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合集下载

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教案

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教案

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教案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习者将从实践中得到知识,老师只是伴随学习者学习,引导他们探索答案,而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探究式教学不仅具有创新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把日常的经历运用到学习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加深理解。

1.究式教学的定义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创新思维的教育模式。

它强调学生自主发现、研究和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能力与经验,从而体验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率。

探究式教学强调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实践,而不是生搬硬套知识。

2.究式教学的特点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参与性,它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学会把知识转化为实践,掌握学习技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它还注重学习和探究的连续性,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促进学生自觉发展学习能力。

3.究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教案要遵循的原则有:(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自身发展。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2)注重学习过程,重视学习情境。

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3)重视教学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把学习过程和创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探究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注重学习和探究的连续性,串联起各个探究过程。

开放式教学任务要围绕整个学科体系展开,把每一个学习任务与之前的相连,并引导学生不断有目的地探究、总结、归纳,这样才能凸显学习与探究的连续性和逻辑性;(5)注重学习者与环境的协同关系,尊重学习者的认知模式。

要发掘学习者的特质,根据特定的学习环境来设计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学习者能够有效的发掘自身的潜力。

4.究式教学的设计方法(1)设计探究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科学实验》优质课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科学实验》优质课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科学实验》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主题:探索科学实验。

2. 实验材料:各种常见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实验步骤:根据实际实验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多个探索性实验任务,例如探究水的质量是否会影响漂浮物体的浮力、探究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等。

4. 实验结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1. 探索实验导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入实验主题。

2. 实验任务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实验任务。

3. 实验准备: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和器材。

4.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必要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5.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总结。

6. 实验展示: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

7. 实验讨论:全班共同讨论各组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实验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2. 实验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实验讨论参与度:评价学生在实验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材料:提供各种常见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参考资料:提供有关科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参考资料。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实验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4篇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一等奖实验目的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1.导入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动物也是如此。

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

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

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

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

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海底世界》一等奖创新教案

《海底世界》一等奖创新教案

《海底世界》一等奖创新教案教案名称:探索海底世界教学目标:1.了解海底世界的生物种类,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特点。

2.学习如何使用科学工具和技巧进行海底探索。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一段海底世界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观看视频后,共同讨论他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并谈谈他们对海底世界的想法和思考。

二、认识海底世界(2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海底世界的生物种类,并展示一些图片和图表。

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海底世界的一些典型生物如海星、珊瑚、鱼类等。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例如:这些生物是如何在海底生存的?它们如何适应海底环境?三、科学工具与海底探索(30分钟)1.教师介绍一些科学工具,如水下相机、潜水器等,以及使用这些工具在海底进行探索的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探索海底世界时,需要哪些科学工具和技巧,并汇报给全班。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海底探索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科学工具和技巧进行海底探索。

四、观察与记录(30分钟)1.学生团队分工合作,使用科学工具进行海底探索,观察并记录所见到的海底生物。

2.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使用相机拍摄照片,采集标本等,并记录下其特征和生存环境。

3.学生回到教室后,小组共同整理观察记录,学习相互分享和交流的能力。

五、总结与展示(20分钟)1.学生团队进行海底生物展示,每个团队向全班介绍他们观察到的特殊生物和有趣发现。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科学工具和技巧。

3.学生讨论并总结如何保护海洋和海洋生物,提出一些建议和行动计划。

教学材料准备:1.海底世界的视频和图片资料。

2.海底生物的图片和图表。

3.科学工具实物或模型。

教学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和合作精神。

2.学生小组展示的质量和学生对展示内容的理解。

3.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主动性进行评估。

(最新)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有序数对》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有序数对》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有序数对》省优质课⼀等奖教案《7.1.1 有序数对》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是以⾃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独⽴⾃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周围世界和⽣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提供充分⾃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种教学形式。

学⽣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主学习、深⼊探究并进⾏⼩组合作交流,以⾃我获取,⾃我求证的⽅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

