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秦汉文学的嬗变情况。
秦汉散文选读——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
秦汉散文选读——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不仅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文学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本次课程将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通过选读秦汉散文,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文学创作风格。
一、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在开始选读秦汉散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汉朝则是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行了更加宽松的政治制度,推动了科技、文化的繁荣。
二、秦汉散文的特点秦汉散文是秦汉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它以散文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广泛流传于当时的社会。
与古代的辞章文不同,秦汉散文更加贴近生活,注重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
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简洁明快:秦汉散文注重文字的简练,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同时,尽可能用最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
2. 真实感受:秦汉散文强调真实感受,作者常常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3. 人文关怀:秦汉散文关注人的生活和命运,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的思考和关怀。
三、秦汉散文选读1. 《陶渊明集》陶渊明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散文作品以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我们选读其中的《归园田居》一文,通过陶渊明的亲身经历,感受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编撰的一部重要兵书,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散文作品。
我们选读其中的《劝学篇》,了解当时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法,感受到古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3. 《史记》《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其中也有一些散文作品。
我们选读其中的《报任安书》,通过作者对自己遭遇的反思和总结,了解到古人对于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四、秦汉散文的影响秦汉散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文学的嬗变过程
秦汉文学的嬗变过程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转折点,它的文学成就和风格呈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和嬗变过程。
第一阶段:秦朝文学
在秦朝时期,尚泰、贾谊、李斯等人的文学成就较为突出。
他们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功利性,主要服务于秦始皇帝的政治宣传和统治需要。
这些文学作品主要表现为经义、仪礼、法家等方面的文章,主张的是以法制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
第二阶段:汉朝初期文学
汉朝初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为新赋、乐府、祭文、辞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古文运动兴起,史书、经典、传记等文学形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第三阶段:汉朝中期文学
汉朝中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为辞赋、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兴盛。
此时的辞赋以《离骚》、《天问》、《九辩》等为代表,其中的王维和李商隐等人成为了代表性的文学家。
同时,汉代的诗歌也水平很高,其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长恨歌》等文学名篇至今流传。
第四阶段:汉朝后期文学
汉朝后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为故事、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兴盛。
《后汉书》、《世说新语》等著作为代表的故事、小说体现了更加丰富的文学主题和情感表达,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此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班固的《汉书》等著作也成为了经典。
综合来看,从秦汉文学的嬗变过程来看,这个时期的文学在形式、主题、风格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多彩的文学面貌,不仅为后世文学贡献出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秦汉文学试题参考答案
秦汉文学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1.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____吕氏春秋________》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__李斯_________),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3.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__________李斯__)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4.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____文帝与景帝________)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5.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___五经_________)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6.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学问,例如武帝时的朱买臣、淮南王刘安都擅长此学,宣帝亦修武帝故事,深推重之。
7.汉宣帝时,宫中曾经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的方法,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王褒赋)的风气。
8.诵读(辞赋)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9.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扬雄)等。
10.自武帝起,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的是创作辞赋,由此形成了向天子(进献辞赋)的制度。
11.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
12.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武帝)还有诗赋传世。
13.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辞赋)创作的群体。
14.东汉后期,长期把持政权身居显位的(外戚),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
