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第8章身边的溶液总结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2.3 酸、碱溶液混合后的变化 学案设计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2.3 酸、碱溶液混合后的变化  学案设计

酸碱溶液混合后的变化【学习目标】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2.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从而认识物质溶液的酸碱度及其意义【学习重难点】重点: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难点: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学习过程】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解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用肥皂洗过的衣服晒干后会留下白色的痕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对应结论;(一)1.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2.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

3.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二)1.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2.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三)1.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钾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并不断搅拌2.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2.氢氧化钾和硫酸反应3.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思考:这三个反应的共同点及生成物的共同点?注意:1.不能直接把试纸浸入试液,否则会污染试液。

2.不能先用蒸馏水湿润PH试纸,否则会稀释试液的浓度,测出来的PH值就不准确。

指导阅读教材,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2.农作物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3.测定雨水的pH,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4.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指导学生进行教材的活动与探究,(上课之前让各小组把准备好的头发放到不同pH的溶液中,但至少要留一根,便于比较。

)观察浸泡在不同pH溶液中的头发,与剩余的头发进行比较,让部分学生上讲台演示。

1.组织学生讨论: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对你选择洗发液有什么启示?答:碱性物质对头发有损坏作用。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教学村料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教学村料

第八章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教学村料
王沁怡
一、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对水以外的溶剂可能了解不多,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溶剂。

而对于常见的溶液,应该能举出较多例子,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

2.教材分析:
本课的前半部分“水以外的溶剂”是对前一课“溶解”的延伸,而后半部分“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和其分类”则是为下节课学习“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酸碱性”作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2)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酸性和碱性溶液,知道对溶液的科学分类可以按照其酸碱性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溶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2.难点:讨论如何找出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
四、教学工具
试管(8支)、试管架、药匙、滴管水、酒精、丙酮、石蜡油、碘、煤油、乙酸
乙酯、玻璃棒(4根)、指甲油、布条(3条)、培养皿(3个)、汽油。

六、教学板书
第八章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
1.水以外的溶剂:酒精、丙酮、煤油、乙酸乙酯、汽油。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3.常见溶液的分类:按酸碱性分为酸性溶液、中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七、教学反思。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第8章身边的溶液总结复习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第8章身边的溶液总结复习教案

《第8章身边的溶液》章节复习一、背景及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身边的溶液》是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第8章(《教学基本要求》主题六)的内容。

这一章包括了“溶液的形成”、“形形色色的溶液”、“安全使用溶液”三大主题板块,“溶液的形成”涉及溶液的组成、溶解等有关知识,“形形色色的溶液”包含酸碱指示剂、酸雨等相关内容,“安全使用溶液”涵盖了酸碱腐蚀等方面的知识。

在上一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第八章的所有内容,本节课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回忆基础知识,梳理结构脉络,提升综合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已经学习过《身边的溶液》,对本章的大部分知识是有了解的。

但由于间隔了一段时间,可能对一些诸如溶质、溶剂等概念,还有对酸碱溶液的鉴别方法会比较模糊一些,另外在综合分析以及“控制变量”法的灵活运用上还是存在一定欠缺的。

七(6)班的学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也愿意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小组合作中展开,通过合作方式调动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二、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课中的知识梳理,初步学会搭建知识框架,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活动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2、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强化加深,提高对问题的辨析能力和逻辑论述能力。

3、通过综合例题的分析与交流,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能够对问题形成合理的观点,树立辩证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梳理搭建知识框架,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难点:提高对问题的辨析能力和逻辑论述能力四、评价方式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激励性评价与指正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2、课堂质量评估训练:学生互评、课堂检测五、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思维导图、希沃授课助手(希沃同屏)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有两个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

导入以“思维导图秀”的方式进行,让部分学生交流课前自己梳理的章节思维导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互评。

牛津上海版-初一上学期教案

牛津上海版-初一上学期教案

8.8.1溶解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了解溶质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能力目标:学会辨别溶质、溶剂和溶液。

掌握溶解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设计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并能根据实际现象进行思维、表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实验品质,能实事求是严谨地,对待科学,通过学习活动,建立师生间和谐融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加快溶解速度的因素。

