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治疗秘方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方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方*导读: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腹胀、便秘、腹部不适等。
肠易激综合征英文简称为IBS,治疗目的是消除顾虑,改善症状,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是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主要症状表现对症下药。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方法多样,有饮食调理法,西药治疗法、中药治疗法、心理治疗法等。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症状表现有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方(1)麻子仁丸加减方[主要成分]火麻仁30g,白芍15g,枳实10g,厚朴杏仁12g,生大黄10g(后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主治]肠胃积热之实秘。
(2)大黄附子汤加减方[主要成分]大黄9g,附子12g,细辛3g。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导滞。
[主治]阴寒凝滞之实秘。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方(1)四神丸加味方[主要成分]补骨脂(酒炒)6两,吴茱萸(盐炒)3两,五味子(炒)4两,肉豆蔻(面裹,煨)4两,花椒(微焙)1两,生硫黄6钱,大枣81枚,生姜(切片)6两。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治]肾阳虚弱腹泻。
藿香生气散加减方[主要成分]藿香4.5克,白芷、川芎、紫苏叶、半夏、苍术各3克,白术、白茯苓、陈皮、厚朴(姜制)各2.4克,甘草0.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腹泻。
*腹胀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方大柴胡汤加减方[主要成分]黄芩、半夏、大黄、枳实、生姜、大枣、柴胡、白芍。
[功效]疏肝解郁、化痰消胀。
[主治]腹胀。
(2)蒿芩清胆汤[主要成分]青蒿、黄芩、枳壳、竹茹、陈皮、半夏、茯苓、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食疗一方:肠易激综合征辨证施食

龙源期刊网 食疗一方:肠易激综合征辨证施食作者:王伟来源:《家庭医学》2009年第02期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等)为特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属中医学“腹痛”、“腹泻”、“便秘”等范畴。
多因饮食不当、气候变化(尤其感寒)、劳倦过度、情绪紧张等诱发,反复发作。
慢性迁延。
运用中医药膳进行辨证治疗,疗效颇佳。
脾胃虚弱型大便时溏时泻,夹杂不消化食物或粘液,稍进油腻或饮食不慎即加重;神疲纳少,食后脘闷,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以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取①莲肉糕:莲子、糯米各200克炒香,茯苓100克。
共研细末,加白糖适量混匀做糕,蒸熟后切块即成。
②益脾饼:白术30克。
干姜6克,鸡内金15克,熟枣肉250克,面粉适量。
前三者研粉,枣肉制成枣泥,加面粉和面做薄饼,烙熟进食。
脾胃阴虚型大便干结,甚如羊屎状,数日一行,或伴腹痛、腹胀,饥不欲食,口咽干燥,心烦少眠,舌红少苔。
脉细数。
治以养阴润肠导滞。
方选①蜜饯雪梨:雪梨(或鸭梨)500克,蜂蜜250克。
梨洗净去柄核,切片后煮至七成熟,水将耗干时,加蜂蜜和少许清水小火煮透,待冷罐存备食。
②益胃汤: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各10克,同煎取汁,入少量冰糖,代茶饮。
脾肾阳虚型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用①补骨脂炖猪腰:补骨脂15克,猪腰1个,洗净切小块,炖熟后加少许食盐调味,每日分2次服食。
②神仙粥:山药、芡实各50克,加粳米100克煮粥,粥成入红糖调味,早晚分食。
肝气乘脾型每于恼怒、紧张或抑郁诱发,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肠鸣矢气,胸胁胀闷,纳食减少,舌淡红,苔白,脉弦。
治以抑肝扶脾。
方用①橘饼:橘250克(去皮核),加白糖50克腌渍一日,置锅中以小火煨至汁液耗干,待冷捣泥,入白糖、炒芝麻粉适量,混匀为馅。
取荞麦粉500克和面,包馅饼烙熟即成。
②佛手玫瑰茶:佛手5克,玫瑰花6~1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范畴中的分型

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范畴中的分型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范畴中的分型导读:肠易激综合征一般临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即腹泻与便秘交替型)三型,但也有观点认为应在上述三型基础上增加腹痛型。
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肠郁”、“泄泻”、“腹痛”、“便秘”等范畴。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常反复发作,病情多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饮食失调、气候变化等情况下发作;常伴左下腹胀痛、隐痛或痉挛痛,多在排便后减轻,呈疼痛-排便-缓解的规律;经常便秘或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但无脓血便;可伴腹胀、纳呆、呕恶、心烦、焦虑、失眠等消化不良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体检多无阳性体征,或仅有左下腹轻度压痛,也可扪及鼓起的肠管。
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肠道瘀滞等六型施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肝郁脾虚型:症见轻度抑郁,腹痛腹泻,肠鸣,泻后痛减,胸闷脘痞,心烦易怒,嗳气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弦。
治宜疏肝健脾止泻。
方用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药用炒白芍、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炒防风、柴胡、香附等。
脾胃虚弱型:症见大便稀溏、水谷不化、脘腹闷痛、肠鸣腹泻、纳呆脘痞、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治宜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莲子、薏苡仁、砂仁、大枣、炒扁豆等。
寒热错杂型:症见腹痛,肠鸣,腹泻,大便不爽,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烦闷纳呆,脘腹喜暖,舌淡红,苔黄或白腻,脉弦。
治宜平调寒热,除湿止泻。
方用乌梅丸加减,药用乌梅、细辛、炮附子、干姜、桂枝、党参、黄连、黄柏、当归、川椒等。
脾肾阳虚型:症见久泻不愈,腹痛隐隐,肠鸣腹胀,大便稀溏,形寒肢冷,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
