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几何》教案

合集下载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如点、直线、圆等;(2)掌握坐标系中直线、圆的方程的求法与应用;(3)了解解析几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引入解析几何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运用代数方法研究直线、圆的方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解析几何概述(1)点的坐标;(2)直线的方程;(3)圆的方程。

2. 第二课时:直线的方程(1)直线的一般方程;(2)直线的点斜式方程;(3)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3. 第三课时:圆的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2)圆的一般方程;(3)圆的方程的性质。

4. 第四课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相交的条件;(2)直线与圆相切的条件;(3)直线与圆相离的条件。

5. 第五课时:解析几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线性方程组的解法;(2)最大(小)值问题;(3)几何最优化问题。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注重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3. 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解析几何部分;2. 教辅:同步练习册、习题集等;3. 教学软件:几何画板、数学公式编辑器等;4. 网络资源:相关教学视频、课件、论文等。

小学六年级上册解析几何的认识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解析几何的认识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解析几何的认识教案教案一:点、线、面的认识和区分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区分点、线、面,并能够简单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点的定义和特点:点是没有大小和形状的,它是空间中最基本的元素。

2. 线的定义和特点:线是由无数个点连在一起形成的,它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和高度。

3. 面的定义和特点:面是由无数个线段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它有长度和宽度,但没有高度。

4. 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点组成线,线组成面。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通过简单问答的方式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点、线、面的概念。

Step 2:点的认识和区分1. 准备一些小球,让学生手里拿着小球,观察小球的形状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点的定义和特点。

2. 进一步让学生触摸桌面并感受桌面的平整程度,将桌面上的一个点用手指指出,引导学生感受到点的位置和存在。

Step 3:线的认识和区分1. 准备一根长绳,将绳子放在桌面上,观察绳子的形状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线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用手指沿着绳子的长度摸索,感受线的长度,并将绳子的两个端点用小纸片标记出来,引导学生认识线有起点和终点。

Step 4:面的认识和区分1. 准备一个方形纸片和一个长方形纸片,将它们放在桌面上,观察纸片的形状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面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用手指触摸纸片的边缘,感受到纸片的长度和宽度,并将纸片的一个边角用小纸片标记出来,引导学生认识面的有界性。

Step 5:点、线、面之间的关系1.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内容,总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点组成线,线组成面。

2. 给学生举例的机会,让他们找出身边的点、线、面,并简单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Step 6:巩固练习板书题目:填空。

1. 一个小球是一个_______。

2. 两个点能够用一条_______连接起来。

3. 两条线段连接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_______。

4. 一个墙壁是一个_______。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解析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坐标系、点、直线、圆等。

2. 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直线方程、圆的方程等。

3. 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性质和定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重要性质。

2. 利用图形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解析几何的知识。

3. 设置例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坐标系,讲解点的坐标表示方法。

2. 讲解直线的基本概念和直线方程的求法。

3. 讲解圆的基本概念和圆的方程的求法。

4. 讲解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性质和定理。

5.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解析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解析几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阶段性测试:评估学生对解析几何的整体掌握情况。

4.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难点与对策1. 难点:理解并掌握解析几何中的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

对策:通过具体例子和图形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分步骤讲解公式,让学生逐步掌握。

2.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坐标运算。

对策: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坐标问题,逐步讲解运算方法,让学生熟练运用。

七、教学实践与拓展1.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解析几何知识解决。

2. 拓展练习:设计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题能力。

八、课程资源与辅助工具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源。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教学视频、文章,丰富教学内容。

3. 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图形展示,帮助理解抽象概念。

九、课程进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解析几何》课程教案课时安排:共24 课时,每课时45 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解析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解析几何概述1.1 解析几何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坐标系与坐标轴1.3 点、直线、圆的方程第二章:直线方程2.1 直线方程的定义与分类2.2 直线方程的斜率与截距2.3 直线方程的应用第三章:圆的方程3.1 圆的方程定义与性质3.2 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3.3 圆的方程应用第四章:曲线与方程4.1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4.2 常见曲线的方程4.3 曲线与方程的应用第五章:解析几何中的问题解决策略5.1 解析几何问题的类型与解法5.2 图形分析与变换5.3 解析几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解析几何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利用数形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图形来直观理解解析几何问题。

三、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程报告: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应用解析几何知识的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解析几何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3. 习题库:提供丰富、多样的习题,便于学生课后练习。

4. 参考资料: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论文,拓展知识面。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1-4 课时:解析几何概述第5-8 课时:直线方程第9-12 课时:圆的方程第13-16 课时:曲线与方程第17-20 课时:解析几何中的问题解决策略第21-24 课时:复习与总结六、教学策略及建议6.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采取分层教学,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提供一定的拓展内容。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解析几何》课程教案课时安排:共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坐标系与直线方程2. 圆的方程3. 二次曲线4. 空间几何5. 解析几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第一课时:坐标系与直线方程教学重点:坐标系的建立,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的求法。

教学难点:坐标系的转换,直线方程的求法。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坐标系图示,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坐标系的建立,引导学生理解坐标系的作用。

2. 新课讲解:讲解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的求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直线方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第二课时:圆的方程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圆的性质。

教学难点:圆的方程的求法,圆的性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圆的图示,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圆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圆的特点。

