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大纲详要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构成的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它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3、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和指标。
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
4、常见的心理现象:➢认知活动: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具体的形式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整体及其关系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却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注意是指人脑对外界刺激信息的选择以及对所选择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人类不仅能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过去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并且能储存和积累过去的各种行为经验。
这就是人类的记忆活动。
➢情意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一方面,情感是个体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情感对人的认知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脾气、秉性)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5、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也成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自考大纲
《心理学》自考大纲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心理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类各专业的必修课。
设置课程是为了提高考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育学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心理学》课程主要涉及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概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本章重点:1. 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3.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5.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本章难点:1. 心理学的概念2. 心理学的流派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四、格式塔心理学五、精神分析学派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七、认知心理学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测验法三、实验法四、调查法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三、考核知识点(一) 心理学的概念(二)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三) 心理学的分支(四)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五)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四、考核要求(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帆(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应用: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2024心理学考研大纲原文
2024心理学考研大纲原文考查目标1. 识记与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实验。
2. 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3. 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考查内容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1.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2.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3. 自我的发展规律与教育自我发展概述; 自我概念与自尊的发展; 自我发展的教育启示。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3.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三)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1.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4. 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四)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1. 智力差异与教育2. 人格差异与教育3. 性别差异与教育二、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一)学习的一般概述1. 学习的科学含义及其生物与社会意义关于学习的定义;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2. 学习的分类学习主体分类; 学习水平分类; 学习性质分类;学习结果分类。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
2.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行为矫正技术;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3. 社会 (观察) 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三)学习的认知理论1.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结构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3.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学习的发现与接受之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仅供教师指导学员复习考试使用,请勿外传)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 科学而全面地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2. 了解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掌握完整教学活动应当包含的过程。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 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1. 理解教师的多重社会角色。
2. 了解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3. 全面、正确理解教师的能力素质。
4. 了解教师威信的含义。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1. 了解学习的心理实质。
2. 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类。
3. 掌握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4. 了解联结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5. 结合所教学科,运用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1. 了解学习动机的涵义。
2. 了解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3. 理解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4. 全面理解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
5. 在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1. 了解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分类。
2. 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
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1. 理解教材直观的含义及类型。
2. 在教学中,有效组织教材直观以提高知识感知的效果。
3. 了解变式的含义。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1. 了解记忆的含义。
2. 理解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实质。
3. 根据信息编码的规律来提高知识实际的效果。
4. 理解知识遗忘及其过程、特点。
5. 了解遗忘的原因,掌握合理复习,防止遗忘的原则。
第九章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1. 理解知识的含义,知识的分类。
2. 理解认知策略的实质、了解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的含义。
3. 正确理解学习策略的性质。
4.能结合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与自己的专业,促进学生掌握几种认知策略。
