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填空
1、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语》创立了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了发展,进而形成《孟子》的对话论辩文;《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中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2、《诗经》第一篇名曰《关雎》,其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之句;《天问》的作者是屈原。

,他最著名的抒情长诗《离骚》中有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3、"文章西汉两司马"其一是指写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司马迁,其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另一位则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

4、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指的是屈原的《离骚》。

5、屈原之后楚辞作家有宋玉、唐勒、景差,但只有宋玉有作品流传,其代表作品是《九辩》。

6、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现在留传下来的是《毛诗》,这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

7、第一个把楚辞汇编成集的是西汉学者刘向,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楚辞集子是《楚辞章句》,它也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注者为东汉的文学家王逸。

8、"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代的萧统编的《昭明文选》。

9、《乐府诗集》的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

10、《汉书》开创了纪传体的断代史,全书共包括十二帝纪、 70 列传、十志、八表。

11、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虚赋》与《上林赋》。

西汉后期最有成就的辞赋家是扬雄。

1、"女娲抟黄土作人"的神话出自《风俗通义》。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 篇。

3、我国远古的神话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关于开辟神的故事;关于自然神的故事;关于英雄神话的故事。

4、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把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

九流指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和小说;再加上纵横,合称十家。

5、《大雅》中有五篇记载周民族成长壮大的著名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6、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这四家诗的最早传播者分别是辕固生、申培、韩婴和毛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毛诗传笺》,这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

7、《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8、《左传》记述战争的著名篇章有《晋楚城濮之战之战》、《秦晋崤之战》、《齐晋鞌之战》和《齐鲁长勺之战》等。

它们是我国军事史上著名的战例资料。

9、《庄子》一书的作者是庄周。

《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分《庄子·内篇》七,《庄子·外篇》十五,《庄子·杂篇》十一,共三部分。

10、"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抒发他至死不忘郢都的名句,出自《九章》。

1、《诗经》中"颂"诗的"三颂"指的是《商》颂、《周》颂、《鲁》颂:
2、所谓"四家诗"指的是:齐、鲁、韩、毛。

3、墨子"三表"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4、《左传》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间的各国历史大事件,其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军事行动480多,朝聘会盟450多。

5、《国语》是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的一部著作。

6、先秦文献中,经西汉刘向校正编次并定名的有三部,它们是:《史记》、《战国策》
7、汉代人分先秦诸子为十家,它们是:儒、道、法、墨、名、农、杂、小说、阴阳、纵横
8、郭沫若概括孟、庄、荀、韩四人的文章为: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
9、宋玉的代表作品是:《九辩》
10、春秋时期我国散文获得了重大发展,其标志是出现了两大部散文作品《论语》和《左传》。

1、我国并无记载神话的专书,保存远古神话篇段较多的古籍是《山海经》、《楚辞》、《淮南子》、《三五历纪》、《风俗通义》等,其中尤以《山海经》保存得最多。

2、《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来编排的,一般认为这是根据音乐来分类的。

它的首篇是《关雎》,末篇是《殷武》。

3、郑玄认为《毛诗序》是毛亨和毛苌所作,范晔认为是毛苌所作。

4、《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并把它们和风、雅、颂合称"诗六义"。

5、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铜器铭文,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而《周易》中的卦爻辞则标志着我国散文在萌芽阶段的重要发展。

6、《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刻画谋士冯谖形象的《齐人有冯谖者》是它久为传诵的名篇之一。

7、第一个把"楚辞"汇编成集的是西汉学者刘向。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楚辞集子是《楚辞章句》,它也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注者是东汉文学家王逸。

8、先秦文学中有两篇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一篇是诸子散文中的《逍遥游》,一篇是楚辞中的《离骚》。

9、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

"
10、《天问》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奇文。

作者在篇中所提的170多个关于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问题中,保存了不少的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