2. 新课讲解:讲解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圆的性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圆的方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第三课时:二次曲线教学重点: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二次曲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二次曲线方程的求法,二次曲线性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二次曲线的图示,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二次曲线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二次曲线的特点。

2. 新课讲解:讲解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二次曲线的性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二次曲线,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第四课时:空间几何教学重点: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空间几何图形的性质。

大学解析几何教案

大学解析几何教案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点、直线、圆、圆锥曲线等。

2. 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如方程法、参数法、坐标法等。

3. 能够运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几何图形的定位、面积计算、轨迹分析等。

教学内容:1. 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2. 点、直线、圆的方程及其几何性质3. 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方程及其几何性质4. 解析几何的应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引入解析几何的概念,强调它是平面几何的拓展。

二、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1. 点、直线、圆的方程及其几何性质。

2. 利用方程描述几何图形,理解几何图形的坐标表示。

三、课堂练习1. 列出点、直线、圆的方程。

2. 分析方程的几何意义。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

2. 强调方程在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圆锥曲线的方程及其几何性质1.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方程。

2. 分析方程的几何意义,理解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

二、课堂练习1. 列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方程。

2. 分析方程的几何意义。

三、解析几何的应用1. 几何图形的定位。

2. 面积计算。

3. 轨迹分析。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圆锥曲线的方程及其几何性质。

2. 强调解析几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解析几何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与解析几何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解析几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在解析几何学习中的难点和困惑,调整教学策略。

2. 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解析几何的应用价值。

高中数学教案解析几何

高中数学教案解析几何

高中数学教案解析几何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重要的一个分支,其内容涵盖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两个方面。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编写解析几何的教案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高中数学教案解析几何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解析几何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设定解析几何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编写教案时,可以按照以下目标进行设定:1. 熟练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使用方法;2. 理解直线和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3. 学会分析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如直线的斜率、曲线的方程等;4. 掌握平面几何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定方法;5. 了解立体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体等;6. 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内容安排在编写教案时,应根据解析几何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教学内容安排示例:第一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引入1. 引导学生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基本要素;2. 指导学生熟练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方法。

第二节:直线的表示与性质1. 将直线表示为方程的形式,并解释其几何意义;2. 介绍直线斜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指导学生根据直线的方程确定其斜率和截距,并进行图像绘制。

第三节:曲线方程的分析1. 引导学生了解曲线方程与图像的关系;2. 教授常见曲线方程的特点和性质,如直线、抛物线、圆等;3. 讲解如何根据曲线方程绘制曲线图像。

第四节: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定1. 介绍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定义和判定方法;2. 引导学生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第五节:立体几何基础知识1. 教授立体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指导学生进行立体图形的分析和判定。

第六节:平面与立体几何的联系1. 介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2. 指导学生根据平面图形确定立体图形,并进行图像绘制。

三、教学方法选择在编写教案过程中,应选择适合解析几何教学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解析几何专题教案

解析几何专题教案

解析几何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2)学会用坐标系表示点、直线、圆等几何图形;(3)能够运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解析几何基本概念(1)坐标系(2)点、直线、圆的坐标表示2. 解析几何基本公式(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直线的一般方程与斜率(3)圆的标准方程与直径公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2)坐标系下点、直线、圆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1)直线、圆的方程的求解;(2)运用解析几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相关知识点,如坐标系、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等;(2)通过实例引入解析几何的概念。

2. 讲解:(1)讲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如点、直线、圆的坐标表示;(2)引导学生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如直线的一般方程与斜率、圆的标准方程与直径公式。

3. 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引导学生运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2. 运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两地间的距离、计算圆的面积等。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解析几何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

六、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一: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问题描述:分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直线是否与圆相交、相切或相离;(2)解决方案:运用解析几何公式,求解直线与圆的交点,分析位置关系;(3)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解析几何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二: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1)问题描述: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2)解决方案:运用解析几何方法,求解坐标系的交点,运用公式计算面积;(3)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直线的斜率、截距、方程以及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3)学会运用解析几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借助图形软件或坐标纸,直观展示直线方程的图形含义,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3)运用小组讨论、探究等方法,探讨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3)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点的坐标;(2)直线的斜率与截距;(3)直线方程的表示方法。

2. 直线的斜率、截距与方程(1)斜率的定义与计算;(2)截距的定义与计算;(3)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与点斜式。

3. 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1)直线与x轴的交点;(2)直线与y轴的交点;(3)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求解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与性质;(2)直线的斜率、截距与方程;(3)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求解方法。

2. 教学难点:(1)直线方程的表示方法;(2)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求解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直线的斜率、截距、方程;(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解析几何知识解决问题;(3)小组讨论法:探讨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图形软件等展示直线方程的图形含义;(2)板书教学:板书关键步骤,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3)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绘制直线图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与合作同学之间的交流情况;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直线方程、直线与坐标轴交点等知识的掌握程度;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对解析几何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1)坐标系(2)点、直线、圆的方程(3)图形的位置关系2. 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1)距离和角度公式(2)直线方程的求解(3)圆的方程及其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的掌握。

2. 难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2.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直观理解直线、圆等图形的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感受解析几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系统讲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3. 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应用: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暂编至此,如有需要,后续章节将继续编写。

