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审美价值特征论研究] 审美价值的特征
鲁迅作品的审美价值
●仅仅满足于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思想价值,而把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趣味和审美价值视同可有可无的附加品,这是对作为伟大文学家的鲁迅,在艺术创造和艺术追求方面的忽视和不顾。
1我从小就常常阅读鲁迅的作品,最喜欢读的是鲁迅的小说和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都使我百看不厌,如醉如痴。
正是鲁迅的这些作品,给了我终身难忘的文学启蒙教育,初步窥探到了美好动人的文学殿堂,从而爱上了文学,引导我立志一辈子走文学创作道路。
从青年时代直到今天,我虽然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但在我国现、当代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仍然还是鲁迅的这类作品,经常“炒冷饭”,实际上是作为创作典范不倦地加以精读,细细品味。
我之所以如此热爱鲁迅的这类作品,原因就在于鲁迅的作品中,含有开创性特色的艺术欣赏趣味和审美价值。
这和一般评论界对鲁迅作品的研究,视角可能不尽相同。
有些人在谈论鲁迅的《狂人日记》时,说的往往就是作品最后的那两句话:“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仿佛这篇文学经典之作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这两句话。
诚然,鲁迅借助于一个狂人的自我表述,以狂人的所见所闻和内心独白,深刻地揭露了半封建社会人压迫人、人吃人的内在本质,这确实是这篇作品的伟大思想意义和思想价值。
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在作品中直言不讳地对此提出抗议和大声呐喊,永远应该受到世人的重视和尊敬。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鲁迅写的《狂人日记》,并不是一篇政治论文或社会学论文,而是一篇以审美价值为前提的小说作品。
如果我们(包括广大读者)要的仅仅是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和思想价值,鲁迅还何须用小说的形式去加以表达?只须写一篇政治论文或社会学论文就可以表达清楚了,甚至还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得比写小说更加清楚。
依此类推,如果根据某些评论家的评论方式,鲁迅所有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全部意义和全部价值,也都是这么一回事了:《阿q正传》就在于它说明了我国当时的国民劣根性;《故乡》就在于说明了人和人之间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所谓“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祝福》就在于说明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精神禁锢;《孔乙己》就在于说明了封建没落知识分子毫无出路的可怜境地。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鲁迅的作品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审美教育具有极高的价值。
鲁迅的作品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启迪,培养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鲁迅的作品在形式上独具匠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常常采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艺术手段,如夸张、讽刺、比喻等,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通过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矛盾,给人以深深的反思。
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形式,不仅给读者带来了艺术享受,同时也刺激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鲁迅的作品通过深刻的思想内涵,培养了读者批判思维和审美能力。
鲁迅的作品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诞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揭示。
他深刻地思考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对社会的不公和压迫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反思,提高了读者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驳斥谬误的能力。
鲁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培养了读者独立的审美情趣。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方式,呈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独特看法,将个人生命和社会的命运相结合,彰显了他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这种独立的个性特点,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体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培养了读者独立审美情趣的能力。
鲁迅的作品对于塑造读者人格和培养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的残酷,通过对社会中不公和压迫的抨击,强调了人性的光辉和尊严。
他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人性的探讨,培养了读者的正义感和良知,引发了读者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这种教育价值,对于塑造读者的人格和培养读者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审美价值的主要特征
审美价值的主要特征
1.主观性:审美价值是基于个人的主观体验和看法的。
不同的人会有
不同的审美偏好和品味。
2.相对性:审美价值是相对的,即与其他作品、事件或事物相比较而
言的。
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文化环境下的审美价值可能会发生
改变。
3.共享性:审美价值是可以共享和交流的。
人们可以讨论、评论和分
享自己对艺术、文化和美的感受和见解。
4.历史性:审美价值具有历史性,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会发生变化。
5.复杂性:审美价值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个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
6.独特性:每个人的审美价值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
敏感度和价值观念。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研读和教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学的审美意义,并引导他们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
他的作品在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文笔凝练,语言生动,行文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形态和人物形象,都表现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索,这些让他的作品具有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比如《呐喊》中的“在夜的交响曲中,我听见满城市的哀泣”,以及《狂人日记》中的“我们如梦中行走,忽而醒,或长夜在身后,或光明,而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扭转太奇怪的背景。
”都展现了鲁迅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鲁迅的作品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通过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疾苦。
