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分析教案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说课稿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说课稿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所把握。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主要围绕早期国家与社会,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这三个部分进行介绍。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繁荣,感受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和多姿多彩的学术思想,为之后学习中国古代史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过渡语: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对历史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
但他们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缺乏,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脉络模糊不清。
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了解教材和学生之后,更需要对自己的课程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知道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形成,理解铁犁牛耕的出现对生产力的促进;知道孔子和老子的观点,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进一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重点明确,难点突出。
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分封制的影响、孔子的思想。
【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是说课最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
新课标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1.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早期国家与社会”是该册的开篇,涵盖了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等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1.2.1节“早期国家与社会”,主要介绍古代埃及文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在素质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知识和新概念充满好奇。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质疑和批判。
在行为习惯方面,八年级的学生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较高,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待提高,容易拖延和偷懒。对于课程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对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和监督。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管理: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课堂秩序和活动效果。
2.教学方法:在讲解知识点时,需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3.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需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古代埃及文明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段《三字经》。
那么,夏商周究竟是怎样一段历史,这些人物都有着哪些历史故事呢?设问:这段《三字经》中出现的朝代更替和人物分别有哪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于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需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1.知道夏朝的建立和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2.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过渡)带着这2个目标,我们首先进入篇章一的学习“整体感知、兴亡线索”。
一、整体感知兴亡线索【自能检测】根据自能预习,进入我们精彩的“一战到底”,掌声请出我们的主持人——魏婕同学。
学生主持与抢答。
谢谢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演出,他们的表演印证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通过刚才的pk,相信大家对夏、商、西周的兴亡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展示表格)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了解一个朝代,我们必须要掌握这三大要素: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请大家对照表格,把这些关键信息在书上找到,并做好标记。
(过渡)对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有了整体感知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君王们的那些事。
二、明君暴君道尽兴亡事(一)夏朝的兴衰【看图说史】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两张图片中有一个共同的人物——大禹,请大家仔细对比这两张图片,思考:大禹的形象有何变化?左:戴斗笠,穿粗布衣服,跟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右:禹戴上了冠冕,一身君王的装扮。
大禹的形象之所以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他身份的转变:由一个部落首领转变为一国的君王。
大禹因治水有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那么,禹建立的夏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所谓温故而知新,大家回顾一下,禹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如何获得的?(舜禅让给他)那么,现在禹成了一国之君,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呢?还是通过禅让的方式吗?(学生讲述: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于是就有了三字经当中的“夏传子,家天下”。
2024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4新人教版
简短介绍春秋时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春秋时期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人物。
过程:
讲解春秋时期的定义,包括其主要事件和人物。
详细介绍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春秋时期案例分析(15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春秋时期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春秋时期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b. 对于研究报告作业,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深入研究事件或人物,是否能够合理地运用史料,并给出有见地的分析。
c. 对于社会变革影响分析作业,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是否合理、深入。
d. 对于测试题设计作业,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把握春秋时期的重要知识点,题目设计是否具有测试意义。
教学反思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较为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们更倾向于通过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春秋时期的背景、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联感到困惑。特别是对于春秋五霸的功绩和重要战役的细节,学生们可能难以记忆和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对社会变革的影响难以深入理解。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案)-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相关史事内容;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难点: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在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吃了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之后又有哪些朝代?夏商周三朝是怎么样更替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早期国家,看看夏商周三朝是如何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怎样的制度?”(二)、讲授新课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将战,作《甘誓》……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都城在阳城,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
2.“家天下”“……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措施:禹征服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
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
2.知道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国人暴动等史实。
3.理解分封制的含义和作用。
4.掌握夏桀、商纣王、周厉王的暴政,分析国家衰亡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西周的分封制;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嫦娥奔月图片,设问:上面三幅图描绘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你知道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之后又紧接着哪两个朝代,他们是如何更替的?下面我们就通过本课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教学:1、演示课件:展示本课子目,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2、自主探究: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学习思考一:•夏朝的建立者是谁?建立于哪一年?有什么意义?•学习思考二:继承方式是什么?夏朝的国家机构是什么?•学习思考三:•夏桀的暴行有哪些?夏朝的灭亡说明了什么道理?•学习思考四:商朝建立者、建立的时间是?定都哪里?后迁都至?学习思考五: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结果分别是什么?•学习思考六:•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做了诸侯?分封的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学习思考七:•西周是什么时候灭亡的?西周衰亡的主要原因?平王东迁的时间?(三)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是谓小康。