从⽽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标与情感⽬标要求的⼀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的掌握;情感⽬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课程设计:教学⽅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启发者,教师要启发引导学⽣⾃主学习,结合教学⽬标,针对我校学⽣的知识⽔平、认知情况,借助多媒体课件、⽩板软件提⾼学⽣学习兴趣,利⽤教材插图引导学⽣发现问题、具体解决,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激发学⽣求知欲望,有效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法,提⾼课堂教学效益。

学⽣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可能多的给学⽣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体会有序数对知识的产⽣过程,学会学习。

⾸先学⽣观察、分析后提出问题,之后学⽣通过个⼈思考和⼩组间的交流协作进⾏探究归纳,真正体会有序数对的含义,从中领悟知识的产⽣,归纳规律。

教材分析有序数对是新⼈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平⾯直⾓坐标系》第⼀节的内容,它是学习全章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平⾯直⾓坐标系和研究函数的运动变化的基础。

学⽣在实际⽣活中⽤“数对”表⽰点或事物的位置有⼀定的基础只是谈到“有序”有些陌⽣。

本节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的数学符号感,是“数”向“形”的正式过渡,让学⽣充分认识到数学是描述解决实际⽣活中事物、问题的重要⼯具。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过程与⽅法⽬标】1.能⽤有序数对表⽰实际⽣活中物体的位置。

5.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等奖创新教案_1

5.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等奖创新教案_1

5.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等奖创新教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解决与位置关系相关的问题,如,弦长、切线方程等;2.能力目标:能够几何问题代数化,代数问题几何化;3.情感目标:形成“数学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的数学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几何法和解析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来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情景教学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已有感性认识,学生已经知道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并且从直线与圆的直观感受上,学生已经懂得“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的个数及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大小比较”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高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定量来进行判断,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解析法,而解析法的思想方法学生不熟悉。

本节课,学生将进一步挖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数”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借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引出日落情景,把太阳比做圆,地平面作为水平线,引出本节课题内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 引入课题引导探究:通过几何画图,观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而引出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直线的交点个数:几何判定法:(1)直线与圆__相交__,有两个公共点;设r为圆的半径,d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2)直线与圆__相切__,只有一个公共点;(1)d>r 圆与直线__相离__;(3)直线与圆__相离__,没有公共点.(2)d=r 圆与直线__相切__;(3)d0 直线与圆__相交__;(2)Δ=0 直线与圆__相切__;(3)Δ。

《松鼠》 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

《松鼠》  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

17《松鼠》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17 松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

会写“鼠、秀”等11个字,会写“松鼠、乖巧”等13个词语。

2.了解松鼠的特点,提炼、梳理松鼠的相关信息,并分条记录。

3.通过对比,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4.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5.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难点:1.通过对比,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查找资料。

2.课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引出新课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一种小动物——松鼠,谈到松鼠,在生活中,你对它有怎样的了解呢用简洁的语言告诉老师:松鼠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生回答: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小巧机灵,就是动画片里的样子。

感觉熟悉又陌生,我在山林中见过松鼠,它们在树的高处活动,我没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它们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也有同感,是呀,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很少能够近距离地去观察松鼠,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看看它们在大自然中的样子吧。

(用多媒体播放“松鼠”影片)【设计意图】视频的播放,使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小松鼠的可爱,让他们一下子就爱上这种可爱的小动物,能够充满兴趣地投入学习。

二、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相信同学们看完视频,都觉得它们很有趣。

是呀,原来大自然中的它们是这样的呀。

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作者布封是怎样为我们介绍松鼠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或者不能理解的地方就请你用笔圈画出来,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1.请学生讲讲要认的生字,并领读。

同学们,相信通过预习,你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那么,我们就来听一听同学们的发现吧。