难点:了解放热变化和吸热变化。

三、教学方法引导讨论法,实验教学法。

四、教学设备试管、药匙、滴管、玻璃棒、温度计、冷水、热水、氮化钙、氢氧化钠、硫酸铜大颗粒、硫酸铜、小颗粒、果汁、高锰酸钾、咖啡等溶液。

8.1.2溶解及其影响因素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知道溶解现象。

知道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一--颗粒大小、搅拌、温度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道比较对照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学会溶解的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通过师生讨论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溶解的因素。

难点:溶解时的能量转化。

三、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观察法。

四、教学设备材料仪器药品: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温度计、热水瓶、冷水、食盐、粉笔屑。

课前准备:称5克硫酸铜晶体,称5克硫酸铜晶体粉末,开水灌满热水瓶。

8.1.3 水以外的溶剂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知道一些除水之外的其他常用溶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及生活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动手实验的兴趣。

培养严谨相信的学习态度。

从与同学的合作中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强大。

二、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三、教学设备活动6.8仪器与材料:教师用:烧杯、药匙、玻璃棒、加热装置、硝酸钾、滴管、试管、水。

学生用(建议四人一组):烧杯、药匙、玻璃棒、加热装置、硫酸铜粉末、硫酸铜晶体。

活动6.9仪器与材料:教师用:试管、药匙、滴管、硫粉、水、甲苯。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3.1 酸、碱溶液的腐蚀性 学案设计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3.1 酸、碱溶液的腐蚀性  学案设计

酸、碱溶液的腐蚀性【学习目标】1.认识稀盐酸对金属、大理石的腐蚀性。

2.认识浓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

【学习重点】认识一些酸、碱溶液的腐蚀性。

【学习难点】描述稀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学习准备】【器材】活动一:试管、试管夹及试管架、锌粒、镊子、稀盐酸、木条、酒精灯、镁条、铜片、铁片。

活动二:大理石颗粒、试管、镊子、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单孔橡皮塞、导管。

活动三:表面皿、白卡片、浓硫酸、安全眼镜、布条、猪肉。

活动四:试管、试管夹、浓氢氧化钠溶液、全羊毛绒线、玻璃棒、酒精灯、烧杯、叶片、镊子、三脚架、石棉网。

【学习过程】活动一:稀盐酸和金属反应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中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2.能够描述稀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3.通过拓展讨论部分,让学生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实验:在放有锌粒的试管内注入稀盐酸,观察有何现象产生并进行描述。

思考:气泡的出现意味着气体的产生,那么这些气体又是何种气体呢?通过检验,得出该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分别以镁、铜、铁代替锌,重复上面的实验。

实验现象:。

活动二:稀盐酸与碳酸钙的反应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稀盐酸与大理石的反应。

2.运用所学解释大理石雕刻的腐蚀问题。

3.实验:在放有大理石颗粒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有何现象产生并进行描述。

思考:气泡的出现意味着气体的产生,那么这些产生的气体又是何种气体呢?通过检验,得出该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活动三:浓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腐蚀性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浓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

把一段全羊毛绒线放在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并煮沸溶液。

观察并记录绒线的变化。

交流:通过实验,对碱溶液产生了什么认识?。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2.1 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教案设计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2.1 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教案设计
已经学会了一些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方法众多,你知道在生活中是怎样将溶液分类的吗?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对下列一些溶液应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汽水、碘酒、玻璃清洗剂、柠檬茶、眼药水、漂白水、橙汁、白醋。
听讲。
进行活动。小组进行不同方法的讨论与交流。
完成表格的填写。
科学家对溶液的分类
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2.能用科学的方法对溶液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对不同溶液进行科学的分类。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对溶液进行科学的分类。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法、讨论归纳法等。
【教学方法】
新知识传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活动
介绍:通过对不同溶液的分类,我们知道分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对溶液进行分类的?
科学家对溶液的分类方法与生活中的一般分类方法并不相同,他们往往按照溶液的酸碱性将溶液分成酸性溶液、减性溶液和中性溶液。
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进一步进行探讨。
猜想。
记录。
小结
师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共同进行小结。
学生学习活动
导入
生活中,许多液体都是溶液,如喝的饮料、注射用的生理盐水、消毒用的碘酒及洗涤用品等。
听讲。
分类方法
请学生复习曾经学过的分类方法。
复习直方图的使用。
指导形学生就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练习。如:图书馆、书籍、超市等。
讨论、交流。
思考、回忆直方图的使用方法。
分组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分类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身边的溶液

