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蒸发、蜡烛的熔化等。

2.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的生锈、蜡烛的燃烧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

3.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 液体药品:倾倒时,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

2. 量筒的使用: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 胶头滴管的使用:滴加液体时,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

4. 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

- 给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 给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试管与桌面约成 45°角。

5.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1.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 0.03%。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

-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 1/5。

-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二、氧气1. 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1-4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 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 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 相同点: 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 吸入气体: 氧气多呼出气体: 二氧化碳、水多结论: 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存放: 广口瓶。

②取用: 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存放: 细口瓶。

②取用: 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 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 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 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 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 先预热再加热, 加热用外焰, 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 试管口略下倾, 先预热再加热, 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 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 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 扇闻)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要点1、化学是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的科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判断物质的变化的依据是看它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不是根据现象来判断。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都属于物理性质。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比如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5、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上有水雾,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用澄清石灰水涂过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蜡烛的火焰由外到里分别是:外焰、焰心、内焰,温度最高的是外焰,最明亮的也是外焰6、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A: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B: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C:间接加热的仪器(通常垫上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1)试管用途:①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也可用做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③用于制取少量气体的发生器(2)胶头滴管用于移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3)烧杯主要用于: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4)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常用量筒的规格有:5mL、10mL、20mL、50mL、100mL的量筒,量取液体时要根据所需液体体积选择合适量程的量筒。

九年级化学(上)第1-2单元讲义

九年级化学(上)第1-2单元讲义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要点梳理】要点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要点梳理】要点一、常用的仪器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要点诠释】1.初中化学常用实验仪器简单分类:2.量筒仰视、俯视读数所造成的后果:1.取用药品的三原则:(1)安全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mL ~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的底部。

(3)用剩药品的处理原则:不要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

2.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提倡使用防护眼镜。

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边洗边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3.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把瓶塞打开,用手在瓶口稍微扇一下,让少量气体飘到鼻孔。

要点三、基本实验操作——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要点诠释】(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所以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2)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3)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或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要点诠释】(1)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加热前应先预热试管,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加热时容器的底部不要和灯芯接触,以免玻璃仪器受热不均而炸裂。

.(2)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倾斜向上与水平面成45°角;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以免液体喷出伤人。

(3)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药品平铺试管底部,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要点四、基本实验操作——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一般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精确到0.1g。

【要点诠释】1.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质量相同的纸,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

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2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5、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6、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7、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还伴随有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2.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质量为1,电荷为+1;中子质量为1,电荷为0。

3.电子的结构:电子以电子壳的形式存在,电子层越靠近原子核,电子能级越低,能级数目为2n²(n为主层的序数)。

二、元素与物质1.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元素由原子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由一到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2.元素周期表:由物理学家门捷列夫提出,按照原子序数的升序排列,可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

3.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同位素的存在使得原子不仅达到了稳定状态,还提供了一种用来研究原子的方法。

4.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化合物按照元素的质量比例固定。

三、离子和离子键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正离子也称为阳离子,负离子也称为阴离子。

2.离子键:在离子之间通过电荷的吸引力结合而成的化学键,离子键通常形成在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四、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1.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的化学键,共价键通常形成在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2.共价化合物: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化合物。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一、化学方程式1.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反应物在化学方程式中写在反应箭头的左边。

2.生成物:化学反应中生成的物质,生成物在化学方程式中写在反应箭头的右边。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量的关系可以用化学方程式的系数表示。

二、化学反应速率1.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中物质消失或生成的速率,可以通过测量反应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反应速率。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

三、化学平衡1.反应的平衡:当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不再发生改变时,称反应达到平衡。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之间的比值为恒定值,称为平衡常数。

2.平衡常数与反应方向:平衡常数大于1,反应向右进行;平衡常数小于1,反应向左进行。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基本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基本知识点

第一单元基本知识点:1.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原子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包括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分布、化学性质等。

元素可以进一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3.元素的符号:元素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简写方式,由元素的英文名称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母组成,并且首字母大写。

4.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以能级和轨道的形式存在。

5.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周期和族,周期指的是元素的一个横行,族指的是元素的一个竖列。

6.电子布居规律:电子首先填充在最低能级的轨道上,然后按照“能量低优先,一轨道一个,同轨道两个,同能级填满一个再回首轨道”原则依次填充到高能级轨道上。

7.价电子:原子的最外层轨道上的电子称为价电子。

价电子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同周期内元素的价电子数相同。

8.价壳层:原子中最外层能级称为价壳层,其中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性。

9.化学键:元素通过化学键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化合物。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10.共价键: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可以通过电子轨道重叠或电子吸引力来实现。