2.学生领读词语表里的词语(生说:通过预习,我学习了词语表里的词语。

我已经把这些词语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在课文里了。

《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一等奖

《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一等奖

《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一等奖1、《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成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长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p.119的图,剪刀、尺等教学过程:一、认识四边形的对称轴:1、取一张长方形纸,请学生说说长方形的特点。

对折,画出它的对称轴。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强调:对称轴要用点划线来画,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问:这条对角线是不是它的对称轴?为什么?2、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并画出它的对成轴。

交流:你画了几条对称轴?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

四边形中还有哪几种你叫得出名的图形?它们也都是轴对称图形吗?各有几条对称轴?请你把剪下来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分别都折一折、画一画。

交流: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菱形可以理解为平行四边形,它有2条对称轴。

直角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适当板书,并请学生看板书说一说。

4、认识三角形的对称情况: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请你用准备好的三角形,折一折、画一画。

交流: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问:你发现了什么?(要有同样的边长才有轴对称的可能。

)二、练习:1、下面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试着把它们画出来。

几点注意:(1)点划线是直线,要画出头;(2)要画全。

(3)第3张图转过来看,并不对称,所以要主要仔细观察。

第四张图,可先选一个叶片画出来,再画出它对称的另一半,通过观察,了解它是旋转后得到的.,并不是对称的。

2、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3、先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再交流。

论探究式教学的教案设计及效果评价

论探究式教学的教案设计及效果评价

论探究式教学的教案设计及效果评价。

一、探究式教学的教案设计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现,教师的角色则是引导和协调。

因此,在设计探究式教学的教案时,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题目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境,激发生的探究积极性。

2.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探究的方向和目的。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

4.给予充足的资源和材料,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探究和实践。

5.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让学生在探究中取得实际的成果和进步。

6.注重学生的评价和反思,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并不断完善和改进。

在教案的实施中,教师需要发挥好引导和协调的作用,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自主探究和发现。

二、探究式教学的效果评价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现,教师的角色则是引导和协调。

因此,在评价探究式教学的效果时,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2.学生对探究主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是否在探究过程中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是否掌握了主要知识和技能。

3.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否在探究过程中发展了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学生是否在探究过程中发展了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5.学生的评价和反思能力,学生是否在探究过程中产生了对自己的评价和反思,是否能够对自己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仅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并从中汲取教育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探究式教学实施对教师的要求探究式教学的教师需要承担引导和协调的责任,需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1.教师需要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具有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2.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方案。

3.教师需要具有相应的探究式教学技能,能够组织和引导学生有效的探究和实践。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一等奖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一等奖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赏析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学习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以及爱情美。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三、教学方法互动教学、启发教学、探究式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然后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明确:悲伤、哀怨(等)(三)深入研读1.大家读了文章,知道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那么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1)文章第二段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的内容分析。

明确: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2)当兰芝离开刘家时。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

明确: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的美貌,以及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侧面烘托对她命运不公的谴责。

2祖父的园子一等奖创新教案

2祖父的园子一等奖创新教案

2祖父的园子一等奖创新教案教案名称: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和理解“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这一主题的重要性;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提高阅读能力;3.能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4.能够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一则故事展开,故事内容为祖父在自家的园子里栽种各种蔬菜和花卉,生活得非常幸福和满足。

然而,园子附近的湖泊却因为人们的乱扔垃圾而被污染,祖父决定出手帮助清理湖泊,并号召周围的邻居们一起行动起来。

通过祖父的努力,湖泊得以清理,生态环境逐渐恢复美丽和健康。

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老师向学生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2.阅读故事:学生阅读故事并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祖父为什么要清理湖泊以及他如何号召周围邻居们一起行动的意义。

4.艺术创作:学生分组进行园艺创作活动,设计自己理想中的花园或园子,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5.知识总结:老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6.课后延伸: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祖父的故事,并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爱护环境和大自然。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活动参与度,观察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关注程度。