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方用自拟愈肠煎,药用炒石榴皮、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煨柯子、炙米壳、吴茱萸、大枣、附子、干姜、茯苓、薏苡仁、赤石脂、禹余粮、杜仲、锁阳等。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摘要:一、引言二、中医对肠易激综合症的解释三、中医名家治疗肠易激医案介绍1.张仲景2.李时中3.钱乙四、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优势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肠易激综合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肠易激综合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医名家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医案。
二、中医对肠易激综合症的解释中医将肠易激综合症归属于“腹痛”、“泄泻”等范畴,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与肝、脾、胃、大肠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病因包括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病机则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胃虚弱等。
三、中医名家治疗肠易激医案介绍1.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尊奉为“医圣”。
他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阐述了肠易激综合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张仲景主张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常用药物如厚朴、枳实、黄芩、黄连等,以达到疏肝理气、清热燥湿、健脾胃的效果。
2.李时中李时中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在治疗肠易激综合症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李时中认为,肠易激综合症的发病与湿热、痰湿、气血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
他常用药物如苍术、半夏、陈皮、厚朴等,以燥湿化痰、理气活血、和胃降逆为主要治疗方向。
3.钱乙钱乙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他在治疗肠易激综合症方面有独特的见解。
钱乙主张,治疗肠易激综合症应重视健脾和胃,同时兼顾肝、大肠等脏腑。
他常用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以健脾和胃、调和气血为主要治疗目标。
四、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优势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症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势。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针对每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疗效较好。
同时,中医治疗注重调和脏腑功能,增强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从而降低复发率。
中医妙治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妙治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属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此病以学生、公务员、白领、知识分子等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高发,女性比男性更常见。
它的主要症状是间歇性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胀(排便后有所缓解),并伴有便秘或腹泻,排便次数和大便外观改变,排便后有不尽感,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
有时可能会被误诊为慢性肠炎、肛周隐窝炎、痉挛性结肠炎或黏液性结肠炎等,而使用对症药物过后又无明显效果。
预防此病要遇事豁达、不钻牛角尖,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此病的临床表现与特征,可归属到中医“泄泻”、“便秘”病证范畴,与“郁证”也有一定的联系。
可给予:柴胡12克,枳壳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脾虚加党参15克、茯苓15克;便秘者加生白术30克、川朴10克、莱菔子10克;腹痛加延胡索15克;腹泻加木香10克、焦山楂15克、黏液便加黄连10克、秦皮15克。
要避免过冷过热、刺激性食物,还可增加蛋白质的含量以抑制结肠收缩而减轻腹痛,便秘时多进食纤维素多的食物、蔬菜。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作者:牛学恩戴秀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慢性腹泻常见病因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20岁~50岁为多,工作忙碌、精神紧张容易诱发本病,属于职业人士高发的疾病。
本病的特点是肠道本身无器质性病变,但肠道功能失调,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黏液便,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有效的疗法,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此病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我运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此病,效果满意。
基本方:炒白术20g,白芍、陈皮、防风、香附、厚朴、苏梗、山药、扁豆、云苓各10g,元胡8g,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1个月为1疗程。
加减:泄泻加柴胡、升麻各3g,炙黄芪15g,五味子5g,诃子8g;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者,加黄芩、柴胡、山栀各10g;便秘者加栝楼仁、麻仁各15g,肉苁蓉10g;泄泻久不愈,腰膝酸软属肾阳虚者加补骨脂、煨肉蔻各10g。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最新版)目录1.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和症状2.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3.名家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案例4.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防治方法正文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该病病因复杂,现代医学尚未找到明确的病因,治疗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然而,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多为肝郁气滞、脾胃虚弱和湿热内蕴等。
