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见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的结果,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坚持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官感受来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起点。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思维活动来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是认识客观事物的终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互为因素。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感性认识提供了客观事物的实质内容,而理性认识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总结,是对客观事物的深入分析和系统总结。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在于,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完整过程。
它们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在于,它们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完整过程。
它们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在于,它们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完整过程,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客观事物,更好地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更好地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
意义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认识论中反映普适认知活动的基本形态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这
是对人性认识历史发展历程的唯一总结,也是对普遍存在的人性认识活动规律的有效反射。
显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弘扬了客观事实认识观、客观自然认识观、物质主义、辩证法、反射论等唯物主义思想。
感性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及其内部规律的基础上的一种对客观现象的把握方式,它受到自身体力特性和外环境情况的直接影响,以及所认识的事物的材料形态为前提,借助直接反应作为认识手段,肤浅、完美且直接、简易,而且具有客观事实火焰带来的启发性和指导性,其认识活动相比较理性认识,认识的知识的真实性较低、范畴较窄,其结果产生的反映只能停留在浅显层面。
理性认识是以认识理想本原形态为前提,借助概念表达的手段进行的认识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是将抽象的思考整体和概念定义为主谓式的构造,并贯通事物之间的统一联系和共同发展,把抽象概念对应于同一范畴中的不同事物,实现对客观现象的把握和理解,从而达到一种精神层次上的反映效果,呈现出抽象思考中的深度、广度以及复杂性。
可以看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表达了客观认知活动在发展过
程中的联系,强调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以理性认识为目的的认识历程,弘扬了客观认知行为的统一性以及认识规律的可控性,为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性。
此外,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作为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也是提高认知效率的重要方法,具有较强的抗性和实践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理性认识。
在高二哲学认识论的教学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一对重要名词。
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防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内涵、区别、辩证关系及认识上的误区等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两者的内涵与区别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人们在实践中,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产生和形成感性认识。
1 / 13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形式实现的。
感觉是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产生是主体的感觉器官接受来自外界事物的各种状况、属性等信息的刺激,并将客体的信息通过神经传达到大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是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它反映的只是一个侧面、一个局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全貌。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高一级的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觉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见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其一,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其二,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要采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2 )要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
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它们各持一个方面,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
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条主义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犯了类似于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经验,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水平、不同阶段的认识。
(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形式或第一阶段。
它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
这种反映形式的特点是直接、具体、生动、形象,它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
因而,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外部联系,对事物片面的、部分的认识。
(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或第二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感性认识阶段所获得的材料进行概括、抽象而形成的,因此,它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
它的特点是间接、抽象,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其形式,以事物的本质为其内容,它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普遍属性、内部诸因素之间必然联系和事物的规律的认识。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虽然分别属于认识的两个阶段,但存在着质的区别,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反映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既不是主体头脑中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直接从客体获得的,它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抽象、概括而形成的。
因此,感性认识是一些半成品,是一些经过一定加工的材料,理性认识的获得有赖于感性认识所形成的半成品。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虽然具体、生动、直接,但只是反映事物的现象,没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所以,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还必须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有质的区别,但二者在实际认识过程中并非是截然分开的。
世界上既没有纯而又纯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而又纯的理性认识。
人在感知认识对象时,总是在一定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感知的,因此,在感性认识中或多或少渗透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本身就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的内容则是对感性认识内容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答: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实体性要素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智能性要素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教育水平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现性、片面性。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这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理是一致的;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
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可认识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本大题满分共20分)1、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答: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④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原简答题及论述题汇总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a)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b)意义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c)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a) 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价值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助于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b)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经济形式)c)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a)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b)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c)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d)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它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阶段性c)它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d)i. 不带任何偏见的、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的面目来认识世界并揭示其客观规律;e)ii. 它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它研究的领域涉及很多方面且研究深刻;f)iii. 它的科学性还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经受的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g)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7、简述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8、简述极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a)级差地租I形成的原因是: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II形成的原因是: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b)极差地租I与极差地租II,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形成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区别: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于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于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扩展资料:
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理性认识:①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③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④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感性)不等于真知(真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感性认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题目】: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案解析】: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现性、片面性。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这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理是一致的;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
【题目】: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案解析】:(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题目】:(简答题)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参考答案】: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它是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苹果色、香、味等方面的感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答题及答案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每题7分,43、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7分)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7分)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6分)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
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
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6、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7、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简答题答案(共26分)1、[参考答案](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分)2、[参考答案](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分)3、[参考答案]4、[参考答案](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分)(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
(2分)(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理性认识:①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③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④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感性)不等于真知(真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感性认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bai要有概念、三方面的du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zhi识dao与“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共有四点:第一点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点是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第三点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感性认识是由理性认识看到的本质。
第四点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是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的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社会心理学概念中相对重要的两个内容,它们之间具有
紧密的联系。
感性认识,也叫经验主义,指的是以人家的经验来理解外部世界,直觉的感受
将其看得更加深刻。
它是以个体的主观预期为准则,直接考虑和使用个体的社会意识和个体特征,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事实上,这是很多人在分析外界信息时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方式。
相对而言,理性认识则一个有系统的、根据客观规律的认知方式,留有辨别现
象的可能性,它从泛泛而谈到尖锐,从任意抽象到特定实践,从总体决策到局部判断。
理性认识就是通过研究对象的实质和客观规律,以及人类思维的逻辑知识分析收集的外部信息,运用推理思维来把事物分解,结构化,加以推理判断,从而获得比较性结论,明确情况和其联系及未来发展趋势。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各具优势,它们只是对真实事物认知的不同方式。
审慎性、尊重性、谨慎性和客观性通常被认为是理性认识的必要特征,而以主观性为基础的感性认识可以启用更加有效的主观能力,运用其精准的直觉力量和体育是把握个体的复杂变化,判断情境变化等,从而让个体能够更多的实现自我和更真实的世界。
因此,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人们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方式来运用,以较好的方式来看待世界、把握当前和未来。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前提,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来源和思维方法;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前提,理性认识又指导、推动着感性识。
我们在学习中要正确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一、重视理性分析,树立正确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形象思维方法,不能把感性材料简单化、绝对化。
二、要重视感性材料与理论知识的相互联系,善于从感性材料中提炼出能够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知识。
三、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与技能,増强思维水平及能力,善于运用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四、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只有结合实际运用才能做到“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在解决问题中才能培养“实事求是” 和“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作风。
五、提高观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在学习工作中树立科学理论指导思想和实践观,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1)、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2)、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
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的含义及其关系,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对于世界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是从感觉、知
觉中获得的知识,是通过感官和感性直觉来获取的知识。
比如看
到红色的苹果,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红色和苹果的存在。
感性认
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直观性、主观性
和片面性。
直观性是指感性认识是直接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的,是
对事物外在特征的直接感知。
主观性是指感性认识往往受到主观
情感、兴趣、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片面性则
是指感性认识只能获得事物表面的某些特征,而不能深入到事物
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性。
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更高级别的认识方式,是人类通
过思考、推理、归纳、演绎等方式对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
理性
认识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可以将不同感性认识进行综合、抽象、概括和反思,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理性认识是对感
性认识的补充和扩展,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更
全面地认识事物。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也存
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我
们要进行任何理性思考,都需要先有感性认识的基础。
其次,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理性认识可以从感
性认识中提炼出规律性和本质,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而感
性认识则可以为理性认识提供生动、具体的实例,让理性认识更
加贴近实际。
因此,二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
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
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认
识的起点和基础,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深化和扩展,只有二者相互
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