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广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人民广场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在我们的时代,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要创造人们能在其中生活的空间。

要强调的不再是外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不管它多美,多讲究),而是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性。


——《马丘比丘宪章》一、概况
1.综述
重庆市人民广场位于重庆渝中区学田湾,始建于1997年,广场东侧为人民大礼堂,西侧为三峡博物馆、南至鸽子广场、北接泰古广场,占地6万余平方米。

人民广场作为市政广场,是市民休息、锻炼、集会的场所,是外地游客的游览胜地,同时,人民大礼堂也承担着重要会议、演出的责任。

2.背景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坐拥两江四岸与独特的自然环境,整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广场正逐年增长。

我们对重庆市人民广场的空间形态进行了短时间的研究与调查,希望通过学习与对比,尝试理解市政广场在城市中的作用,以及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和市民生活的影响。

二、空间与环境
1.广场空间
1.1城市广场与市政广场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各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
形等围合,由多种软质、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
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其中,城市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文
化、商业、休憩等多种活动;主题思想则指,表达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及城市
景观环境等多重目的;结点型是指城市空间中的核心型空间形态。

市政广场,多修建在市政府和城市行政中心所在地,是市政府与市民定期对话和
组织集会活动的场所,它是市民参与市政和管理城市的象征。

与国外的市政广场
相比,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市政广场的对话、集会的作用甚微。

例如,美国的拉
菲叶广场(Lafayette Square),位于华盛顿特区它位于白宫(the White House)北宾州
大道(Pennsylvania Ave.)旁,时常会有各种集会、游行、抗议等活动,由于内容时
常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此处不具体引用。

1.2空间与环境
人民广场空间环境的设计立意,源于对现状环境、社会环境的分析和对广大人民
群众意愿的把握,最初能够达到共识的有3点:(1)主次分明,广场空间环境必须
以烘托人民大礼堂为主旨;(2)能够满足重庆市重要的政务活动需要和人民群众文
化娱乐的需求,并解决相应的停车问题;(3)强调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还市民一
个清爽的公共空间。

基于这三点:(1)既然烘托主体建筑是第一位的,那么广场空间环境应与主体建筑
风格相协调。

但风格协调并不意味形式上的复古,广场空间环境应在尊重历史建
筑的基础上不乏现代感,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2)人民广场的功能与市行政中心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一些重要的政务活动和大型演出在人民大礼堂举行,这就要求人民广场从环境氛围上应具有庄重的气氛。

从长远看,随着市级行政中心的北移(按城市总体规划行政中心远期迁至江北),其用地功能性质的转变,也是广场空间环境设计必须考虑的。

(3)为满足人们节假日和休憩时进行各种有益活动,广场必须提供良好的场所和环境,并具有最大的兼容性和灵活性。

(4)人民大礼堂作为重庆市标志性建筑之一是海内外游客来渝观光不可缺少的一个景点,因此广场的规划设计只有创造一个宽松怡人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

分析表明,只有强化空间秩序,才有可能使广场风格严谨持重,更好地烘托人民大礼堂;同样,只有赋予广场空间环境以情趣,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怡人的环境,以满足广大市民和游客的需要。

结合现状我认为:(1)四周建筑高度无法构成视线围合,空间视觉完整性不足。

经过旧城改造之后的沿街立面与广场结合较为协调,但不远处的高层建筑高度与风格都显得突兀,不利于广场空间完整。

(2)下穿道满足了广场的安全与连续,但车行市民无法在行车过程中观赏人民大礼堂,拉远了市政广场与市民的距离。

周围仅一处公交站,无法满足市民游览需求。

此外,牌坊矗立在广场中间,借景能力下降,显得突兀。

(3)公共设施不足(公用电话尤为不足,无饮水设施,厕所过于隐蔽,且引导不足等)。

(4)三峡博物馆前新建的广场无绿化,与原人民广场风格冲突较大。

与圣马可广场(Plazza San Marco)(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相比,人民广场空间环境的设计还明显不足。

圣马可广场更加接近人的尺度、较有亲切感、参与感。

圣马可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

圣马可广场是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长方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

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建筑,空间完整。

不同于中国对称庄重的广场、建筑,圣马可广场布局自由、随意,四周建筑有廊,为行人遮风挡雨。

这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我认为并不存在孰优孰劣之说。

2.城市空间
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核心部位,被有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

通常情况下,广场经过铺装,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与其连通。

它应具有可以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


渝中半岛最低处和最高处海拔高度相差一百多米,除半岛端部海拔较低临江以外,均离江面较远。

全城以呈东北至西南向的山脊线划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山脊以北为上半城,以南为下半城,北宽南窄,北高南低。