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1. 了解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2. 理解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3. 明确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学时:64学时学分:4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0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普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普通心理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在内容的安排方面,注意到本学科的知识经验,同时又尽量避免与后面课程的重复。
大纲包括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共包括13章,其中的重点是心理的实质、想象与思维、记忆、需要与情感、需要与动机、人格(气质与性格)等。
并且在授课中补充了一些国内外有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发展趋向等内容。
三、授课基本思路本课程的学时分配情况:总学时为48学时,课时较紧,再加上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与自学的能力,因此,对本课程中容易看懂的部分章节,如心理的生理基础、记忆、保持与遗忘,再认和回忆及意志品质等采取以学生自学为重,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来归纳教材内容。
授课的重点是教材中的关键内容和难点。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普通心理学,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1 .张履祥,葛明贵.《普通心理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五、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与难点](一)本章重点1 .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2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二)本章难点1 .心理学的概念2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情绪、情感的内涵二、情绪、情感的结构三、情绪、情感的关系第二节情绪情感的类别•、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二、情绪状态的分类三、情感的分类四、情绪与情感的功能第三节情绪理论与情绪调节一、情绪的理论二、情绪的调节[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情绪、情感?它们有哪些区别与联系?2 .举例说明情绪状态和情感种类。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心理学的教学在讲授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着重使学生掌握青少年儿童的认识过程和情意过程的特点、青少年儿童的个体社会化、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等基本知识,全面地认识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一)使学生掌握从事普通教育工作所必须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养科学的心理观;(二)培养学生热爱青少年儿童、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
主要知识点包括:认知过程;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智力与创造力培养;动机与学习;人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学视角,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青少年儿童、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进一步完善心理素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教育学。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1、选用教材:泛珠三角地区九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莫雷、刘学兰等),现代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推荐参考书:1)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2007年11月第3次印刷。
2)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版。
3)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2006年7月第6次印刷。
4)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六、课程进度表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七、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在讲授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的运用。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掌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的概念,重点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理解心理学的任务,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性质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心理的实质1.掌握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掌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了解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3.理解劳动中人类意识产生中的作用,掌握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心理是人脑的机能第二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动物心理的发展——人的心理第三节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知心理过程1社会错觉的内容;23注意的概念、类型。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第二节思维与想像第三节记忆与注意情感、意志心理过程1绪、情感的作用;23第一节情绪和情感过程第二节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1与发展;2实践意义;3的形成与发展;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重点掌握能力的培养与应用。
第一节个性概述第二节气质第三节性格第四节能力个性倾向性1234567掌握改变态度与价值观的途径。
第一节需要、需要的作用第二节动机第三节态度与价值观群体心理12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3人际交往的因素、影响信息沟通的障碍及如何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方式与沟通网络,明确人际交往的作用;4确人际关系基本的倾向分析。
第一节群体的类型和结构第二节群体动力第三节人际交往交往的作用第四节人际关系领导心理1x理论与y理论,重点掌握雪恩的四种人性假设;23观点及其代表人物,重点掌握管理方格理论和管理系统理论,重点掌握领导环境论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费德勒模式。
第一节人性假设X、Y理论雪恩的四种人性的假设第二节领导概述第三节领导理论组织心理与行为12织设计的作用,明确提高组织效率的方法;3组织开发的含义、方法。
第一节组织概述、什么是组织第二节组织结构第三节组织变革与开发激励1明确激励的作用,理解激励的基本模式;2ERG论;34方式;56应,掌握如何预防挫折和正确对待受挫折的人。
高校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课程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又称心理现象,心理。
2、个性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想象。
(包括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3、心理动机: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
4、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应。
5、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识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6、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7、记忆:人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储存。
8、思维:人间接的、概括的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9、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没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持续时间可能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10、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个性。
11、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12、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13、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4、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关系/答、1、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相互作用的2、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3、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的。