1、所谓"诗六义"指的是:赋、比、兴、风、雅、颂
2、所谓"五经四书","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3、"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谷梁传》《公羊传》
4、庄子"三言"指的是:卮言、重言、寓言
5、墨家十大主张是: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6、战国散文四大家指的是:韩非子、孟子、庄子、荀子
7、先秦两位浪漫主义文学大师指的是:屈原
8、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辞作家有:宋玉、景差、唐勒
9、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吕氏春秋》二十余万言,一百三十篇包括三大部分,它们是:十二纪、八览、六论
1、《诗经》根据音乐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2、"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此语出自《汉书·艺文志》。

3、东汉王逸所著《楚辞章句》是《楚辞》现荐最古的法本。

4、先秦文学中有两篇最富浪漫情调的作品,一篇是诸子散文中的《逍遥游》;另一篇是"楚辞"中的《离骚》。

5、"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6、"汉赋四大家"是西汉的司马相如和扬雄;东汉的班固和张衡四位作家。

7、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8、《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9、《战国策》是汉代学者刘向汇集整理的。

10、"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名词解释
1.赋比兴:《诗经》中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2.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东方朔诸人的仿骚作品。

3.七体:“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

西汉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后来的《昭明文选》曾将《七依》《七辩》《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

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摹拟。

4.《九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现指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

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赞赏。

最后是《礼魂》篇。

5.《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6.《诗三百》:即《诗经》。

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是周代礼乐文化中产生的中国古代第一部
诗歌总集,共305篇,其中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诗经》按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类,当时皆可合乐歌唱,实为歌词,其文学本质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和中国文学许多特征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7.四家诗:汉代传授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

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

《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流传至今。

“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8.《尚书》:中国第一部散文总集,原称《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

记录殷周时期帝王或者执政大臣的誓词、讲话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尚书》文字古奥,语言技巧超过甲骨辞和铜器铭文,而且全部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9.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内容驳杂,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有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共六十三篇、六论共三十六篇,加上《序意》共一百六十篇。

此书兼采诸子百家之长,并用一定的主导思想把它们贯穿起来,反映了战国末期思想融合的趋势。

10.“九体”:在贾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吊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诸如严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

尤其是《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11.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手法。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12.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人物互见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事物互见法是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13. 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或矛盾之言)用朴实语言将道理说得易懂,永久流传;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用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所接受,托己于此,言以自重(或增益之言)。

14.风骚:《诗经》和《楚辞》代称,《国风》和《离骚》分别是《诗经》和《楚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成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流派的典范。

“风骚”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为深远。

后代用“风骚”来泛称文学。

15.京都赋: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但因其所写内容仅限于地方大邑,无深刻蕴涵,未造成
巨大影响,为赋的创作开辟新的道路。

而后傅毅的《洛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等,汇成京都赋这一创作潮流。

最具代表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自《论都赋》起,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题材。

简答题
1.神话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的故事情节是虚幻的,但它的思想观念是真实的。

神话的产生条件: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功能: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作为精神纽带,把个人融入氏族获得生存;使人们宣泄不安情绪。

2.上古神话的种类
种类:①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②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③洪水神话大禹治水④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⑤英雄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⑥发明创造神话黄帝发明车、乐、铜器,仓颉造字
2. 乐府的内涵
1)乐府,秦、汉时期指音乐机关,编制歌舞,供皇宫中的人娱乐;
2)六朝时把乐府这个机构合乐过的诗、不合乐的诗也称作乐府,乐府由机构变为带音乐性的诗体名

3)唐代唐人仿照乐府旧题写诗,称为“新乐府”;
4)宋元以后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3.乐府诗思想内容:
郊庙歌辞:文人创作,专供朝廷祭祀燕享的乐歌
鼓吹曲辞:武帝时期北方民族的新声,主要是军乐
相和歌辞:南方俗乐
杂歌谣辞:声调失传的歌辞夹杂文人抒情言志的作品
⑴反映汉代贫民生活的悲苦与反抗;《妇病行》
⑵反映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十五从军征》
⑶反映婚姻和恋爱生活;《孔雀东南飞》
⑷反映人们忧生嗟叹与长生企慕;
4.汉赋的分类及代表作品举例
三个阶段:
⑴汉初至武帝即位是形成阶段,骚体赋盛行,代表作家、作品为: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
⑵武帝到东汉中叶是兴盛阶段,散体大赋盛行,代表作家、作品有“汉赋四家”:司马相如《子虚
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枚乘《七发》是汉大赋形成的标志;
⑶东汉中叶到汉末是衰微阶段,抒情小赋兴起,张衡《归田赋》是其代表。

