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运用工程学
Engineering of Automobile Application
课程代码:901120749
学时数:48 学分数:3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它是在综合应用现代汽车技术和管理学方法基础上,讲授如何充分发挥汽车的动力性与经济性,以“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地运行,使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运用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汽车经营管理等技能知识。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汽车作为重要交通工具在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掌握国内外汽车技术和汽车运用工程的发展进程及水平。
重点掌握汽车运用与管理工作的内容及影响汽车运用和管理因素。
1.汽车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汽车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现状;汽车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前景。
2.汽车运用的条件:动力条件;道路条件。
3.汽车运用工程展望:前景展望;发展趋势。
4.课程的任务与要求:课程任务;课程要求。
第二章汽车的动力性(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评价汽车动力性能指标。
掌握汽车动力平衡方程式、平衡图及影响汽车动力性能的主要因素与指标。
重点掌握汽车动力性的合理运用。
1.汽车动力性能的评价指标:加速性能;平路上最高行驶速度;最大爬坡角度。
2.汽车的驱动力和行驶阻力: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
3.汽车行驶驱动的附着条件: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附着率。
4.影响汽车动力性因素及动力性分析:影响汽车动力性因素;动力性分析。
5.汽车动力的合理运用:发动机动力性;汽车动力合理运用。
6.汽车的动力性试验:测试仪器设备;动力性试验方法。
第三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汽车燃油的经济特性。
掌握汽车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
重点掌握影响汽车燃油经济特性的因素及节油技术。
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每千克燃油行驶里程。
2.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等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等加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等减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
354
3.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使用方面;汽车结构方面。
4.汽车传动系参数的选择: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最大传动比的选择;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第四章汽车行驶的安全性(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汽车制动性和操纵稳定性及评价指标。
掌握汽车运用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重点掌握汽车安全、经济运行技术。
1.汽车的制动器制动力分配:制动器制动力;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
2.影响汽车制动的因素及评价指标:制动影响因素;制动性能评价指标。
3.汽车稳态响应特性:汽车稳态响应特性;影响因素。
4.汽车操纵的稳定性及评价指标:汽车操纵稳定性包含的内容;评价指标。
第五章汽车行驶平顺性与通过性(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平顺性与通过性的评价指标。
掌握汽车行驶平顺性与通过性的影响因素。
重点掌握汽车行驶的安全技术。
1.汽车行驶的平顺性: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评价;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系统的振动。
2.汽车的通过性:汽车通过性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松软地面的物理性质;车辆的挂钩牵引力。
3.汽车的被动安全性:汽车被动安全性意义;汽车被动安全性评价指标。
第六章汽车公害(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汽车公害的种类、内容及评价值。
掌握汽车公害的产生原因。
重点掌握减少汽车公害的措施。
1.概述:汽车公害对环境的影响;汽车公害的现状。
2.排气公害:排气公害内容;排气公害产生的原因;减少排气公害的措施。
3.噪声公害:噪声公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噪声公害防治措施。
4.电波公害:电波公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降低电波公害的措施。
第七章汽车运行材料及合理使用(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汽车运行材料的种类。
掌握如何正确合理选用汽车运行材料。
重点掌握安全用油的重要性。
1.汽车燃料:汽车燃料的种类;汽车燃料的性能。
2.汽车润滑材料:汽车润滑材料的种类;汽车润滑材料的性能。
3.汽车用特种液:制动液;防冻液。
4.汽车轮胎:汽车轮胎的构成;汽车轮胎的正确使用。
第八章汽车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6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汽车在特殊条件下使用特点及运用要求。
掌握汽车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使用与管理方法。
重点掌握汽车在特殊条件下的驾驶技术。
355
1.汽车走合期的使用:汽车走合期的特点;汽车在走合期的使用方法。
2.汽车在低温条件下的使用:低温条件下的启动;低温环境下的行驶。
3.汽车在高原条件下的使用:高原条件下的使用特点;高原条件下的使用方法。
4.汽车在复杂条件下的行驶:冰雪路面上的行驶;泥泞路面上的行驶。
5.特殊条件下的驾驶技术:基本操作要领;特殊条件下的驾驶。
第九章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规律(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汽车技术状况定义、种类及影响因素。
掌握汽车技术状况变化规律。
重点掌握保持汽车良好技术状况的措施。
1.概述:汽车技术状况内容;汽车技术状况的评价。
2.影响汽车技术状况的因素:使用因素;运行因素。
3.汽车技术状况变化和变化规律: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标志;汽车技术状况变化规律。
第十章汽车故障与汽车诊断(4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故障诊断原理。
掌握诊断参数及汽车一般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重点掌握汽车技术维护规程及技术保养内容。
1.汽车故障诊断原理:诊断参数;诊断参数标准;诊断周期;误差简介。
2.汽车诊断参数及诊断方法:诊断参数内容;诊断方法。
3.发动机技术状况诊断:发动机功率检测;气缸密封性检测;点火系检测;燃油供给系检测;润滑、冷却系检测。
4.底盘技术状况诊断:驱动轮输出功率检测;传动系检测;转向系检测;制动系检测。
5.汽车检测站:汽车检测站功用;汽车检测站检测设备。
第十一章汽车使用寿命(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汽车使用寿命的概念。
掌握自然磨损与自然寿命,无形磨损与经济寿命。
重点掌握汽车更新期的确定原理和最佳更新年限的计算方法及汽车折旧计算方法。
1.研究汽车使用寿命的意义:现实意义;长远意义。
2.汽车使用寿命分类:经济寿命;技术寿命。
3.车辆更新与折旧原理与方法:车辆更新方法;折旧原理与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作业巩固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6
课外作业:第一章——第三章1 次、第四章和第五章1 次、第六章—第九章1 次、第十章1 次、第十一章1 次,共安排5 次作业。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出勤满分10 分:旷课扣2 分/次;事假扣1 分/次;病假扣0.5 分/次;迟到、早退扣0.5 分/次。
旷课次数超过3 次者取消考试资格。
课程作业满分10分:本课程共有5次作业,每次作业2分。
作业都完成,按每次作业完成质量分成A、B、C、D 四档,对应分数分别为2 分、1.5 分、1 分、0.5 分。
课堂表现满分10 分: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者每次按问题难易程度加1-2 分;能回答问题但不积极的每次按问题难易程度加加0.5-1 分。
上课玩手机、说话、睡觉等,按情况扣分,具体办法为:经常说话影响课堂纪律的每次扣2 分;玩手机的每次扣1 分;睡觉及其他的每次扣0.5 分。
期末成绩为期末试卷成绩,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四、参考教材
[1]《汽车运用工程》,鲁植雄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汽车运用工程》(第三版),高延龄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汽车理论》(第三版),余志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理论力学。
需要学生掌握这些课程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拓宽专业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力求做到简单明了,尽量结合生产实际,去掉较繁琐的理论推导,去掉与实际结合很少的陈旧理论,加进生产中出现的与本学科有联系的先进技术。
为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