他的作品中揭示了贫富差距、封建礼教、帝制腐朽等社会问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通过读懂鲁迅的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加深对社会变革和改革开放的认识,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脉络。
鲁迅的作品也对我们的审美情感和人格修养有极大的熏陶。
他的作品中表现了极具中国风情的审美情感,如对乡土的热爱、对人民的怀念、对自由的追求,这些都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文化的自信。
而他对于社会的关怀和对人的关爱,也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爱与善的力量,激发了我们的同情心和善良的本性。
鲁迅的作品在教学中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教学,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鲁迅的作品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作品以其犀利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审美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教学中,鲁迅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审美视野,培养批判意识,加深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提高审美修养。
鲁迅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审美视野。
鲁迅的作品涵盖了多种文学体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内容涉及社会现实、人性、历史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学阅历,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水平。
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其锐利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鲁迅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意识。
鲁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的作品常常揭露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弊端,反映了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
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培养自己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批判意识,使其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审美教学中,培养批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鲁迅的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鲁迅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
在审美教学中,提高审美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摘要]鲁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绘旧时代的画面,作者对时代的把握,对人性的理解,多数是以悲剧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现,审美情感深刻丰富,审美价值潜在隐蔽,但却让人感到其审美力量更为强大。
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观照,是作品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理解学习作家作品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鲁迅;文学作品;审美观照;情感鲁迅是“五四”前夜走上中国文化舞台的主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最清醒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
由于时代的原因,由于鲁迅思想的深邃性,革命的彻底性和斗争的坚定性,以及教育者认识的局限性和传统习惯的束缚,使得鲁迅文学作品的理解,一直侧重政治思想和阶级立场的层面,而忽略其作品特有的人文思想和审美价值。
笔者认为: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深的认识价值和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饱含着特殊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只是鲁迅的审美视角和表现美的方式与众不同,需要研究者、教育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审美观照和总体把握。
如果只注重鲁迅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革命性,必然有损于其作品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教育作用,影响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目标的整体架构。
由于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抗日战争时期对文化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当时对作家作品的评价,首要的标准是政治思想和对革命斗争的作用,而不是用审美的眼光观照,哪怕是优美如画的的小说和诗歌。
但这并不能抹杀作品本身蕴涵的审美价值。
一、审美表现的反向性文学作品都具有审美价值,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叙述,表达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理想追求。
但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表现美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作家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有的作品通过正面的描绘或歌颂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有的作品则通过揭露生活中的“丑”,从反面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
如:果戈理的《死魂灵》、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等。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主题丰富,审美价值高。
对于文学教学,鲁迅的作品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首先,鲁迅的作品既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又有寓意深远的艺术表现。
例如《狂人日记》中,主人公流浪异乡和自己对话,揭示了现代社会心理上的失落和人性虚无,表现了那个时代强烈的内心冲突和矛盾。
学生们通过分析作品中的隐喻、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深入掌握现代文学创作的表现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其次,在不同的作品中,鲁迅揭示了社会现象、民族救亡、人类命运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社会观和民族观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例如,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写的是一个农民贾府冷落他的激烈心理,而这种心理正是当时中国农民的普遍心态。
学生们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的思想特点、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内涵。
最后,鲁迅的作品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具有时代性和特殊性的审美魅力。
例如,他的小说《古董局中局》在结构上采取了“嵌套式”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创新表现方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他们开拓思路,掌握文学创作的新方法。