15.“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出自(《出师表》)。
古代文学史1 笔记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应用: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而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平实沉稳、引经据典;再变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
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秦汉散文和李斯理解:1.《吕氏春秋》简况。
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
(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吕氏春秋》的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2.《吕氏春秋》的文学特征。
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
说理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行文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例如:《察今》,讲“因时变法”的思想,先后使用“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故事,分别侧重于“时”、“地”、“人”不同的方面,全面表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变法主张。
)3.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
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相。
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
4.秦刻石文的特点。
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文采不足。
应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轻,使重物与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事理昭彰。
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1.贾谊生平。
善属文,颇通百家之书。
秦汉文学
1、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西汉建立之初,鼓励士人追思秦亡的教训,为新生王朝的政权建设出谋划策,由此促成了汉初政论散文的兴盛,汉初创作的主要成就在辞赋,(贾谊的辞赋作品,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体格句式与楚辞相似;枚乘的作品,不是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真情实感,而是代之以某种实用的目的,在表现形式上铺排描摹,夸饰渲染,遣词造句繁难华丽,以主客问答来结构全篇---标志着新文体汉赋的正式诞生);西汉中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辞赋、历史散文和乐府诗歌上;西汉后期,儒学大盛,对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汉时期,谶纬与政治结合,使东汉的政治文化弥漫着图谶之风,这种浮妄的政治文化,反激出士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作文著述,力排虚妄;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社会贫困混乱,这一时期的政治散文,主要是社会政治批判的文章,切实深刻、情感激愤,赋由大赋转向抒情小赋。
2、谏逐客书的创作特点:(李斯入秦十年,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敷陈谐偶,颇具纵横家法,铺排秦王喜好外国珍宝、玩好、美色和音乐的事实,又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轻,使重物与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事理昭彰。
3、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
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文章紧凑严密,说理透辟,不容置辩,不事含蓄,同时将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融贯其中,体现着气盛而情浓的特点;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是其的另一个特点: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
4、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论贵粟疏。
切实中肯,质实朴厚,善于分析,往往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的对策;也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排比铺叙,纵横驰骋。
5、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王朝初建,吸取秦亡的教训,一方面,革除秦朝的严刑峻法、繁重赋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另一方面,取消言禁书禁,鼓励士人反思秦亡教训,为新朝的政权建设出谋划策)这个时期主要与政论散文为主,或反思秦鉴,或针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质实畅达,贾谊和晁错最具代表性,切近现实,长于分析和对策,情感浓郁,纵横驰骋,成为大汉鸿文的标志。
从文学视角看秦代文学到汉赋的发展与流变
从 文 学 视 角 看 秦 代 文 学 到 汉 赋 的 发 展 与 流 变
李 婷婷
( 安徽 师 范 大学 历 史与 社会 学 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3 )
[ 摘 要 】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早 期封建社 会 , 其 政治 、 经 济 都 较 之 前 的 奴 隶 社 会 发 生 了 巨大 的
迹 。至 于南方 文学 的发 展虽 然没有 受 到太大 的 影响 , 但在 当时 那种 特 殊 的社 会 环 境下 也 是 不 敢 直陈其 事 。这 样 一 种 时代 环 境 的 影 响 , 可以
天下 散 乱 , 莫之能一, 是 以诸 侯 并 作 , 语 皆 道 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1 0— 2 7 【 作者 简 介 ] 李婷婷( 1 9 9 1一) , 女, 安 徽 滁 州人 , 硕 士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明清 史研 究 。
J OURNA L O F HARB I N UNI VE RS I T Y
V0 1 . 3 6 No. 1 0
2 0 1 5年 1 0月
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
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史传文学,它以史记、春秋、儒林外史为主导,是中国古代由“史”学而演变成史传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历史文学的基石。
先秦两汉时期,是史传文学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历史文学变革的一大支柱期。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学著作,其中唐宋、明清书籍更是在史传文学中备受瞩目,受到众多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捧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文学家的广泛关注。
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内容和构成有很大变化。
从传统先秦史学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其文学构成以史记、春秋、儒林外史为主要组成部分,但具体形式和结构却有多种集中,有记叙式、说故式、拟议式等,具有较强的作者性和传统文学性,特点为实证性和科普性强。