可以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以及艺术创作的成果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可以在课后作业中观察学生对祖父故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护大自然和环保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艺术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延伸活动,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初中探究式教学教案

初中探究式教学教案

初中探究式教学教案年级学科:初中科学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 学生能够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3.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概念,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探究主题:水的性质2. 探究内容:水的密度、水的表面张力、水的蒸发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性质。

2. 学生分享已知的关于水的性质的知识。

二、探究活动(15分钟)1.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水的密度是多少?水的表面张力是什么?水是如何蒸发的?”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探究问题进行研究。

3.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关于水的性质的数据。

三、成果展示(10分钟)1. 每组学生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展示。

2. 其他学生对展示成果进行评价,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水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水资源?”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探究过程的表现。

2. 学生成果展示的质量。

3. 学生对拓展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培养了团队精神。

成果展示和总结反思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整体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学生探究能力不足、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小学二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二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二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小学二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会认“啦、梅、蛙、睡”等11个生字。

掌握“虫字旁”和“目字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初步养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3、借助儿歌了解小鸡、小鸭、小狗以及小马四种动物爪子(蹄)的不同形状,了解青蛙等冷血动物要冬眠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游戏铺垫,揭题激趣1、开展画手印的游戏。

老师谈话:“小朋友爱画画吗?上课前,老师先请小朋友根据要求,在白纸上画一画自己的小手掌印。

”(共画三幅手掌印:1、五指并拢:2、五指张开;3、大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并拢。

)2、揭题谈话:冬天下雪了,大雪像厚厚的被子盖在大地上,瞧,这就是雪后的'大地!(出示雪景图片)在这美丽的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学生读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3、鼓励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教师板书问题概要:1、谁?2、为什么?)二、阅读探究,感悟理解1、初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读对课文;2边读边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2)读后反馈,结合训练:1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说雪地里的小画家指的是谁?(板画动物图片)2比一比,下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A、雪地里来了小画家。

B、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理解词语:“一群”积累新词:“三五成群”)2、再读探究。

过渡语:小朋友的学习还真有效率!接下来请大家再一次去读读课文,要求还是边读边思考,想一想:为什么称这群小动物为小画家?(1)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学习成果。

(3)读读议议,感悟理解。

1、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从不同方面说说为什么称这群小动物为小画家?2、重点句朗读指导:第三句话读时稍快,语调有起伏。

第四句话朗读时突出“几步就成”。

3、讨论一:小动物们为什么能画出不同的画面呢?(学生联系课前游戏说一说,然后完成文后练习“读读连连”。

宇宙生命之谜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宇宙生命之谜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宇宙生命之谜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酶、碳、冥、磁”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前段时间,对天文爱好者来说发生了一件喜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火星大冲”现象,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人们为什么对火星如此关注呢?2.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争论了一百多年。

随着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个谜已经揭开了。

本课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0 宇宙生命之谜。

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默读课文,看到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三、深入阅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找抓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讲。

)2.讨论交流明确:(1)宇宙是无限的(2)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3)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4)太阳系中惟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5)通过对火星的考察,发现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6)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至今还是个谜。

3.你对课文中讲到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为什么?(1)朗读课文(2)总结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知道了宇宙生命是否存在这是一个谜,这就需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亲自去揭开这个谜,给人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四、探究扩展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宇宙生命、外星人、火星、载人航天技术等资料。

2.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录像资料。

教案点评:由学生感兴趣的天文现象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认真读懂课文,通过自学、分组讨论了解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所讲的内容。

继续教育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保护好地球环境,让我们的家园、让大自然更美!探究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宇宙进行着深入的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的教案设计:探究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学习的教案设计:探究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学习的教案设计:探究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一、教学目标1.学习数学知识——认识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评价和纠正错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方法;2.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方法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双手挥舞,大声问候全体同学,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导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为学习做好渐进式的准备。