总之,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作品,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对于审美的教学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鲁迅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鲜明的形象塑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以下将从对人性、社会现实和文学语言的揭示角度,探讨鲁迅作品对审美的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对审美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对人性的揭示上。
鲁迅深刻地洞察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刻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性,如懦弱、贪婪、自私、执着、勇敢等等。
这些人性的揭示,使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情感、欲望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对人性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培养审美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人性的多样性。
鲁迅作品对审美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上。
鲁迅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他通过作品中的现实题材和生动的描写,直面社会不合理的现象和制度,如封建弊端、旧文化的束缚、压迫和剥削等。
鲁迅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思考社会问题,引发我们对社会状况的审美反思。
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培养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和批判思维,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鲁迅作品对审美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对文学语言的揭示上。
鲁迅以其独特的文笔和犀利的语言,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和场景。
他的作品饱含着对于文字表达的精炼和准确,通过精辟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充满了生动、形象的画面效果。
鲁迅的作品也很注重对于语言的运用和审美的处理。
他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转喻等等,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培养对于文学语言的敏感和审美能力,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非常重要。
他的作品以对人性、社会现实和文学语言的揭示为核心,深入刻画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不公、展示了深邃的文学才情和犀利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培养审美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人性的多样性,增强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批判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鲁迅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审美品质与美学价值,为中国文学的崛起和成熟贡献了卓越的力量。
鲁迅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审美品质与美学价值,为中国文学的崛起和成熟贡献了卓越的力量。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极高地位和影响力的作家,他独特的审美品质和美学价值,在中国文学的崛起和成熟中贡献着卓越的力量。
鲁迅作为一位文化名人,融合了社会经验和文学创造的才华,将中国的文化艺术传承延续下来,并赋予了一个既有中国特征,又融合西方文明的美学意义和价值,为现代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断扩大做出了贡献。
鲁迅的文学创作深切地关注了社会现实的问题,反映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其中的主题有的讽刺现实的荒诞,有的铭刻着人的苦难和无奈。
他的作品不仅有情境描写的写实性,而且具有强烈的反思性和批判性。
作品运用语言表现生命的痛苦和人性的波动,深入人心,触动灵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鲁迅的文学以离奇怪异、哀肃悲戚、荒诞反常为特征,具有浓郁的“黑色”和“煽动性”的特色,艺术风格真实而且深刻,广泛受到听众和观众们的欣赏。
作品中呈现出无可避免的绝望和矛盾,而这些矛盾与绝望正是反映当时的现实,而不是一般现实的美好向往。
鲁迅的文学值得称赞的不仅在于其展示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对于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创作理念的深度思考。
他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与发展,追求创造性与开放性,更懂得了在革命与美道之间的平衡。
这对于当时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前进至关重要,扩大和深入了中国文学的视野,提升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和品位。
鲁迅提倡“文化民族主义”,主张文学要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要为中国文化的聚焦发表声音。
他的文学观是一种内在的伦理观和美学观,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倡导发自内心的平等、人性、自由、民主等等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学价值观的核心。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审美品质和美学价值,对于中国文学的崛起和成熟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而他的作品也将继续为中国文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成果,激发文学艺术的新的生机和光彩。
背景自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我们所接触到拥有数据、信息维度的场景越来越多,各领域中的数据爆炸式增长也支持和促进了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发展。
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审美的价值。
作家通过对作品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叙述以及故事环境的描写等,寄托出自己独特的美学态度与理想追求。
但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的审美特征是不一样的。
例如赵树理的“山药蛋派”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都是通过对现实的正面描述与歌颂,表达作者对于美好的向往与追求;而还有一些作家则是另辟蹊径,他们通过对现实的丑的揭露,对人性的批判,通过“审丑”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如鲁迅、李宝嘉、果戈理等,这些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鲁迅先生思想深刻,言辞犀利,善于挖掘人性的“阴暗面”、社会的黑暗面,“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下面笔者就结合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审美分析。
一、鲁迅文学潜在的审美特性鲁迅是思想者,他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人事物的态度都是通过对其的冷峻剖析,通过内敛审美情感、隐蔽审美情趣而进行传递,表现出外冷内热的情感,而这正恰恰说明他深深热爱着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民。
