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绪言、药物效应动力学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科目:药理学
部系:基础医学部
专业:药学药管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
教研室主任签字: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③后遗效应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有效血药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④继发反应(治疗矛盾) 是指直接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二重感染是指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导致敏感菌被抑制或杀灭,不敏感菌趁机大量繁殖而引起新的感染。
⑤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症状迅速重现或加剧的现象,也称反跳现象。
⑥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超敏反应)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亦称为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
⑦特异质反应是指患者对某药产生遗传性异常反应。
⑧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按病因学分为三型:甲型药源性疾病、乙型药源性疾病、丙型药源性疾病。
甲型药源性疾病:本型疾病主要是由药物本身或由其代谢产物引起,是药物固有药理作用的增强和延伸。其特点是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可预见性。这类疾病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可以通过调整剂量来预防。
乙型药源性疾病:本型疾病是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主要与药物变态反应或病人高敏体质有关。其特点是与药物剂量无关,难于预测。其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丙型药源性疾病:是指药物引起的癌症、畸胎、染色体突变等。
四、量效关系
“量”的概念包括两方面:作用强度的大小、作用时间的长短。
要使药物作用的量恰好符合治病需要,就必须熟悉药物作用量的规律。
(1)无效量:即药物剂量过小,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不能产生明显药理效应的剂量。
(2)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3)常用量:比最小有效量大一些比极量小一些、疗效显著而安全的剂量。
(4)最大治疗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的剂量(极量:药典规定的用药最大剂量)。
(5)最小中毒量: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
(6)治疗指数: (TI)=LD50/ED50意义:值越大越安全。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
1. 药物作用机制分类:药物非特异性作用、特异性作用机制。
2. 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
(1)受体
①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一种,能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并能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②配体:是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也称第一信使。
(2)受体的特性:特异性、敏感性、饱和性、竞争性、可逆性、多样性。
(3)药物与受体
①激动剂:指既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②拮抗剂:指虽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③部分激动药:指与受体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的药物。单独应用时,其与受体结合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即使浓度增加,也不能达到完全激动药那样的最大效应。相反,当与激动药合用时,因占据受体而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激动剂与拮抗剂的区别;亲和力?内在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