2.课堂活动(30分钟)1)教师先讲解不等式的概念,然后给学生出以下两个问题:A.17-7x < 10x-8;B.13x+12 > 7x+38.2)老师引导学生独自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讨论;3)阶段性总结和点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等式中的关键点;4)提醒学生注意不等式中数值的大小关系,根据自己的判断完成答案。

5)学生自问自答,触类旁通地推广到更多不等式的情况。

3. 经验总结(10分钟)1)老师提醒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自己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到独立思考;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并与其他人进行讨论,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交流;3)通过反思,让学生不断总结自己的探究过程,深化对学习的认识,提高自我评价和纠错能力。

五、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的选择从探究式学习的角度出发,本次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的方式,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互动氛围的营造在本次教学中,我尤其注重了和学生互动的氛围营造。

通过和学生互动来调动学生思维,加强课堂氛围,从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3.激发探究潜力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是学生发掘自身潜力的重要机会。

《花的学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花的学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花的学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花的学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理解诗歌中花朵与地下学校、雨天和放假的关联,掌握生字生词。

2. 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拟人手法进行简单的想象创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能感受诗人对自然和儿童世界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感受诗歌的想象力,理解花朵从地下学校“放假"的象征意义。

2. 分析诗歌中的拟人手法,如“润湿的东风吹过荒野”等句。

3. 体会花孩子们急切回家的心情,理解对自由和快乐的渴望。

三、教学难点1. 描述花儿在雨中狂欢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将花朵与地下学校、家与星星的联系进行抽象思维的转换。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①老师讲述:“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在雨后走过花园?那时的花园会是什么样子呢?"②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雨后花园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大家进入主题。

2. 图片展示(1)展示雨前和雨后的花园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雨后花朵的变化。

(2)引导学生描述:“看,这些花朵在雨后似乎变得更鲜艳了,它们在做什么呢?”3. 预设问题①提问:“如果花朵们也有学校,你觉得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学校呢?"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分享他们的想法,激发对课文的兴趣。

(一)二级标题(一)的全部内容:在导入新课环节,老师首先通过提问和分享,激发学生对雨后花园的兴趣,然后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雨后花朵的变化。

接着,老师提出预设问题,让学生想象花朵的学校,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营造轻松有趣的氛围。

这一环节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花的学校》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课文解析(1)感受诗歌韵律,理解关键句子①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和重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②分析句子:“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讨论雨如何给花朵带来自由和欢乐。

③互动讨论:想象一下,如果花朵们在地下学校,雨天会是什么样的场景?(2)探究拟人手法,描绘花儿动态①以“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为例,分析如何通过拟人手法赋予自然生命。

常用教学方法之探究式教案设计

常用教学方法之探究式教案设计

探究式教学指的是一种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教育中广泛应用。

探究式教学适用于各个学科和年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升学习成绩。

本文就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点、优势以及探究式教案的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指导者。

在探究式教学中,老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负责提供指导、提出问题,并激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掌握知识,从而建立真正的学习能力。

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使学生能够更有动力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加深对知识本身的认识和理解。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优势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探究式教学方法实现了教育中的价值转移,使学习成为一个主动、自主的过程。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实验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询问、探究、创新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探究中可以自由地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

3.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探究式教学方法将学生自主性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发展靠自己学习的习惯。

学生在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自主性,培养了自学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表达、交流和合作能力,使自己更加独立和自信。

三、探究式教案的设计注意点1.问题导向探究式教案的设计需要遵循问题导向的原则,分步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提问、探究。

通过提供适当的导引和提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寻找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开放性和灵活性探究式教案的设计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多种资源和途径。

探究式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优秀教案一等奖模板

优秀教案一等奖模板

优秀教案一等奖模板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汉字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2.学生能够正确识写一定数量的历史文献里出现的汉字。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合作完成探究任务,掌握一定的调研能力。

2.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和探究,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心,以及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