二、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反向性分析孔乙已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
他深受封建礼教及封建科举的荼毒,麻木、迂腐,通身透着文人的穷酸气,是个深受旧社会摧残的可笑、可恨又可怜的滑稽形象。
但我们发现先生对孔乙己表现出更多的则是同情和怜悯,是对社会的批判,是对腐朽社会对人的思想和精神的'践踏、蹂躏和摧残地强烈控诉,是对人的尊严、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的郑重维护、追求和肯定。
《傍徨》中的阿Q更是这一思想的强烈体现。
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却对他表达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阿Q是一个由于黑暗社会造成的可怜者的形象。
他是一个自欺欺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中的人。
先生通过对这么一个人物的否定,另辟蹊径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
先生作品的审美反向性成了他作品的独特性。
他不是按部就班的来进行审美塑造,而是通过否定、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从反方向上体现自己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
三、鲁迅文学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除此之外,先生作品的美,不侧重于其形式(画面的优美、语言的华美),而在乎其内容与思想。
审美价值的特征
审美价值的特征审美价值的特征:1.审美价值具有客观性。
2.审美价值具有主体性。
3.审美价值具有精神愉悦性。
4.审美价值具有历史性。
5.审美价值的功利二重性。
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对象上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
它包括人的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物质产品美和精神产品美,以及可供人们欣赏的自然景物美。
其中审美价值最高的是优秀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文学等文艺作品。
作为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变化的。
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1)实践性与主体性:简言之,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现实即艺术作品。
(2)含目的性与含规律性: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一种自由的与自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3)形象性:艺术的一切其他审美特征都是同形象性相联系的,没有形象,便没有审美,也就没有艺术。
(4)形式美与形式感: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一、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
(5)创造性:应该说,创造性是各门艺术共同的审美品格。
齐白石一生都在创造,他的“衰年变法”就是一次伟大的超越,他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反对因袭摹仿提倡创造。
(6)情感性: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鲁迅作品的审美思想分析
鲁迅作品的审美思想分析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思想”。
据冯雪峰回忆,鲁迅先生不愿意称自己为思想家,却愿意看自己为一个战士。
和一个平常所说的思想家或理论家相比较,他确实更像一个战士或斥堠,一面战斗着一面探索着前进道路,而这个战斗和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就是结成他的珍贵的思想果实的基本东西。
笔者认为:鲁迅的思想不是写在阐述思维哲学的论文里,而是大量体现在他的评人论世的著作和待人处世的活动中,或者说,他的所有著作和实践,无不渗透着他观察、思考、分析、判断问题的方法。
我们今天学习鲁迅,当然不是把他当作“范本”,到处乱套,而只是从他那里汲取营养,得到启示,开拓视野和思路,使我们能更好地去思考当前所面对的种种老问题、新问题。
他的睿智和成就,不是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但他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探索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研究的。
在这里,我想着重研究一下鲁迅作品审美思想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一、鲁迅作品审美思想的独特性鲁迅是“五四”前夜走上中国文化舞台的主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旧中国最清醒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
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以及他通览古今中外的渊博知识和刻苦用功的毅力,使他的许多深刻思想和独特见解冲破了陈旧观念和思维习惯的束缚。
他的作品审美思想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求新的思维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思想家,是因为他冲破了许多“老例”和崇古的思维习惯的束缚,为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思维方法的变革而勇猛呐喊,开拓了新思路。
他在《科学史教篇》中有一个基本观点为:“居今之世,不与古同。
”在《无声的中国》中他说道“时代不同,情形也两样”,现代人不能像古人那样思想,也不能像古人那样说话、作文。
鲁迅以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切了解和体验,独特而深刻地揭示了崇古思维对中国进步的障碍。
他认为,崇古思维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思想疆化,文化停滞,社会倒退,以致国家衰王。
为了唤起中国人的醒悟,鲁迅对“拘于先例”、“修补老例”的崇古积习的种种表现,作了多方面的具体生动的剖析。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审美价值。
以下将从鲁迅作品对人们审美能力的培养、塑造正确审美观念和启发人们审美思维等方面进行探讨。
鲁迅的作品对人们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与格调激发了人们的审美情感,使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力量。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鲁迅作家自身的独到视角,展现了一个疯狂而荒诞的世界。
这种审美刺激和冲击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兴趣和感受力,培养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鲁迅的作品能够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念。
他以严谨的思维和犀利的观察力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通过对现实的揭示和探索帮助读者认识现实世界,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鲁迅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例如《药》中的药店老板曾几何时:”可是,找也找不见曾几何时。
” 这句话紧密结合了社会现实和自身沉重的内涵,给人们以审美的震撼和思索空间。
鲁迅的作品还能够启发人们的审美思维。
他的作品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突破性,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思维,引发人们对于艺术形式和文学风格的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狂人日记》将文学与报告文学相结合,打破了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让人们重新审视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文学创作的境界。
