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七律长征》。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本课课题是《七律长征》,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以诗歌的形式讴歌长征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识,与《老山界》、《草》等组成“长征之歌”为主题的第一单元,本单元的内容主要通过长征之歌来表达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本节内容为过渡到下一单元的主题“爱国情怀”作铺垫,在这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本诗手法多样,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给人以恢宏壮美的感受,通过概括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歌颂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诗题的含义,关键字词、诗句的含义及其丰富的感情,领会艺术的高度概括性,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教学难点:了解艺术高度概括性。

二、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述我的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能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学习本诗艺术的高度概括性;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习本诗极度夸张、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反衬等表现手法,运用到今后写作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三个目标的设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三、说教法八年级的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对古诗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已经有所把握,为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实现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我将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采用观看诗歌朗诵视频的教学手段来扩大教学容量,通过直接感知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引入朗诵法来体会史诗的威武雄壮、气势磅礴。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说课稿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说课稿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接下来,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诗中所描绘的长征历程和红军的英勇精神。

在阅读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深入感受诗中所描绘的长征历程和红军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三)细读鉴赏,深入长征在这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每一句话,理解诗歌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进一步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分析每一句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长征在这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探究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与学生一起探讨长征精的启示和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长征的重要意义和长征精的启示和影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研究长征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研究长征的历史和相关知识,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长征的历史和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观念。

】四、说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情境教学法和朗读体会法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课后巩固。

因此,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巩固和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在培养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问题发现的能力。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朗诵整首诗,并鼓励他们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通过汇报、交流和更正,让学生理解诗句,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解决难以理解的词语问题,为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在深入鉴赏长征诗歌时,我采用了三个方面的方法,让学生处于主动、自动和互动的平台上。

首先,我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收集长征资料,对照诗歌研读,并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和交流,尝试解答对诗歌的质疑。

《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6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6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6篇)《七律长征》篇1《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教学分析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

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

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一)情景导入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学生不能想像长征时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片段,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

这样有利于下面的让学生体会课文。

(二)导学1、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

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

我还是用老办法,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

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七律·长征》是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为了圆满完成本课教学,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情景教学法,质疑问难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想象、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一、谈话导入,初读诗歌。

以歌曲《十送红军》导入长征这个话题,又以以前所学过的关于长征的故事导入课题。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学生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朗读是诗词教学的基础。

所以,初读课文就提醒学生带着感情读,读出韵味。

二、再读诗文,读准读顺教学中,我抓住读这根主线,每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领读让学生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让学生读得心中有数,次次有收获。

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长征》这首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

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读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体现高年级读与悟的有机结合。

如教学第三、四行诗时,我抓住“逶迤”“磅礴”让学生想象山的特点,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又如,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七律·长征》说课稿1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

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

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

我能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七律 长征》说课稿

《七律 长征》说课稿

21、《七律长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

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初步体会诗人的不畏艰险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以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掌握相关知识,并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影片,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

这样有利于下面的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并让学生介绍长征背景资料。

然后认识作者毛泽东,了解“七律”。

2、初读感知首先,同桌自由朗读。

接着,全班交流,集体朗读。

然后,学习生字,把生字带入课文,指导朗读。

3、再读诗句,释词。

通过资料图片,了解相关词语。

4、欣赏歌曲《七律长征》。

5、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S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理解诗意,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激发学生热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其中,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学情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虽然会背诵不少古诗文,但是《七律·长征》这首诗对于学生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学生这是第一次接触七律这种诗歌体裁,不了解七律诗的特点;另一方面是长征离学生太远了。

对《七律长征》中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对红军乐观主义精神的赞颂,理解上都会出现牵强的情况。

不过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理解词语和查找相关资料的能力,能够自己结合查找的资料来初步了解这首诗。

所以在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长征精神永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11、七律长征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七律长征》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联(一联包括上、下两句),56个字,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读这首诗,你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技能目标:熟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利用远教光盘中的“配乐朗读”教学片段来范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远教模块二中的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学法通过多种方式诵读诗句,体会情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8篇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8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的背景资料,采用读议画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资料。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

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正如老红军张爱萍所说: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二)、课程标准
 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2、加深对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理解长征精神,认识长征精神在根本上是一种追求解放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七律 长征》说课 初中诗词说课稿

《七律 长征》说课 初中诗词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初中诗词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

小学语文《七律长征》说课稿

小学语文《七律长征》说课稿

小学语文《七律长征》说课稿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6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七律长征》,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展开,具体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七律长征》这篇课文的单元以走进毛泽东为主题,总共收录4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其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以及长征即将胜利的喜悦之情,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体会并且学习红军战士身上无所畏惧乐观的革命精神。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学情有明确而清晰的掌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

二、说学情+教学目标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在具体深入研读文本方面和情感把握方面还存在问题。

我会适当补充抗战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目标,一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可以流利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学会品味诗歌的语气。

三是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可以体会到红军战士身上无所畏惧的精神以及乐观的态度。

三、说重难点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我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学生可以了解诗文大意,品析诗的语言。

难点设计为体会学生红军战士身上无所畏惧的精神。

为了突破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我设置本节课的讲课方法为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法。

接下来我要说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我的教学过程围绕5个环节展开,分别是导人、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的特级骨干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锤击在学生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良好的导人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我会采取多媒体导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同学通过观察图片,中国地图上红军长征的路线,感受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红军要想走完这条路的艰难,此时我会顺势板书。