人民广场及建筑所在区块为渝中半岛核心区域,为半到西北突出部分的质心处。

人民广场利用地势的自然高低,对广场进行了分台处理,既对人民大礼堂建筑进行了视线保护,又利于合理功能分区。

主广场、次广场、附属广场分区明确,空间结构清晰连贯。

重庆人民广场从诞生到现在,除其本身功能性质的变化,一直受道路及周边建筑影响而保持其几何形状,并保持着与人民大礼堂的轴线关系。

可以说广场的存在都是作为大礼堂建筑的入口空间而存在的。

三峡博物馆的建设也赋予了人民广场以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的形态。

因此从城市广场角度对人民广场的整合设计,也是这一整体空间形态得以实现的关键。

3.人文环境
人民广场活动众多,作为重庆的政治中心,人民广场上时常举行各种歌功颂德,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活动,丰富了市民生活的同时,也为城市增添了一份人文关怀。

平日,周遭市民的活动更多是晨练、散步、休憩和一些简单的运动。

相比其他广场,例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大广场(Grande Place),人民广场更显得贴近民生,虽然没有大风大浪的豪情,但市井生活的小幸福,在此比比皆是。

布鲁赛尔大广场经历过战乱纷争的烟火风雨,也参阅过人生的悲欢离合。

它以宽阔的胸襟收纳了许多昔日不为本国政府所容的仁人志士,而当这些人物成为历史伟人的时候,也无意中为这个广场赢得了不朽的声誉。

广场西侧的白天鹅咖啡馆原是一家旅馆。

这座五层楼的哥特式建筑曾经住过一位显赫的人物——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

他的学说和主张因为触及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被迫背井离乡,从德国辗转巴黎,最后来到比利时,寄居于布鲁塞尔的这家旅馆。

不久,恩格斯也到了这里,他们在此发起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德意志工人协会”,撰写了《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伟大着作。

位于白天鹅咖啡馆左边的“鸽子饭店”原是油漆匠行会的办公楼,现在改为“雨果纪念馆”,馆藏资料显示,雨果一生中,曾15次来这里居住,总共在此生活了1247天。

雨果在此流亡期间,以笔为武器,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

雨果对布鲁赛尔大广场的热爱超出了他生活过的任何一个地方。

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多次称布鲁塞尔大广场是欧洲最美丽的广场,是他人生中的重要驿站。

4.自然环境
重庆有着丰富的热量和起伏多变的地形地貌,孕育着丰富的植物资源。

重庆的主要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松、栎、杉、柏等,以阔叶林为主,黄桷树、山茶花分别为重庆的市树、市花。

渝中区内现有园林植物乔、灌、草、露地花卉、水生植物共226 种,其中乡土树种主要为黄桷树、构树、苦楝,优势树种和基调树种为黄桷树、小叶榕,区境内无明显地带性树种,天然植物主要有:构树、黄桷树、八角枫、苦楝、臭椿等。

本用地范围内大型植物均为移植,广场中植被也是在广场这一人工环境建设时组织和设计种植的,原生植被已被全部置换。

广场西面老住宅区广植黄桷树,而东面改造后,改植的银杏,两者存在较大冲突,让人产生一街两城之感。

广场内大树均成荫,为市民活动提供较好的环境与庇护。

多年前的鸟巢不见,不过广场野生鸟类众多,自然气息充分。

三、总结
我国特殊的国情造成现今我国建筑业特殊的发展状态,建筑设计理论及实践水平相对较低,加之国际建筑风格及流派纷争变化,盲目追随甚至完全照搬、抄袭国外设计理论及手法的现象屡见不鲜。

我认为所有设计都应该从人出发,既要符合当地人生活的需求,又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研究城市广场空间并不是仅仅在于研究样本本身,而应该着眼于未来,将对广场空间的理解,择优避短附于设计当中,从而设计出更贴近人的建筑与空间。

我想,这才是本次调研的真正成果。

四、参考书目(资料)
齐康.《城市建筑》.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彭一刚主编.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一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夏祖华、黄伟康编着.城市空间设计.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段进着.城市空间发展论.第一版.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挪威]诺伯格·舒尔兹着.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朱文一.《空间·符号·城市》.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 北京.华夏出版社.
凯文·林奇.项秉仁译.《城市的形象》. 北京: 中国建工出版社.
[美]C·亚利山大,《城市设计新理论》,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田银生,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网络资料(百度、谷歌、豆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