请您参考并提出宝贵意见。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主要评价学生对解析几何基本概念和公式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指标:(1)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练习的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3)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解析几何》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提高课堂效果。

3. 习题库:收集各种类型的习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

4. 案例素材:收集与实际问题相关的素材,用于教学实践环节。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案:平面与空间的关系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案:平面与空间的关系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案:平面与空间的关系一、平面与空间的概念及关系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平面与空间的关系是解析几何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平面与空间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平面的定义与性质1.1 平面的定义平面可以用来描述二维空间上无限延伸并且无厚度的图形。

在解析几何中,平面通常用字母P表示。

1.2 平面的性质- 延伸性:平面是无限延伸的,它没有边界或者结束点。

- 无厚度:平面是没有厚度的,所以我们把它画在纸张上时,可以看做它是一个二维图形。

- 任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上,通过任意两个不重合且不共线的点可以画出唯一一条直线。

- 确定性:在三维空间中,只需要确定三个不共线的点就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平面。

2. 空间的定义与性质2.1 空间的定义空间是指具有三个独立变量(坐标轴)的图形描述,通常用字母S表示。

空间包含了长度、宽度和高度这三个维度。

2.2 空间的性质- 三维性:空间是具有三个维度的,分别是x、y和z轴,分别对应了长度、宽度和高度。

- 自由度:在空间中的点可以自由地在三个方向上移动,即具有三个自由度。

二、平面与空间的关系平面与空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解析几何中,掌握平面与空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和应用解析几何知识至关重要。

接下来将介绍平面与空间之间的一些重要关系。

1. 平行关系1.1 平面内平行关系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相交且在该平面内没有一条直线同时与这两条直线垂直,则称这两条直线为在该平面内平行的。

可记作l || m。

1.2 平面外平行关系如果一个平面与另一个不相交的平面没有公共点,并且这两个平面也不能相互包含,则称这两个平面为相互平行的。

可记作P || Q。

2. 垂直关系如果两个平面相交,而且它们的交线与某一直线垂直,则称这两个平面是垂直的。

可记作P ⊥ Q。

3. 共面关系如果一个点同时在两个或多个平面上,那么这些平面就称为共面的。

相应地,如果一条直线同时在两个或多个平面内,那么这些平面也称为共面的。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案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案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案
目标:学生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包括点、线、角等,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点、线、角的基本性质,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对相关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图纸、尺子等。

2. 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用具,包括笔、纸等。

教学活动:
1. 热身: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平面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点、线、角等基本
元素。

2.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点、线、角的定义,并解释它们在平面几何中的重要性。

3. 学习:
a. 点的性质:教师讲解点的定义及性质,要求学生掌握点的概念和特点。

b. 线的性质:教师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及性质,要求学生会区分不同类型的线。

c. 角的性质:教师讲解角的定义及性质,包括顶点、边、内角和外角等概念,要求学生能
正确识别各种角。

4. 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掌握点、线、角的应用。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点、线、角是平面几何的基本要素,学生需要
在后续学习中不断运用这些概念。

6.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他们对平面几何
的基本概念有深入理解。

解析几何专题教案

解析几何专题教案

解析几何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掌握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表示方法。

(2)熟练运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点的坐标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运用图形直观展示解析几何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几何问题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解析几何基本概念(1)直角坐标系(2)点的坐标表示方法(3)直线、圆的方程2. 点的坐标表示方法及应用(1)坐标轴上的点(2)坐标轴上的点与几何图形的关系(3)点的坐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2)点的坐标表示方法及应用2. 教学难点:(1)直线、圆的方程的推导与理解(2)坐标轴上的点与几何图形的关系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解析几何基本概念、直线的方程等。

(2)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绘制图形,分析点的坐标表示方法。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黑板:板书关键知识点、解题步骤等。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动态演示等。

(3)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点,如坐标轴、坐标系等。

(2)通过实例引入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新课:(1)讲解直线的方程,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几何性质。

(2)讲解点的坐标表示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巩固点的坐标表示方法。

(2)选讲典型题目,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点的坐标表示方法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掌握点的坐标表示方法,并能运用解析几何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一章《解析几何》全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一章《解析几何》全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一章《解析几何》全章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概述1.1 课程标准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

1.2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一章《解析几何》共4个小节,主要内容包括:- 直角坐标系- 坐标轴上的点- 两点间的距离- 直线的斜率本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掌握几何知识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3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的代数知识,如函数、方程等。

但学生对于坐标系和解析几何的概念和方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逐步掌握。

2.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的教学目标为:1. 理解直角坐标系、坐标轴上的点、两点间的距离和直线的斜率等基本概念。

2. 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解析几何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 直角坐标系、坐标轴上的点、两点间的距离和直线的斜率等基本概念。

2. 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2 教学难点1. 坐标系和解析几何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解析几何的知识和方法。

4. 教学策略与方法4.1 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实例分析、练习巩固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角坐标系、坐标轴上的点、两点间的距离和直线的斜率等基本概念。

2. 通过问题解决、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解析几何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和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直角坐标系、坐标轴上的点、两点间的距离和直线的斜率等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解析几何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案直线方程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案直线方程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案直线方程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的定义和特性。

