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教案

合集下载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展示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关注。

问:影片中所描述的区域在哪里?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富饶,经济繁荣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本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里来一个深度了解。

一、江海交汇之地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⑴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和位置(长江几角洲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⑵该地区的地势如何(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⑶该地区的气候属于什么类型有何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2、结合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说说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方亚热带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

最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大米产量高,加上这里河网密集水域面积大,淡水养殖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里的人们生活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水产,因此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

)3、结合图读图找到“海”“江”,理解“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结合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特点。

2.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3. 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教学难点:1. 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2. 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该地区的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讲授: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引导学生了解该地区的基本情况。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并讨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需要重视,并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延伸: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真实情况,并撰写调研报告或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经济和环境情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课堂检测
4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沃野千里
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
D.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2.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位于长江的中游地区B.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C.东临黄海和东海D.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3.读图完成题目。
想一想: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分析淄河对淄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从生活实际出发,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
4
回馈上课时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整理思路,回答问题,其他同学针对同学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进行补充,总结,生成知识。
3.通过观看都江堰视频,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用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热身
视频欣赏:
(1)长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提供了__________,同时为对外联系提供了便利的________。
(2)图中甲___(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其气候类型为_________气候,气候特征是________
(3)说说长江三角洲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条件。
板书设计
【提问】你能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么?
教师出示PPT内容
(一放一收)
通过观看视频,获取信息。

地理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章 第4节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地理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章 第4节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小组一:地形
小组二:气候
小组三:河湖
师生总结: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可简单地阐述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河网纵横。
4.在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人口、城市的分布上又有何特点呢?
材料: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圈,综合实力第一,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GDP的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图、析图,了解了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及其自然地理特征;通过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及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得我们从中领悟到加强区域内外协作、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掌握基本地理事物,利用地图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获得地理知识,从而形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观念,掌握一定的读图、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利用材料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亮点体现在:
1.导入新课时,欣赏一幅幅图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渴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
2.学习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等地理知识时,采用读图、析图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们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学习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时,利用数据说明,使学生们感知到科学的严谨性。
4.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和长江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时,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4.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色,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教案

长江三角洲教案

长江三角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长江三角洲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重要性。

2. 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 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a. 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b.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和水文特点。

c. 探讨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优势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a. 介绍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b.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c.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

3. 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a. 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

b. 探讨长江三角洲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产业。

c.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教学活动:1. 地理位置和特点的探索a. 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b.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收集和整理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和水文特点。

2.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调查a. 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

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措施和建议。

3. 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研究a. 学生进行文献调研,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

b.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对长江三角洲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评价他们对长江三角洲的了解程度和研究能力。

2. 课堂讨论和问答,评估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理、生态和历史的掌握情况。

3.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报告或观后感,评估他们的综合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地图、图片和实地考察资料,用于学生地理位置和特点的了解。

2. 图书、互联网和文献资料,用于学生的研究和调查。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地理位置、图片和学生研究成果。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鲁教五四学制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鲁教五四学制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熟悉三角洲区域的农业发展情况和扬子江下游的港口城市群建设; 3. 掌握区域发展的基本模式和未来展望。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 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三角洲区域的农业发展和扬子江下游的港口城市群建设。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 1. 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e区域发展模式和未来展望理解; 2. 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和港口城市群建设的关系理解。

教学内容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指长江入海口玄武湖口至洛阳江口之间的地带,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上海市。

全长约1,000公里,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00万。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区,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

这个地区一直以来都是“鱼米之乡”,以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著称。

而且,这里靠近海洋,气候温和湿润,条件非常适宜农业生产。

此外,由于这里地形低平,还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二、长江三角洲的人文地理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区因为区位优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已经成为全国最有活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之一。

除了经济上的传统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历史和文化遗址。

包括苏州古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南京明清建筑和革命历史遗址等等。

三、港口城市群——扬子江下游地区的发展扬子江下游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区域,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

这个地区是全球工业和供应链体系的重要连接成员,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扬子江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以经济、人口、资源等要素流动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分工、合作、协调和集聚,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7.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教案人教版八下

7.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教案人教版八下

第2课时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一、学习情境
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政策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方向。

长三角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明确要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领头示范区,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学习任务一
三、学习任务二
四、学习任务三
五、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下,经济发达,城市密集,交通便捷,旅游业发达,“同城化”趋势日益显著。