此外,这一时期还涌现出大量的专著,如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这些作品大多着眼于君臣关系及政治斗争,通过比较、综合各派势力,突出认为一正与此争,力图做到深入浅出、剖析全面,实现对整个历史进程的系统化把握,这样的文学作品被誉为“史家之本”,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语言和文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先秦文学选材大多出于现实生活,文学语言比较简单,一般是采用俗语、补充音节辅以辩韵和对仗等手法,但随着先秦时期文学的发展,其文学语言也发生了变化,文字上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其重要标志就是秦汉时期出现的隶书,它不仅是史传文学的重要语言特点,同时也是统一文字的重要象征之一。
自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涌现以来,历经几千年的风霜,以及写作者们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实践,史传文学已经发展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部门之一。
在此期间,史传文学不仅改变了文学语言,改变了文字,而且还延伸出各种关联领域,如绘画、音乐、预言等,发展出中国古代历史文学文化的非凡贡献。
具体而言,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发展,其实也是由中华文化和历史文学特征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它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变化,更重要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它也为中国社会和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保存及发展中国文化文学的宝贵财富。
秦汉文学总结
秦汉文学总结自秦朝的统一中国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中国的文学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又以诗歌最为繁茂和多样化。
秦汉时期的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为后世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文学的发展。
一、秦汉文学风貌在秦汉时期,文学的创作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体验。
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温情的个人感受和纷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交织,使得文学更加生动和尖锐。
这种关注社会和人的内心的倾向,在文学史上被称为“秦汉之际特有的‘为心证事’的创作倾向”。
同时,秦汉时期的文学作品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和艺术创造力。
诗歌和散文作为文学的两个主要形式,在表现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在诗歌方面,不仅有以赋为主的骚体诗出现,而且还有以辞章为主的古体乐府诗盛行。
在散文方面,除了以史书为主的纪传体散文,还有一些以游记、随笔为主的小品散文,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艺术的魅力。
二、秦汉诗歌秦汉诗歌的发展呈现了多种面貌。
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以骚体诗和古体乐府诗为主要形式。
骚体诗运用丰美的意象、深远的意境来表达诗人对社会矛盾和人生苦难的思考和反思。
而古体乐府则更多以叙事和抒情为主,通过描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传递作者对情感的表达。
其中,在骚体诗中最为著名的是《陈情表》和《大风歌》。
《陈情表》是汉代名将陈琳上书给刘备的公开状,通过对自己的失意和丧权辱国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愤怒。
《大风歌》则是一首赞美自然力量的诗歌,以巧妙的比喻和鲜艳的描写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在古体乐府诗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木兰诗》和《长歌行》。
《木兰诗》是一首关于军旅生活和女性英勇形象的诗歌,通过描绘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忠孝和女性力量的讴歌。
《长歌行》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诗歌,通过对长城建设和边疆军民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历史和国家的敬仰之情。
三、秦汉散文秦汉时期的散文主要以史书和小品散文为主。
第二编 秦汉文学
政论散文有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总体来说,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作家也在刻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语言风格。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史记》的文学成就
汉赋(大赋)的美学特征:
繁富靡丽是汉大赋美学风貌的主要特征。
东汉抒情小赋
1、纪行赋东汉的纪行赋主要有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2、述志赋: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过渡。《归田赋》构想出一个充满自然情趣的田园景象,表达作者对仕途污垢的厌恶。该赋篇幅短小,语言清新自然,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也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
第二编 秦汉文学
一、秦汉文学的历史跨度: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 西汉文学→东汉文学(文学史通常把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归入魏晋文学范围内)
二、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
1、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时期文学的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学的上古时期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传承期,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
2、“秦世不文”是秦代文学的主要特征。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逻辑性强,富有文彩。秦始皇东巡的刻石文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1、规模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言以上;2、手法内容上,极度地铺张扬厉,用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词藻,侧重铺叙描写京都、宫苑、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的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3、主旨上,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的功德;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过失、生活上的奢侈进行讽刺和劝谏,客观上却形成了“劝百讽一”的效果。4、行文结构上大多采用主客问答方式。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开头是序,通常是赋中人物的简单对话,交代出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部分是正文,主客双方彼此夸耀和辩难;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告终,揭示出讽谏意。5用韵和语言上,韵散相间,开头的序一般用散文体;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语言句式上,以四、六言为主,杂以三、五言。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一、秦汉散文的发展脉胳和演变轨迹。