2.掌握直线的一般方程、斜截式方程和点斜式方程。

3.能够根据直线上的一个点和斜率确定直线的方程。

4.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确定直线的性质和特征。

5.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几何问题。

教学内容:一、直线的定义与性质1.直线的定义:通过任意两个点的集合。

2.直线的特性:直线没有起点和终点、直线上的任意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直线上的两个点可以确定方向。

二、直线的一般方程1.一般方程的定义:形如Ax+By+C=0的方程,其中A、B、C为实数,并且A和B不同时为0。

2.一般方程的特点:可以表示任意一条直线,A/B为直线的斜率,-C/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三、直线的斜截式方程1. 斜截式方程的定义:形如y = kx + b 的方程,其中k为直线的斜率,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2.斜截式方程的特点:可以直接读出直线的斜率和y轴截距。

四、直线的点斜式方程1.点斜式方程的定义:形如y-y₁=k(x-x₁)的方程,其中(x₁,y₁)为直线上的一个点,k为直线的斜率。

2.点斜式方程的特点:可以通过直线上的一个点和斜率来确定直线方程。

教学过程:一、直线的定义与性质(20分钟)1.引入直线的定义,解释直线是通过任意两个点的集合,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性质。

2.通过实际生活例子和图形演示直线上的任意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3.通过实际生活例子和图形演示直线上的两个点可以确定方向。

二、直线的一般方程与斜截式方程(20分钟)1.讲解一般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2.教授如何从一般方程中读出直线的斜率和截距。

3.教授如何根据直线上的一个点和斜率确定斜截式方程。

三、直线的点斜式方程(20分钟)1.讲解点斜式方程的定义和特点。

2.教授如何根据直线上的一个点和斜率确定点斜式方程。

3.指导学生通过实例练习运用点斜式方程。

四、直线方程的应用(20分钟)1.带领学生分析几何问题,运用直线方程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案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案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案教案一:平面与空间解析几何基础知识一、教学内容1. 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a. 平面方程的一般形式b.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c. 平面的截距式方程2. 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a. 空间直线和平面的方程b. 点到直线和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c.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平面的方程形式以及点法式和截距式方程的应用3. 理解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4. 掌握空间直线和平面的方程形式以及点到直线和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的运用5. 掌握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 导入(5分钟)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平面和空间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兴趣。

2. 概念讲解(30分钟)分别介绍平面解析几何和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 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50分钟)a. 讲解平面方程的一般形式,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由一般方程得到点法式方程和截距式方程。

b. 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平面的方程形式转换和方程应用题目。

4. 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50分钟)a. 教授空间直线和平面的方程形式,并解释其几何意义。

b. 讲解点到直线和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应用。

c. 引导学生分析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并讲解相应的判定条件。

5. 总结与拓展(15分钟)小结平面解析几何和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并提出进一步拓展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2. 教材和练习题3. 黑板和粉笔五、教学评估1. 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观察和评价2. 学生的练习作业和小组讨论表现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平面和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方程的几何意义,并能够应用到平面和空间解析几何的问题中。

同时,通过合作讨论和实际练习,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高中数学教案:解析几何的初步认识

高中数学教案:解析几何的初步认识

高中数学教案:解析几何的初步认识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建立在初等几何基础上的一门新学科。

通过解析几何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高级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案将从解析几何的定义、直线与平面、点与变量等方面进行初步认识,以帮助学生掌握这门知识。

一、解析几何的定义1.1 解析几何基本概念解析几何是以坐标系为工具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在平面上引入直角坐标系时,我们可以将点表示成有序数对(x, y),其中x称为横坐标,y称为纵坐标。

用这种方式描述点,则两点之间距离公式如下:d = √((x2 - x1)^2 + (y2 - y1)^2)这个公式是利用勾股定理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解析几何中常用到的距离公式。

1.2 点和直线的表示方法在解析几何中,点常用大写字母A、B、C等表示,而直线则用小写字母a、b、c等表示。

例如,直线AB可以用小写字母ab表示。

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表示方法是使用方程式。

二、直线与平面2.1 直线的性质在解析几何中,直线是由点的集合构成的。

通过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而且对于任意给定的两点,它们确定的直线是唯一的。

此外,在解析几何中有一些重要的直线,如x轴、y轴和斜率为正无穷大的垂直于x轴或y轴的直线。

2.2 平面的性质平面是由点以及通过这些点的所有直线构成的集合。

和直线类似,在解析几何中也有一些特殊的平面,如xy平面、yz平面和xz平面等。

三、点与变量3.1 点在坐标系中位置关系在解析几何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点的横纵坐标大小来判断它们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

例如,若A(x1, y1)在B(x2, y2)左下方,则有x1<x2且y1<y2。

3.2 变量与代数表达式解析几何中经常会出现和变量相关的问题。

变量可以用字母表示,并用代数表达式来描述。

通过解析几何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变量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培养代数思维。

四、例题分析通过实际例题的分析和解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析几何的初步内容。

小学六年级下册解析几何的认识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解析几何的认识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解析几何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包括点、直线、线段、角等;b. 理解坐标系的概念及其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c. 能够在坐标平面上进行简单的图形绘制与运算。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探究、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b.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善于思考与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兴趣与关注,增强数学学科的学习动力;b.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与坐标系的应用;b. 图形的绘制与简单的运算。