11.离子键:离子键是在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通过电子的转移而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的形成使金属元素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12.金属键:金属键是在金属元素之间通过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

1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的消耗和生成物的生成。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描述。

14.化学式: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合物的一种简写方式,由元素符号和下标组成。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一定的性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性质不固定。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如颜色、密度、熔点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参与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常见物质如水、盐酸、氧气等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水可用于饮用和农业灌溉,盐酸可用于清洗金属表面,氧气可用于呼吸和燃烧等。

二、化学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常见化合物的示例及性质常见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氢氧化钠(NaOH)等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比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溶于许多物质中,具有良好的溶剂性。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的表格,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分区有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等。

三、常见化学反应1. 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例如:2H2 + O2 → 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生成水的反应。

3. 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及示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

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2O。

四、化学能量和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释热反应则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

2. 化学平衡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之间保持着一定比例关系,称为化学平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二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二章知识点汇总

(暗红色)(白色固体;P 2O 5) (淡黄色)(无色无味气体,易溶于水;SO 2) (银白色) (黑色晶体;Fe 3O 4)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一>1、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则是,反之则不是。

2、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氧气蜡烛点燃+−−→−+ 3、 实验室里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块状药瓶用镊子夹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和纸槽,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

4、 用细口瓶倾倒液体时,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缓慢的倒,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

5、 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胶头滴管不能平放或者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或腐蚀橡胶帽,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胶头滴管只能悬空,不能触碰管壁。

6、 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不能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不能用嘴去吹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

不要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后,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酒精灯“三不”)7、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即不成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已清洗干净。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二>1、 碳酸钠粉末中加入盐酸的现象:白色粉末溶解,并有气泡冒出。

锌粒中加入盐酸:锌粒逐渐溶解:并有气泡冒出。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加热后生成的物质逐渐变黑。

2、 试管加热时应先预热,再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夹持在试管的试管口的1/3处,加热时与桌面呈一定角度(45°),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3、 烧杯不能直接加热。

4、 酒精灯的酒精量应不超过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5、 量筒无零刻度,最小刻度在量筒的最下方。

6、 托盘天平称量前应调“0”。

精确度为0.1克。

加砝码顺序为先大后小,称量时,左物右砝。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知识【知识点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水壶烧水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例】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粮食酿酒、米饭变馊3.易错辨析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知识点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稳定性、还原性、酸性、碱性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知识点3】实验室操作1.仪器名称书写A 锥形瓶,B 胶头滴管,E 集气瓶, F 长颈漏斗, G 水槽, H 酒精灯。

(1)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D ;(2)用于配制溶液的仪器是C ;(3)收集或贮存气体的仪器E ;(4)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B 。

2.取用药品①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②用托盘天平称一般固体在托盘两边各放一张等质量洁净的纸,易潮解或腐蚀性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③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药液流出④用量筒量量取液体时,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3.物质的加热①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②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③加热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飞溅④操作注意事项4.洗涤玻璃仪器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补充】判断下列实验操作错或对(填“√”或“×”)【知识点4】空气1.组成:氮气78%(保护气),氧气21%(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稀有气体0.94%,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2.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3.空气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物)【知识点5】氧气1.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时为淡蓝色2.检验气体是氧气: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是氧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3.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4.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叫做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5.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6.工业制取氧气,利用沸点不同物理变化【知识点6】分子和原子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分子运动速率影响因素:外界温度,自身种类分子之间有间隔2.分子运动现象实验中,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浓氨水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挥发性(分子运动速率快)3.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分子与原子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5.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铁,铜,锰(金属单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氧气,氢气,氮气,氯气固态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硅、稀有气体:氦、氖、氩【知识点7】原子的结构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原子核带正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4.分层排布中,第三层最多排18个,每一层电子数最多为2n25.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种类6.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7.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的比叫做相对原子质量8.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知识点8】元素1.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的原子的总称,元素不讲个数只讲种类2.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物质种类变,分子种类变,元素不会改变3.地壳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所含元素最多的是:氧;所含金属含量最多的是:钙4.元素符号书写①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②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2O表示:2个氧原子,2O2表示:2个氧分子,H2表示:1个氢离子)5.同一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二、实验总结【实验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2.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冒出的白烟成分是石蜡固体小颗粒3.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4.检验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实验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现象:空气样品中木条照常燃烧,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多3.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震荡现象:空气样品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少(若澄清石灰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被浑浊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现象:哈气的玻璃片有水雾出现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水蒸气质量少5.适宜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该难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6.用集气瓶收集室内的气体:集气瓶先装满水,带到室内倒掉,再盖上瓶盖7.在比较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时,取相同滴数的石灰水:保证在其它条件相同下作对比(这种实验的方法叫对比法)【实验3】红磷燃烧实验1.现象:红磷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白烟(固体小颗粒)分析:水进入集气瓶,约占原空气体积的1/52.实验结果分析:小于1/5体积的原因:①红磷不足;②氧气没有被消耗完;③装置漏气;④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大于1/5体积:燃烧匙过慢伸入3.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吸收产生的白烟,减少空气污染4.红磷不可替代:只能和氧气发生反应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5.化学式:【实验4】硫的燃烧1.现象: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发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实验5】铁丝的燃烧1.现象:在空气中燃烧到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2.将细铁丝打磨至光亮:除去表面的锈盘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与氧气充分反应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铁丝预先放入一些水: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3.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实验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排水法)1.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2.加热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3.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的放出时再收集气体原因:防止收到的氧气不纯4.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底部,炸裂试管5.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沿导管倒吸回试管底部【实验7】过氧化氢制氧气1.二氧化锰是一种黑色粉末,不溶于水2.不需要加热:操作简单、节省能源【实验8】氯酸钾制氧气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质量,且自身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催化剂可代替,不是唯一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的相互转化,如水沸腾,冰雪融化,干冰升华、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化学变化:酿酒、酿醋、发酵、腐烂、生锈、物质燃烧,烟花爆竹的爆炸,将泥土烧成陶瓷。