答: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
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政论文,文风: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二、《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刘向散文的代表作,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
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最具文学价值。
如“嗟来之食”,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主要继承《左传》的写人笔法,但已成为独立的故事。
这类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尤其是志人小说)有不小影响。
三、王充散文的特点。
答:王充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衡》85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也包含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
王充崇实尚用,倡导通俗,反对“华而不实”、“实而不华”。
主张独创,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自纪篇》)这是王充为文的追求,他为了把其“疾虚妄”的思想说明说透,必须“喻深以浅”,“喻难以易”,所以他的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
四、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答:文风较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
仲长统的代表作是《昌言》34篇,今仅存十分之一。
《昌言》和东汉末年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跃,而总的倾向是崇实尚用,充满变革思想。
仲长统坚决反对宦官、外戚干政,反对社会不公。
《昌言》的文风较为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
因为仲长统也受老庄思想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潇洒美丽。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一.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
答:1、司马迁,字子长。
司马氏曾长期担任史官。
至西汉,他的父亲司马谈重为太史。
司马谈学术思想的博通兼容而倾向道家,其撰著史书的夙愿,对司马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概述秦汉文学的嬗变情况。
概述秦汉文学的嬗变情况。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与演进。
在秦汉时期,文学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的嬗变情况:
1.由“吏隐”到“文人”:在秦朝时,因焚书坑儒等政策的影响,
儒家文化受到严重打击,士人多选择隐居或担任官职。
而
到了汉朝,随着汉高祖刘邦的推崇和恢复儒学,儒家文化
重新兴起,士人开始从政并且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形成了以文人为主导的文学群体。
2.文风渐变:秦朝的文学以独具特色的“木铎文”为代表,追
求简洁直接、语言粗犷的风格,反映了当时实用主义的思
潮。
而到了汉朝,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文学开始崇尚典
雅、见微知著,注重修辞技巧和艺术表达,文风逐渐变得
华丽起来。
3.文学题材扩展:秦汉时期,作家们的文学题材开始扩展,
不再局限于史记和传记,涉及到了诗、赋、辞章、乐府诗、小说等领域。
人生哲理、社会现象、历史传说、神话传说
等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
思想的自由发展。
4.兴起乐府和曲子:秦汉时期,乐府诗和曲子开始流行。
乐
府诗是以音乐伴奏演唱的民歌形式,多为诗歌和乐曲的结
合,表达民间的喜怒哀乐和社会民生。
曲子则是反映社会
风俗、爱情故事的音乐作品,形式上比诗歌更加流畅和动
听。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文学经历了由隐逸的吏隐文学到士人为主导的文人文学的嬗变。
文学风格从朴实直接转变为华丽修辞,题材扩展和多样化,乐府和曲子兴起,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散文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散文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散文经历了从初期形成到逐渐完善的过程。
在秦汉时期的初期,散文以记载历史、纪实事实为主要特点。
当时的散文多数以记叙和描写为主,主题内容以描述政治事件、战争经验、行政条例和人物传记等为主。
这种形式的散文有着鲜明的实用性,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政治事件。
其中以《史记》和《汉书》等为代表的史书成为当时散文的重要体裁。
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逐渐开放,秦汉时期的散文开始注重个人感悟和思想表达。
从内容上来讲,这个阶段的散文主题更多涉及人生哲理、情感和态度等方面。
比如《庄子》中的语言诙谐,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哲学思想;《论衡》则探讨了很多深刻的问题,如宇宙起源、人性善恶等。
这种个人感悟的散文形式对后世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汉时期的散文并不完美,它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文风较为单一,缺乏丰富的表现形式。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较为紧张,对于文字表达的约束也较为严格,限制了文风的发展。
此外,这个时期的散文在表达空间和文字形式上也存在一些限制,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和拘束。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从初期的纪实记载逐渐转变为以个人感悟和思想表达为重点的形式。
这
个时期的散文虽然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但它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秦汉时期散文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散文发展历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不仅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国的历史,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秦汉时期散文的发展历程也非常丰富多样,为后世散文开辟了宝贵的道路。
在秦朝,由于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政治,文人读书人的思想言论受到严重限制,文学创作的自由也遭到压抑。
这导致了散文的发展较为滞后。
不过,秦朝统一文字为大篆,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散文的书写形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而汉朝的建立,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汉代初期,几位杰出的文学家的出现,为散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向是最早在文字学上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学者之一,撰写了《说文解字》,成为书法和散文研究的经典之作。
他的思想和创作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班固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汉书·艺文志》记录了当时各个领域的学问和文化成就,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此后的汉武帝时期,由于帝王追求神仙之术,兴起了神仙文化,其中就包括了神仙散文。
这与之前的散文作品形式有了明显的区别。
神仙散文主要有神话神怪、离奇古怪的小说和玄幻小说,这种风格一度成为当时散文的主流。