二、教学重点。

1.古代汉字的诞生过程和发展历程。

2.了解一定数量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汉字。

三、教学难点。

1.学生如何进行探究与调研,有效收集整理信息。

2.如何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历史意识。

四、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个人探究。

2.小组合作讨论,分享资料与信息。

3.提供实物、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结合多媒体演示。

4.合作学习,交流和合作完成课堂任务。

五、教学过程。

Step 1 预习导入(10分钟)。

好奇的蚂蚁,请问汉字从哪里来?(图片、视频等资源)。

教师通过互动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让学生尝试想一下汉字是怎么来的,汉字中有没有什么趣事或者奇闻。

Step 2 探究调研(25分钟)。

小组探究古代汉字的诞生和发展历程,从何时、何地,到哪些历史时期,经历了哪些变革等等。

Step 3 总结分享(20分钟)。

各小组派出代表,分享所得的信息,呈现给全班同学。

通过分享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到更多信息。

Step 4 拓展延伸(20分钟)。

介绍古代有名的文献,如《诗经》、《离骚》等,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六、教学内容设计。

1.探究调研。

小组探究古代汉字的诞生和发展历程,从何时、何地,到哪些历史时期,经历了哪些变革等等。

学生可以在图书馆、网络、古籍等多种资源中寻找资料。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采取不同的调研方法和途径,收集、整理和归类相关资料。

2.总结分享。

各小组派出代表,分享所得的信息,呈现给全班同学。

通过分享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到更多信息,学生还可以就相关问题提出疑问,展开讨论,帮助集思广益,加深对古代汉字的理解和认识。

优秀的浮力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优秀的浮力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4、优秀的浮力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浸入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

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准备:平衡尺、铁块、木块、绳、水槽、测力计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将一些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些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这些物体为什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呢?(二)学生自主学习。

1、通过平衡尺认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1)认识浮在水面上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A.教师演示:a.当平衡尺一端的小木块浸入水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b.演示前学生假设、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B.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C.学生分析这是为什么?D.师生共同小结:浮在水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2)认识沉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A.平衡尺两端都挂上铁块,将一端的铁块浸入水中,平衡尺还平衡吗?B.学生分组实验研究。

C.得出结论: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3)得出结论:放入水中的物体,不管是浮在水面上的,还是沉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这个浮力的方向是朝上的.。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系。

(1)请学生设计实验,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3)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完成P9的空格。

(6)测量水的浮力大小的变化。

要求依次测量铁块在空气中、刚浸入水中、大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的读数,通过比较,你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7)学生分组实验。

(8)汇报实验结果。

(9)得出结论: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

3、指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1)学生阅读P10的内容。

(2)让学生交流在生产、生活中是怎样应用和使用浮力的?(三)小结本课:1、怎样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四)作业: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还会有的沉有的浮呢?5、优秀的浮力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材分析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五册第10课《水的浮力》。

夜宿山寺的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夜宿山寺的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3、夜宿山寺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情感。

3、通尝试用多种形式(如写、唱、画、舞等)再现古诗情境。

【教学重难点】1、学习、积累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感情。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激发探究兴趣,入题想象。

1、回忆一下,你们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哪些诗?能试着背一两首吗?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投宿在山上寺院内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全诗,明确探究目标。

1、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齐读,初步感知全诗。

2、教师提出探究目标(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3、生探究字词诗意,交流学法。

(三)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找出寺院。

提问:假如你站在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2、讨论:你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楼很高?作者又是怎样讲夜静的?3、请用一句话说出诗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2、自由朗读,指名读。

3、参照插图试背古诗。

4、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体情入境。

A、以《夜宿山寺》为题,小组合作,写一首诗,再表情朗读。

B、还可以用“画”“唱”等方法来表现诗歌情境。

5、表情背诵,总结巩固。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选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教学反思:诗人李白的《夜宿山寺》是一首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

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在导入部分用回顾旧知的谈话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再引导他们大胆想象,初步感知古诗的情境。

