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艾滋病)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大卫生护航,引领健康中国
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
2017年十九大报告——实施健康中国策略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重点内容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2021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
2022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我国逐渐从以治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而艾滋病新发人数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艾滋病死亡人数仍居我国传染病首位,该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因此艾滋病防治仍任重而道远,但您是否以为艾滋病离你很遥远,其实不然。
真实案例一:
检验科同事外请一名保姆照看小孩,在给保姆行常规体检抽血时,发生针刺伤,后保姆HIV检测阳性。
真实案例二:
儿子6岁,从小体弱,身高体重均低于同龄人,后到医院就诊,HIV检测阳性,随及母亲检测亦为阳性。
真实案例三:
40岁男性患者,因腹泻、体重下降入院,经检测HIV初筛阳性,医生建议家属到院体检,其父亲HIV检测阳性。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一、艾滋病起源与流行病学
(一)艾滋病起源
1.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由来:最初在黑猩猩、绿猴体内发现了猿免疫缺陷病毒(SIV),这种病毒与HIV病毒基因序列极为相似。
推测人类感染HIV 是因为非洲人与黑猩猩或绿猴密切接触导致,如食用黑猩猩。
2.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1983年,法国研究者从一个淋巴结肿大综合征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并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
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此病毒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简称“HIV”。
3.艾滋病的发现:1981年1月,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被发现,为一名美籍加拿大同性恋者,被美国疾控中心(CDC)确定为第一例艾滋病患者。
1985年6月,我国北京协和医院报告了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此人为来中国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发病5天后死亡。
4.艾滋病名字的由来:1981年在同性恋人群中陆续发现因免疫功能缺陷而出现的一组疾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为“AIDS”。
国内1986年以前音译为“爱滋病”,后改名为“艾滋病”。
(二)流行病学
全球疫情形势:《2021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存活3770万HIV感染者,其中170万为0-14岁儿童。
2020年新发HIV感染者170万人。
68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
全国疫情形势: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国报告存活114万HIV感染者,新发
感染人数11万多,相当于中国平均每4分钟就有1人被发现感染HIV,而新发感
染人群中,青年和老年人群发病人数也在明显增加。
重庆疫情形势:截至2021年10月底,现报告存活HIV感染者/患者5.7万例,累计报告死亡1.8万例,而重庆市现存活病例和新报告病例数居全国第六。
艾滋病造成的死亡率仍然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第一位,虽然通过整个治疗,死亡率有所下降,但累计死亡人数仍非常高,达36.9万。
(三)全球防治目标
2021年6月8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承诺2030 年终结艾滋病
流行的目标,确保至2025有效的艾滋病综合预防方案涵盖95%有HIV感染风险者,将预防作为优先事项;至2030年实现3个95%的目标:95%的感染者获得确诊、95%确诊的感染者得到抗病毒治疗、95%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达到病毒学抑制;至2025年前消除HIV母婴传播;将每年新增HIV感染病例控制在37万例以下,
每年AIDS死亡病例控制在25万例以下,并消除与HIV相关的一切形式的污名化
和歧视,实现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
二、病原学
(一)艾滋病定义
艾滋病(AIDS),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攻击人体的CD4 +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的整个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免疫
系统崩溃。
(二)HIV的病原学特点
HIV 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
对热敏感,在56℃条件下30分钟即失去活性,100℃处理20分钟可使其灭活。
一般消毒剂均敏感,如碘酊、过氧乙酸、戊二醛、次氯酸钠、70% 的酒精均可灭活 HIV。
但对紫外线、γ射线有较强抵抗力。
虽HIV生存能力较弱,但一旦进入人体细胞后,病毒基因组整合到人体基因组,形成病毒贮存库,目前没有办法清除病毒贮存库,故HIV不能从体内彻底清除。
三、疾病传播三大要素及三个条件
(一)传播的三大要素
1.传染源
感染HIV的人为本病的唯一传染源,包括AIDS患者和无症状HIV感染者。
2.传播途径
(1)性接触(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2)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介入性医疗操作、纹身等)。
(3)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时和哺乳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被HIV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有:男同性恋者、静脉注射毒品依赖者、与HIV 有性接触者、母亲有HIV病毒感染的婴儿等。