鲁迅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引导人们对审美的理解和思考,提升人们的审美境界。
鲁迅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因为它们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更因为它们对人们审美能力的培养、塑造正确审美观念和启发人们审美思维起到了重要的教学作用。
通过对其作品的学习和理解,人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同时也能够开拓自己的审美思维和领悟深刻的审美意义。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当代文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审美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以犀利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深受学生和读者的喜爱。
以下将从鲁迅作品的审美特点、对审美教学的启迪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探讨鲁迅作品在审美教学中的价值。
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首先是其犀利的笔触和锐利的语言。
他的文字直指人心,剖析社会,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
《狂人日记》中的“我爱我生,我恨我生”,“余生都将合于一良日,此后我留抽着干、瘪、黑的干尸和写满铁面纸笔芯的一精鬼。
”等等文言,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悲悯的呐喊。
这种锐利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文字的生命力和力量,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其次是鲁迅作品的审美特点还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迅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情感丰富多样。
《呐喊》中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对社会的抨击和对自身的反省,抒发了对封建礼教和官僚主义的不满,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些作品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启发了他们对美的认知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鲁迅作品在审美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鲁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美的观照方式。
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计等都具有教育意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去审视社会、审视自己,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鲁迅作品中的批判精神和对人性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鲁迅作品具有重要的审美教学价值。
其独特的审美特点、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摘要】鲁迅作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对审美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深入分析鲁迅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其审美素养。
鲁迅作品的质朴、真实的表现方式,可以启发学生对美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鲁迅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审美关怀。
鲁迅作品在审美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品味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因为鲁迅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审美教学才能更加生动和有意义,学生的审美素养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不可否认鲁迅作品对审美教学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对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鲁迅作品, 审美教学, 启示, 学生, 情感, 教学运用, 教学内容, 丰富性, 积极作用, 重要性, 素养提升。
1. 引言1.1 介绍鲁迅作品的影响鲁迅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作品对后世文学、思想、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在审美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鲁迅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批判封建文化为主题,直面社会现实,反映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塑造了一代读者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鲁迅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引导人们审视社会现实,反思人性的复杂和深刻,激发人们追求美好、真善美的欲望。
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使人们对美的追求更加深刻而全面。
在当代审美教育中,鲁迅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对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探讨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审美教学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更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审美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对文学、艺术、音乐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审美教育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鲁迅的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融合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些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鲁迅的作品对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笔触吸引了无数的读者,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
在教育实践中,鲁迅的作品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和提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作品,可以引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品味的培养,增强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鲁迅的作品对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作品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思考,让读者能够在审美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实践中,鲁迅的作品可以被用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实,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鲁迅的作品中所表达的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进而塑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滋养。