2. 教学难点:a. 对解析几何的概念理解和运用;b. 图形的绘制与坐标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张平面图,并提问学生在这张图上是如何测量一个点的位置的。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带入解析几何的概念。

2. 学习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15分钟)a. 定义点、直线、线段、角等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进行说明。

b.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实际图形,并用解析几何的概念进行描述与分析。

3. 学习坐标系的概念与表示法(15分钟)a. 介绍坐标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平面坐标系的特点。

b. 制作简单的二维坐标系示意图,并讲解横纵坐标的表示方法。

4. 运用坐标系进行图形绘制(20分钟)a. 老师以实例的形式提供几个图形的坐标,在黑板上进行绘制,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

b. 学生根据给出的坐标,自己进行图形绘制,并与同桌进行对比与对照。

5. 对称图形的坐标运算(15分钟)a. 提供几个对称图形的例子,并通过坐标计算的方式来验证对称性。

b. 学生自己找出身边的对称图形,并进行坐标计算的验证。

6. 提高练习与巩固(15分钟)a. 出示一些简单的图形,并要求学生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进行图形的绘制及坐标计算。

b.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与分享,互相检查与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眉内容《解析几何》教案第一章向量与坐标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向量及其运算的概念,熟练掌握线性运算和非线性运算的基本性质、运算规律和分量表示,会利用向量及其运算建立空间坐标系和解决某些几何问题,为以下各章利用代数方法研究空间图形的性质打下基础.本章教学重点:(1)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向量间关系的各种刻划。