七、作业布置
全部同学完成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与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相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和热忱。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育学生从图文中获得地理信息的实力与综合分析实力,驾驭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相互探讨、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肯定的国际视野,培育民族骄傲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教学难点: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老师:不错!这里有我国闻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如人间仙境。

这里不仅漂亮,而且富裕。

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闲逛园林古镇,尽情领会江南景色的美妙;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旺盛。

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闻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

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简单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推动新课老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仔细领悟,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老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2.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

《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特色。

【新知讲解】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地位教师讲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

教师:请同学们读图,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

学生:历史文化名城有南京、杭州、苏州、扬州;重要功能城市:绍兴、慈溪、舟山、宁波、无锡、常州等。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上海的职能及作用教师: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谁?起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得出答案:回答:核心城市是上海市。

上海市人口约24180万(),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城市。

上海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3.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提问: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总结:交通运输发达,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航运、航空的综合运输体系。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精品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精品教案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江南水乡人间天堂/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新课教学】一、位置与范围【探究一】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案

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案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教案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

2. 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景点、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3. 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

4.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引发学生对该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通过互相讨论和网络搜索,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

3. 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景点、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4. 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探讨其独特之处。

5. 拓展(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拓展活动,让他们设计一个旅游路线,以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

学生需要考虑景点选择、交通方式、时间安排等因素。

6. 结束(5分钟)学生展示他们设计的旅游路线,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资源:1. 地图和图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 互联网搜索工具,用于学生小组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

3. 旅游指南书籍或网站,用于学生拓展活动中设计旅游路线的参考。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分享的内容是否准确和详细。

2. 学生拓展活动中设计的旅游路线是否合理和有吸引力。

3. 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的积极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某个城市或景点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

2. 鼓励学生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以表达他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和感受。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设计者:番禺沙湾象达中学蔡春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评价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它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描述和分析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教学难点:1、描述和分析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2、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研学案、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新课我国有哪四大地理区域?上海和哈尔滨分别属于其中哪一个地理区域?(课前提前几分钟展示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的幻灯片进行比较欣赏)各位同学,刚刚你所欣赏到的是我国哪一区域的美丽风光呢?承转:下面开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长江三角洲。

认真欣赏美丽的风光回答:东北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约3分钟新课教学1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指导学生读地图册P5教材P51图7.15分析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小结:(可有GE演示)本区地理位置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一是位于长江这个黄金水道上,便于对内联系;二是又可同南北沿海地区及世界各国贸易往来,便于对外联系承转:本区除了地理位置的优势外,还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看图,阅读读图,查阅地名、自主研学约15分钟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指导学生查阅教材P50和地图册P8和P9,通过比较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探讨本区成为鱼米之乡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从“地形特征”、“气候条件”、“资源条件”和“河湖条件等方面分析本区的自然条件的特征。

填表活动,自主研学,约10分钟3、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读课本P51活动内容及阅读下面的长江地图,探讨本区的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差异,分析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作用?在下图方框中填注河流在长江上游和下游所起的作用。

幼儿园长江三角洲地理知识教案

幼儿园长江三角洲地理知识教案

幼儿园长江三角洲地理知识教案教学主题:长江三角洲地理知识教学教学内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状况等。

教学目标:1.使幼儿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其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2.让幼儿了解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现状,了解该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制约;3.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促进幼儿对祖国美好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的认知和体会,坚定他们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信念。

教学过程:一. 导入环节1.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猜测主题。

2.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下面的课程,引导幼儿产生学习主题的好奇心。

二. 正文环节1.幼儿将会学习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播放PPT或老师的讲解,引导幼儿学习。

2.幼儿将会学习长江三角洲的地形地貌,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幼儿亲眼看到长江三角洲鱼米之乡的风貌。

3.幼儿将会学习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特点,通过教师和幼儿的交流,让幼儿理解长江三角洲的季风气候和降雨分布规律等信息。

4.幼儿将会了解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现状,通过老师讲解,幼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三. 总结环节1.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巩固幼儿的学习成果,让幼儿对这堂课程进行回顾。

2.教师总结重要信息,引导幼儿总结知识点,概括长江三角洲的不同方面。

3.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慾望,为下一次的课程引入做准备。

教学要点:1.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内容与具体展示相结合,让幼儿亲眼看到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2.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学习的内容。