因此,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在实际治疗中,许多中医名家运用中医药和针灸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例如,有一位中医名家在治疗一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时,采用了以下医案:患者,男,45 岁,病程 3 年,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每日 3-4 次,伴有腹胀、纳差。
经中医诊断为肝郁气滞型肠易激综合征。
名医选用柴胡、白术、枳壳、陈皮等草药组方,并配合针灸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腹痛、腹胀减轻,排便正常。
后续随访半年,症状未见复发。
除了个体化的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预防和调护同样重要。
根据中医理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不畅导致的肝郁气滞。
同时,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养护脾胃。
此外,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
总之,中医在防治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名家医案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药和针灸等治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疗效。
四君子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2例

状结肠 、 曲难 以触及 , 肠 压痛 明显减轻 , 门指检括约肌张力稍 肛 增高 , 患者稍有痛感 ; 效 : 有 乙状结肠 、 曲虽能触及 , 肠 但压痛有 所减轻 ; 无效 : 上述体征无变化 。
四君子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4 2例
池 小仙 余 云龙
( 衢州市柯城区姜家山乡卫生院 , 浙江 衢州 3 4 0 ) 20 0
黄芪 1 、 2g 当归 6g 炒 白术 1 茯神 2 、 、 5 0g 炙甘草 1 龙 眼 O
1 排除标准 . 3
2 治 疗 方法
溃 疡性结肠 炎 、 隆病 、 克 肠道 肿瘤 、 肠道
寄生虫病等不在观察 之列 。
肉 1 炒枣仁 1 杜仲炭 2 仙鹤草 2 、 味子 1 、 5 5 0 0g五 0g 内 金 ( )0 升麻 1 陈皮 6g 阿胶 1 ( 焙 1 0 、 0g烊化 )水 煎服 , 日 , 每
治疗 4周 。 用药期间同时运用心理 疏导 , 不用其他任何 药物 。 疗 程结束后观察 2组的疗效 , 记录副作用 。 并
3 结 果
综上所 述 , 可见脾 胃与妇科病 的发生 、 发展 和治疗关 系十
分 密切 。脾 胃功能正常 , 气血化源充足 , 气机调畅 , 而促进 女 从
子经孕产乳诸方 面的正常 , 反之气血化源不足 , 水湿 内阻 , 机 气
先硬后溏 。前方加鸡 内金 1 , 三仙 各 1 再 服 1 , 0g焦 5g 0剂 带证
1 病例选择标 准 . 2
采用 国际认 同的罗马 Ⅱ诊 断标准【 , l :
① 在过去 1 2个月 内至少 累计有 1 ( 以是非连续 性 ) 在 2周 可 存 腹 部不适或腹 痛 ; 并伴有下 列特点 中至少 2项 : ) a 症状在排 便 后 缓解 ; ) b 症状发 生伴 随排 便次数 改变 ; ) c 症状 发生伴 随粪 便 性状改变 。 ②以下症状 不是诊 断所必备 , 但属常见症状 , 这些症 状越多越支 持 IS的诊断 :) B a排便频率 异常 ; ) b 粪便性 状异常 ; c 粪便排 出过程 异常 ; ) ) d 黏液便 ; ) e 胃肠 胀气或腹部 膨胀感 ;) f
060肠易激综合征四神丸

060肠易激综合征经方案例彭某,女,47岁,郑州人,有多年腹泻病史,经检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虽经中西药治疗,可病证表现仍反复发作,近因腹泻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黎明腹痛腹胀,泻后诸证缓解,因情绪异常加重,腰酸腿软,心烦易怒,手足不温,舌质淡红,苔白腻略夹黄,脉沉弱。
辨为脾虚肾泄,肝气郁滞证,治当温补脾肾,疏肝解郁,给予四神丸、四逆散与痛泻要方合方:肉豆蔻6g,补骨脂12g,五味子6g,吴茱萸6g,柴胡12g,白芍12g,枳实12g,白术6g,陈皮5g,防风3g,炙甘草12g。
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黎明仍腹泻,但腹痛腹胀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心烦易怒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黎明腹痛腹胀止,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解除,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服3次,治疗3个月。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黎明腹泻、手足不温辨为脾肾虚弱,再根据情绪异常加重辨为肝郁,因手足不温、苔白夹黄辨为寒热夹杂,以此辨为脾虚肾泄,肝气郁滞证。
方以四神丸温脾暖肾,固涩止泻;以四逆散疏肝理气,兼清郁热;以痛泻要方疏肝健脾,胜湿止泻。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四神丸【组成】肉豆蔻二两(60g)补骨脂四两(120g)五味子吴茱萸各二两(各60g)【用法】上为末,生姜四两,红枣五十枚,用水一碗,煮姜、枣,水干,取枣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9g),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药理作用】具有抑制肠胃蠕动、保护胃黏膜、调节内脏神经、抗菌、抗炎等作用。
【中医证】脾虚肾泄。
五更泄泻,腹痛欲泻,或腹中拘急,泄后疼痛缓解,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舌淡,脉虚。
【西医病】慢性结肠炎、过敏性肠炎、慢性胃炎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脾虚肾泄证者。
【方证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乃脾气虚弱,肾气不固所致。
五更为阳气虚弱,寒气内盛之时,阳气生发不及,寒气充斥于下,则泄泻;肾气虚弱,不能温固脾气,寒气凝滞,则腹痛,泻则寒从下去,则腹痛缓解;肾虚不能温脾胃,脾胃不能纳运,则不思饮食;脾肾虚弱,气不运动,则神疲乏力;舌淡,脉虚,皆为脾虚肾泄之征。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胀 痛 , 闷 脘痞 , 恶 纳 呆 , 白 腻 , 滑 。 治 法 为 除 湿 行 气 , 胸 泛 苔 脉 泄 浊 通 腑 。可 以平 胃散 合 沉 香 四 磨 汤 治 之 。 2 3 脾 虚 胃弱 型 患 者 稍 有 进 食 不 当 , 别 是 生 冷 、 腻 食 . 特 油 物, 即易 发 生 大 便 次 数增 多 , 便 稀 溏 , 至 完 谷 不 化 , 闷 不 大 甚 胸 舒 , 倦 乏 力 , 淡 苔 白 , 细 弱 。 治 法 为 健 脾 益 气 。 以 参 苓 神 舌 脉
2 分 型 治疗
24 脾肾阳虚型 .
常 于 黎 明 时 下 腹 疼 痛 , 呜 腹 泻 , 后 则 肠 泻
舒 。 畏寒 肢 冷 , 色 淡 白 , 情 倦 怠 , 软 乏 力 , 淡 苔 薄 , 面 神 身 舌 脉 沉 细 。 治法 为温 。 脾 , 肠 止 泻 。 人 参 健 脾 丸 合 桂 附 理 中 肾健 涩 丸 治 之 。对 于久 泻 不 止 中气 下 陷 者 , 加 用 四神 丸 固涩 止 泻 。 可
2 1 肝脾不调型 .