(2)向量的线性运算、积运算的定义、运算规律及分量表示.本章教学难点:(1)向量及其运算与空间坐标系的联系;(2)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的区别与联系;(3)向量及其运算在平面、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本章教学内容:§1.1 向量的基本概念一、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称为向量,如力、速度、位移等.二、表示:在几何上,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向量,箭头表示向量的方向,线段长度代表向量的大小;向量的大小又叫向量的模(长度).始点为A,终点为B的向量,记作,其模记做.注:为方便起见,今后除少数情形用向量的始、终点字母标记向量外,我们一般用小写黑体字母a、b、c……标记向量,而用希腊字母λ、μ、ν……标记数量.三、两种特殊向量:1、零向量:模等于0的向量为零向量,简称零向量,以0记之.注:零向量是唯一方向不定的向量.2、单位向量:模等于1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特别地,与非0向量同向的单位向量称为的单位向量,记作.四、向量间的几种特殊关系:1、平行(共线):向量a平行于向量b,意即a所在直线平行于b所在直线,记作a∥b,规定:零向量平行于任何向量.2、相等:向量a等于向量b,意即a与b同向且模相等,记作a=b.注:二向量相等与否,仅取决于它们的模与方向,而与其位置无关,这种与位置无关的向量称为自由向量,我们以后提到的向量都是指自由向量.3、反向量:与向量a模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a的反向量,记作-a,显然,,零向量的反向量还是其自身.4、共面向量: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一组向量称为共面向量.易见,任两个向量总是共面的,三向量中若有两向量共线,则三向量一定共面,零向量与任何共面向量组共面.注意:应把向量与数量严格区别开来:①向量不能比较大小,如没有意义;②向量没有运算,如类似的式子没有意义.§1.2 向量的加法一向量的加法:定义1设、,以与为邻边作一平行四边形,取对角线向量,记,如图1-1,称为与之和,并记作(图1-1)这种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向量来规定两个向量之和的方法称作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如果向量与向量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规定它们的和是这样一个向量:若与的指向相同时,和向量的方向与原来两向量相同,其模等于两向量的模之和.若与的指向相反时,和向量的模等于两向量的模之差的绝对值,其方向与模值大的向量方向一致.由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可以这样来作出两向量的和向量:定义2作,以的终点为起点作,联接(图1-2)得(1-2)该方法称作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图1-2)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实质是:将两向量的首尾相联,则一向量的首与另一向量的尾的连线就是两向量的和向量.据向量的加法的定义,可以证明向量加法具有下列运算规律:定理1 向量的加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1、交换律, (1.2-2)2、结合律. (1.2-3)证交换律的证明从向量的加法定义即可得证.下证结合律 .自空间任一点O开始依次作则有,所以.由定理1知,对三向量相加,不论其先后顺序和结合顺序如何,结果总是相同的,可以简单的写作.二向量的减法定义3 若,则我们把叫做与的差,记为显然,,特别地,.由三角形法则可看出:要从减去,只要把与长度相同而方向相反的向量加到向量上去.由平行四边形法可如下作出向量.设、,以与为邻边作一平行四边形,则对角线向量.例1 设互不共线的三向量、与,试证明顺次将它们的终点与始点相连而成一个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和是零向量.证必要性设三向量、、可以构成三角形(图1-3),(图1-3),那么,即.充分性设,作那么,所以,从而,所以、、可以构成三角形.例2 用向量法证明: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设四边形的对角线、交于点且互相平分(图1-4)因此从图可看出:,所以,∥,且,即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图1-4)§1.3 数量乘向量定义1.3.1设是一个数量,向量与的乘积是一向量,记作,其模等于的倍,即;且方向规定如下:当时,向量的方向与的方向相同;当时,向量是零向量,当时,向量的方向与的方向相反.特别地,取,则向量的模与的模相等,而方向相反,由负向量的定义知:.据向量与数量乘积的定义,可导出数乘向量运算符合下列运算规律:定理1.3.1. 数量与向量的乘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1) 1·=2)结合律, (1.3-1)3)分配律, (1.3-2)4) . ( 1.3-3)证 1)据定义显然成立.2)显然,向量、、的方向是一致,且= == .3)分配律如果或中至少有一个为0,等式显然成立;反之ⅰ)若,显然同向,且所以ⅱ)若不妨设若则有由ⅰ)可得,所以对的情形可类似证明.一个常用的结论:定理3. 若( 为数量 ),则向量与向量平行,记作;反之,若向量与向量平行且,则( 是数量).设是非零向量,用表示与同方向的单位向量.由于与同方向,从而与亦同方向,而且,即.我们规定:若,. 于是.这表明:一个非零向量除以它的模是一个与原向量同方向的单位向量.请注意:向量之间并没有定义除法运算,因此决不能将式子改写成形式.十分显然,这种错误是受实数运算法则的“惯性作用”所造成.例1 设AM是三角形ABC的中线,求证.(图1-5)证如图1-5,因为,所以但因而,即.例2 用向量法证明: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证设△ABC两边AB,AC中点分别为M,N,则所以,且.§1.4 向量的线性关系与向量的分解定义1.4.1由向量与数量所组成的向量叫做向量的线性组合,或称可以用向量线性表示,或称可以分解成向量的线性组合.定理1.4.1如果向量,那么向量与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可用向量线性表示,即存在实数使得, (1.4-1)并且系数被,唯一确定.证若成立,那么由定义1.3.1知向量与向量共线.反之,如果向量与向量共线,那么一定存在实数使得(见1.3节中1.3.5的证明).再证的唯一性:如果,那么,而,所以,.定理1.4.2如果向量不共线,那么向量与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可用向量线性表示,即, (1.4-2)并且系数被,唯一确定.证:(图1-6)因与不共线,由定义1.1.4知.