在设计学习字词、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分别采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互评价等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而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

在体会诗意部分,我让学生采用写画唱等多形式再现诗歌情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探究式教学设计一等奖一、课前预习,填好提纲,并作出练习。

二、针对预习疑问,设置相应的知识板块及讲解思路,以供学生解决时使用。

三、具体操控如下:1、出示学习目标。

2、提问重力势能相关内容,以利于总结弹性势能(1)重力做功与经过的路径无关(2)重力势能表达式Ep=mgh,具有相对性,是个标量。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具体)(4)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无关,只与高度差有关。

(5)重力势能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和与地球相对位置决定的能。

3、提出本节需解决的问题:(1)举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例子,分析弹力的产生,说明什么是弹性势能。

弹簧具有的能量越多,物体弹出越远。

(2)根据事实猜想弹性势能可能与什么有关?(由学生上台讲解)得出结论:形变量越大,劲度越大,势能越多。

(控制变量)学生的问题:软硬弹簧的意思(3)本节探究的问题与重力势能探究有无共同之处?是否可以沿用上节的探究思路?谈谈你的想法(都是势能,本节不要求探究出结果,只需学会探究方法,制定探究方案等;可以,以类比的方法谈谈重力势能的探究过程,知道弹力做功,弹性势能会进行转化,从而确定探究的入手之处--弹力的功)(4)本节属于理论上的实验探究课程,请提出探究的具体方案。

(给出模型,交代相应的量)说出探究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数据如何处理?探究结果如何?用到那些思想方法?(化变为恒的思想,图想法,极限,类比等)(5)怎样进行评估?学生提出的问题:弹性势能也具有相对性吗?是标量吗?弹性势能也是系统共有的吗?(否)弹力的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是什么?弹力功的正负如何判断?4、讨论后总结本节知识与方法。

回顾目标5、交流预习答案,解决错误,评讲3、4题。

反思:学生的问题很大,主要是提出的几个问题,还有数据的处理不是很明白,这里最好老师重复一下。

5、探究式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探究式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第十一章机械振动第5节内容。

本节以“外力作用下的振动”为标题,介绍了“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的概念。

在内容安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变化,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都属于外力作用下的振动,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振动分类的理解。

教材首先介绍了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的概念,再从能量的角度分析阻尼振动,进而通过实验探究了受迫振动的频率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最后利用实验探究了受迫振动的振幅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从而认识了共振现象。

在教学中我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探究实验的作用,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阻尼振动的振幅减小的过程,观察物体在做受迫振动时其频率跟驱动力频率的关系,以及受迫振动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接近时振动的特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阻尼振动及阻尼振动中能量的转化情况;知道受迫振动,知道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知道共振以及发生共振的条件,知道共振的应用和防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的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了解共振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受迫振动和共振的教学,认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通过共振的应用和防止的教学,渗透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

(二)教学重点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及产生共振的条件(三)教学难点物体是否能发生共振决定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的大小关系,与驱动力大小无关;当f驱=f固时,物体做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

(四)教学准备软弹簧,滑块,玻璃板,木板,布,直尺,铁架台,小金属球,水,大烧杯,受迫振动演示仪、共振演示仪。

(五)教学过程1、探究阻尼振动⑴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简谐运动是振动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力提供的回复力,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振动系统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将如何振动呢?可以用怎样的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呢?⑵制定方案,实验探究备用器材:软弹簧,滑块,玻璃板,木板,布,直尺,铁架台,小金属球,水,大烧杯等学生讨论,设计探究,交流总结,得到下述两种备选方案:方案一、如图1所示,观察水平方向振动物体分别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的振动情况。