——《礼记》(1)材料一讲的是哪一个时期?材料二讲的是哪一个时期?(2)这两个时期有什么不同?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小组讨论)3、夏桀奢侈残暴,夏亡;商纣荒淫残暴,商灭;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人暴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备课资料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相关在某某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夏朝的多种夯土建筑基址,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大型宫殿基址。
这座基址用黄土夯筑而成,东西长108米,南北宽约100米。
基址中部偏北有一块略高的长方形台面,东西长36米,南北宽25米,这里原是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坐北朝南的大型殿堂。
殿堂正南70米处是宫殿大门,庭院周围还建有廊房。
这座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2)影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
相关“世袭制”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一般由两点组成,一是父死子继,二是兄终弟及。
就是说父亲死了之后,他的位置一般由儿子来继承。
如果在位的国王没有后代,就由他的同胞弟弟来接位。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某某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做法。
被推选人必须具备德和才两个方面的条件,比如舜、禹。
“公天下”指的是原始社会,因为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没有贫富分化,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被后来的儒家视为“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家天下”指的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由原来的天下为公变成了天下为私,垄断权力出现,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儒家把此种情况叫作“小康”,是与“天下为公”的“某某”相对应的。
启继禹位,使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天下为私的阶级社会,由“某某”进入“小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出现。
所以说,启继禹位意味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思维拓展为什么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哲学上说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王位世袭制属于上层建筑,它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的意识水平还很低,禅让制这一政治X畴的制度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二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总复习教案新增内容)
主题二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 会变革
(近3年连续考查,其中2022年和2023年均涉及2道)
历史
一、主题解读
本主题在大的时间段上,是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经商朝、 西周,至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这一时期的历史是我国早期国家建立和 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早期融合与壮大的历史。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 了“华夏”民族,早期的中国古代文明也是在这一时期勃兴和传播的,我 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文化也奠基于这一时期。
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 2022版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 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 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续表 夏商周时期 2011版课标(课程内容)
——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 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核心素养培养建议 1.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摘自《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初中历史》P39—40
主题规划与指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案
暑假预习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详解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课程标准】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自主学习】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约公元前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_____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的产生。
禹在位时,在修建城池。
禹的儿子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___________代替禅让制。
2.夏朝建立了,制定设置,此外还制订了历法,称为。
3.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分化和界限。
4.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在位时期,实行暴政,引起民众的。
二、商汤灭夏1.夏朝后期,商部落逐渐强大,商的首领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2.约公元前________年,汤建立________,都城建在__________。
3.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4.商朝后期,政治混乱,王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对人民实行暴政。
三、武王伐纣1.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发展迅速。
公元前年,________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定都,史称。
四、西周的分封制1.为了稳定,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和________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权力,建立,以保证周王朝对________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_____________。
诸侯具有较大的,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诸侯、、。
3.西周后期的两位暴君是和。
公元年,西周王朝被族所灭。
后来,周平王东迁,史称。
【合作学习与探究】探究一: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七年级历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新人教版
6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关于___和___的记载;我们今天使用的农历又叫___,据说源于___朝。
7___时期,我国人们总结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
8名医扁鹊总结出___、___、___、___四种诊断方法。
9屈原生活在___时期的___国 ,代表作___,他被评为___。
七年级历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新人教版
主备人: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一课时
时间
分管领导
验收结 果
第周第1课时总第18 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2、掌握屈原的有关内容。3、了解百家争鸣。
重点、商鞅变法;百家争鸣
难点、理解这一时期思想变化是政治变化的反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C、他没有问小明得了什么病D 、他对小明不够客气
3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所描写的人物是()A.李冰B.孔子C.屈原D.司马迁
4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A.甲骨文B.小篆C. 隶书D.大篆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2妈妈领着小明去看中医,某位自称是“神医”的人,给小明看一看气色,问了问病情,听了听小明的声音,就给小明开了药方。小明对妈妈说:“这个神医是冒牌的”。小明的判断依据是
A、他没给小明切脉B、他没有给小 明量血压
二、合作温故:
1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分别有那些成就?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动荡的春秋时期 PPT
所谓“尊王”,就是拥护 周王室;“攘夷”指当时 我国北方的狄(dí)人和戎 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 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 ,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 的拥戴。
地理条件:靠海,盛产鱼盐 管仲改革:(1)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改革军制 (3)“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国富兵强
称霸方式:召集诸侯会盟
齐
混乱状态
3、阅读P31教材及P32相关史事,做P31问题思考: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利:①出现了民族交融;②出现了统一趋势。
弊: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课堂小结
诸 侯 经崛 济起 政, 治进 而 争 霸
春秋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 、楚庄王、秦穆 公。
新课导入
周幽王导致了西周的灭亡。之 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 ,史称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 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 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 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 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春秋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战争的 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以及农业、手 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 力水平。 3.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 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新课讲授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 具来耕种土地。此外,至迟在春 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 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 要标志。(P29相关史实)