5.《诗经》的内容及代表作品
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

①祭祀颂诗和周族史诗:如《商颂·那》、《周颂·清庙之什》等。

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勾画出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和兴盛的光辉史迹。

②农事牧猎诗:周人春夏祈古、秋冬报赛时的歌唱。

《周颂·噫嘻》周王祷告诸神后亲耕督农,以求丰收;《豳风·七月》展现了农夫农妇们一年四季的各种活动和情景。

③典礼宴饮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宴飨诗,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请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

④怨刺诗和讽刺诗:歌诗在周代还是公卿列士参政议政、讽喻谏诤的特定方式。

主要在“二雅”和国风中,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⑤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周代战争背景下产生的诗歌。

秦风《无衣》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小雅·采薇》是思妇哀歌中的经典。

⑥婚恋诗: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数量多,内容丰富。

如《关雎》《蒹葭》。

6.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语录体散文,如《论语》《墨子》.
第二阶段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如《庄子》《孟子》.
第三阶段是专题议论文,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如《荀子》和《韩非子》.
7.史记成书原因和条件
司马迁的努力。

家庭影响与家学渊源。

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祖上世代都是史官。

转益多师。

跟随孔安国,董仲舒学习。

博览群书。

熟读各类书籍并进行思考,好学深思。

游历各方。

亲自游历各地,实际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
父亲遗托。

司马迁遵从父亲的遗愿,写出一本史书
惨遭宫刑。

《史记》也是司马迁经历宫刑之后的“发愤”之作。

8.《七发》内容和主题思想
西汉散体赋的先驱,成熟的标志。

《七发》假吴客谏楚太子的形式结构全篇。

确立了西汉散体赋的基本体制:
①虚拟人物、主客问答和卒章显志的结构。

文中以吴客和楚太子一问一答的形式铺开,先说音乐、
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涛意在说明享乐腐化是致病之因,最后才点名“要言妙道”,点名楚太子之病的根源在于思想,而思想的改变则要甚于生活方式的改变。

②“比物属事,离辞连累”的铺叙方法。

用连贯的语言将同类事务进行排列和归纳。

这样的描写贯
穿全文,展现了文章的连贯和整齐的结构
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诗经》的艺术特征
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比其音律”统一润色,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艺术上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①抒写现实人生:最突出的特点是写实《大雅》中《生民》描写始祖后稷降生,《豳风·七月》写
农夫们一年到头吃穿住行的活动和各种场景
②抒情言志:《周南·关雎》作为一首表思慕和追求心理活动的爱情歌曲,前三章是“求之不得”
而“辗转反侧”、夜不能眠的难耐,后二章却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两情相悦。

不乏想象之境。

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大雅·生民》中开篇写“厥出生民,时维姜嫄”“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这是赋;《硕鼠》《柏舟》通篇用比;《木瓜》《桃夭》用比兴手法表达特殊的情感。

④章法和句式特色:篇章整齐,回环往复。

以四言为主,排列有序。

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
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左传》的文学成就
1)高超的叙事艺术,尤其擅长描写战争。

①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并采用倒叙、预叙、第三人称视角灵活
倒叙:“晋公子重耳之亡”先交代重耳流亡,再追溯事件的发生
预叙:《秦晋崤之战》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
②描写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带道德化、神秘化特点。

城濮之战、崤之战、
③叙事详密完整、具有戏剧性,故事性强
2)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艺术
人物行动、对话、细节描写,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

“晋灵公不君”中,晋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赵盾多次谏诤。

3)精彩纷呈的辞令
简单精确,委曲有致,栩栩如生。

《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
1)全是抒情诗,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明月何皎皎》直叙游子月下“不能寐”,“揽衣起徘徊”的行动和愁思,平淡却衣韵悠然。

