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托物寄情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
模块:美术鉴赏
课题: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及艺术家个人经历造就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包括“植物人格化”(王冕的《墨梅图》、郑思肖《墨兰图》、徐渭的《墨葡萄图》)、“动物人格化”(任仁发的《二马图》、龚开的《骏骨图》,八大山人的《安晚贴》,徐悲鸿的《奔马》)“静物人格化”(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格斯顿的《画家的桌子》),以及人物直白表现(库淑兰的《剪花娘子》、胡一川的《到前线去》、李桦的《怒吼吧、中国》)。
由于本节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较多,教学中不容易做到全面、深刻,因此,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展开教学。
二、学情分析: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懂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三、教学意图:
由于中国的书画文化源远流长,本课教学切入点也将立足于书画艺术本身,努力做到内容简练、要点明确,使学生初步理解托物寄情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感受托物寄情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家表达自我的不同方式:植物、动物、静物人格化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
2、学会诗、书、画、意多元化鉴赏作品,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
1、隐喻手法的运用。
2、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的关系。
六、课时:1课时
七、教具准备:
教具:视频、多媒体课件、书画图片;
学具:作业纸、笔、水粉颜料。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了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会通过画面的内容来阐释自己的主观意识,那么这些能代表艺术家主观意识的画面内容来自哪里呢?通常他们使用哪些方法来表现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1、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墨竹。看视频的时候,
请思考,作者画竹子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
汇总总结: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坎坷,最后看透世态炎凉,弃官从民。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成就最为突出。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
展示作品王冕的《墨梅图》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3页作品《墨梅图》,作者是元代著名画家王冕,从小就喜欢画画,一生酷爱梅花,不畏权势低腰,重情趣,淡名利。
画中的题诗诠释了作者一生重情趣,淡名利,朴素淡雅如梅花的清高气节。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1、梅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梅花具有高洁、坚强,傲雪的象征意义。
2、作者用梅花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文中题诗有什么作用?
汇总:作者采用梅花正是借用了她的象征意义,来暗喻自己重情趣、淡名利。文中题诗辅助绘画起到说明作者用意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图片展示:四君子图除去刚才提到的梅花,还有兰、竹、菊都是艺术家笔下固定的、传统的绘画素材,号称四君子。
提问:为什么称它们四君子?
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梅:傲雪、兰:高洁、竹:虚心、劲节、菊:傲霜
(四)精讲点拨:
1、植物的人格化
作品展示:徐渭的《墨葡萄图》、郑思肖的《墨兰图》
分析作品,根据作者背景,结合画中文字,分小组讨论:
作品中的葡萄、兰花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先一起了解一下画家的经历。)总结:墨葡萄、墨兰与上面的四君子一样,同为植物被艺术家赋予了一定的人格化,所以徐渭用荒野中的葡萄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世嫉俗。郑思肖:用无根兰,表达自己对新政权的憎恨,不满,对故土的怀念。
2、动物的人格化
除了植物可以抒情,那么动物可以抒情吗?都有哪些呢?
讨论,回答。
图片展示:《安晚贴》以及作者简介画面题诗、落款;
《奔马》以及作者简介,作画年代。
请同学们请结合课本64页按照自己的文史知识对这两幅作品进行鉴赏,分小组讨论之余,总结两幅作品是如何托物寄情的。
讨论,问题汇总
总结:朱耷暗示自己如鱼处于一潭死水,复明之希望渺茫,今后只能独善其身,保持崇高的气节。表现出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奔马图》,作者徐悲鸿。画中奔马动感十足,充满冲击力,似乎要冲出画面,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3、静物的人格化。
图片展示《艺术家的卧室》、《画家的桌子》。
请同学上台讲解《艺术家的卧室》,以增进对托物寄情的理解
简单讲述:除去植物、动物的人格化,还有静物的人格化。作品中利用身边之物表达自己特殊的心情。
新授小结:通过以上作品的鉴赏我们知道,艺术家借助不同的植物、动物、静物抒发个人的情感,所以我们看一副作品不仅要看作品的内容,还要通过艺术家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去理解作品。这也是今天我们本节课的重点: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的关系。所以鉴赏美术作品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理解作品的弦外之音。
(五)课堂拓展
下面我们来集体讨论一下:
艺术家表现情感的方式既然有很多,除了上述国画、油画之外,那么还有哪些方式呢?
讨论,汇总:版画、雕塑、书法、摄影、剪纸等等。
这些作品他们运用了不同的形象隐晦的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还有一类作品直白的宣读了作者心声,例如:《到前线去》。
请从作者以及创作年代、情感表达途径、情感性质特点欣赏《到前线去》。共同完成表格。
(六)有效训练:
1、根据《奔马》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作品的作者是。
②、该作品表现了的内涵。
A.中国古代文人的豪放情怀
B.形式语言
C.民族意识
D.作者对个人前途的关注
③.该作品是一幅画。
A、工笔画
B、写意画
C、水彩画
D、版画
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在主题上,作者以昂首飞奔的骏马来表达对民族前途的关怀和希望。
B、作者完全运用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
C、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成立、人民从此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盼。
D、作者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