身边的溶液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溶液酸碱性”实验与课堂交流,知道常见的酸碱性溶液,会用酸碱指示剂辨别溶
液的酸碱性,在活动中提高实验技能和对实验的表述能力,感受小组合作带来的快乐。 2、 通过“溶液的形成”课堂交流活动,知道溶液的组成,了解有关溶解的知识,在交流中
提高归纳能力。 3、 通过“生活中溶液”的课堂交流与练习,认识生活中酸碱混合的应用和酸碱溶液的腐蚀,
通过举例分析,使
溶液 2、 课堂交流:区分 2、 出示几种液体,讲台上哪些是溶液? 学 生 会 区 分 溶 液
溶 的组 讲台上的溶液
的组成,提高归纳
液 成 3、 课堂交流:区分 3、 桌上糖水是 溶解在
中? 能力。

溶质和溶剂
溶质和溶剂是什么?碘酒呢?

除了水以外,酒精和汽油也可以作为溶液

溶剂。
1、搅拌、用热水、 1、如果以冰糖为溶质,要你来配置桌上 通过课堂交流,了
(2)你是如何将溶液进行分类的?简述 实验过程。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总结 4、生活中还有那些物质是酸碱性的?
设计说明 开门见山,激发兴 趣
通过实验,使学生 会用酸碱指示剂 辨别溶液的酸碱 性,增强动手操作 技能。
桌子上的溶液虽透明,但呈现酸碱性,因
为里面有物质。
1、 思考
1、 讲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提高对问题的分
3、课堂交流:酸雨 的防治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酸雨的成因和危害。 3、如果切断酸雨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路径 的某条途径会怎样?从这个角度出发,有 哪些可行的防治措施?
析能力。
安全 使用 溶液
1、大理石、金属
2、氢气和二氧化碳 3、独立完成基本要 求相关练习
1、酸雨有腐蚀性,酸碱溶液也有腐蚀性,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 8.3 安全使用溶液-酸碱溶液的腐蚀性 教案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 8.3  安全使用溶液-酸碱溶液的腐蚀性   教案

酸碱溶液的腐蚀性
一、背景与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科学》(牛津上海版)第一册第八章“身边的溶液”第八节“酸碱溶液的腐蚀性”中的第一课时。

通过前七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按照酸碱性可以将溶液分为三类,学会了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并能根据pH大小判定溶液的酸碱度。

“酸碱溶液的腐蚀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稀酸与金属的反应”和“酸对建材的腐蚀作用”两个活动,从本质上认识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稀酸与金属的反应;
②知道酸的腐蚀性;
③知道酸对建材的腐蚀作用;
④掌握稀酸与碳酸钙进行反应的基本操作。

过程、方法和能力:
①体会对未知气体(金属与稀酸反应)的猜测和验证方法;
②通过观察稀酸与金属反应的现象,培养学生归纳能力与继续发现问题的能力;
③利用酸的腐蚀性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④利用不同的途径寻找相关资源,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筛选。

态度与价值观:认真对待科学猜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稀酸与金属的反应
②酸对建材的腐蚀作用。

【难点】①稀酸与金属的反应。

②稀酸与碳酸钙进行反应的操作。

四、教学类型
新知识传授课。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3.2 使用酸、碱溶液的正确方法 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3.2 使用酸、碱溶液的正确方法  教案
使用酸、碱溶液的正确方法
教学目标
一、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日常生活中使用具有较强酸性、碱性液体时,应该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
2.养成安全使用酸碱溶液的习惯和安全地处理化学药品的意识。
二、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活中和实验室中使用较强酸碱性液体的程序和方法,学会正确处理酸性和碱性液体废料的方法。
三、过程能力与方法
五、处理酸碱性废料的正确方法
正因为强酸与强碱的腐蚀性,要求我们使用时务必小心。
当我们使用了强酸、强碱,实验结束后,表面皿与残留白纸留在试管中的废液,该如何处理,才是正确的?
能用强碱吗?如果强碱加得过量,腐蚀性会降低吗?
处理废酸废碱液体,我们必须使用腐蚀性较弱的弱酸、弱减,或定量使用工业废酸废碱,互相中和以后,再处理掉,这样对环境才不会产生大的危害。
能找出使用酸碱液体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使用较强酸碱性液体的程序和方法,正确处理酸性和碱性液体废料的方法。
2.使用酸碱溶液时实验意外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老师将浓硫酸滴在白纸上,几分钟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羊毛绒线放在热的浓氢氧化钠溶液中,几分钟后我们又看到什么?
用浓硫酸浸泡清洗抽水马桶内的积垢;
用烧碱液体进行碱发干鱿鱼;
……
三、酸碱性液体使用的正确步骤
引导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讨论使用酸碱性液体的正确步骤。
出示一些典型的、生活中常用的具有腐蚀性的酸碱性液体的使用说明书与使用注意事项。
学生论使用步骤:
首先是了解它们的成分;
其次是阅读使用说明,知道使用注意事项;
遇到蓄电池液体外溢,不要随便接触溢出液体。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教学参考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教学参考