同时,汉武帝也重视教育,刺激了散文的繁荣发展。
大批的历史文献、制度典章和学术论著被撰写出来,这些作品大部分以散文形式呈现,同时也促进了散文水平的提高。
到了汉代中后期,随着社会发展进一步深入,散文形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此时,以班固的表叔班固、扬雄为代表的“新文学”运动开始兴起,他们追求以简明的语言写作,更加注重文字的优美和意境的表达。
这种散文的发展方向对后世影响很深远。
另外,还出现了一批以细腻写实、情感真挚为特点的爱情散文,如唐婉的《冯唐又作赋》等,使得散文更加多样化。
总结起来,秦汉时期散文的发展历程是从初步探索到广泛发展,从重视实用性到更加注重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散文给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照。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多元化。
(1)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3)汉代文学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4)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5)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6)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7)从浪漫到现实。
(8)民意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2、汉代文学式样的嬗变:(1)汉赋。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
(2)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新体赋主要用于正面的赞颂讽喻,而楚辞类作品重在咏物抒情,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在发展过程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
(3)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
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
(4)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
有《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3、汉代文学的分期:(1)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
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他们的辞赋和政论都有较高的成就。
(2)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
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
(3)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代表作家有:扬雄、班固等。
(4)从安帝到灵帝,是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张衡从他开始,抒情短赋陆续出现,五言古诗进入成熟阶段。
4、作家群的生成:(1)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与献辞纳赋的风气。
(2)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
(3)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乐府,洛阳东观。
(4)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5、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1)经师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秦汉时期文字变革之大观
秦汉时期文字变革之大观秦汉时期文字变革之大观..在中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秦汉时期是古今文字变革兴替和书法艺术兴盛的关键时期。
正如史学家柳诒徵所言:“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见《中国文化史》)。
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字变革,观其形,察其要,探其理,究其因,对学书者极有助益。
李斯《泰山》刻石(北宋安国拓本)“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推行“度同制”、“行同伦”、“车同轨”等一系列新政,统一文字的“书同文”也是其中一项。
据《说文解字·序》记载,自盘庚东迁,周朝衰落,“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所谓“文字异形”,即指这个时期“六国”文字与秦国不同,给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不便。
王国维有“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之说(见《史籀篇疏证序》)。
所谓“古文”,指殷商西周时期的古篆,典出《汉书·艺文志》的“孔子壁中书”,即汉武帝时鲁恭王拆孔子旧居,发现藏于墙壁中的六经之书,所用文字为“古文”。
《说文》中也论道,“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
因孔子等人六经之书行于齐鲁,爰及赵魏,故“六国”所用文字为殷周古文。
而秦人居于周之故土,承袭周制,故所用文字为西周后期宣王时编制的“籀文”,即大篆。
由此可见,秦始皇焚书,不仅因推崇法家,为统一思想而废黜儒家,也为统一文字而“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秦始皇为了“书同文”,命丞相李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按史籀大篆整理修改,形成小篆,作为统一用字标准。
而李、赵、胡所作三篇,正是用于启蒙教育的识字课本,史称“秦三苍”。
战国时期秦国“石鼓文”,为“籀文”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关于小篆的产生,史书和民间多有李斯所创之说,其实并不尽然。
文学的发展01秦代文学
秦代文学(文学的演变0401)一渠、一人、一文,一代文章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秦到汉末,中国古典文学逐渐觉醒,“文学家”们的创作不再只是历史、政治、学术等的附属品了。
秦代文学六国统一后,秦帝国在统一文字、法令、衣冠的同时,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下令进行严苛的思想控制:各国史书,除《秦纪》外一律烧毁;除官方博士所掌管的书籍,民间所收藏的《诗》、《书》及“百家语”一律交公焚毁;有敢于谈论《诗》、《书》的,处以重刑。
他还一举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造成“焚书坑儒”的历史惨剧,秦代的文学创作自然冷落,能传诸后世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再加上秦朝二世而亡,前后不过十四年,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吕氏春秋》与《谏逐客书》,还有一点碑刻铭文。
由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吕览》)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年),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被视为“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吕不韦以此书为傲,在相当于总序的《序意篇》中就这样说:“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千金。
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
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
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四方,也留下了“一字千金”的佳话。
不过,严格说来,吕不韦是商人,是政治家,却非文人,《吕氏春秋》也非他的创作。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第一节秦代文学简述一、文化的专制政策与毁灭文化的举措愚民政策,焚书坑儒。