泻后 痛 减 , 常发 生 于郁 怒 和 差 口淡 , 薄 腻 , 弦 滑 。 治 法 为 疏 肝 健 脾 , 肠 纳 苔 脉
理气 和 中 。可 以香 砂 六 君 子 汤合 痛 泻要 方治 之 。
食 习 惯 , 配 以 中医 药 恰 当的 调 护 可 能 取 得 较 好 的疗 效 。 再
[ 稿 日期 ] 2 0 收 0 8—0 —0 4 l
病 案首 页 书写缺 陷及 对 策
周 灵 灵
( 苏省启 东市 中医院 , 苏 启 东 2 6 0 ) 江 江 2 2 0
[ 键 词 ] 病 案 ; 页 ; 写 缺 陷 ; 策 关 首 书 对 [ 图 分 类 号 ] R 9 .2 中 1 7 33 [ 献标 识码 ] B 文 [ 章编号] 10 文 08—84 (0 8 3 ~5 5 8 9 2 0 )6 6 0—0 2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
一、引言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本文将介绍中医名家治肠易激的医案,以供参考。
二、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中医将肠易激综合征归于“腹痛”、“泄泻”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不舒、饮食不当、劳逸失调等。
病位主要在肠,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三、病因病机分析
1.情志因素:长期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肠道气机,使肠道传导失司。
2.饮食不当: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导致腹泻。
3.劳逸失调:过度劳累,耗伤正气,脾胃虚弱,肠道功能失司。
四、治疗方法及案例解析
1.疏肝理气:针对肝气郁结型肠易激,采用柴胡、香附等药物疏肝理气,调和气机。
2.健脾和胃:针对脾胃虚弱型肠易激,选用党参、白术等药物健脾和胃,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3.温肾助阳:针对肾阳不足型肠易激,运用肉桂、附子等药物温肾助阳,
振奋脾肾阳气。
案例解析:某患者,男,35岁,因长期情志不舒,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
诊断为肝气郁结型肠易激综合征,采用疏肝理气、调和气机的方法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五、预防与调理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
2.饮食有节,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3.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六、结语
中医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辨证论治,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可取得良好疗效。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仍以支持对症为主,目前以个体化治疗及综合治疗为原则。
中药具有副作用小、多靶点、综合调节整体治疗的优势,对IBS具有较好的疗效,其对IBS等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及关注。
现从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及针灸推拿其他疗法三方面对近些年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一、辨证分型治疗从报道看,目前中医治疗以辨证分型治疗为主,疏肝健脾、理气温肾法最为常用。
其次为清热、化湿、祛瘀、活血、滋阴、润肠。
常用方剂有: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干草泻心汤、六磨汤、柴胡疏肝饮、藿朴夏苓汤、平胃散、枳术丸、三黄汤、连理汤、香连丸、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参苓白术散、升阳益胃汤、当归四逆散、少腹逐瘀汤、乌梅丸、真武汤、理中丸、附子温胆汤、一贯煎、增液汤、润肠丸、麻子仁丸等。
治疗中应抓住主证,注重兼夹,灵活辨证治疗。
目前临床辨证一般分3-4型较多。
我所宋德勇等对近40篇关于IBS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文章进行分析,所有收录文章的作者都来自县级以上的医院,结果这些文章主要的辨证分型有肝不乘脾、脾胃湿热、寒湿困脾、脾胃阴虚、脾肾阳虚6种,还有少量辨证为痰湿、气滞血瘀型的统归为其它类,共为7类。
蔡茜虹等将其分为肝郁脾虚型、寒热夹杂型、肠道津亏型四型,并配合吴茱萸加生粗盐炒热后外敷脐周腹部进行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对照组病例口服得舒特,每次50mg,每天三次,疗程为六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
刘永奇则将IBS分为脾胃虚弱、肝木乘脾、脾胃阴虚三型治疗,结果:84例病人痊愈68例,占81.0%;好转12例,占14.3%;无效4例,占4.7%;总有效率为95.3%。
在80例有效病例中,疗程最短14d,最长58d,平均22d。
其中脾胃虚弱证平均疗程30d,肝木乘脾证平均疗程25d,脾胃阴虚证平均疗程为21d。
中医养生中医推拿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

中医养生中医推拿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
中医推拿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缓解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中医推拿在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方面的作用。
一、中医养生理念及推拿原理中医养生注重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通过养生保健的手段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而中医推拿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刺激相关穴位,调理经络,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改善机体的微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二、中医推拿调理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也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推拿可以通过刺激脾胃经络,促进脾胃功能的调理。
例如,按摩足三里穴(位于腿部),可以促进脾胃气机的运行,增强脾胃消化能力,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
三、中医推拿舒缓压力压力是造成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推拿可以通过刺激身体经络,平衡阴阳气血,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从而减轻和舒缓压力。
例如,推拿背部的膀胱经络,可以消除背部的紧张感,减轻身体的压力,进而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四、中医推拿促进血液循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常伴随着腹部不适感,其中血液循环障碍是导致此感觉的原因之一。