15、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的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里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6、意识:是指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17、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的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8、个体心理:19、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性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合。
20、行为:是内部的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里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21、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答、1、唯理论:xx的哲学家和科学家xx(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动)。
心理学大纲
选择题或判断题或名词解释: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2、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一)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二)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3、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说它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由于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对心理学的研究。
4、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5、注意的特点是什么?指向性、集中性6、注意的品质有哪些?注意的品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它是注意在空间上的特性;(二)注意的稳定性,又称注意的持久性,它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同注意的稳定相对立的是注意的分散,又称为分心;(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7、什么是感觉?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8、什么是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的高低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
9、什么是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因此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成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的高低用差别感觉阈限来度量。
10、什么是感觉适应?适应是由于一个稳定的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1、什么是感觉后象?后象是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在头脑中仍然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现象。
12、什么是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成为对比13、什么是感觉疲劳?疲劳是持久或过度的活动使得有机体产生不舒适及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
14、什么是感觉掩蔽?对一个刺激的感受性因另一个刺激的存在而降低(阈限上升)的现象称之掩蔽。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课程编码:14111D3A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72学时总学分:4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无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性质与任务该课程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是学习小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育法等课程的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用途,同时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的兴趣。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6学时)(一)基本要求识记:心理学研究对象、具体内容。
理解:能陈述心理学的任务与性质能掌握心理学的原则能阐述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能用自己的话陈述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应用:能结合实际说明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重点)2、心理学的任务(了解)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解)第二节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1、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理解掌握)2、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了解)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了解)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4学时)(一)基本要求识记: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神经元理解:能说明为什么脑是心理的器官能陈述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能举例说明各种反射活动能阐明为什么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应用:能用所学的知识论述心理的实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进化1、神经系统的起源(了解)2、无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了解)第二节神经系统(难点)1、周围神经系统2、中枢神经系统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第三节心理是脑的机能(重点)1、脑是心理的器官(理解)2、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理解)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理解)第四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1、内分泌腺的概念(掌握)2、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掌握)第三章感知觉(8学时)(一)基本要求识记:感觉、知觉、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适应理解:能说出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能说出感觉和知觉包括的具体类别能举例说明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应用:能应用感知规律设计板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自己的讲解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感觉概述1、感觉的含义(重点)2、感觉的分类(了解)3、感觉的规律(掌握)第二节知觉概述1、知觉的含义(重点)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掌握)3、知觉的种类(了解)4、知觉的特性(掌握)第三节错觉1、错觉的定义(识记)2、错觉现象(了解)3、怎样看待错觉(理解)第四章意识和注意(5学时)(一)基本要求识记: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注意理解:区别无意识、意识和注意能够说明引起和维持各种注意的因素能够阐述注意的外部表现和功能能够说出注意的分类及注意的品质应用:知道怎样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学会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意识的概述1、意识的含义及特征(重点掌握)2、意识的分类(了解)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第三节注意的概述1、注意的概念及特征(识记)2、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3、注意的功能(了解)4、注意的分类(了解)5、注意的品质(了解)第四节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第五章记忆(6学时)(一)基本要求识记:记忆、记忆表象、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理解:知道记忆过程由哪些环节组成能描述记忆的作用知道影响识记的主要因素掌握什么是遗忘曲线和遗忘规律应用:能够将记忆规律应用到教学中;能对某人的记忆品质进行评价(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记忆概述1、什么是记忆(识记)2、记忆的作用(了解)3、记忆的分类(了解)4、记忆系统及其加工过程(重点、难点)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自学)第三节记忆的分类(1学时难点)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