第八章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教学参考
王沁怡一、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每天都接触溶液,但他们对此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本课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溶液的形成和组成。

(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教材分析: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溶解”“溶液”“溶剂”“溶质”四个概念,为继续学习“水以外的溶剂”“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等打下基础,同时亦是为初三化学学习溶液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溶解的知识(知道溶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观看教师演示实验,了解溶解的知识。

进行一次简单的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其交流表达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溶液的形成和组成
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溶液快慢的因素
四、教学工具
烧杯(4个)、水、食盐、硫酸铜、沙粒、粉笔屑、玻璃棒、电子天平、量筒、冰糖块、冰糖屑、铁架台、试管(6个)、酒精灯
九、教学板书
第八章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溶解
1.溶液的组成
溶质+溶剂溶液
溶解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控制变量法研究)温度高低、溶质颗粒大小、是否搅拌
十、教学反思。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 8.2 形形色色的溶液-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教案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 8.2  形形色色的溶液-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教案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一、实验名称:用紫色石蕊试剂和无色酚酞试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二、实验目的:用紫色石蕊试剂和无色酚酞试剂判断生活中的溶液(白醋、啤酒、
食盐水、石灰水)的酸碱性。

三、实验器材:试管、胶头滴管、紫色石蕊试剂、无色酚酞试剂、白醋、啤酒、
食盐水、石灰水
四、实验过程:
【想一想】我的假设是:
假设白醋/啤酒/食盐水/石灰水是(酸性/中性/碱性),那么紫色石蕊试剂遇该溶液呈色,无色酚酞试剂遇该溶液呈色。

【说一说】我们的实验步骤:
1、根据假设,我们选择的指示剂是(紫色石蕊试剂/无色酚酞试剂)
①分别取两滴管的白醋/啤酒/食盐水/石灰水于试管中。

②在上述试管中滴加一滴管的紫色石蕊试剂/2-3滴的无色酚酞试剂于上述
试管中。

③观察现象并记录。

【看一看】我们的实验现象:
选用的酸碱指示剂
溶液紫色石蕊试剂无色酚酞试剂
白醋呈色呈色
啤酒呈色呈色
食盐水呈色呈色
石灰水呈色呈色
2、如果选用的指示剂无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我们改用(紫色石蕊试剂、无色酚酞试剂)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五、实验结论:
白醋呈性;啤酒呈性;食盐水呈性;石灰水呈性。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1溶液的形成说课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1溶液的形成说课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1溶液的形成说课“溶液的形成”说课《溶液的形成》是上海市初中科学(牛津版)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身边的溶液》主题单元中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初中科学学科课程标准,从在教材地位、学生实际情况、教法与学法分析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完成的。

一、教材地位:本节课是《身边溶液》主题单元的第一课时,本主题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溶液,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能探究酸碱溶液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认识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并知道除水以外还有其他的溶剂,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在本课时学习之前,科学学科已经学习了“粒子模型”理论,溶解过程有宏观现象和微观的机理,学生运用粒子模型解释“溶质固体在溶剂中消失”的原因,从本质上认识溶解的过程。

在初三化学的分科学习中,还将进一步研究溶质的种类、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等内容,因此在科学学科中,对溶解的过程只是A水平层面的知道与了解。

本主题知识技能要求不高,但在六年级一年科学学科学习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从“做计划”、“使用证据”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尤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溶剂选择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学生情况:我校是九年一贯公办学生,学生整体素养良好,学习态度认真。

六年级期末的学科考试平均成绩为83.7,属于学业水平考核中“良”的水平。

大多数学生对“粒子模型”理论认识比较清晰,能根据“粒子模型”理论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七年级第一学期还处于初中低年龄段,学生对实验兴趣浓厚,亲自参与实验探究的愿望强烈。