中医推拿可以通过刺激全身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腹部的血液供应。
特别是通过按摩腹部的天枢穴(位于肚脐旁),可以增加腹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部不适感。
五、中医推拿调整肠道功能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核心是肠道功能紊乱,中医推拿可以通过刺激腹部的相关穴位,调整肠道的蠕动,促进肠道内的气血畅通。
例如,按摩足三阳经的胃经穴位,可以改善胃肠蠕动功能,减少腹胀和腹泻等症状。
六、中医推拿个体化治疗每个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可能各异,因此中医推拿治疗也应该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进行。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治疗最佳根治方法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治疗最佳根治方法肠易激综合症中医治疗最佳根治方法;肠易激综合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胃肠激素、胃肠反射、情绪等等方面有关。
临床以腹泻或便秘、腹痛为特点,属难治的疾病。
中药对其有较好的作用,疗效的好坏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治法和方药。
例如,止泻药有多种,但性味功效差异很大,治疗腹泻并不是随意堆砌止泻药。
应选出最恰当的药物使用,应对同类药再作进一步的划分。
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几种治法和药物的分类。
1.理气法肠易激综合症常常表现出肝气郁结、脏腑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气滞不通的现象,理气法对其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各证型的肠易激综合症均可使用理气药。
理气药可细分为:⑴疏肝理气,这是最主要的治法。
药物有郁金、香附、元胡、川楝、姜黄等。
肝郁不疏、肝木克土在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中很常见,处方中加入这类药可调整脏腑平衡,缓解紧张情绪,使疗效提高。
⑵健脾理气,药物有木香、陈皮、佛手、砂仁等。
这些药能行气消滞、健脾开胃,是处方中常用的药。
⑶理气止痛。
有这种功效的药较多,前两类药中有一些也有这方面作用。
常用药有木香、台乌药、香附、佛手、川楝、元胡、姜黄。
每一个理气药都有多种功能,在临证时应选最适合病人的药物。
另外,理气药有寒热之分,选药时也应注意。
2。
清热解毒法这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常用治法,对肠易激综合症属热证的病人适用。
常用中药有: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黄芩、连翘、荆芥、白花蛇舌草、葛根、马齿苋、穿心莲等等。
每剂药可选1~3种,不宜太多,用量也不宜过大。
白头翁、秦皮、黄连大剂量使用会出现毒副作用,应该注意。
3。
止泻法主要针对以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症。
能直接止泻的中药很多,应辨明证型,不可混用。
按药性可细分为:⑴清热解毒止泻,药物如葛根、马齿苋。
用于热毒泄泻患者。
⑵健脾止泻,药物有淮山、莲子、芡实、薏苡仁.适用于有明显脾虚之象的患者。
⑶涩肠止泻,药物有五味子、诃子、乌梅、金樱子、赤石脂、五倍子、石榴皮。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

2 7
腻, 脉滑数 。 遂以三 拗汤加 味 , 以宣 肺通 腑 法治疗 , 予 处方 如下 : 麻 苔 黄燥 , 脉滑数。 证属肺热 内郁 , 潲 。 应选用宣肺通腑法 , 辨 腑 治疗 黄 l , 仁 1g 生石膏 3g 紫苏 子 1g 葶 苈子 3g 川 芎 1 上宣 内郁之肺热 , 通闭结之 腑气。 g o 杏 5, 0, 5, 0, 5 下 处方 以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 具体 麻 g o杏 5, 0, O, g 金 银花 2g 连 翘 2g , 0。 0 ,黄 芩 2g 桃仁 1g 火 麻仁 3g 0, 5, 0 ,大黄 加减 , 药物如下 : 黄 l , 仁 1g生 石膏 3g知母 lg葶苈 o, 5, o, 5, 5, g O 火麻 l异 剂水煎服之, o 。3 患者服药后大便尽解, 热势减退 , 咳嗽、 喘息气 子 3 g紫苏 子 1g莱菔 子 3 g桔 梗 1g芦根 1g桃仁 2 , 紧明显缓解 。遂改用桂 枝汤加 味调和 营卫 , 5 , 皆平 。 服 剂 诸症 仁 3g郁李 仁 3g金银花 2 g连翘 2g 上药服 3 , 者咳喘明 o, 0, 0, 0。 剂 患 例 2赵 某 , ,3 ,09 6 1 : 女 5 岁 20 年 月 4日就诊 。患 者 既往有 支 显缓解, 热势减去 , 咯痰量少 , 色稍黄 , 大便通畅, 舌质淡红苔薄白, 气管哮喘病史 3 余年 , O 2目前患者因接触油漆, 出现气紧喘息, 脉滑 。遂 以竹叶石膏 汤加昧 以善其后 , 者诸症 皆愈。 自 患 行吸人 布 地奈 德 和沙 丁胺 醇 后 , 见 明显 缓 解 , 未 遂第 二 日到 门诊 2 体 会 就诊 。 时患者气 紧 , 诊 呼吸 困难 , 面色 发绀 , 间痰 鸣 , 夜 间喘息 喉 诉 治 疗肺 系 咳 喘疾 患 , 考虑 到 肺与 大 肠 的相 互 表里 关 系 , 用 采 不得 平 卧 , 白色 黏稠 痰 , 咯 出 , 眠 差 , 便 黄 。 便 三 日未 宣肺通腑法 , 咯 难 纳 小 大 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肺主宣发 , 是大肠得以濡润 解, 舌质 淡苔 薄 白 , 细 数 。查 体 : 6 ℃, 8 分 , 2 的基础, 脉 T3 . P7 5 R2 次, 使得大肠不致燥气过而便秘; 肺主肃降 , 是大肠传导功能 分 ,P10 0 m g双 肺满 布 哮鸣 音 。诊 断 : 气管 哮 喘急 性发 的动力 。 B 2/ m H , 7 支 相反 , 腑气主降 , 腑气不通则肺气闭塞 , 降无出路, 而致使 作。 辨证 : 气失 宣 , 不通 。 肺 腑气 治疗 当 以宣肺通 腑 为基本 治则 。 处 肺失宣 降 , 而出现 咳喘 胸 闷 , 难咯 等症 状。 痰多 故在 治疗肺气 闭塞 方 以射干 麻黄 汤合 宣 白承 气汤 加 减 , 具体 用 药如 下 : 干 1g麻 兼见腑气不通媳咳喘病人过程中当双管齐下 ,宣肺与通腑兼施 , 射 5, 黄 lg杏仁 1g桔 梗 1g黄 芩 1g桃 仁 1g葶 苈 子 3 , 自 提壶揭盖 , O, 5, 5, 5, 5, g o 桑 釜底抽薪 , 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以上病例 , 起 病人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3 g 升麻 9 , 0, g 柴胡 lg 晨 泻 , O; 头晕 耳鸣 , 痛膝软 , 虚及 肾者 , 腰 脾
加 补 骨 脂 、 丝子 各 1g 吴 茱 萸 6 , 肉豆 蔻 l g五 味 子 9 ; 菟 5, g制 O, g 兼
畏寒 肢冷 者 , 加熟附子 1g 先煎 ) 干姜 5 。 2( , g 15 肠燥气滞证 . 症 见大便坚 结 , 如羊屎 , 粪 腹痛 , 腹胁气 逆攻
得较 好 疗 效 , 总结 一 些 临 床 经 验 , 介 绍 如 下 : 现
1 辨证 论治
11 肝郁气滞型 .
常见 大便 或稀或 结 , 排便不 爽 , 夹粘液 , 或 或
14 脾 胃虚弱证 .