第四节内隐记忆1、内隐记忆的概念(掌握)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理解)第六章思维和想象(8学时)(一)基本要求识记: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表象、想象、概念理解:理解思维的特征表象的特征能叙述思维哈感知觉的关系能结合实例分析思维的基本过程能结合实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掌握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能阐述想象的功能能明确概念的分类掌握概念形成的策略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应用:在教学中依据思维规律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思维的概述1、思维的概念及特征(重点掌握)2、思维的过程(掌握)3、思维的种类(了解)第二节表象与想象1、什么是表象及特征(理解掌握)2、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难点理解)3、什么是想象及功能(理解掌握)第三节概念与推理1、概念的含义及种类(重点掌握)2、概念结构理论(了解)3、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了解)4、推理(掌握)第四节问题解决1、什么是问题解决(掌握)2、问题解决的策略(掌握)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重点掌握)4、创造性及影响因素(重点掌握)第七章语言(3学时)(一)基本要求识记:语言、对话语言、独白语言理解:了解语言的特征和结构能说出语言的分类了解语言的生理机制应用:在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语言概述1、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重点掌握)2、语言的结构(了解)3、语言的分类(掌握)第二节语言的生理机制学生自学第三节语言理解学生自学第八章情绪情感(6学时)(一)基本要求识记:情绪情感、激情、理智感理解:能阐述情感与认识的关系能说明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能分析情感的外部表现能举例说明三种情绪状态的不同表现应用:能用情感的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学会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情绪和情感的概述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与脑(重点掌握)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掌握)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了解)4、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了解)第二节情绪与脑(难点)第三节情绪的外部表现(了解)第四节情绪的理论(难点)1、情绪的早期理论2、情绪的认知理论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第五节情绪的调节(掌握)第九章意志(4学时)(一)基本要求识记:意志、双趋、双避和趋避斗争理解:能说明意志行动的三个特征能陈述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能阐明意志行动过程的各个环节能解释意志的品质及其相反的表现应用:知道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意志概述1、意志概念(重点)2、意志行动及其特征(重点)第二节意志行动过程1、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了解)2、意志行动的过程(重点)3、意志品质(掌握)第三节挫折1、什么是挫折2、怎样看待挫折3、怎样增强挫折的承受力第十章动机和需要(4学时)(一)基本要求识记:需要、动机理解:能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能理解动机与行为的效果能理解需要和动机的关系能理解动机理论能掌握动机的种类应用: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动机概述1、动机含义(重点掌握)2、动机与需要(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重点)3、动机与行为效果(了解)第二节动机的理论(了解)第十一章能力(6学时)(一)基本要求识记:能力、创造能力、才能、天才理解:能陈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分析影响学生能力形成、发展的因素应用:能用所学的方法鉴定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能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有效建议(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能力的概述1、什么是能力(重点难点掌握)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理解)第二节能力的分类1、能力的种类(掌握)2、能力的结构(掌握)第三节能力测验1、什么是能力测验(理解)2、能力测验的种类(了解)第四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了解)2、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重点了解)3、能力形成的原因(重点了解)第十二章气质(6学时)(一)基本要求识记:气质、气质类型理解:气质与高级神经类型的关系掌握气质类型的特征分析气质对人实践活动的影响应用:能用本章学到的方法鉴定学生的气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气质概述1、气质的概念及特征(难点掌握)2、气质学说(了解)第二节气质的一般规律1、气质类型(重点掌握)2、气质与实践(理解)第十三章性格(4学时)(一)基本要求识记:性格理解:陈述性格的结构和特征能分析影响性格的主要因素能陈述不同的性格类型能举例说明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应用:会运用性格方法鉴定学生的性格能根据所学的知识为学生良好性格的完善提供建议(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性格概述1、性格概念(重点掌握)2、性格结构特征(了解)第二节性格规律1、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理解难点)2、性格类型(了解)3、性格的形成(重点掌握)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便于学生理解,需要采用图表、模型、心理测量工具、演示实验等辅助手段,还要特别注意联系实际。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四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1.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a) 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关系。
a)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b)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
c)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4. 心理特征: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a)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b) 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c)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d)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这些心理,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
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人清醒的时候,也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得作用。
3.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试的有关资料,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4、测验法采用专门的测验工具对被试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
二、认知过程(一)感觉1、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来源不同,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3、感觉的规律包括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联觉等。
(二)知觉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三)记忆1、记忆的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种类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3、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
4、遗忘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四)思维1、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心理学》课程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
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3、分析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等方面。
4、理解心理学在日常生活、教育、工作等领域的应用。
5、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课程内容1、心理学导论: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历史、研究范围和方法。