方案二、如图2所示,观察竖直方向振动物体分别在空气和水中的振动情况。

图1探究水平方向振动的物体图2探究竖直方向振动的物体⑶细心观察,比较现象学生观察实验后,可以总结得出以下现象:现象一、物体振动时,振幅均减小,最终均停止。

现象二、物体在不同情况下振动时,振幅减小的快慢不同。

⑷由表及里,探究成因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比较条件,找出原因:现象一的成因:物体在振动时均受到阻力的作用,振动系统克服阻力做功,要消耗机械能,因而振幅不断减小。

现象二的成因:物体在不同情况下振动时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同,阻力越大,机械能消耗得越快,振幅减小得越快。

⑸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振动系统在阻力作用下振幅逐渐减小,这样的振动叫阻尼振动,且阻尼越大,振幅减小得越快。

2、探究受迫振动⑴提出问题阻尼振动系统只有在驱动力作用下,才能持续地振动下去,这时物体做受迫振动,那么,受迫振动的频率与什么因素有关呢?⑵探究方案①生活实例: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走动时,跳板做什么振动?跳板的振动情况和运动员的跳动情况有关吗?②实验探究:利用课本图11.5-2的装置研究受迫振动的频率。

通过改变电动机的转速来改变驱动力的频率,观察振子的振动频率,记录实验结果。

多媒体视频展示:木板的受迫振动,竖直弹簧振子的受迫振动。

⑶归纳结论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3、探究共振现象⑴提出问题图3探究受迫振动的振幅DABC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那么受迫振动的振幅是否也跟它的固有频率无关呢?应该怎样探究这一问题呢?⑵探究方案如图3所示,在一条张紧的绳子上挂几个摆,摆长大小为LDLA=LBLC。

让A摆振动观察B、C、D的振幅情况。

⑶观察现象B摆的振幅大于C、D摆的振幅。

⑷探究成因在A摆的作用下,B、C、D摆分别做受迫振动,B、C、D摆做受迫振动的频率均等于A摆的振动频率。

而各摆的固有频率是由摆长大小决定,B做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B摆的固有频率,B摆的振幅最大;C、D做受迫振动的频率不等于C、D摆的固有频率,C、D摆的.振幅小。

⑸归纳结论当系统做受迫振动时,如果驱动力的频率十分接近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动物体的振幅会很大。

如果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共振。

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展示:音叉的共鸣。

4、探究共振曲线⑴提出问题共振曲线反映的是物体做受迫振动时,受迫振动的振幅随驱动力频率的变化关系。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共振曲线,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⑵探究规律当驱动力的频率f驱跟受迫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f固越接近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越大;当驱动力的频率f驱等于受迫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f固时,振幅最大。

⑶解决问题问题:下表记录了某受迫振动的振幅随驱动力频率变化的关系。

若该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为f固,则()驱动力的频率(HZ)304050607080受迫振动的振幅(cm)10.216.827.228.116.58.3A.f固=60HZB.50f固HZC.50f固HZD.以上三个答案都不对解析:表中列出的数据只是部分驱动力频率和受迫振动的振幅关系,不能由此确定数据中振幅最大时的频率为物体的固有频率,不能选A。

由共振曲线的规律可判断物体的固有频率可能在50HZ到60HZ之间,也可能在60HZ到70HZ之间,也可能就是60HZ,故正确选项为C。

5、生活中的共振和减振现象(学生自学)三、教学反思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重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

要搞好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既要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导”的作用,更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的地位,还要充分利用好教与学的文字资源“本”的信息。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空间,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探究的机会;教师可以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再去设计、观察、体验、总结和思考。

要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新课改要求教师解放教学思想,要将课堂教学开放,让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让课堂由教师的表演舞台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乐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以培养出适用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

6、探究式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探究式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环境。

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感悟:一、探究式教学首先应创设环境,提出问题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第六章第三节《重力》中,教师提出问题:“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由高处流向低处,小球从桌面上滚落到桌边后落地,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还能联想到蹦极、瀑布、苹果落地等等,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应使学生思维开放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

但是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有关,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等等。

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要经过实践探索物理教学应从生活到物理,再由物理生活。

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