鲁迅的作品对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的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作品在表达手法和艺术技巧上具有很高的水准,他的语言质朴、生动、形象,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榜样和范本。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鲁迅的作品来引导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学习,让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吸收和借鉴其中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文学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鲁迅的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是极其重要的。
他的作品包含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具有启迪人心、激发思想的力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修养,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正是如此,现结合作品对鲁迅先生文学作品进行审美分析。
一、从作品内容入手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继承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学的优良传统,以人道主义思想为主导,对封建社会的文化、伦理道德等进行深刻批判和猛烈抨击。
他的小说形象具有独特性,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光辉。
在长期的斗争中,鲁迅塑造了诸多典型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深受读者喜爱。
二、从语言特色入手鲁迅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犀利。
1。
字字准确精当:《呐喊》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药》等; 2。
尖锐辛辣:《彷徨》中的《祝福》《离婚》《示众》《伤逝》《伤逝》中的涓生、子君、祥林嫂等; 3。
简洁凝练:《故事新编》中的《理水》《采薇》《铸剑》等。
三、从题材与情节入手鲁迅先生在《彷徨》这部小说集中,所写的大都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鞭笞,因此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繁多,但却经得起反复阅读,充满艺术张力。
《彷徨》中的故事虽然表面看来似乎很荒诞,但其实也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可见,鲁迅小说取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艺术形式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生活。
四、从主题与意蕴入手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主题,最根本的是在揭露和讽刺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
具体地说,有对剥削阶级冷酷心灵的剖析,对麻木庸俗的下层人民的同情,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探索,对专制独裁的憎恶,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弱小者的关怀,对青年恋爱的指导,对自我的重视,对友谊的追求等等。
五、从形象塑造入手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各具特色,使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人物既是鲜活的,也是充满着思想和哲理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小说是人类思想的直接的反映。
的确,作家通过作品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直接表达给读者。
鲁迅先生的许多著名篇章,或抒发愤慨之情,或阐明某种观念,或提供历史资料,或描绘自然景物,或展开心理刻画,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百年来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天才”,其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和政治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在教学中,鲁迅作品的审美价值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首先,鲁迅的作品在语言、形式、结构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鲁迅的语言简练、精炼、铿锵有力,不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而且充满了音乐美和韵律美。
例如,《药》中“他的脸色是那么地呆板,那么地扭曲,那么地苍白,在那个暗淡的角落里,它分明就像是一滩血差不多”这段描述,语言生动形象,几乎可以听到扫帚的声音和地面的响声,感受到那滩血的恐怖和凄凉。
其次,鲁迅的作品在思想、情感、意境等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鲁迅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抨击封建愚昧、呼吁革命改革等方式,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例如,《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腐朽和民族沉沦,呼吁人民进行革命改革,以期让中华民族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走向繁荣昌盛。
最后,鲁迅的作品还可以通俗、亲和地向学生传递文学素养和人生智慧。
鲁迅深谙生命哲学和人性弱点,富有智慧的语言和阐述思想的态度,能够极大地影响读者的思想和生命观。
例如,《狂人日记》中,鲁迅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崩溃和心理变态,使得读者们对于“疯狂”这个话题有了更深刻的探讨和认识。
总之,鲁迅作品的审美价值已经成为人们阅读和研究鲁迅的重要视角之一。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分析和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鲁迅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审美价值特征论研究] 审美价值的特征》
摘要:鲁迅的审美价值特征是从中华文化的“巨大弧圈中选择了某些特征”,反之鲁迅审美价值的“某些特征”必然表征鲁迅审美价值的本质性,鲁迅的审美价值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两重性的二律背反:鲁迅审美价值特
征的表象显现鲁迅在《野草・题辞》中写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二、审美意识形态性:鲁
迅审美价值特征的深度展示鲁迅价值判断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一切都指归于现实意识形态的批判
关键词:鲁迅特征论二律背反启蒙主义审美意识形态摘要:鲁迅是在中华文化“巨大弧圈中选择了某些特征”的特异文化诗学存在,鲁迅审美价值的二律背反、审美意识形态性、为人生的启蒙幸福生存论等特征在特定的文化机缘中“给予了精心建构”,从而给我们留下了深度的诗性价值关怀。
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一种文化,无论它多么微小,或多么原始,或多么巨大,多么复杂,都有一种模式,都是从人类潜能巨大弧圈中选择了某些特征,并以比任何个人毕生能做的一切更强大的力量给予了精心建构。
” 鲁迅的审美价值
特征是从中华文化的“巨大弧圈中选择了某些特征”,反之鲁迅审美价值的“某些特征”必然表征鲁迅审美价值的本质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鲁迅审美价值特征论研究也就是鲁迅审美价值本质论研究的现“象”。
显明特征是为了还原本质;而厘定了本质,也就澄明了特征。
审
美价值产生特征效应是一个过程,它既涉及到主体,涉及到主体的心理机制;也关涉到客体,关涉到作为审美客体的文本世界;同时还指涉到审美价值的现实实施及其功能。
鲁迅这个特异的文化诗学存在正是在中华文化的“某些特征”中“精心建构”自己的审美价值特征的。