2、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介绍神经元、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3、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4、情感与动机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情感、动机和情绪,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和情感调节等。
5、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差异和社会行为,包括人格理论、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等。
6、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包括胎儿期到老年的心理发展。
7、心理病理学:介绍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8、心理学应用:介绍心理学在教育、工作、咨询等领域的应用。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计36学时,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
理论授课部分每周安排两次,每次2学时;实践操作部分每周安排一次,每次2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1、心理学导论(4学时)2、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4学时)3、认知心理学(6学时)4、情感与动机心理学(6学时)5、人格与社会心理学(6学时)6、发展心理学(4学时)7、心理病理学(4学时)8、心理学应用(4学时)五、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个部分。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讨论、阅读论文和完成课后习题等,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具体考核标准如下:1、平时作业: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表现和阅读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2024 心理学大纲
2024 心理学大纲一、导论 -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二、认知心理学 1. 信息加工理论 - 感知和知觉的基本过程 - 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检索 - 思维和推理的过程2.学习与记忆–古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记忆的类型和特点–遗忘的原因和防范策略3.语言与沟通–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的组织和理解–言语和非言语沟通的比较三、发展心理学 1. 儿童发展 - 儿童认知和感知的发展 - 社会和情感发展 - 性别认同和角色形成2.青少年发展–青少年身体和性别发育–青少年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青少年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3.成人发展–中年危机和生涯发展–老年人认知和情感变化–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四、社会心理学 1. 人际关系和亲社会行为 - 社会认知和情感的作用 -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社会支持和人际冲突解决2.领导与影响–领导理论和风格–影响和说服的机制–领导力的发展和培养3.集体行为和群体心理–群体行为的原因和动力–群体决策和合作–群体行为的影响和后果五、心理健康与应用心理学 1. 精神障碍和心理治疗 - 常见精神障碍和病因分析- 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效果评估 - 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措施2.应激与适应–应激的类型和反应–应对和适应的方式–应激管理和心理韧性的培养3.工作与组织心理学–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组织文化和领导行为–职业发展和职业倦怠的预防六、实验与研究方法 1. 实验研究设计 - 实验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则 - 随机分组和双盲实验 - 实验研究的局限性和伦理问题2.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样本选择–量表的设计和信效度检验–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和解读3.观察和个案研究–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的特点–个案研究的设计和分析–观察研究的可靠性和效度综上所述,本文档概括介绍了2024年心理学的大纲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导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应用心理学以及实验与研究方法等多个领域。
普通心理学课程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学分:课程总学时:(含课时考查)适用专业:中学师范学科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中学师范学科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主要构架,教以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描述和解释人类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人的心理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人性观,学会用心理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尤其是教育教案工作,提高自我心理品质。
本课程与“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为以后其他心理学课程和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本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知识与能力特点。
、本课程内容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个体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二是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由于本课程是基础理论课程,因此在教案中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心理学实验演示。
、本课程共课时(含课时考查),每周课时。
学分为分,考核方式为开卷考查,考查成绩占总分的,平时分占。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案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通过教案使学生能够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解释教案、生活情境中学生的行为及其心理状态,懂得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能够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教育教案工作中。
(三)素质目标通过教案使学生初步形成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意识,能够对自身及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敏感性。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 教案目标]、了解心理学各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及主要学派;、理解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 psychology) 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灵魂”(psyche)和“解释”(logos)(二)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思维、想象志向、价值观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意志过程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艾宾浩斯(一)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孔子、孟子、荀子)(二)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
冯特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生理心理学原理》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心理学专著。
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现代实验心理学的著名创始人之一。
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的一个牧师家庭,早年习医。
1856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857—1874年在该校任教,曾开设生理心理学课程。
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他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心理学专著,冯特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我国:1889年,颜京翻译了美国海文的《心灵学》1917年,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18年,陈大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大纲》1920年,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1921年,中国成立了心理学会1、心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三)心理学的体系和结构2、心理学的结构体系1).基础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2).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三、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奠基人:冯特(德国)代表人物:铁钦纳(英国)主要观点:心理学应研究人的意识,即直接经验,人的经验可以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二)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奠基人:詹姆斯(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卡尔(美国)主要观点:人的心理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流动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