部编版六年级《七律 长征》说课稿 (1)

部编版六年级《七律 长征》说课稿 (1)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8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七律长征》。

接下来我将从6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革命岁月”。

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本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长征艰难而伟大的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会写“律、差”等4个生字。

2、朗读背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天畏的革命精神。

这是我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学情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发展,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和感受能力仍有欠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四、说教法学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在学习中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将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设计以下教学流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利用多媒体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学生欣赏后谈感受,进而引出课题《七律·长征》,并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质疑。

5.《七律·长征》说课稿

5.《七律·长征》说课稿

5.《七律·长征》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

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地位《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a、理清本诗结构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使他们在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

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案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

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一)介绍知识七律: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D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泸定(5)喜踏岷山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1、学生试读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

斗争精神。

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

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三、阅读尾声(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2、跟家长交流阅读《七律·长征》的感受,并以“为长征立碑——读《七律·长征》有感”为题,写一段短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二设计意图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章。

作为一篇优秀诗作的《七律长征》可能会因为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而不被学生所喜欢。

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它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一旦有了体验目标,学生就会因诗中的喜悲而变色,因诗中的山水而心动,会因诗中的寒热而共鸣,如身临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诗的艺术感染力才真正体现出来。

而学生也不再是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和体会。

教学目标(总)1.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3.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读出节奏。

课前准备教学流程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

学生交流资料。

(3)师补充长征影视片段和红军走过的路线图。

看了刚才的影视片断和线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二。

夯实基础,初读文本(1)(课件出示全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

指读。

三。

自读质疑,交流启思(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

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四,完成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1,2题。

设计意图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以回顾领袖与长征的内容,巧妙地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

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理解重点诗句含义,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红军长征,去细细体味。

齐读《七律长征》.二,品读诗歌(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

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课件)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师点拨:其实在许多古诗文当中,等闲都有平常的意思,拓展两句诗,齐读。

(2)诗中红军把什么(课件)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板书远征难)(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

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读书成果。

(4)重点理解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句中处处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红军将远征难比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课件出示五岭,指生读比较理解逶迤和磅礴.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结合你查阅资料,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岭什么样的山同学们,你们平时也喜欢登山,当你在等学校附近的青龙山时,你有什么感受试想,红军在过这悬崖峭壁的时候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师小结,增加背景介绍,指导朗读。

适时追问:透过诗句,你看到了一支怎样的红军生说(乐观)能带着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面对着山,红军不怕。

面对着水,红军也是毫不畏惧。

(课件出示上句).生读金沙,谈诗句意思诗中这一暖一寒,你们又是怎么理解的a. 先说这暖,生说。

说说你对金沙江的了解。

出示金沙江图片,补充巧渡金沙江材料。

那理解了这场战斗,我们来看这个暖字,大家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理解从暖能体会到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之情)指导朗读。

b 理解寒:那这个寒,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课件)生谈简介泸定桥,出示图片,此刻你站在上面,会有什么感受生说我们一起来看22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面(播放视频)生谈感受师:此时,你对寒又有了怎样的理解生说小结:此时透过这两场战斗,一暖一寒(课件)又让你们看到了一支什么样的红军队伍(板书大无畏)指导朗读③学习最后两句:理解更喜,尽开颜( 联系全诗).此时,透过词语,你看到一幅怎样的情景全班一起读全诗,同时教师语言总结。

仅仅56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的乐观无畏精神,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背(全班背全文)三。

课堂总结,升华情感(音乐)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四。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完成课堂作业本作业。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层层深入,理解诗的内容,感受红军长征时乐观向上,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体验红军长征的困难,体会红军的长征精神。

有效的影视,故事拓展既有利于学生对词语,对文本的体会,还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形成内容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

板书设计:七律长征逶迤细浪磅礴泥丸只等闲不畏艰难,勇敢乐观暖寒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正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红军长征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当我细细品读这首诗时,眼前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耳畔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欢呼声。

我深深地觉得长征精神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前进的脚步。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让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课文,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对长征的这段历史还是知之甚少。

为了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我在上课时关注学生体验,帮助他们一步步深入感悟。

1.利用现代媒体,帮助学生体验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宽阔的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这些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验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登青龙山时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杨欢:我还没爬到一半,就觉得脚很酸,我就不爬了,回家算了。

缪艾琪:我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走一段,坐在台阶上聊会天,再继续往上走。

王碧伶:我有时会跟着妈妈一起去登青龙山,每次都走得口干舌燥的,还上气不接下气,我还常说累死了,下次再也不来了,可妈妈叫我做伴的时候,我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陪她。

还有很多同学都说登山很累,都不敢去登山。

我话锋一转,问道:红军在翻越五岭,乌蒙时,他们累了,怎么办学生很快说:不能老是休息,因为要被冻死的,而且还有可能被敌人追杀。

我又问道:他们渴了,怎么办生回答:喝山泉,或者吃雪,运气好的话摘些野果充饥解渴。

继续问:晚上他们怎么办生答:靠着大树打个盹,不能睡熟,不然会被野兽攻击,冬天可能会冻僵再问学生对这两句话的体会时,他们畅谈红军翻越五岭远远比我们平时的登山要艰难得多,他们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并从腾细浪,走泥丸中感悟红军不怕困难,勇敢乐观的革命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