症见时溏 时泻 , 谷不化 , 周痛伴肠 鸣 , 水 脐 进
次数不定 , 于情绪异常 时多发或加 重 ; 伴少腹痛 , 每 常 胸胁 胀满 , 嗳气叹息 , 失眠多梦 , 妇女可有月事不调 , 舌淡红 , 苔薄 白或厚腻 ,
热不和而伤脾 , 一方 面表现 气滞 、 湿 、 痰 郁热 的实 证 , 如腹 痛 、 腹 胀、 里急 、 便结 、 夹带粘液 ; 另一方 面脾 虚运 化失 职 、 水谷 不化 、 引
起泄泻 , 久病 由脾 及 肾 。常 虚 实 夹 杂 , 脏 同 病 , 复 发 作 , 年 数 反 终
缠绵不愈 。笔者多年来在 临床 中运用 中医辨证治疗本病 , 常能获
诃 子 1g 甘 草 6 。心 悸 短 气 或 气 坠 心 空 感 , 虚 下 陷 者 , 黄 芪 2, g 气 加
加郁金 l g佛 手 1g 夜寐不安 , O, 5; 加炒 枣仁 3 g合欢皮 3 g 胁肋 0 0;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病 的诊 断 是 在 排 除 器 质 性 病 变 的基 础 上 诊 断 的 , 应
行 肠 镜 检 查 排 除 结 肠 癌 、 肠 息 肉 等 肠 道 疾 患 才 能 结
2 .腹 胀 食 少 : 胀 不 适 为 脾 胃 亏 虚 , 化 无 力 所 腹 运
致 , 治 以补益 脾 胃 , 故 助运 化理 气为 主 。常选用 大腹 皮 、 厚 朴 、 仁 、 菔子 、 砂 莱 陈皮 、 枳壳 、 附等 助运化 之 品 。 香 3 .大便 干结 : 大便 干结 病 机 可 归 为 热 秘 、 虚 秘 、 气
1 , 0g 防风 1 , 0g 紫草 1 , 0g 白鲜 皮 1 , 0g 甘草 6g 。另 外 用 阿昔 洛韦 膏外 涂 。6 后 , 剂 疱疹 干燥 结 痂 , 痛 减 轻 , 疼
继 以 原 方 服 4剂 , 以巩 固 疗 效 。
对 于肌 肉失 养所 致肌 肉疼 痛 , 选 用 白术 、 芎 、 常 川 当归 、
在 临证 时特别 指 出 , 针对 此病 的治疗 除辨 证分 型论 治 外 , 常需 辨证选 药 以提高 疗效 。 还
1 .肌 肉 疼 痛 : 肉 疼 痛 可 有 肌 肉 失 养 , 不 营 则 肌 “
明 , 群 之间 间隔正 常 , 疱 皮损 疼痛 剧 烈 , 温 3 . 。 苔 体 7 3C,
薄黄 , 数 。辨证 属风热 犯肺 。治 法 : 风 、 脉 疏 清热 、 宣肺 。 方用 升麻 葛根 汤加 减 : 根 3 , 梗 1 , 葛 0g 桔 0g 白芍 1 , 0g
痛 ” 或 由热 毒血瘀 , , 困于肌 肉 , 不通则 痛” “ 所致 。 因此 ,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引言】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为临床表现。
中医将本病归于“腹痛”、“泄泻”等范畴,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本文将介绍三个具体病例,分析中医治疗肠易激的疗效,并探讨治疗原则及预防调护方法。
【病例介绍】一、肝郁气滞型患者,男,35岁。
主诉:腹痛、腹胀、排便不畅半年。
患者半年前因工作压力大,情志不遂,出现腹痛、腹胀、排便不畅。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为肝郁气滞型肠易激。
治疗以疏肝理气、止痛为主,方用逍遥散加减。
服药两周后,症状明显改善,继续调理月余,症状消失。
二、脾胃虚弱型患者,女,40岁。
主诉:腹泻、腹胀、乏力一年。
患者一年前因饮食不慎,导致腹泻、腹胀、乏力。
舌质淡,苔白,脉弱。
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型肠易激。
治疗以健脾和胃、止泻为主,方用四君子汤加减。
服药一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调理两个月,症状消失。
三、湿热内蕴型患者,男,30岁。
主诉:腹痛、腹泻、口苦半年。
患者半年前因久居湿热之地,出现腹痛、腹泻、口苦。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湿热内蕴型肠易激。
治疗以清热利湿、止痛为主,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服药一周后,症状缓解,继续调理一个月,症状消失。
【中医治疗原则及方法】一、肝郁气滞型的治疗1.疏肝理气:使用逍遥散加减,以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等药物为主,达到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目的。
2.调节情志:患者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以减轻病情。
二、脾胃虚弱型的治疗1.健脾和胃:使用四君子汤加减,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为主,达到健脾和胃、增强脾胃功能的目的。
2.饮食调养:患者需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三、湿热内蕴型的治疗1.清热利湿:使用葛根芩连汤加减,以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等药物为主,达到清热利湿、止痛的目的。
2.生活作息:患者需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肠易激综合征的单验方与外用方

肠易激综合征的单验方与外用方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20年第7期主任医师王豪(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 330008)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临床上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症候群为主要特征,常呈慢性间歇发作,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过去常用结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黏液性结肠炎等命名,近年来统称为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上虽然十分常见,但由于过去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尚未有精确发病率的报道。
西方国家在普通人群中进行问卷调查,有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者占20%~30%,我国北京报道一组为8.7%。
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约有50%的初始发病年龄为25~35岁,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
男女比例为1∶(2~5)。
【单方验方治疗】⒈生白术50克。
水煎服。
适用于脾胃虚弱之便秘型。
⒉葛根15克。
水煎服,每日代茶常饮。
适用于湿热之腹泻型。
⒊益母草20~30克。
水煎服。
适用于腹泻型。
⒋加味痛泻要方颗粒(含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防风、柴胡、枳实、茯苓、法半夏各1克)。
药研成粉,每次1包,每日3次。
主治肝郁脾虚之腹泻型。
⒌七味白术散(党参2克,茯苓、白术、炙甘草、藿香、木香、葛根各l克)。
药研成粉,每次1包,每日3次。
主治脾胃虚弱之腹泻型。
⒍枢机散(柴胡、法半夏、黄芩、陈皮、炒升麻、防风、蝉蜕、白芍、甘草各1克)用醋调成膏状敷脐,每日1次。
适用于腹泻型。
【中成药治疗】⒈香连丸。
每次0.5~1袋(6克/袋),每日2次,竹叶煎汤送服。
适用于胃肠湿热之腹泻。
⒉谷参肠安胶囊。
每次3粒,每日3次。
适用于脾胃虚弱之腹泻。
⒊附子理中丸。
每次1丸(9克),每日2~3次,姜汤送服。
适用于脾阳虚之腹泻。
⒋麻仁润肠丸。
每次1丸(6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
适用于肠道津亏之便秘。
⒌四神丸。
每次9克,每日1~2次,红枣汤送服。
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腹泻。
