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传染病】小鹅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死雏鹅肝脏肿大,呈深红色或黄红色。 胆囊肿大,胆汁充盈,颜色变深。 脾脏和胰腺充血,偶有灰白色坏死灶。
显微病理变化: 消化道:小肠膨大处的变化为典型的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假膜
脱落处残留的黏膜组织仍保留原有轮廓,但结构已破坏。 固有层中有多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数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黏膜层严重变性或分散成碎片。 肠壁平滑肌纤维发生实质变性和空泡变性以及蜡样坏死。 大多数病例的十二指肠和结肠呈现急性卡他性炎症。
2、实验室诊断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小鹅瘟的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首先要分离病原,将采
取的病料制成悬液,接种于一定日龄的鹅胚或番鸭胚。然后通过 实验手段进行鉴定,目前建立的免疫荧光实验、反向间接血凝实 验、琼扩技术等都可用于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进行鉴别。
七、防制
1、不从疫区引进雏鹅和种蛋,对环境和用具定期严格消毒(强力消 毒灵,碘伏,威特6号,2%的氢氧化钠),种蛋要用甲醛进行熏蒸消毒 处理,严防疫病传入。
二、病原
早期的研究报道曾经误认为本病的病原是呼肠孤病毒,或者认 为致病因子是腺病毒。后来更加详实的研究证明病原为细小病毒, 小鹅瘟病毒(Goose plaguevirus),既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ridae)、细小病毒亚 科(Parvorinae)、细小病毒属(Parvovius)。国内外分离到的毒株 抗原性基本相同,仅有一种血清型。
四、临床症状
小鹅瘟的症状以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但其症状 的表现与感染发病时雏鹅的日龄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病程的长短,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种类型。
1、最急性型:常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雏鹅。当发现精神呆钝 后数小时内即呈衰弱,或倒地两腿乱划,很快死亡。
2、急性型:常发生于1-2周龄的雏鹅。患病雏鹅食欲减退或 废绝。站立不稳,喜蹲卧,渴欲增强,落后于群体。排出黄白色或 青绿色稀粪,并杂有气泡、纤维碎片、未消化饲料。临死前头多触 地,两腿麻痹或抽搐。
本病还可以通过种蛋传播,被带毒的种蛋污染的孵化室和孵化 器对传播该病起到重要的作用。
3、传播途径 发病雏鹅或番鸭从大便中排出大量病毒,通过 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经消化道感染而迅速传播全群。带毒大龄鹅 可通过蛋将病毒垂直传染给孵化器中的易感雏鹅,造成雏鹅在出 壳后3~5天内大批发病和死亡。
4、流行特点 ·季节性:一年四季发,但我国南方和北方由于饲养 鹅的季节及饲养方式不同,发生本病的季节也有所不同。南方多 在春夏两季,北方地区多见于夏季和早秋发病。周期性:3-4年
3、各种抗菌药物对该病均无治疗作用,因采取封锁,扑杀
本节内容结束
一、概述
小鹅瘟即鹅的细小病毒病(Goose Parvovirus,GPV),是由鹅 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渗 出性肠炎、肝、肾、心等实质器官炎症为特征,致病性强,死亡 率高。对10~13日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在易感群中 的致死率高达70%。
在我国江苏地区很早就有该病的流行,严重地影响养鹅业的 发展。1956年我国学者方定一首次发现此病,1961年他又用成年 鹅研制出高免血清,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发生。
小鹅瘟发病及死亡率的高低,与母鹅的免疫状况有关。病愈的 雏鹅,隐性感染的成鹅均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成鹅通过卵黄将抗 体传给后代,使雏鹅获得被动免疫。因此,在每年全部更新种鹅的 地区,本病的爆发和流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大流行的一、二年 内都不致再次流行。在不是每年更新全部种鹅的地区,不表现明显 的周期性,每年均有发病,但死亡率较低,在20%~50%之间。
2、免疫种鹅孵出的雏鹅一般于7~10日龄时需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或 高免蛋黄液,每只皮下或肌肉注射0.5~1.0mL。
种鹅未进行免疫时,雏鹅出壳后1日龄注射小鹅瘟弱毒疫苗(目前 使用较广的SYG61和SSG74两个减毒株制成的疫苗),每只皮下接 种 1:50~1:100稀释的弱毒疫苗0.1ml,且隔离饲养到7日龄。种 鹅:产蛋前1个月,首免;15日后2免
最急性型仅见肠道有急性卡他性炎症
急性病例表现为全身败血症变化,肠道外观肿胀, 小肠中下段黏膜坏死、脱落
胆囊肿胀,胆汁充盈
