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国家专业代码:080701
一、学制与学位
学制:全日制本科,一般修业年限四年,允许修业年限3~6年。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工程应用背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视野,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身心健康,能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技术测试、技术支持、生产制造、应用维护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经过5年左右的学习和工程实践成为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成为测试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生产管理或项目管理的主要成员。

培养目标分解为如下6项:
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服务社会)
2.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以及与工程有关的安全、法律、环境、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借助现代工具,识别、表达、分析、研究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和有效实现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专业素养)
3.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能在团队中有效发挥作用,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能够在法律、伦理、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约束下组织管理多学科项目。

(团队协作)
4.具备电子工程师的国际视野,能够及时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与专业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和合作。

(国际视野)
5.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熟悉创新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具备电子信息系统或装置研发和技术改造的能力。

(创新创业)
6.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持续跟踪专业前沿技术。

(终身学习)
三、毕业要求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开发、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电子信息系统、电子装置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开发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测试、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等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实现对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的测试、分析处理、仿真、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子信息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正确评价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开发设计过程、项目实施和生产过程等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0)沟通:能够就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电子信息工程项目技术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与合作。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工程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能及时跟踪电子信息学科的最新理论、技术及国际前沿动态。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说明:H(关联性高)、M(关联性中)、L(关联性低)
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
1.主干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2.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信息论与编码、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EDA技术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Python机器学习实践。

3.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专业认识实习、电子电路PCB设计实训、电子工艺实习、FPGA技术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系统应用课程设计、无线通信技术实习、DSP技术应用课程设计、智能硬件系统设计综合实践、信号与信息处理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五、教育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知识单元设计的教育理念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注重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以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宗旨,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8版)》的有关要求以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为指导,借鉴OBE 教育理念,以应用能力和工程师素质培养为主线,实施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产出为目标,以持续改进为保障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材施教,落实学生个性化和针对性的专业培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从第六学期开始按照“信号与信息处理”和“智能物联”两个专业方向分流培养。

1.教育体系组成
(1)理论教学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由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及专业相关类课程(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特色课)以及创新创业类课程四大类组成。

以电路与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为基础,以信号与信息处理和智能物联为专业方向,以嵌入式智能硬件为技术载体,以开发设计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构建基础扎实、应用性强、适度先进、整体优化的理论课程体系。

1)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主要是公共课程和全校通识选修课,共计676学时,33学分,占总学分的19.4%,其中公共必修课612学时,29学分,全校性通识选修课64学时,4学分。

公共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工程伦理、大学体育与健康、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主要目的是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知识,培养民族精神,增强精神力量与精神竞争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正确认识。

2)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共计440学时,27.5学分,占总学分的16.2%,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复变函数、环境工程概论,全部为必修课。

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工程问题的表述和恰当数学模型的选择当中,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还可以使学生关心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3)工程及专业相关类课程:共计936学时,58.5学分,占总学分的34.4%,其中必修课664
学时,41.5学分,选修课272学时,17学分。

包括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特色课四个部分,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能力提升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通过工程及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验,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渐进式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程体系设计过程虽然注意了学科的内在联系,但更坚持的是学生能力产出培养的初心,总体架构按照工程逻辑构建模块化课程。

课程设置还采纳了企业专家的部分建议,进行了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并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了“信号与信息处理”和“智能物联”两个专业方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引入行业企业资源,推进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建设。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对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设置了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与专业特色课,学习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就业要求,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有广泛应用,能够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专业知识,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

4)创新创业类课:共计64学时,4学分,占总学分的2.4%,包括创业基础、创新方法与实践两部分,采用网络自主学习获得学分,以自学的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体系。

根据能力培养的主线,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应适应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数字化、综合化和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加强设计性和综合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注重实践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人为本,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优化后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体现了从认识、操作到综合创新实践逐层深入提高能力的实践教育特色,主要环节包括课内实践教学、集中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个部分组成。

1)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增强实际操作的切身体验,并在主要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见课程教学大纲),使学生在专业实验过程中得到从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信息综合研究的科学训练,具备科学研究的专业态度和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

2)集中实践教学:共计49周,47学分,占总学分的27.6%,主要包括军事技能、工程训练、计算机实践、专业各类实习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方案引入“产学
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合作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专项、专题性实践环节,加强设计性和综合性训练,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方案还结合企业专家提出的建议,将一部分时间较短、内容较单一的实习项目进行整合优化,实践内容的设计在兼顾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强调在“信号与信息处理”和“智能物联”两个专业方向上的软硬件开发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训练,项目内容要求注重与工程生产、科研和社会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以电子产品或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实践为载体,以学生的能力产出为培养目标,通过对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提出软硬件解决方案,开发、设计满足特定要求的电子产品或电子信息系统,以此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素质拓展:共计5学分,主要包括公益劳动、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学术讲座、职业技能认证与比赛、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文化社团活动和各类等级考试等,目的是拓展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综合素养,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既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又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团队合作精神,素质教育贯穿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学程的始终,重在养成教育。

通过校内外活动有机结合,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养成适应未来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

2. 课程学分构成
六、培养方案主要参数
四年制本科学生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在175学分,其中:理论课123学分,集中实践教学47学分,素质拓展教育5学分;实践教学周数占教学活动总周数的比例为32.2%,理论课和实践课学分中选修学分占教学总学分的比例为23.5%,主要参数详见附表1。

七、教学安排
1.教学活动总进程表(见附表2)。

2.课程设置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进程表(见附表3)。

3.学生修读指导计划表(见附表4)。

八、有关说明
本方案依据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与课程体系导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8版)》的有关要求以及《长春工程学院关于修(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的原则性意见》编制。

方案的修(制)定保留了我校2006~2014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吸收了校内外本科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改革经验,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