⒍参苓白术散。
每次1袋(6克),每日2~3次,以米汤送服。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绝招---------按摩足三里,真灵!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绝招---------按摩足三里,真灵!肠易激综合症中医绝招---------按摩足三里,真灵!最好少用药或是不用药,饮食调理,让胃自我调整。
只要注意饮食调理,一般会保护好肠胃的,不要贪食,少吃冷饮,注意饮食卫生。
除了药物饮食调理外,试试这两招!第一招按摩足三里穴。
按摩足三里穴效果很好!足三里―――肚腹三里求。
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膝眼是什么?就是膝盖的眼睛嘛!在膝盖骨下凹陷处。
本穴是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其作用非常巨大,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艾灸。
不过,关于本穴的所有功效,我们用两句俗语就可以把它给概括了:一是“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
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
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保健的作用。
如果真有病的话,按摩不太管用,最好艾灸,若是急病重证,那就要针刺了。
足三里确实相当于一个宝藏。
胃痛一揉这个足三里,马上缓解。
醉酒一按足三里马上就能吐出来,最好吃上几粒藿香正气丸以保护胃气。
二是“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闭经、月经量少等(但现在人工饲养的鸡就差得远了)。
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可以用于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等。
现代对食道癌患者做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见食道蠕动增强,管腔增宽,痉挛解除;针刺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其胃电图的表示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
这些报道充分说明了足三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若要身安康,三里常不干。
”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湿润。
古人常用“化脓灸”,就是每天用艾条灸足三里穴一次约15分钟或直至出小水泡止灸,并保洁持局部皮肤,待水泡自行吸收。
应用“化脓灸”时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作为修佛研道的素食者,不妨每天都在足三里处进补一个“老母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治疗秘方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治疗秘方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肠或小肠,是由肠管运动与分泌功能异常所引起。
其特点是肠道无结构上的缺陷,但对刺激有过度的反应或反常现象。
过去曾称为“结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黏液性或过敏性结肠炎”等,但实质上肠道并无炎症,功能异常也不仅局限于结肠,因而以此名取代。
本病的病因可能与精神、饮食、药物、感染等因素有关。
病理改变纤维肠镜可见肠管痉挛,充气激惹性疼痛,黏液分泌可能增加或可见极轻度的充血、水肿。
临床表现为腹痛、便秘,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黏液性大便,常伴有消化不良、植物神经紊乱及轻度精神症状。
体检可触及乙状结肠肠段,有敏感性压痛。
血、尿、粪常规检查、X线钡剂造影、结肠镜检无器质性改变。
本病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等证范畴。
其病因不外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六淫入侵,导致脾胃肠道功能失常而发病。
辨证分以下4型治疗。
肝气乘脾由于忧郁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逆犯脾胃,纳化失常,迫气下行而致。
症见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大便清稀,水气并下,泻后痛缓,与情绪有关。
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弦细。
治宜抑肝扶脾,理气燥湿。
方选痛泻要方化裁,药用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柴胡、苍术、枳壳、厚朴、苏梗、芡实、川楝子、广木香等。
脾胃虚弱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水谷下注,并走大肠而致。
症见大便溏泻,遇油腻甚,腹胀不适,食少纳差,面色萎黄,身倦肢困。
舌质淡,苔白,脉象细弱。
治宜健脾益胃,理气温中。
方选砂半理中汤化裁,药用砂仁、半夏、党参、白术、干姜、枳壳、附子、陈皮、白扁豆、薏苡仁、炒山药、炙甘草等。
寒湿阻滞由于外感寒邪,内伤饮食,累及脾胃,寒湿内生,阻遏脾阳,下注大肠而致。
症见便溏或泄,粪质清稀,或下白黏,里急后重,头身重困,脘闷纳呆。
舌质暗淡,苔薄白,脉象沉细。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选胃苓汤化裁,药用苍术、厚朴、陈皮、白术、茯苓、桂枝、猪苓、炮姜、车前子、肉豆蔻等。
脾肾两虚由于久病不愈,引起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职,大肠传导失常而致。
症见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泻后腹痛,迁延日久,腰膝酸软,四肢欠温。
舌质淡胖,苔白,脉象沉迟。
治宜健脾补肾,温阳固涩。
方选四神丸加味,药用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赤石脂、白芍、干姜、延胡索、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脾胃虚弱症见上腹胀满,痞塞不舒,肠鸣辘辘,干呕或呕吐、下利。
舌苔薄黄而腻,脉象弦数。
治宜健脾和胃,开结除满。
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半夏、干姜、黄连、黄芩、枳壳、厚朴、木香、砂仁、陈皮、甘草等。
1.1腹泻为主型(1)肝郁脾虚证: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或见腹中雷鸣,攻窜作痛,得矢气嗳气或便后痛减,可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痞满饱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脾虚湿盛证:腹部不适或疼痛,大便稀溏,迁延反复,稍进油腻或寒凉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可伴有纳呆食少,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胖或见齿痕,苔白腻,脉弱。
(3)寒热错杂证:腹痛不适,大便稀溏,泻下不爽,或偶见便秘,可伴有脘腹痞满,口苦口干,不欲多饮,舌淡红或边尖红赤,苔薄黄,脉弦滑。
(4)脾肾阳虚证:脐腹冷痛,腹中雷鸣,黎明泄泻或遇冷则泄,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可兼见腰背痠痛,形寒肢冷,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