小肠外观极度肿胀,质地坚实,状如腊肠, 剖开后可见淡灰色或淡黄色的栓子塞满肠腔。
六、诊断
1、临床诊断 小鹅瘟临床诊断只能作为初步诊断,l~2周龄雏鹅和雏番鸭
大批发生肠炎症状,成年鹅与其它禽类不感染。病鹅出现严重下 痢,排除灰白或黄绿色水样稀便,有时发生神经症状。
鹅的易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1周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 可高达100%,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 发病率低,而一月龄以上则极少发病。
2、传染源 病鹅的内脏,脑,血液及肠管内均含有病毒。雏鹅从 粪中排出大量病毒,主要通过病鹅直接接触或接触病鹅排泄物污染 的饲料、饮水、用具和场地而传染。
心肌苍白,肝肿大。 多数病例在小肠的中段和下段,特别是在靠近卵黄柄和回盲 部的肠段,外观变得极度膨大,呈淡灰白色,体积比正常肠段增大 2~3倍,形如香肠状,手触肠段质地很坚实。
栓子物很干燥,切面上可见中心为深褐色的干燥肠内容物,外面包裹着厚层 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物凝固而形成的假膜。
具有神经症状的病死雏鹅,脑血管充血,大脑表面有散在的出血点。 亚急性:肠道变化更为明显,严重者肠栓从小肠中下段至直肠内。
3、亚急性型:多发生于流行后期,2周龄以上,尤其是3-4周龄。
患病雏鹅精神沉郁、消瘦、站立不稳、拉稀。稀粪中杂有多 量未消化的饲料、纤维碎片和气泡。少数幸存者在一段时间内生 长不良。
最急性型 双腿麻痹、倒地乱划,抽搐而死
急性型 腹泻,排黄白色或青绿色稀粪,肛周羽毛被污染。
五、病理变化
感染雏鹅剖检病变以消化道炎症为主,随病型不同有一定的差 异。 最急性:病变不明显,仅见于小肠前端黏膜肿胀,充血,覆有大量浓 厚的淡黄色黏液。 急性:全身败血症状,机体脱水,皮下组织充血。
本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对乙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对胰酶 和pH3稳定。耐热,56ºC经3h,仍然能使鹅胚死亡,在37ºC的孵化 器内,经一个月后病毒仍存活。对%2~5%的氢氧化钠、10%~20%的 石灰乳敏感。
三、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在自然情况下,小鹅瘟病毒可感染各种鹅,包括 白鹅、灰鹅、狮头鹅和雁鹅。其他动物除番鸭外,均囊膜, 二十面体对称,单股DNA病毒;病毒颗粒大 小,角对角直径22纳米,边对边直径为20纳 米,直径为20~22纳米,有完整病毒形态和 缺少核酸的病毒空壳形态两种。空心内直径 为12纳米,衣壳厚为4纳米;壳粒数为32个; 核酸大小约为6kb。
细胞核内复制。GEF培养—融合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显微病理变化: 消化道:小肠膨大处的变化为典型的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假膜
脱落处残留的黏膜组织仍保留原有轮廓,但结构已破坏。 固有层中有多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数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黏膜层严重变性或分散成碎片。 肠壁平滑肌纤维发生实质变性和空泡变性以及蜡样坏死。 大多数病例的十二指肠和结肠呈现急性卡他性炎症。
2、实验室诊断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小鹅瘟的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首先要分离病原,将采
取的病料制成悬液,接种于一定日龄的鹅胚或番鸭胚。然后通过 实验手段进行鉴定,目前建立的免疫荧光实验、反向间接血凝实 验、琼扩技术等都可用于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进行鉴别。
七、防制
1、不从疫区引进雏鹅和种蛋,对环境和用具定期严格消毒(强力消 毒灵,碘伏,威特6号,2%的氢氧化钠),种蛋要用甲醛进行熏蒸消毒 处理,严防疫病传入。
二、病原
早期的研究报道曾经误认为本病的病原是呼肠孤病毒,或者认 为致病因子是腺病毒。后来更加详实的研究证明病原为细小病毒, 小鹅瘟病毒(Goose plaguevirus),既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ridae)、细小病毒亚 科(Parvorinae)、细小病毒属(Parvovius)。国内外分离到的毒株 抗原性基本相同,仅有一种血清型。
四、临床症状
小鹅瘟的症状以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但其症状 的表现与感染发病时雏鹅的日龄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病程的长短,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种类型。
1、最急性型:常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雏鹅。当发现精神呆钝 后数小时内即呈衰弱,或倒地两腿乱划,很快死亡。
2、急性型:常发生于1-2周龄的雏鹅。患病雏鹅食欲减退或 废绝。站立不稳,喜蹲卧,渴欲增强,落后于群体。排出黄白色或 青绿色稀粪,并杂有气泡、纤维碎片、未消化饲料。临死前头多触 地,两腿麻痹或抽搐。