注意:气球的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性制: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拿来直接看到的性质)空气的组成:1、氮气——78% 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

用途:(1)用作保护气(焊接、灯泡、食品防腐)(2)做氮肥(3)液氮做制冷剂(4)液氮冷冻麻醉做手术2、氧气——21%3、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

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

用途:(1)作保护气。

(2)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霓虹灯4、二氧化碳5、其他气体和杂质(包括水蒸气)混合物:像空气这样,有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由同种分子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比表示)应用举例:混合物:空气{洁净的空气}、石油、钢铁、矿泉水、天然水、自来水、海水、盐水、牛奶、溶液、果汁纯净物:冰水混合物、蒸馏水、纯净水、纯碱、食盐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实验)文字表达式:−+(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氧气红磷点燃−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2、烧杯中的水由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瓶中水面上升的体积约为瓶内空气体积的1/5。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注意事项:1、红磷要足量。

2、红磷熄灭后,要等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3、关于实验药品的选择:可燃,并且必须使反应生成物是固体,液体也可。

(1)为什么不可用硫、木炭、蜡烛?因为燃烧产物为气体,使集气瓶内压强改变很小。

(2)为什么不可以用铁丝?因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4、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原因:(1)降温(2)吸收产物,防止空气污染。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3单元)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3单元)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构造与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会发生物理变化。

注意:电灯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3、物质的性质:一般描述用“能、可以、是、容易〞等词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复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包含物理变化〔蜡烛熔化〕又包含化学变化〔蜡烛燃烧〕。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一样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6、各种常见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讨论: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防止药液污染蚀桌面和防止试剂受到污染2.倾倒液体时,细口瓶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防止药液流出试管外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防止试剂挥发和防止试剂受到污染〔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4〕酒精灯:①考前须知:制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制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制止用嘴吹。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基本知识点(填空版本)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基本知识点(填空版本)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在桌上,(以免药品)。标签应,(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放回原处。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基本知识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的基础科学。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结论:
2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
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以免被试剂腐蚀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用手紧贴,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试管受热时先,再。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角,受热时,先使试管,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

第一、二单元 知识点九年级化学

第一、二单元 知识点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世界一、观察化学变化1. 有新物质生成 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常伴随有 发光 、 发热 、 变色 、产生沉淀 、 放出气体等现象;还伴随有 能量 的变化,表现为 电能、光能 、热能 的放出或吸收。

2. 没有新物质生成 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常伴随有 形状 或 状态 发生改变等现象。

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4.镁带(Mg)在空气中燃烧[与氧气(02)反应]发出 耀眼的白光 (填现象) 、银白色镁条变成 白色粉末 (填现象),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镁+氧气 氧化镁,符号(化学式)表达式 Mg + O 2 MgO 。

二、物质的性质5.由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叫做化合反应。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色、态、味、点、度、性)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质的 颜色 、 状态 、气味(或味道) 、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溶解性(水溶性) 、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 化学变化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 可燃性 、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