设与中之一共线,那么由定理1.4.1有,其中中有一个为零;如果与都不共线,把它们归结共同的始点,并设,,,那么经过的终点分别作的平行线依次交直线于(图1-6),因,由定理 1.4.1,可设,所以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即.反之,设,如果中有一个为零,如,那么与共线,因此与共面.如果,那么,从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知与都共面,因此与共面.最后证的唯一性.因为=,那么,如果,那么,将有,这与假设矛盾,所以.同理,这就证明了唯一性.定理1.4.3 如果向量不共面,那么空间任意向量可以由向量线性表示,即存在一组实数使得,(1.4-3)并且系数x,y,z被,唯一确定.证明方法与定理1.4.2类似.定义1.4.2对于个向量,若存在不全为零的实数,使得, (1.4-4)则称向量线性相关.不是线性相关的向量叫做线性无关,即向量线性无关:.定理1.4.4在时,向量线性相关的充要条件是其中至少有一个向量是其余向量的线性组合.证设向量线性相关,则存在不全为零的实数使得,且中至少有一个不等于0,不妨设,则;反过来,设向量中有一个向量,不妨设为,它是其余向量的线性组合,即,即.因为数,-1不全为0,所以向量线性相关.定理1.4.5 如果一组向量中的部分向量线性相关,那么这一组向量就线性相关.证设中有一部分,不妨设前r个向量线性相关,即存在不全为零的实数,使得.则有,因为不全为零,所以线性相关.推论如果一组向量中含有零向量,那么这一组向量就线性相关类似地可证明下面的定理:定理1.4.6 两向量与共线线性相关.定理1.4.7 三向量与共面线性相关.定理1.4.8 空间任意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向量总是线性相关的.例1 试证明:点在线段上的充要条件是:存在非负实数,,使得,且,其中是任意取定的一点.证(先证必要性)设在线段上,则与同向,且,所以,.任取一点所以,所以,.取,,则,,.(充分性)若对任一点有非负实数,,使得,且则,所以与共线,即在直线上.又,所以在线段上.例2设为两不共线向量,证明,共线的充要条件是.证共线,线性相关,即存在不全为0的实数,使,(1.4-5)即.又因为不共线即线性无关,故方程有非零解.§1.5 标架与坐标一空间点的直角坐标:平面直角坐标系使我们建立了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数组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沟通了平面图形与数的研究.为了沟通空间图形与数的研究,我们用类似于平面解析几何的方法,通过引进空间直角坐标系来实现.1、空间直角坐标系过空间一定点,作三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它们以为原点,且一般具有相同的长度单位,这三条轴分别叫轴(横轴)、轴(纵轴)、轴(竖轴),且统称为坐标轴.通常把轴,轴配置在水平面上,而轴则是铅垂线,它们的正方向要符合右手规则:(图1-7)右手握住轴,当右手的四个指头从轴的正向以角度转向轴正向时,大拇指的指向就是轴正向.三条坐标轴就组成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点叫做坐标原点.注:为使空间直角坐标系画得更富于立体感,通常把轴与轴间的夹角画成左右.当然,它们的实际夹角还是.2、坐标面与卦限三条坐标轴中的任意两条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这样定出的三个平面统称为坐标面.由轴与轴所决定的坐标面称为面,另外还有面与面.三个坐标面把空间分成了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称为卦限.(图1-8)3、空间点的直角坐标取定空间直角坐标系之后,我们就可以建立起空间点与有序数组之间的对应关系.设为空间的一已知点,过点分别作垂直于轴、轴、轴的三个平面,它们与轴、轴、轴的交点依次为,这三点在轴、轴、轴的坐标依次为,于是:空间点就唯一地确定了一个有序数组,这组数叫点的坐标.依次称,,为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和竖坐标,记为.反过来,若已知一有序数组,我们可以在轴上取坐标为的点,在轴上取坐标为的点,在轴取坐标为的点,然后过、、分别作轴、轴、轴的垂直平面,这三个平面的交点就是以有序数组为坐标的空间点.这样,通过空间直角坐标系,我们建立了空间点和有序数组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定义1 我们把上面有序数组叫点在此坐标系下的坐标,记为.二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定理1设、为空间的两点,则两点间的距离为(1.5-1)证过、各作三个分别垂直于三坐标轴的平面,这六个平面围成一个以为对角线的长方体,如图所示(图1-9)是直角三角形,故,因为是直角三角形,故,从而;而,,,故.特别地,点与坐标原点的距离为.三空间向量的坐标定义2 设是与坐标轴,同向的单位向量,对空间任意向量都存在唯一的一组实数,使得,那么我们把这组有序的实数,叫做向量在此坐标系下的坐标,记为或.定理2设向量的始终点坐标分别为、,那么向量的坐标为. (1.5-2)证由点及向量坐标的定义知,所以=.由定义知.定理3 两向量和的分量等于两向量对应的分量的和.证设,,那么=+=,所以. (1.5-3)类似地可证下面的两定理:定理4设,则.定理5 设,,则共线的充要条件是.(1.5-4)定理6三非零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是. (1.5-5)证因为不共面,所以存在不全为0的实数使得,由此可得因为不全为0,所以.§1.6 向量在轴上的射影一、空间点在轴上的投影:设已知点及轴,过点作轴的垂直平面,则平面与轴的交点叫做点在轴上的投影.(图1-10)二、向量在轴上的投影:定义1设向量的始点与终点在轴的投影分别为、,那么轴上的有向线段的值叫做向量在轴上的投影,记作,轴称为投影轴.(图1-11)这里,的值是这样的一个数:(1)即,数的绝对值等于向量的模.(2)当的方向与轴的正向一致时,;当的方向与轴的正向相反时,.三、空间两向量的夹角:设有两向量、交于点(若、不相交,可将其中一个向量平移使之相交),将其中一向量绕点在两向量所决定的平面内旋转,使它的正方向与另一向量的正方向重合,这样得到的旋转角度(限定)称为、间的夹角,记作.(图1-12)若、平行,当它们指向相同时,规定它们之间的夹角为;当它们的指向相反时,规定它们的夹角为.类似地,可规定向量与数轴间的夹角.将向量平行移动到与数轴相交,然后将向量绕交点在向量与数轴所决定的平面内旋转,使向量的正方向与数轴的正方向重合,这样得到的旋转角度称为向量与数轴的夹角.四投影定理:定理1.6.1向量在轴上的投影等于向量的模乘以轴与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即, (1.6-1)(图1-13)证过向量的始点引轴,且轴与轴平行且具有相同的正方向,那未轴与向量的夹角等于轴与向量的夹角,而且有故由上式可知:向量在轴上的投影是一个数值,而不是向量.当非零向量与投影轴成锐角时,向量的投影为正.定理1.6.2对于任何向量都有. (1.6-2)证取,那么,设分别是在轴上的投影,那么显然有,因为所以,即.类似地可证下面的定理:定理1.6.3对于任何向量与任何实数有. (1.6-3)§1.7 两向量的数性积定义1.7.1 对于两个向量a和b 把它们的模|a|,|b|及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乘积称为向量和的数量积 记作ab,即ab=|a||b|cos .