3.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幼儿产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评估:1.通过教学过程的互动交流,让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对于幼儿难于理解的内容要进行反复复述和讲解,让幼儿有时间逐渐理解。

3.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幼儿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加以巩固和拓展,并可以针对他们的水平进行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教学资源:1.长江三角洲地图,图片等资料2.PPT,讲义等教学资料3.幼儿课堂活动策划教学参考:1.《小学三年级地理》2.《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注重通过视觉的展示引导幼儿认知地理知识。

地理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地理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教案标题:初中地理《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及资源利用。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和特点3. 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和经济特点4. 长江三角洲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特点、主要城市及经济发展状况。

2. 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

2. 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和经济特点。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简要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如河流携带泥沙、海水顶托等,并分析其地理特点,如平坦的地形、丰富的水资源等。

3.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和经济特点: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例,讲解其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特点,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4. 探讨长江三角洲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利用状况,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然后讨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加强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等。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特点、主要城市及经济发展状况。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长江三角洲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教案《长江三角洲》

教案《长江三角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第二课时嵩县大章镇中张柏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理解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知道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及重要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具体位置。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大致描绘长江三角洲水运线路,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通过讨论,理解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通过生活实例分析,理解同城效应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有发现身边的美的地理眼光。

2.培养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和谐的人地观。

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

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也有大幅度的进步。

因此学习中国地区域理相对世界地理比较容易。

由于是借班上课,班级性别构成均为女生,因此一方面要拉近师生距离,另一方面要突出空间能力、人地关系和家国情怀的地理核心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并且进一步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同城效应的含义。

教学过程全课设计思路地理新课程标准一直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利用学生身边的地理,苏州市刚刚成功举办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我校刚组织完学生去园博会春游,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利用这一契机,结合此活动,设计本课主线,以园博会的吉祥物园园为导游,带领同学们畅游长江三角洲,一路游览,一路完成任务,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更利于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从而构建有效的、最优化的地理课堂。

长江三角洲教案

长江三角洲教案
4.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小组探究1:从图6.35中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读图提示】
(1)读出图名。读图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线,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2)说出本区域的纬度位置。
(3)找出长江,知道本区域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








(4)读图指出本区域濒临的海域,知道其位于南北海岸线的中段。
地区。
方式2: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P43~P44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
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
板书:(大屏幕展示课题)
6.4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发达的经济。
3.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




任务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4.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沿海和长江流域的交通枢纽区域。
5.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小组探究2:从图6.41中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工业中心分布的特点。
【读图提示】








自主学习(一)
读教材第48页第一自然段,完成下பைடு நூலகம்要求。
1.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2.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数量,了解其城市化程度。
小组探究:从图6.42中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

长江三角洲教案

长江三角洲教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能够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3,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说明河流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河流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方法:指导、读图、分析、比较、交流与合作、归纳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鱼米之乡”相关图片导入二、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教师强调重难点)三、自主学习(结合课文和长江三角洲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1、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长江三角洲政区图)2、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地形(长江三角洲地形图)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特点。

(相关气候图)4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运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形图).3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表现自学小结:一、江海交汇之地1、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___市、___省南部和___省北部。

2、位置:位于长江的____游地区,濒临______和______,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海港口众多。

3、地势:本区以为主,地势低平,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

4、气候:属于____________气候,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语:长三角风景如何?这里最大的特征就是水特别的多,有水乡之称,下面我们来探讨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引导合作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②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河流的利弊?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

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案长江三角洲

初中地理教案长江三角洲

初中地理教案长江三角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 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3. 通过阅读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4.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5. 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难点】1. 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方法】1. 读图分析法2. 谈话法3. 讲解法【教学准备】1. 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2. 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它的哪些气息?2. 板书:长江三角洲二、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1. 引导学生读图7-30,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答复,师生评价。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探究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的特点1. 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2. 师生归纳总结。

四、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1.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案例分析1.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做好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以及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的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辐射作用。

4、了解长江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著名的旅游地。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

二、新课讲授
(一)江海交汇之地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2、鱼米之乡
3、江海交汇之地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历史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上海
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
(1)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2)水乡风貌
(3)人文旅游资源
2、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的原因
(1)有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
(2)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3)便捷的交通
(4)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优势,知道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发展状况,以及本区密集的旅游景点。

四、作业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