二、文学的冷落1、前秦:《吕氏春秋》2、后秦:“李斯一人而已”(鲁讯语)第二节汉代文学综述一、思想的统一与文化的整合意识形态的统一:“独尊儒术”。
文化的基本核心:“政治大一统”。
二、经学的繁荣与变化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书籍成为经典,加之政府设立经学博士,儒家典籍得到广泛而深入地整理和研究,经学繁荣。
繁荣的经学使汉代文学体现出笃实厚重的经学气息,突出的表现是大多在论文时喜欢“援引经义”。
经学在西汉走上了繁琐之途,往往一经说至百万余言,在东汉,经学又走向谶纬之路,问神化发展。
经学的走向影响了汉代文学的变化。
西汉大赋的铺张罗列,东汉文学的人神沟通,是繁锁和神化经学在文学中的反应,故刘勰言纬书“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三、文学的发展1、文学创作者的发展汉代开始出现作家群体,因汉代的文化政策和选拔政策以及上流社会的风尚,一些文人凭借个人的文才得以进身仕途,文学创作成为博取功名的手段,也成为社会推崇的高雅行为,汉初的众多诸候喜爱文学(主要是辞赋),并喜招纳文士,作家群体生成。
2、文学观念的发展汉代在先秦孔子的“经学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文学的价值,他们一方面以儒家的经学观点来评判文学作品,强调文章应该具有讽谏或润色鸿业的政治功能,同时一方面又用愉悦和美感的功能来肯定文学,如汉宣帝对辞赋的肯定。
汉人开始逐步用“文章”来指称在文学上具有美感的作品,并以此来区分文学和非文学,同时也将学者与文人区分开来。
东汉末年文人诗的出现,是汉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创作具体体现。
3、美学思想与风貌的发展。
汉代由于独尊儒术,从而开启了崇古与追求儒雅典重的美学思想:援引经书,追求雍容典雅,讲究严谨整饬。
西汉辞赋特别是大赋舍去了屈赋含蓄婉转,幽怨悲凉的阴柔之美,呈现出恢宏壮阔,苞括宇宙,总揽天下,贯通古今的巨丽之美。
这种巨丽之美是汉代文学的时代特征,也从文学方面体现了大汉精神。
秦汉散文发展脉络
秦汉散文发展脉络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散文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散文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具体来说,秦汉散文主要包括史记、汉书、晋书、南齐书等史学类散文和《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哲学类散文。
在史学类散文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史记》。
该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历史著作,作者司马迁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散文手法,如对比、比喻、描写等,使作品在历史记录的基础上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汉书》则是以汉代为主要内容的史书,其散文形式更加成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在哲学类散文中,《庄子》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道家思想为基础,通过散文的形式传递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外,《列子》也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哲学类散文,其内容主要涵盖了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宇宙哲学等方面,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少启示。
总的来说,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十分丰富多彩,其作品不仅在史学、哲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少的借鉴和启示。
- 1 -。
中国文学从先秦到唐代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规律
中国文学从先秦到唐代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规律课程题目学生姓名学号班级所属学院任课教师成绩中国文学从先秦到唐代的进展历程及内在规律先秦文学散文先秦散文的要紧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
历史散文的进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点。
第二时期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进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第三时期以《战国策》为代表。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要紧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诸子散文的进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诗歌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庞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阻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
楚辞与《诗经》不同的均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显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掀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
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采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经久的阻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秦汉文学散文汉初政论文作者注意总结秦王朝由弱转强、政权得而复失的体会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完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
这些政论文议论宏阔,讲理畅达,感情充沛,富于文采,对唐宋以后散文创作有明显的阻碍。
汉初的辞赋属于战国的余绪,但汉初辞赋作者缺乏那样的强烈感情,多为模拟之作,作品亦多亡佚。
辞赋创作在汉武帝时得到极大的进展,进入了汉赋创作最兴盛的时代。
除司马相如外,还有、枚皋等所谓“言语侍从之臣”,他们“天天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如倪宽、董仲舒等也“时时刻作”,从而造成了汉赋创作盛极一时的局面。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秦汉文学的嬗变情况。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与演进。
在秦汉时期,文学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的嬗变情况:
1.由“吏隐”到“文人”:在秦朝时,因焚书坑儒等政策的影响,
儒家文化受到严重打击,士人多选择隐居或担任官职。
而
到了汉朝,随着汉高祖刘邦的推崇和恢复儒学,儒家文化
重新兴起,士人开始从政并且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形成了以文人为主导的文学群体。
2.文风渐变:秦朝的文学以独具特色的“木铎文”为代表,追
求简洁直接、语言粗犷的风格,反映了当时实用主义的思
潮。
而到了汉朝,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文学开始崇尚典
雅、见微知著,注重修辞技巧和艺术表达,文风逐渐变得
华丽起来。
3.文学题材扩展:秦汉时期,作家们的文学题材开始扩展,
不再局限于史记和传记,涉及到了诗、赋、辞章、乐府诗、小说等领域。
人生哲理、社会现象、历史传说、神话传说
等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
思想的自由发展。
4.兴起乐府和曲子:秦汉时期,乐府诗和曲子开始流行。
乐
府诗是以音乐伴奏演唱的民歌形式,多为诗歌和乐曲的结
合,表达民间的喜怒哀乐和社会民生。
曲子则是反映社会
风俗、爱情故事的音乐作品,形式上比诗歌更加流畅和动
听。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文学经历了由隐逸的吏隐文学到士人为主导的文人文学的嬗变。
文学风格从朴实直接转变为华丽修辞,题材扩展和多样化,乐府和曲子兴起,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