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题型:填空 1/20=20 选择 2/10=20 名词解释 3/4=12 简答 6/5=30 论述 2 个=18
一、名词解释
1、学习的定义,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特定情境下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3 、学习迁移:通常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4、学习定势:定势是一种准备状态 ,是指一个人容易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倾向。

学习定势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百度)
5 、习得性无力感:是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6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7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

8、教育机制:是指教师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敏感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特别是意外情况下,快速反应、随机性及采取恰当措施的综合能力。

9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10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和帮助情况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二、简答
1、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和三个规律
试误说: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即 S—R 之间的联结。

学习应遵循的三条重要的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换言之,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与他是否做好准备有关。

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没准备而强制给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

(3)效果是指某刺激与某反应联结伴随奖励时,联结的力量增强;如果伴随着惩罚时,联结的力量就削弱。

2、观察学习的过程(阶段):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3、有意学习是实质、条件:
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从外部来看,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及材料本身能与学习者的有关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上来看,首先,学习材料有逻辑意义;其次,学习者必须具备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 ;再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最后,学习者必须能够把新旧知识建立联系。

4、学生学习的特点
①学习的接受性②学习的间接性③学习的高效性(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④ 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⑤学习内容的广泛性(既有知识经验、技能的学习,又有品德、行为习惯的学习)
5、怎样消除无力感
①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打败失败不可避免的神话;②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③转移学生对失败的注意力。

6、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①成败经验:直接经验;②成败归因:将成功归于努力、能力,自我效能感会增强;③替代性经验:示范者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当;④言语说服:不易持久;⑤目标设置:设置近期,易于实现的目标;⑥奖励:奖励学生的良性行为,效能感会增强。

==
7、影响教师威信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1)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2)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能否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对教师威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3)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对获得威信有重要影响; (4)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形成有一定影响。

客观条件: (1)党和国家对教师的重视和关怀( 2)社会对教师劳动的尊重 3)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提高( 4) 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态度等。

(
8、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间的相似性因素,学习材料间的共同因素越多,反应越相似,正迁移效果就越好;反之,就会产生负迁移②已有经验的概括化水平,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决定了学生对两种知识之间关系的认识深度。

③学生的智力水平,智力较高的人更容易发现两种学习材料间的相同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概括出两种学习材料间共同原理,也就更容易发现知识或学习的迁移。

④学习的定势,积极影响是学生一旦形成了对某一类问题的反应的定势就会表现出
对该类问题的一种强大的感受力和迁移能力;同时定势也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导致思维僵化,防止思维发散,因而定势又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⑤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能更好的、更灵活的进行思考,并且学习的内容与一种良好的情绪相联系,也会使学生更容易对知识进行保存、提取和更好的迁移。

9、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各教学单元相对独立又要体现各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 (2)加强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形成最佳知识结构; (3)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会学生学习,灵活运用各种策略;
(4)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5)教学中多提供变式。

10、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

表现在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

学习动机强度过低很难产生高的学习效率。

对于难度适中的学习课题,中等强度的动机能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在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

难易适中的课题,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比较容易或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动机强度。

比较复杂或困难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位较低的动机强度。

11、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客观原因:①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②教师工作任务繁重;③教师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④师范教育的不完善:师范教育学习的是心理学知识,而没有学习心理卫生、心理保健知识。

(2)主观原因:①教师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均;②个人生活的变化。

1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取决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他认为心理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主动建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机能就是同化、顺应和平衡化。

(2)发展阶段的划分(重点)
1 、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2、阶段划分:他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将儿童从出生到 15 岁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动作阶段(0~2 岁)该阶段主要凭借感觉运动来反应外部世界。

特点:形成了物体永久性;空间时间组织达到一定水平;出现了因果关系的萌芽。

②前运算阶段 (2~7 岁) 特点:动作大量内化,儿童有了表象,有了运用符号的能力。

这一阶段儿童表现为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

③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特点:动作大量内化,去中心化;思维具有可逆性;获得概念守恒④形式运算阶段( 12~15)特点:具有形式运算思维,即儿童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即可以在抽象水平上进行推理。

1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1)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2)人的心理发展在正常情况下是由顺序的,不可逾越,不可逆转
(3)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人的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 (5)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
三、论述题
(一)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1、师德修养(职业道德): (1)热爱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 团结同事。

2、智能修养:
(1)知识修养(教师的知识就像 T”):①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素养;②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2)能力素养:①了解学生的能力;②教育教学能力;③语言表达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⑤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3 、心理修养: (1)广博的兴趣; (2)热烈深厚的情感; (3)坚强的意志。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外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目标
目标起方向作用;教师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