(二)传播的三个条件
1.数量
只有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和脑脊液中含有足够的艾
滋病病毒,能够传播艾滋病,其他体液则不能。
艾滋病病毒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
传播给别人。
2.质量(活性)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是高质量的,但离开人体后是脆弱的,常用的消毒水就
可以杀死它。
艾滋病病毒在昆虫、蚊子体内是不能存活的。
在干燥了的血液和凝
固了的体液中也失去活性,没有传染能力。
3.传播渠道(体液交换)
艾滋病病毒不能穿过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只有当皮肤和黏膜出现破损,而恰
在此时正好有含艾滋病病毒的体液由此进入人体,才会传播。
进食、昆虫叮咬或共用电话、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等日常生
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四、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一)急症期
通常发生感染HIV的6个月内。
部分感染者在急性期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
疫系统急性损伤相关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大多数患者
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自行缓解。
(二)无症状期
此期时间一般为4~8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型别、感染途径、
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在无症状期,由于HIV 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
可
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或体征。
(三)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
此期患者CD4+T 淋巴细胞计数多<200 个/µL。
主要临床表现为 HIV 相关症状、体征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五、艾滋病的治疗
艾滋病治疗的最终目标: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营养作基础。
2.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
3.正确使用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药物。
4.辅以适当的支持、对症治疗。
六、HIV预防。
整体预防策略:A(禁欲)-B(忠诚)-C(安全套)-D(对话)-E(教育)-Others(包皮环切、暴露前后预防、不共用针具等),具体措施如下
(一)如何避免性途径感染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
进行安全的性行为,每次发生性行为时都正确使用安全套。
及时规范的治疗性疾病,安全套可可预防HIV有效率近100%。
(二)如何预防血液途径感染
避免使用血液或血制品,必须使用时,要使用经艾滋病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
避免不必要的静脉注射,使用一次性或使用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具。
不吸毒,不共用针具。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物品。
(三)如何避免母婴途径感染
若母亲感染了艾滋病没有进行母婴阻断,所生儿童感染HIV的风险为20%-45%,而采取规范母婴阻断措施后,所生儿童感染HIV的风险<2%。
早检测:通过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健等,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坚持治疗:研究表明,通过治疗能长期抑制体内病毒的数量,重建并维持免
疫系统,保护自身健康,亦可避免再传染给他人。
目前国外艾滋病研究科学家提
出的“U=U(测不到=不具传染力)”,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艾滋病协会、
联合国艾滋病署等机构和组织的支持。
已感染的孕妈妈在分娩后也应坚持服用抗
病毒药物,宝宝在出生后按医嘱服用抗病毒药物至出生后4周或6周。
喂养方式:坚持人工喂养,杜绝混合喂养
儿童随访:感染了HIV的孕妈妈所生的儿童要在出生后48小时、6周、3月
龄进行早期诊断;12月龄、18月龄进行抗体检测,并需要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情
况及有无感染症状,以判断是否存在母婴传播的情况。
早检测、早诊断、早干预、配合管理,感染了艾滋病也能拥有健康的宝宝!
(四)暴露前后预防
1.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HIV感染高风险人群,通过事先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来降低感染HIV风险的措施。
适用于有较高HIV感染风险者,比如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的高危性性行为者,
包括与多个同性性伴发生肛交且不能坚持使用避孕套者,频繁使用助性剂发生同
性肛交性行为者,从事为同性提供商业性服务者等;单阳伴侣中阳性一方抗病毒
治疗未达到病毒学成功,阴性一方除坚持使用安全套外,也可以采用PrEP。
2.HIV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HIV暴露后预防简称PEP,是指未感染HIV的个体,发生HIV感染高危行为之后,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降低HIV感染风险的措施,72小时内有效。
适用于被含有HIV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被HIV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溅入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与HIV感染者发生无套性行为等情况均推荐进行HIV暴露后预防。
均需要指定治疗单位进行正规检测及出具方案。
七、小结
1.知晓艾滋病传播的三大途径及三大传播条件。
2.知晓艾滋病预防策略。
2.和艾滋病患者在一起正常的生活是不会被传染。
3.艾滋病目前不可治愈,但早期治疗可明显延长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