1.2便秘为主型(1)气机郁结证:腹痛腹胀,得矢气稍缓,便或干或不干,但欲便不得,排出不畅,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可伴见嗳气频作,胸胁痞满,心情不畅,喜善太息,舌红,苔薄白腻或薄黄腻,脉弦。
(2)血虚阴亏证:腹痛不适,便质燥结如球,排便艰难,可伴见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唇甲不华,舌质淡红或红赤,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
1.3腹泻便秘交替型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症候特点分别参照泄泻为主型或便秘为主型进行辨证。
2 辨证治疗2.1腹泻为主型2.1.1 肝郁脾虚证(1)治法:舒肝健脾,抑木扶土。
(2)方药: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
白芍15g、白术15g、防风6g、陈皮9g、枳壳12g、甘草9g、茯苓15g等。
腹痛明显者,重用白芍24g、甘草12g以柔肝和脾,缓急止痛;胸胁脘腹胀痛者,可加柴胡9g、香附9g以加强舒肝解郁之力;若大便稀溏,脾虚明显者,可加党参12g、扁豆12g、薏苡仁15g以增强健脾化湿之功;腹痛较甚,痛点固定,兼有血瘀者,加三七粉冲服3g 等活血化瘀止痛;心烦失眠者,可加郁金12g、合欢皮15g、生龙牡先下,各30g以加强解郁安神,宁心定志之功。
(3)中成药:逍遥丸,每次9g,每日3次。
2.1.2 脾虚湿盛证(1)治法:健脾益气,淡渗利湿。
(2)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2g、茯苓15g、白术15g、山药15g、白扁豆12g、莲子肉12g、砂仁6g、薏苡仁15g、葛根12g等。
湿浊内盛,舌苔厚腻,脘闷纳呆者,加苍术12g以燥湿化浊;脘腹疼痛,胀满不适,气滞较甚者,加柴胡9g、木香9g以疏肝理气,消胀除满;若久泻不愈,腹部坠胀,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化裁,以益气升阳。
(3)中成药:参苓白术丸,每次6g,每日3次。
2.1.3 寒热错杂证(1)治法:辛开苦降,调理脾胃。
(2)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黄芩9g、黄连9g、干姜12g、半夏12g、党参12g、甘草9g、大枣9g等。
兼见胸胁胀满,抑郁寡欢者,加柴胡9g、香附9g以舒肝解郁,兼肠鸣漉漉,痛则欲泄者,加白术15g、白芍12g、葛根12g抑肝扶脾,升阳止泻。
(3)中成药:肠胃康颗粒,每次8g,每日3次。
2.1.4 脾肾阳虚证(1)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2)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制附子6g,党参12g、白术15g、干姜9g,补骨脂12g,肉豆蔻12g,吴茱萸6g,五味子12g,炙甘草9g等。
若年老体弱,中气下陷,加黄芪18g、葛根12g以补中升提;久泄不止加赤石脂12g、禹余粮12g、诃子肉9g以涩肠固泻。
(3)中成药:①四神丸,每次6g,每日3次;②固本益肠片,每次8片,每日3次。
2.2便秘为主型2.2.1 气机郁结证(1)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导滞。
(2)方药:四逆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柴胡9g、白芍12g、当归12g、炒枳实12g、槟榔15g、木香9g、大腹皮15g、乌药15g、沉香末冲服3g、火麻仁15g、郁李仁12g。
鉴于IBS是一种慢性疾病,应避免长期使用大黄等刺激性泻药。
气郁日久化火,口苦咽干者,加生地15g、山栀12g清肝泄火;腹痛较甚,痛点固定,兼有血瘀者,加桃仁打碎12g、三七粉冲服3g 等活血化瘀止痛。
2.2.2 血虚阴亏证(1)治法:养血润燥,滋阴通便。
(2)方药:四物汤合增液汤加减。
当归30g、生熟地各15g、赤白芍各15g、川芎6g、元参15g、麦冬15g、生首乌15g、枳实10g 等。
腹胀脘痞明显者,加厚朴15g以增强行气之力;伴有心烦口干,舌红少津者,可加知母12g,石斛24g以清热养阴。
(3)中成药:苁蓉通便口服液,每次10ml至20ml,每日1次。
2.3腹泻便秘交替型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症候特点分别参照泄泻为主型或便秘为主型进行辨证治疗。
3.验方举隅方1(黄芪术芍汤)方法:黄芪15,升麻5,炒白术9,陈皮6,炒防风9,白芍12,辣蓼30.水煎服日一剂。
15天为1疗程。
效果:治疗34例,痊愈20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2.1%.所治愈20例中,服药1疗程者6例,2疗程者10例,3疗程者3例,4疗程者1例,随访半年均未见复发。
方2(仙橘汤)方法:炒槟榔1.2克,仙鹤草30克,桔梗8克,白槿花、炒白术、白芍各9克,广木香、甘草、乌梅炭各4.5克.效果:笔者应用于临床,确有较好之作用,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较好。
但也有失败之病例方3(固肠丸)方法:乌梅肉、肉豆蔻、诃子肉、罂粟壳、苍术、人参、茯苓、木香。
现罂粟壳已不易得也。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年)。
诊断要点: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年)。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1.排便后症状缓解。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
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筛选可评估的患者时,疼痛和(或)不适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2.脾胃虚弱证:腹痛隐隐,胸闷不舒,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虚湿盛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夹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证治法:抑肝扶脾推荐方药:腹泻药方加减。
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芩、太子参。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舒肝丸等。
2.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推荐方药:生芩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后下)、薏仁、莲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等。
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泡附子、干姜、党参、白2.脾胃虚弱证:腹痛隐隐,胸闷不舒,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虚湿盛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夹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脾虚证治法:抑肝扶脾推荐方药:腹泻药方加减。
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芩、太子参。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舒肝丸等。
2.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推荐方药:生芩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后下)、薏仁、莲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等。
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