使每个学生的成就动机都有机会获得满足。

自我效能感,满足需要。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①反馈要明确具体。

越具体明确的反馈信息,越能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更清晰、深刻的了解;② 要及时。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即时强化的激励作用最强;③要有经常性。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表明,不管奖励多么有效,如
果奖励的次数不够频繁,奖励对改善行为的作用甚微,频繁给予小奖励比偶尔给予大奖励对学习更有促进作用。

(3)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有效评价应注意: 1、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

评价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必须使学生持正确观点,特别是在分数问题上。

2、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及时 3、评价必须注意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与气质、性格等特点教师在运用奖励时应注意: 1、要确立奖励的标准 2、要注意奖励的有效性 3、要注意奖励的方式
对年龄较小的儿童,一般来说,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批评应该就事论事,批评以对学生学习产生激励为重要原则。

应考虑到性别差异及个性差异。

(4)适当的开展竞赛
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胜的需要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提高,因此正确使用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但竞赛也有消极作用。

竞赛的消极作用:使大多数学生产生失败感,频繁的竞赛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出现学习为竞赛得高分而学习的现象。

2、内部动机的维持与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冲突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知识和习惯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

①把与学生已有知识、信念相矛盾的现象呈现给学生,引起好奇心;
②当学生知识信念不充分时,先给学生一个类似法则,然后举个不遵循此法则的个案;
③提出有多种可供选择答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选择冲突,激发好奇心。

(2) 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内在方法(如一张 A4 纸,怎么撕能让自己钻进去)
(3)培养兴趣
①明确学习的价值;②学习的积极情感 ----快乐;③课堂教学方法:有计划地安排幻灯、录像、演示、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补充教学;④实践与课外小组;⑤利用原有兴趣。

(4)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与积极强化;当学生将成功归于外因,将失败归于缺乏努力时,教师要给学生进行归因指导。

(5)消除无力感、增强效能感
(三)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增加某个反应概率的手段。

行为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中是不可缺少的,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肯定了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其操作技能培养和训练的方法以及程序教学的设计等,对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但是,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和程序教学带有明显的生物学化、机械主义倾向,忽视了学习的认识过程的研究,抹杀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带有极大的片面性。

(四)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或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六个方面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这六个原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稳定性,可控性,控制点。

1 、能力高低,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程度,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3、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
效; 6、外界环境,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如别人帮助或评分 不公等)。

归因模式
举例:能力高低是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不可控 + + + + 不稳定 + + +
控制点 内在 + +
稳定
性 稳
定 + + 外在 + + 可控性 可控 +
归因是成就动机的决定因素。

归因理论重视努力在成就中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具有激励性的反馈。

具体做法是 1、淡化分数、名次——传递给学生教师的期望: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好,且帮助学生认识成功与努力的关系。

2、个别化教学的方式是奖励学生的努力而不是能力。

其将成功定义为: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可将学生的努力程度作为考虑因素记入总分,也可对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行单独计分,对成绩的改善进行奖励。

3、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积极的归因方式,对消极错误归因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4、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正确的能力观,相信能力是不稳定、可以变化、可控的。

5、指导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观,学习为了获得知识技能形成能力,为了进步;学习价值在于努力、勤奋、挑战有意义;错误为学习中正常组成部分。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四、其他重点
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是有关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

3 、学与教互动作用系统: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

4 、 1903 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1913 年此书有扩展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个性差异及其原因》三大卷,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桑代克也被誉为美国的教育心理学之父。

5 、 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6、加涅按学习水平的分类(填空顺序不能变)
1970 年,加涅根据人类学习的简繁水平不同,提出了人类学习的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1971 年,加涅对这种分类进行了修正: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的学习、定义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加涅按学习结果的分类(可颠倒顺序) :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
7、布卢姆认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8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以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分散学习。

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因此可以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9、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法则、奶奶的规则),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10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11、学习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是一种早期的迁移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每一种官能都是可以训练的、自动的、无条件的迁移。

(2)相同元素说:指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认为当两种情境中的刺激和反应相似或相同是,迁移才会发生,而且一个情境与另一个情境中相同元素越多,迁移越大。

(见景生情) (3)经验泛化说: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内部原因) ,而两个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因素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外部条件)。

贾德在 1908 年做的“水下击靶”实验 P128 。

(4)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 1929
年提出的,认为在学习者情境与原理、原则之间关系的顿悟是迁移产生的一个决定因素。

(找规律) (5)认知迁移理论(了解) 。

12 、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13、弗雷马克原理,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欢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也叫祖母法则。

(其实就是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14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