7.写出下列常用元素符号:钾K 、钙Ca 、 钠Na 、 镁Mg 、铝Al 、 锌Zn 、 铁Fe 、 铜Cu 、 汞Hg 、银Ag 、钡Ba 、 锰Mn 、硫S 、 磷P 、 硅Si 、 碳C 、氢H 、 氮N 、 氧O 、 氯Cl 、 氟F 、 碘I 、 氦He 、 氖Ne 、氩Ar 。

8.写出下列常用物质的化学式:氧气O 2、 氮气N 2、 氢气H 2、 氯气Cl 2、 氧化镁MgO 、 二氧化碳CO 2、 二氧化硫SO 2、 四氧化三铁Fe 3O 4、 五氧化二磷P 2O 5、 一氧化碳CO 、 水H 2O第二节 化学之旅1.科学探究的要素一般包括哪些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猜想)→(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等。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常见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改变。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灯泡发光等。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 常见现象: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例如,铁生锈(铁变成铁锈,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蜡烛燃烧(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

- 两者的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有轻微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 蜡烛燃烧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 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 熄灭蜡烛时:有白烟产生,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操作:- 收集两瓶空气(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和两瓶呼出的气体(排水法收集)。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1至7单元)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1至7单元)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N2:78%、O2:21% 、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观察到的现象:产生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4P2O5;结论:O2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知室温便打开弹簧夹。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燃烧的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1-5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1-5单元知识点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

④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第一单元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如酒精挥发、水变水蒸气、轮胎爆炸等。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如钢铁生锈、水电解、物质燃烧、食品腐败、金属生锈等。

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结论:①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多;②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③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多。

四、实验基本操作不能放回原试剂瓶里(以免污染试剂);不能随意丢弃(以免产生危险);不能拿出实验室,要交还实验室,倒入指定的容器。

取用粉末状药品用药匙,一斜,二送、三竖立。

取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立。

(详见课本P18)视线”要与量筒里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滴管不能倒放或平放,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防试管口的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而炸裂试管);酒精灯内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③可以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燃烧匙、坩埚;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不能加热的仪器:广口瓶、细口瓶、量筒、集气瓶;第二单元一、空气的组成:(所占体积分数如下)氮气78%(约4/5),氧气21%(约1/5),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其中氧气的主要用途:①供给呼吸,如潜水、医疗、航空等。

②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宇航等。

氮气的主要用途:做保护气(焊接金属、充灯泡),食品袋充氮防腐(防挤压),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作保护气、用于飞艇、闪光灯、霓虹灯等①三种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2、化学的发展过程⑴古代——发现利用了火,发现矿石制造出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

我国古代对化学的贡献:陶瓷、青铜器、造纸、火药等。

(2)、近代——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①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的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探索微观世界;绿色化学。

纳米技术的运用使化学的研究进入微观阶段3、物质的变化:(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4、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5、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变化通常用“生成了、变成了”等词描述。

6、实验观察的内容: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2020年01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而物理变化则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包括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例如水沸腾、冰雪融化、干冰升华、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

化学变化则包括酿酒、酿醋、发酵、腐烂、生锈、物质燃烧、烟花爆竹的爆炸以及将泥土烧成陶瓷等。

需要注意的是,气球的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物理性质则是指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空气的组成。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且不活泼,主要用于保护气、做氮肥、制冷剂以及霓虹灯等。

氧气则占空气体积的21%,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液态和固态均为淡蓝色等物理性质。

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例如空气、石油、钢铁、矿泉水、天然水、自来水、海水、盐水、牛奶、溶液、果汁等。

而纯净物则是指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例如冰水混合物、蒸馏水、纯净水、纯碱、食盐等。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以通过红磷燃烧实验来进行。

实验中,红磷点燃后会放出热量和大量白烟,同时烧杯中的水会由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瓶中水面上升的体积约为瓶内空气体积的1/5.根据实验结论可以得知,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需
要注意实验药品的选择,应选用可燃且生成固体反应产物的药品,而不可选用硫、木炭、蜡烛或铁丝等。

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原因,以及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

收集气体的方法有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要注意导管必须放到集气瓶底部。

验满时,可以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说明气体已经收集满了。

检验气体时,可以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则说明气体是氧气。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在化学反应中改变其他物质反应速率的物质,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使产物增多。

)催化作用指的是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到的作用。

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例如,加热高锰酸钾会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
气;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反应也会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会分解为水和氧气。

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即一个反应物变成了多种物质。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

酸雨的形成主要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有关。

通电后,水会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氢气是负极,氧气是正极(负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