由此定义和投影的关系可得 ab|b|Prj b a=|a|Prj a b .数量积的性质(1) a·a=|a| 2,记a·a a 2,则a2|a| 2.(2) 对于两个非零向量a、b 如果a· b=0 则a b反之 如果a b 则a· b 0.定理1.7.1 如果认为零向量与任何向量都垂直 则a b a· b 0.定理1.7.2 数量积满足下面运算律:(1)交换律 a· b= b·a(2)分配律( a b)c a c b c( (3)a)· b a·(b )(a·b)(a)·(b )(a·b) 、为数证(1)由定义知显然.(2)的证明因为当c0时上式显然成立当c0时有(a b)c|c|Prj c(a b)|c|(Prj c a Prj c b)|c|Prj c a|c|Prj c ba cb c(3)可类似地证明.例1试用向量证明三角形的余弦定理证设在ΔABC中 ∠BCA||=a ||=b ||=c要证c 2a 2+b 2 2 a b cos记a b =c 则有 c a b从而 |c|2c c(a b)(a b)a2-2ab+b2|a|2+|b|22|a||b|cos(a^b)即c 2a 2+b 2 2 a b cos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定理1.7.3设a{a x a y a z } b{b x b y b z }则a·b a x b x a y b y a z b z证a· b( a x i a y j a z k)·(b x i b y j b z k)a xb x i·i a x b y i·j a x b z i·ka yb x j ·i a y b y j ·j a y b z j·ka zb x k·i a z b y k·j a z b z k·ka xb x a y b y a z b z定理1.7.4设a={},则向量a的模|a|=.证由定理1.7.2知|a|2=a2=,所以 |a|=.向量的方向角和方向余弦:向量与坐标轴所成的角叫做向量的方向角,方向角的余弦叫向量的方向余弦.定理1.7.5 设a={},则a的方向余弦为cos=,cos,cos;且,其中分别是向量a与x轴,y轴,z轴的夹角.证因为ai=|a|cos且ai=,所以 |a|cos=,从而 cos=.同理可证 coscos且显然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定理1.7.6设(a ^ b)则当a0、b0时 有.证 因为a·b|a||b|cos,所以.例2 已知三点M (11 1) 、A (22 1) 和B (21 2) 求AMB解从M到A的向量记为a从M到B的向量记为b则AMB就是向量a与b的夹角 .a{11 0} b{10 1}因为a b1110011所以从而.§1.8 两向量的向量积定义1.8.1 两个向量a与b的向量积(也称外积)是一个向量,记做a b或,它的模|a b||a||b|sin,它的方向与a和b垂直并且按a,b,a b确定这个顺序构成右手标架{O;a,b,a b}.从定义知向量积有下列性质:(1) a a0(2) 对于两个非零向量a,b如果a b0则a//b;反之如果a//b则a b0.定理1.8.1 两不共线向量a与b的向量积的模,等于以a与b为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定理1.8.2两向量a与b共线的充要条件是a b0.证当a与b共线时,由于sin(a、b)=0,所以|a b|=|a||b| sin(a、b)=0,从而a b0;反之,当a b0时,由定义知,a=0,或b=0,或a//b,因零向可看成与任向量都共线,所以总有a//b,即a与b共线.定理1.8.3 向量积满足下面的运算律(1) 反交换律a b b a,(2) 分配律(a b)c a c b c,(3) 数因子的结合律 (a)b a(b)(a b) (为数).证(略).推论: c (a b) c a c b定理1.8.4 设a a x i a y j a z k b b x i b y j b z k,则a b(a y b za zb y)i(a z b x a x b z)j(a x b y a y b x)k证由向量积的运算律可得a b(a x i a y j a z k)(b x i b y j b z k)a xb x i i a x b y i j a x b z i ka yb x j i a y b y j j a y b z j k a z b x k i a z b y k a z b z k k由于i i j j k k0i j k j k i k i j所以a b(a y b z a z b y)i(a z b x a x b z)j(a x b y a y b x)k.为了帮助记忆利用三阶行列式符号上式可写成a yb z i+a z b x j+a x b y k a y b x k a x b z j a z b y i(a y b z a z b y)i(a z b x a x b z)j(a x b y a y b x)k例1设a(2 11)b(11 2)计算a b解=2i j2k k4j i i5j 3k例2已知三角形ABC的顶点分别是A (123)、B (345)、C (247)求三角形ABC的面积解根据向量积的定义可知三角形ABC的面积由于(222)(124)因此4i6j2k于是例3 设刚体以等角速度绕l轴旋转计算刚体上一点M的线速度解刚体绕l轴旋转时我们可以用在l轴上的一个向量n表示角速度它的大小等于角速度的大小它的方向由右手规则定出即以右手握住l轴当右手的四个手指的转向与刚体的旋转方向一致时大姆指的指向就是n的方向设点M到旋转轴l的距离为a再在l轴上任取一点O作向量r并以表示n与r的夹角那么a|r| sin设线速度为v那么由物理学上线速度与角速度间的关系可知v的大小为|v||n|a|n||r| sinv的方向垂直于通过M点与l轴的平面即v垂直于n与r又v的指向是使n、r、v符合右手规则因此有v n r§1.9 三向量的混合积定义1.9.1 给定空间的三个向量,我们把叫做三向量的混合积,记做或.定理1.9.1三个不共面向量的混合积的绝对值等于以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并且当构成右手系时混合积为正;当构成左手系时混合积为负,也就是=当构成右手系时,当构成左手系时.证由于向量不共面,所以把它们归结到共同的试始点可构成以为棱的平行六面体,它的底面是以为边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为,它的高为,体积是.根据数性积的定义,其中是与的夹角.当构成右手系时,,,因而可得.当构成左手系时,,,因而可得.定理1.9.2三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是.证若三向量共面,由定理1.9.1知,所以,从而.反过来,如果,即,那么根据定理1.7.1有,另一方面,有向性积的定义知,所以共面.定理1.9.3轮换混合积的三个因子,并不改变它的值;对调任何俩因子要改变混合积符号,即.证当共面时,定理显然成立;当不共面时,混合积的绝对值等于以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又因轮换的顺序时,不改变左右手系,因而混合积不变,而对调任意两个之间的顺序时,将右手系变为左,而左变右,所以混合积变号.推论:.定理1.9.4设,,,那么.证由向量的向性积的计算知,再根据向量的数性积得===.推论: 三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是.例1设三向量满足,证明:共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