2)形式都用五言体,以精简的话语写人生各种情感。

《行行重行行》中“与君生别离”的悲情,《庭中有奇树》描写一波三折的相思,具体细腻,具有很深的韵味。

3)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情别绪和士子文人仕途的失意之感,充满感伤情调。

艺术特色:①长于抒情:不虚饰,不矫情,真实袒露文人士子的情怀。

有的借助于景物、时令更替的描写,造成凄凉萧瑟的气氛,以抒发哀怨、悲苦之情;有的运用比兴手法,索物寄兴,以抒发深沉意远之情;有的运用叠字,构成低昂迂缓的和声美,以抒发悲愤、缠绵的肺腑之情。

②情景交融: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③语言炉火纯青: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诗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简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

艺术手法方面:⑴融情入景,寓景于情。

⑵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

⑶锤炼语言,熔铸典故,把丰富的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讲议。

4.屈原地位和影响
1)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2)坚贞不屈的品格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发愤以抒情的创作精神。

《离骚》、《天问》《招魂》等千古流传的作品。

3)屈原创为楚辞一体,其形式、手法、构思在文学史上多有开辟之功。

①不同于诗经,在楚地文化基础上创作出灵活的诗句,辞采繁茂,形式多样
②屈原抒怀多用隐喻和象征,催生后世大量的美人诗、弃妇诗。

③浪漫不羁的奇幻想象开辟中国诗歌偏于写实偏于浪漫的“风骚”传统。

5. 结合具体内容赏析《离骚》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离骚》主题:回顾人生中春风得意和抱负非凡及不遇明主、遭谗被贬的沉痛经历,抒写了寻觅、期待、失望、孤独、彷徨的内心凄苦和对楚国恶劣政治环境的憎恶、愤慨,反复表达了对楚国忧虑、对故土眷恋、至死不渝坚持操守的决心和清高傲世不与俗人为伍的情怀。

(1)塑造了一位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①充满神性色彩:自称神灵后裔,特殊时日降临,高冠长佩,披花带草,乘龙御凤,升天入地,可
向古人陈辞,能使巫咸降神。

②与作者精神相通:执着追求真善美,百折不挠并不惜为其献身的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
死其犹未悔”
③与虚伪丑恶作斗争,坚决不妥协的前提下追求自身纯洁人格的形象。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
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④清高傲世,情感丰富却又孤独矛盾的痛苦形象。

(2)丰富、新奇的比喻运用
绳墨比规则,规矩喻法度。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美人香草意象。

“比”的运用使诗中政治抒情诗意盎然、富于魅力。

(3)浪漫不羁的奇幻想象
重新构思和安排神话传说中的固有形象,抒情主人公为众神操纵者,神仙为其配角。

借神话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抒发理想破灭的悲叹。

6. 《子虚赋》《上林赋》的体制特点及文学价值分析
1)体制特点:
①体制空前宏大、弘丽庄美
②基本方法:最大的时间、空间内,以类相从,分类叙述用“于是乎……”领起分类叙述描写;
用“其上”“其下”等展开方位、物类,具体描写
③状物写景,精雕细刻,遣词造句,不避繁复,以大为美,此种审美追求,均为文体大赋创作者模
仿。

2)文学价值:
①作为一种新文体的奠基之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②在客观上曲折反映出汉武帝时代,伴随国力上升所呈现出的蓬勃景象和恢弘气度,是“大汉气象”
形象展示。

③用文学方式,关注和集中描写自然、山川、物象,开拓了文学创作新领域。

④状物写景,精细准确、绘声绘色,且用辞雅丽、富有韵律美;
⑤为后代叙述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因素。

《子虚赋》、《上林赋》在许多方面都超越前人,成为千古绝调,是汉赋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楷模。

7、汉赋的艺术成就
1)规模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千言以上
2)手法内容上:极度铺张扬厉,运用夸张手法和富丽的辞藻赞扬国土广阔、水陆物产的丰盛,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的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