《管子》记载:春秋 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 耕种土地。
春秋时期铁农具复原图
春秋时期的铁农具
《山海经》上记载 的铁矿山,达三十 多处。
初中历史国家的产生教案
初中历史国家的产生教案教学内容:国家的产生教学目标:1. 理解国家的定义和特征。
2. 了解国家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3. 掌握世界各国国家产生的典型案例。
教学重点:国家的概念及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国家产生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你知道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吗?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提出问题:国家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二、讲解国家的概念和特征(10分钟)1. 国家的定义:国家是一个有固定领土、人民和政府的统一的政治实体。
2. 国家的特征:领土、人民、主权和政权四个方面。
三、介绍国家的产生背景和过程(15分钟)1. 历史背景: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2. 国家的产生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国家逐渐形成和完善。
四、世界各国国家产生案例介绍(20分钟)1. 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
2. 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家典范。
3. 法国: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4. 美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国家的诞生。
五、小结(5分钟)1. 国家是一个具有固定领土、人民和政府的政治实体。
2.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3. 通过了解世界各国典型案例,加深对国家产生过程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国家,研究该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并撰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国家的定义和特征,了解国家的产生背景和过程,熟悉世界各国国家产生的典型案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预设和课后反思
在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中落实“论从史出原则”的教学预设和课后反思在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新大纲着重指出,要坚持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
下面我就来说一下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课中落实“论从史出原则”的教学预设和课后反思。
教学预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归纳三朝灭亡原因,概括相似之处,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培养学生用“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学习用表格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更替,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知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努力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但不注重阅读教材知识,提取与归纳信息的能力稍差一些。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来锻炼学生提取与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达成目标预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总结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能力。
即逐步落实教学大纲“论从史出”的历史教学原则。
四、具体教学过程预设:(一)、复习导入1、共同回顾上一节课内容,加深学生对上一节课的记忆。
由禅让制引起学生的思考,导入本课内容(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结合学生的预习,引导学生归纳夏朝的都城、建立者、时间、统治区域、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及灭亡原因等知识点。
特别是利用书中夏朝统治区域地图让学生了解到夏朝的统治区域在现在的哪些地区。
2、有哪些遗址可以证明夏王朝真实存在过?(教师出示PPT,二里头遗址、宫殿复原图)知识点二:商汤灭夏1、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本节知识点:商汤灭夏时间、盘庚迁殷及商纣暴行等。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甲骨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到过广安吗?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鼎——实事求是鼎吗?你知道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
它高米,长米,重达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点又是什么?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新课学习】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1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2 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精美,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应用广泛。
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
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百家学生学历案
第8课百家争鸣设计者:黄雁【主题与课时】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1课时【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能准确说出老子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以及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提升概括基本历史史实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探讨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提升史料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通过探讨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传承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增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评价任务】1.自主学习,独立阅读教材和史料,完成活动一与作业中的1、2题。
(检测目标1)2.分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教材和史料,完成活动二与作业中的3题。
(检测目标1、2)3.通过解读史料,师生集体探讨,完成活动三与作业中的4、5题。
(检测目标2、3)【资源与建议】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春秋时代出现了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
战国时代涌现出更多的思想流派,他们著书立说,相互争辩,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2.本课可以按以下的逻辑顺序进行: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三者之间存在着历史发展内在的递进逻辑关系,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是不同学派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发端;百家争鸣则是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空前繁荣时期。
3.本课的重点是孔子和儒家学说,难点是理解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你可以借助教材、书上图片和老师提供的史料、视频,通过知识重构、探究分析,对比、归纳,形成完整认知,从而突破重、难点。
【学习过程】第一篇品诸子救世之策活动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38-41页,结合诸子档案勾画并填写相关知识点(指向目标1)第二篇 探乱世争鸣之源活动二 合作学习,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40页,探究百家争鸣产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指向目标2)材料一: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分析教案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早期国家形成的原因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2. 掌握初中历史人教版相关知识点。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教学过程:
I. 导入(1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副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并猜测主题。
2.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II. 概念解释(20分钟)
1. 教师给出“早期国家”的定义,并与学生一同讨论。
2. 学生针对“社会变革”的概念,进行自由交流。
3. 教师总结并明确概念。
III. 早期国家的产生(30分钟)
1. 教师介绍早期国家产生的原因,如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农业发
展等因素。
2.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原因并进行讨论。
3.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早期国家的共同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IV. 社会变革的影响(4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早期国家诞生对社会的影响。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列举出社会变革带来的变化。
3. 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V. 拓展延伸(20分钟)
1. 学生进行类比思考,探究早期国家形成与现代国家的关系。
2.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对已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3.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报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导入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
与到课堂讨论中。
概念解释和教材阅读环节,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学生能够对早期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
个人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
综合素养。
拓展延伸环节也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
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