、据有关专家预测,长江三峡水电站蓄水后,将对大坝上游流域的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夏天将比原来下降2℃左右,而冬天将比原来升高2℃左右,请你解释发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五、作业:课本P49 2题完成练习
反应矫正
可当堂完成
五、板书设计:第二课时热量
六、教学反思: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测量的意义、单位、及其作用
2.知道国际单位制以及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米〞
3.会进行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纳米等单位之间的换算
【重点难点】长度的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
【课时】1课时
【教具】学生自备透明刻度尺、示教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
【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是参照物?在物理学中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引入
我们打一生下来就开始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了,在大家还不懂事的时候,你们的父母就教大家认东西了,数数等。

事实上大家已经对周围的事物在进行比拟了。

而测量就是一种比拟,人类最早的测量就是数数,当做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展,我们的测量不能只停留在数数上。

下面看:
1、观察两只铅笔。

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答复:长短不一样。

长短比拟
2、拿两杯水让大家观察。

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答复:一杯水多,一杯水少。

多少比拟
3、问:大清早和中午比拟感觉上有何不同?
学生答复:大清早凉,中午热。

这是冷热比拟
4、运动会上,我们说谁跑得快,也是一种比拟。

在以上的这些比拟中有一种根本的比拟,就是长度的比拟。

三.新课讲授
1.测量的意义:
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得出的结论可靠吗?
学生:不可靠
为了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借助仪器来进行测量。

(板书)1.测量(measurement)的意义: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测量单位:
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经常在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要科学地进行测量,就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单位(unit)。

3、长度的单位和测量工具:
长度的单位:
在众多的测量中,最根本的测量,就是长度的测量,要测量长度,首先要给长度定一个标准量,而长期以来,民办各国沿用的长度单位不相同,如我中用尺(大的有丈)、英尺(小的有英寸,现在我们所说的电视机大小习惯用的是英寸)、米等。

为了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 System of Units),简称SI,是国际计量大会于1960年通过的。

我国在1984年采用。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根本单位是米(metre),符号为m。

出示米尺,让学生认识1米到底有多长。

并介绍1米是如何规定的。

长度的单位除根本单位米之外,还有比米大的和比米小的其它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头发的直径约,合40000nm)
学生熟悉2、3分钟。

一道题中,注意写单位时要么全用汉字要么全用符号,不允许出现汉字符号混用的现象。

如:1千米=1000m 或1km=1000米
练习1:看书上的想一想,提问学生,填空
练习2:(投影)
7.8dm=______m=_______mm
60μm=______mm=_________m
=______m=________cm
练习3:(投影)
给以下空格中填上适宜的单位:
某同学身高1.50_____,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_____,窗户玻璃的厚度约为
2.5_______,一节一号干电池的长度大约是6______。

长度测量工具:
要对长度进行测量需要工具,长度测量的根本工具是刻度尺(scale),
出示各种示教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让学生认识了解。

拿到一把刻度尺后,首先要干一个工作:仔细观察刻度尺,找出它的零刻度线,再看看它的分度值是多大?测量范围是多少?
学生观察自己手上的刻度尺,找三位同学分别说明他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不只是刻度尺,任何一种测量工具拿到之后,首先就是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知道了长度测量的根本工具是刻度尺,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呢?请大家下去自己阅读。

4、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
时间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根本单位是秒,符号为s。

时间的单位除根本单位秒之外,还有比秒大的和比秒小的其它单位:
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
换算关系:
1 h=60 min;1 min=60 s;1 s=103 ms;1 ms=103μs
时间测量工具:
要对时间进行测量需要工具,时间测量的根本工具是机械停表
出示机械停表,让学生认识了解。

引导学生阅读P18“信息窗〞——时钟的演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测量(measurement)的意义: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测量需要单位
3.长度的单位和测量工具:
4.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
【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