但实验操作规范性不够,实验设计完整性欠缺,实验结论描述还不够规范。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1.层层铺垫,学会“做计划”。

本课时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对于溶液和溶解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在这样一个知识载体下,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提高探究能力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1溶液的形成-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1溶液的形成-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教案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科学课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探究实验,主要以“控制变量法”的方法进行研究解决。

本节课,借“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为引子,进行复习巩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控制变量法,掌握如何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学会描述实验方案。

通过这个引子,让学生将科学书上的有关应用“控制变量法”的题目收集归纳,结合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上相关题型,让学生试着自己练习巩固,达到复习要求。

二、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活动,掌握“控制变量法”的方法,提高“找变量、定定量”“设计实验方案”的学习能力。

2、通过“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的活动,收集归纳并解决《科学》课本或《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相关题型,提高复习效率。

3、通过“控制变量,定定量,设计对照实验”的活动,提高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掌握实验方案的书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控制变量法”的方法,对照实验的设计【难点】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描述实验步骤四: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器材:100毫升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50毫升量筒、冰糖块、冰糖屑、水、热水资源:PPT课件、实物投影仪、学习活动纸五、教学设计思路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系统学完科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后,如何完成复习,是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

如果说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是将课本由“薄”变“厚”,那么现在复习阶段应该是学会将课本由“厚”变“薄”了。

七年级课本上出现了很多探究实验,都是应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方法,在《科学学科基本要求》中也经常出现相应的探究题型,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将再次详细分析什么是控制变量法,怎么找出探究题中的变量,确定定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描述实验步骤也是学生比较欠缺的一方面,我利用设计表格找出控制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撰写实验步骤,突破难点。

课前请学生找出六、七年级课本中曾经出现的类似题型或活动内容。

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八章身边的溶液》全章教学设计

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八章身边的溶液》全章教学设计

第八章身边的溶液溶解(dissolving)教学设计: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的关键,运用直观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溶解,得到后的物质是溶液,引出溶剂和溶质,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要注意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控制变量,并且要设计好实验步骤,再进行实验,最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区别。

2、知道物质可分为可溶物质和不可溶物质。

科学方法和能力:通过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探究,培养学生的制定计划和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能独立思考、又能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

2、培养学生的猜测精神和想象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食盐、硫酸铜、沙粒、粉笔屑、冰糖块、冰糖屑、水、热水、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胶头滴管。

得论快慢的因素教学过程:教学后记:水以外的溶剂和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教学设计: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加强,有利于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一些除水之外的其他常用溶剂。

2、知道生活中常见溶液的用途。

过程和方法:1、熟练掌握移取溶液的技巧。

2、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及生活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严谨相信的学习态度。

2、在实验中,培养同学之间合作和交流。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设备试管、药匙、滴管、牙签、布条、胶头滴管、培养皿、酒精、汽油、水、丙酮、石蜡油、煤油、乙酸乙酯、指甲油、碘。

五、教学后记常见的酸碱指示剂一、教学设计掌握酸碱指示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的是学生学好酸和碱的前提,也是本节以后几节的基础。

要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记住指示剂及与酸碱溶液反应的颜色是较困难的,可教材第8页表格,让学生讨论寻找酸碱指示剂遇酸碱溶液颜色变化的规律。

同时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认识生活中的酸碱并自制酸碱指示剂,从而引起学生兴趣。

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八章身边的溶液》全章教学设计

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八章身边的溶液》全章教学设计

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八章身边的溶液》全章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八章身边的溶液溶解(dissolving)教学设计: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的关键,运用直观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溶解,得到后的物质是溶液,引出溶剂和溶质,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要注意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控制变量,并且要设计好实验步骤,再进行实验,最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区别。

2、知道物质可分为可溶物质和不可溶物质。

科学方法和能力:通过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探究,培养学生的制定计划和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能独立思考、又能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

2、培养学生的猜测精神和想象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食盐、硫酸铜、沙粒、粉笔屑、冰糖块、冰糖屑、水、热水、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教学后记:水以外的溶剂和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教学设计: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加强,有利于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一些除水之外的其他常用溶剂。

2、知道生活中常见溶液的用途。

过程和方法:1、熟练掌握移取溶液的技巧。

2、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及生活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严谨相信的学习态度。