心理的重要作用就是适应环境。
强调存在就是有用,有用就是真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的科学。
(三)格式塔理论(gestalt)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德国)主要观点:知觉整体永远大于部分之和,学习是顿悟的结果。
(四)行为主义(behaviorism)旧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美国)主要观点:否定意识存在,认为人和动物的所有行为都是S—R的简单联结,没有S,就没有R.一切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强调环境决定论。
心理学是研究可观察行为的科学。
反对内省法,主张客观观察法。
2.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主要观点: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提出行为不仅是S—R的联结,更多的是R—S的联结。
强化是一切行为的原因。
(五)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产生于十九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人格动力结构论早期(无意识理论)检查作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后期:本我(id):人的动物性,先天的本能和原始的欲望。
快乐原则。
自我(ego):本我的执行机构,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自我理想和良心,道德原则。
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口误、笔误、遗忘等2、否认:眼不见心不烦3、投射:贼喊捉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4、反向:炫耀—自卑5、合理化: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6、替代作用:补偿升华7、抵消:岁岁平安8、认同:以名人自居9、移置:迁怒10、幽默和笑话:攻击性和性人格发展阶段论(性欲论)口腔期(0-1岁)自我开始形成肛门期(1-3岁)性蕾期(3-6岁)超我形成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岁-)(六)人本主义(humanism)产生于二十世纪50-60年代,美国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主要观点:心理学应了解人的本性(即人的内在价值),应以人为本,对人进行全面描述。
反对将人神话或兽化。
认为每个人都生而具有良好本性(真、善、美等),并有实现良好本性的倾向(自我实现),都是有尊严,有价值和有创造力的。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七)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主要观点主要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思维、记忆、言语等)。
主要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
强调知识和知识结构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奈瑟尔皮亚杰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1) 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 有助于学好教育理论2.实践意义(1) 有助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2) 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3) 有助于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提高(4) 有助于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及其标准(一)健康:身心健全和体能充沛的一种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
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并且提出了衡量健康的十大标准。
(二)心理健康: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IQ≥90):前提2、情绪稳定和愉快:标志3、了解,认识并接纳自我4、人际关系和谐:方法5 、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6 、良好适应能力(四)第三状态(亚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者(处于第一状态)和疾病患者(处于第二状态)之间的一种部分生理功能下降的状态。
【亚健康的后果】心理障碍、胃肠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失眠、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腹胀、心慌、胸闷、便秘、腹泻、感觉很疲惫,甚至有欲死的感觉。
什么人容易受亚健康困扰年龄多在18至45岁之间,其中城市白领、尤其是女性占多数1、是精神负担过重的人;2、是脑力劳动繁重者;3、是体力劳动负担比较重的人;4、是人际关系紧张、造成负担比较重的人;5、是长期从事简单、机械化工作的人(缺少外界的沟通和刺激);6、是压力大的人;7、是生活无规律的人;8、是饮食不平衡、吸烟酗酒的人。
【如何摆脱亚健康的困扰?】1.保证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2.每天应适当地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3.调整心理状态并保持积极、乐观4.及时调整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5.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保证一定运动量6.戒烟限酒学生亚健康状态检测表经常出现的状态1、早上即使醒来也不愿起床,总想在床上。
2、感到情绪有些抑郁,会对着窗外发呆。
3、昨天想好的某件事,今天怎么也记不起来了,而且近些天来,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4、害怕走进办公室和教室,总觉得学习令人厌倦。
5、不想面对同学、教师和家长,有自闭症式的渴望。
6、学习效率下降,经常受到各方面的批评。
7、学习一小时后,就感到身体倦怠,胸闷气短。
8、情绪始终无法高涨。
最令自己不解的是无名的火气很大,但又没有精力发作。
9、一日三餐,进餐甚少,排除天气因素,即使非常适合自己的口味的菜,近来也经常如嚼干蜡。
10、盼望早早地逃离教室,为的是能够回家,躺在床上休息片刻。
而且不希望别人来打扰。
11、对城市的污染、噪声非常敏感,比常人更渴望清幽、宁静的山水和农庄,休息身心。
12、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朋友的聚会,和同学交谈有种强打精神、勉强应酬的感觉。
13、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即使睡着了,又老是在做梦的状态中,睡眠质量很糟糕。
14、体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早上起来,发现眼眶深陷,下巴突出。
15、感觉免疫力在下降,老觉着自己不舒服,好像总在生病。
五种以上肯定的回答就处于亚健康状态,肯定越多越严重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 观察法 2. 实验法 3. 个案研究法 4. 心理测验法思考题:心理学是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和两部分. 前者包括、和。
后者包括_____、_____和。
3. 世界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古希腊学者的《》。
4.______年,德国心理学家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5.世界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是,他的《》一书被誉为“”。
6. 年,美国心理学家的《》,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1. 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是谁?主要观点是什么?2. 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3.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亚里士多德384-322BC哲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政治理论家,以及我们今天称之为符号逻辑或形式逻辑的发明者。
他著述广泛,含括了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物理学、形而上学和政治,并且在所有这些领域确立了迄今为止仍然在使用的论辩术语。
事实上,他关于正义的著述依然是法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 1856—1939)。
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谈话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图腾与禁忌》(1913)《论无意识》(1915)《超越快乐原则》(1920)《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文明及其缺陷》(1930)《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冯特(Wilhelm Wundt, 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