本病还可以通过种蛋传播,被带毒的种蛋污染的孵化室和孵化 器对传播该病起到重要的作用。
3、传播途径 发病雏鹅或番鸭从大便中排出大量病毒,通过 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经消化道感染而迅速传播全群。带毒大龄鹅 可通过蛋将病毒垂直传染给孵化器中的易感雏鹅,造成雏鹅在出 壳后3~5天内大批发病和死亡。
4、流行特点 ·季节性:一年四季发,但我国南方和北方由于饲养 鹅的季节及饲养方式不同,发生本病的季节也有所不同。南方多 在春夏两季,北方地区多见于夏季和早秋发病。周期性:3-4年
3、各种抗菌药物对该病均无治疗作用,因采取封锁,扑杀
本节内容结束
一、概述
小鹅瘟即鹅的细小病毒病(Goose Parvovirus,GPV),是由鹅 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渗 出性肠炎、肝、肾、心等实质器官炎症为特征,致病性强,死亡 率高。对10~13日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在易感群中 的致死率高达70%。
在我国江苏地区很早就有该病的流行,严重地影响养鹅业的 发展。1956年我国学者方定一首次发现此病,1961年他又用成年 鹅研制出高免血清,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发生。
小鹅瘟发病及死亡率的高低,与母鹅的免疫状况有关。病愈的 雏鹅,隐性感染的成鹅均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成鹅通过卵黄将抗 体传给后代,使雏鹅获得被动免疫。因此,在每年全部更新种鹅的 地区,本病的爆发和流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大流行的一、二年 内都不致再次流行。在不是每年更新全部种鹅的地区,不表现明显 的周期性,每年均有发病,但死亡率较低,在20%~50%之间。
2、免疫种鹅孵出的雏鹅一般于7~10日龄时需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或 高免蛋黄液,每只皮下或肌肉注射0.5~1.0mL。
种鹅未进行免疫时,雏鹅出壳后1日龄注射小鹅瘟弱毒疫苗(目前 使用较广的SYG61和SSG74两个减毒株制成的疫苗),每只皮下接 种 1:50~1:100稀释的弱毒疫苗0.1ml,且隔离饲养到7日龄。种 鹅:产蛋前1个月,首免;15日后2免
最急性型仅见肠道有急性卡他性炎症
急性病例表现为全身败血症变化,肠道外观肿胀, 小肠中下段黏膜坏死、脱落
胆囊肿胀,胆汁充盈
小肠外观极度肿胀,质地坚实,状如腊肠, 剖开后可见淡灰色或淡黄色的栓子塞满肠腔。
六、诊断
1、临床诊断 小鹅瘟临床诊断只能作为初步诊断,l~2周龄雏鹅和雏番鸭
大批发生肠炎症状,成年鹅与其它禽类不感染。病鹅出现严重下 痢,排除灰白或黄绿色水样稀便,有时发生神经症状。
鹅的易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1周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 可高达100%,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 发病率低,而一月龄以上则极少发病。
2、传染源 病鹅的内脏,脑,血液及肠管内均含有病毒。雏鹅从 粪中排出大量病毒,主要通过病鹅直接接触或接触病鹅排泄物污染 的饲料、饮水、用具和场地而传染。
心肌苍白,肝肿大。 多数病例在小肠的中段和下段,特别是在靠近卵黄柄和回盲 部的肠段,外观变得极度膨大,呈淡灰白色,体积比正常肠段增大 2~3倍,形如香肠状,手触肠段质地很坚实。
栓子物很干燥,切面上可见中心为深褐色的干燥肠内容物,外面包裹着厚层 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物凝固而形成的假膜。
具有神经症状的病死雏鹅,脑血管充血,大脑表面有散在的出血点。 亚急性:肠道变化更为明显,严重者肠栓从小肠中下段至直肠内。
3、亚急性型:多发生于流行后期,2周龄以上,尤其是3-4周龄。
患病雏鹅精神沉郁、消瘦、站立不稳、拉稀。稀粪中杂有多 量未消化的饲料、纤维碎片和气泡。少数幸存者在一段时间内生 长不良。
最急性型 双腿麻痹、倒地乱划,抽搐而死
急性型 腹泻,排黄白色或青绿色稀粪,肛周羽毛被污染。
五、病理变化
感染雏鹅剖检病变以消化道炎症为主,随病型不同有一定的差 异。 最急性:病变不明显,仅见于小肠前端黏膜肿胀,充血,覆有大量浓 厚的淡黄色黏液。 急性:全身败血症状,机体脱水,皮下组织充血。
本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对乙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对胰酶 和pH3稳定。耐热,56ºC经3h,仍然能使鹅胚死亡,在37ºC的孵化 器内,经一个月后病毒仍存活。对%2~5%的氢氧化钠、10%~20%的 石灰乳敏感。
三、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在自然情况下,小鹅瘟病毒可感染各种鹅,包括 白鹅、灰鹅、狮头鹅和雁鹅。其他动物除番鸭外,均囊膜, 二十面体对称,单股DNA病毒;病毒颗粒大 小,角对角直径22纳米,边对边直径为20纳 米,直径为20~22纳米,有完整病毒形态和 缺少核酸的病毒空壳形态两种。空心内直径 为12纳米,衣壳厚为4纳米;壳粒数为32个; 核酸大小约为6kb。
细胞核内复制。GEF培养—融合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