2、在实验中,培养同学之间合作和交流。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设备试管、药匙、滴管、牙签、布条、胶头滴管、培养皿、酒精、汽油、水、丙酮、石蜡油、煤油、乙酸乙酯、指甲油、碘。

五、教学后记常见的酸碱指示剂一、教学设计掌握酸碱指示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的是学生学好酸和碱的前提,也是本节以后几节的基础。

要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记住指示剂及与酸碱溶液反应的颜色是较困难的,可教材第8页表格,让学生讨论寻找酸碱指示剂遇酸碱溶液颜色变化的规律。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1.2 水以外的溶剂 教案设计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1.2 水以外的溶剂  教案设计

水以外的溶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2.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酸性和碱性溶液,知道对溶液的科学分类可以按照其酸碱性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溶液。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2.难点:讨论如何找出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提问:什么是溶剂?什么是溶质?他们共同组成什么?并举例说明。

最常见的溶剂是什么?回忆并回答问题(溶解溶质的液体称为溶剂。

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

它们组成了溶液。

最常见的溶剂是水。

)复习巩固所学,并自然地引出水以外的溶剂。

二、演示实验:可以溶解碘的溶剂除了水以外,还有很多溶剂。

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酒精、丙酮、石蜡油4种溶剂。

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分别放入1粒碘晶体,振荡。

仔细观察碘晶体是否溶解,并注意对现象的比较。

并记录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三、实验结论碘可以溶解在酒精、丙酮中。

不可以溶解在水、核对记录是否正确。

石蜡油中。

四、演示实验:可以溶解指甲油的溶剂分别在4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丙酮、煤油、乙酸乙酯。

把4根玻璃棒分别插入指甲油瓶内,蘸取少量指甲油,待棒上指甲油晾干后,再分别将玻璃棒插入4个试管中。

仔细观察比较指甲油是否溶解在各种溶剂中。

并记录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五、实验结论指甲油可以溶解在丙酮、煤油和乙酸乙酯中,不溶于水中。

核对记录是否正确。

六、讨论:如何找出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1.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2.司机同志的双手上沾满了黑古隆冬的润滑油,他该用什么东西洗去手上的这些润滑油呢?酒精;水;汽油。

引导学生讨论,以洗去布条上的油渍为例,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试验方案加以验证。

(提示:要清除油渍,就要找到可以溶解油渍的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身边的溶液》章节复习
一、背景及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身边的溶液》是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第8章(《教学基本要求》主题六)的内容。

这一章包括了“溶液的形成”、“形形色色的溶液”、“安全使用溶液”三大主题板块,“溶液的形成”涉及溶液的组成、溶解等有关知识,“形形色色的溶液”包含酸碱指示剂、酸雨等相关内容,“安全使用溶液”涵盖了酸碱腐蚀等方面的知识。

在上一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第八章的所有内容,本节课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回忆基础知识,梳理结构脉络,提升综合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已经学习过《身边的溶液》,对本章的大部分知识是有了解的。

但由于间隔了一段时间,可能对一些诸如溶质、溶剂等概念,还有对酸碱溶液的鉴别方法会比较模糊一些,另外在综合分析以及“控制变量”法的灵活运用上还是存在一定欠缺的。

七(6)班的学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也愿意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小组合作中展开,通过合作方式调动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课中的知识梳理,初步学会搭建知识框架,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活动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2、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强化加深,提高对问题的辨析能力和逻辑论述能力。

3、通过综合例题的分析与交流,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能够对问题形成合理的观点,树立辩证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梳理搭建知识框架,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难点:提高对问题的辨析能力和逻辑论述能力
四、评价方式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激励性评价与指正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课堂质量评估训练:学生互评、课堂检测
五、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思维导图、希沃授课助手(希沃同屏)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有两个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

导入以“思维导图秀”的方式进行,让部分学生交流课前自己梳理的章节思维导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互评。

之后,以近几年的相关会考考题,进行知识点综合应用训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辨析能力和逻辑论述能力。

然后以《基本要求》上的测试示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最后回家作业主要是让学生按《基本要求》上的“学习指引”以及应用示例,进行仔细阅读,进一步进行知识要点的巩固与掌握。

七、教学流程
八、作业设计
1、仔细阅读《基本要求》上的“学习指引”以及应用示例,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圈划。

2、结合老师给的章节思维导图,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与完善。

3、完成基础知识填空题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