鲁迅的审美价值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两重性的二律背反:鲁迅审美价值
特征的表象显现鲁迅在《野草・题辞》中写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鲁迅被喻为“苦闷的象征”,是“历史中间物”的栖居。
二律背反两重性是鲁迅审美价值的鲜明特征。
1.两种文化的挤压、背反造成了鲁迅审美价值的二重性。
鲁迅在《〈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中说:“由这事实,一面固足见古文化之裨助着后来,也束缚着后来,但一面也可见入‘俗’之不易了。
”鲁迅在《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中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
中国传统文化是鲁迅一生中割舍不断的“鬼气”,而现实的“拿来主义”又逼迫鲁迅剔除“鬼气”,从而造成时间的断裂、空间化的“碰壁”。
鲁迅是“中间物” 背反的栖居,这种“中
间物”的栖居方式实质上是鲁迅两种文化的挤压在时间性流动中断裂的表征,亦是鲁迅特异文化诗学存在的渊源。
鲁迅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但又热望西方自由、民主的新思想,这种挤压和断裂造成鲁迅审美价值判断的二重性。
2.迷茫、怀疑、无路可走表征了鲁迅审美价
值判断的二重性。
鲁迅在《写在〈坟〉后面》说:“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
然
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
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
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那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
”《在酒楼上》吕纬甫的迷茫、《孤独者》魏连殳的苦闷、《狂人日记》的冷杀……都表征了鲁迅审美价值判断的二重性。
冯奇认为:“体现在《呐喊》和《彷徨》中的众多人物身上的审美二重特征,并非意味着人物形象已处于混乱解体状态。
这种二重特征统一在性格运动的发展中。
透过二重性,人们仍然可以看清人物的精神导向。
……不言而喻,人物形象具有的这些崭新特性,就文学本身的意义来说也是非常突出的。
”
二、审美意识形态性:鲁迅审美价值特征的深度展示鲁迅价值判断具有很强的现实
批判性,一切都指归于现实意识形态的批判。
但鲁迅对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不是“留声机”式的口号,而是以美的形式润物于无声之中。
1.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熏陶、感染、影响国民,而不是以概念、口号、宣传的方式来训教国民。
鲁迅认为:“一说‘技巧’,革命文学
家又要讨厌的。
但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而凡有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
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
” 在鲁迅看来,文艺的接受者即审美的主体不应是少数人,而是广大的民众。
鲁迅认定“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作品后面添上去的口号和矫作的尾巴,而是那全部作品中的真实的生活,生龙活虎的战斗,跳动着的脉搏,思想和热情,等等”。
茅盾在《读〈呐喊〉》中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
”鲁迅在创作中特别注重用新的审美形式积极建构“遵命文学”的意识形态。
2.鲁迅提出“发扬真美,以娱人情”,但又强调文学自律的限定性。
鲁迅“敢于直面惨淡
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写下了《革命时代的文学》《文艺和革命》《文学的阶级性》《“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等篇什。
这些篇什虽是革命时代意识形态的产物,但鲁迅依然高蹈文学的审美价值。
鲁迅认为:“顾实则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
”“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视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
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
” 鲁迅本着“发扬真美,以娱人情”的理念努力冲决意识形态的
干瘪,从而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做到了完美融合。
三、为人生的启蒙主义:鲁迅审
美价值特征主题揭示鲁迅在1933年写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认为:“说
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改良这人生。
”鲁迅这种旗帜鲜明而且矢志不渝的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是鲁迅审美价值的主题特征。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
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的“呐喊”就是以“立人为本”来进行启蒙、改造“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鲁迅“为
人生”进行启蒙,在其终极意义上还是引领人诗意栖居的生存论建构――“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认为“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
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为人生、改造国民性的启蒙幸福生存论是鲁迅审美价值判断的一条红线,同时也
表征了鲁迅审美价值的主题特征。
四、苦闷的象征:鲁迅审美价值的风格特征
鲁迅多舛的童年、坎坷的经历铸就了他的审美价值的冷峻、犀利和深刻。
鲁迅笔下的阿Q深
度地展现了国民的劣根性;狂人炸出了中国人皮袍下的残忍;祥林嫂影像了传统妇女的灵魂;吕纬甫道出了知识分子的无奈……《呐喊》的犀利,《彷徨》的深刻,《野草》的冷峻……无
不显示出鲁迅审美价值的风格特征。
鲁迅青年时期最喜欢的俄国作家是安特莱夫,鲁迅
承认《药》的结尾部分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
鲁迅在介绍厨川白村时说:“这《苦闷的象征》也是殁后才印行的遗稿……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
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 恩格斯评价拉萨尔作品时说:“我是从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
”鲁迅的审美价值亦达到“最高的标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鲁迅以审美的标尺“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来衡定美学取向借此实现“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注意”的历史深度价值。
鲁迅审美价值的构成无疑
是丰富的,其特征也是十分鲜明的,特征是本质的特征,本质是特征的灵魂,我们研究鲁迅审美
价值特征是为了显示鲁迅这个特异的文化诗学存在,从而为当下皮相的审美提供一个深度的审美路向。
(责任编辑:张晴)本文为山东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审
美价值论研究,编号S07YF02 作者简介:殷学明,文学硕士,山东聊城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西比较诗学、价值研究。
参考文献:[1]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序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2. [2]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2. [3] 冯奇.鲁迅审美意识的二重性,鲁迅研究月刊,1989(8)[4] 鲁迅.鲁迅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5] 鲁迅.鲁迅全集[M].第1卷,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6]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M].鲁迅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8:4. [7] 恩格斯: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