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生成 成就课堂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课堂生成成就课堂精彩
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数学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互动生成。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教师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要创设时空,预约生成;要准确预设,保证生成;要有意预设,促进生成。
标签:预设;生成;数学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与“生成”这两个看似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总觉得难以处理。笔者以为,课堂预设是必要的,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教师应把“一切预设都是为了生成”作为一个原则,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怎样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呢?下面就结合笔者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一、全面了解,认识生成
课前,教师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预设计,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为此,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前调研,如调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必须全面了解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里有数,临阵不乱。也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工夫,理智地生成认识,教师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在教学《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时,学完新课后,笔者预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对每个年级佩戴眼镜人数做统计表。用课件显示表格后,笔者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多的小朋友都戴上眼镜,你会想到什么?该怎么做?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们以后不能长时间上网了。”有的说:“看电视时间不能太长了,也不能离电视机太近。”有的说:“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由此可以看到,通过这样的预设,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有了自我保护意识,使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成为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也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
二、创设时空,预约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开放的。课堂上,学生的行为、思想发生相互作用,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生成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随时捕捉新的课堂信息,不时为生成创设时空。笔者在执教《比的意义》时,按照预设的方案讲到比的后项不能为“0”时,有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你错了,我们在看体育比赛时经常会出现2∶0这样的结果。”这时,学生都把目光投向了我。原本放在最后的问题让
他们打乱了。于是,笔者改变了预设的教案,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笔者也不停地巡视,倾听。一会儿,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们今天学的是比的意义,是指两个数相除,比赛中出现的2∶0不是两个数相除。”一会儿,又有一个学生说:“体育比赛中出现的2∶0是一种记分方法,表示的是双方各自的得分。”这时,教室里响起了师生热烈的掌声。
可见,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都是教师不可预料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要搁置、回避,而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为知识的生成创设时空。这样,不仅能拓宽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更能体现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准确预设,保证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在上课前就要预想课堂上的种种可能,这样在教学时才能相机行事。笔者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有的学生认为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笔者立即要求学生分组实验,让他们通过圆锥、圆柱(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四种情况最后验证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笔者正是因为知道学生容易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所以才进行这一精心设计;也正是有了这一预设,才有了课堂上精彩的生成,从而使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自然达成了。
四、有意预设,促进生成
教师课堂上可预设情境,促使知识的生成。例如,笔者在教学《圆的认识》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圆的半径都相等”,这句话对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争论起来了,有的说对,有的说错。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笔者没有马上裁决,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正反两方选一个代表进行辩论,正方手中拿一个圆,问:“这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反方点头应答:“相等。”正方:“既然相等,你为什么说错呢?”此时,反方代表一手拿一个大圆片,一手拿一个小圆片,高高举起问:“它们的半径都相等吗?”只见正方低下了头不说话了,他们知道自己的观点是错的。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才会相等。学生对这样生成的知识也是不容易忘记的。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作为教师只有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才能使课堂充满智慧和情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德鹏.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3] 汪刘生.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4] 汪潮.教学新理念[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