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课外现代文阅读训练1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课外现代文阅读训练18篇
一、《父爱的高度》阅读设计
父爱的高度
○吴宏博
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碟机这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
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
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自行车,带着我便摸黑去赶热闹。
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
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
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
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父亲说:“去就去么,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你不去?”
“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臵站定。
过了不大一会,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你的位臵好!‛一边托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我不知怎么搞得,眼一下子就湿润了。
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
独自回家。
敲门。
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
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
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
――选自《散文》2004年8期1.仔细品味“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
..”自行车”一句,此中有两个相
..下去的老“永久
同的词语,它们在句中各自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意思?
2.“水漫金山”一词,出自于哪部电影?里面的人物有哪些?(举出主要的人物即可)3.文中说“我不知怎么搞得,眼一下子就湿润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作者眼睛湿润的?4.作者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的原因是什么?
5.父亲那“驼下去的脊背”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作者看来那“驼下去的脊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6.“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通过这个简单
的动作,你能看到作者怎样的心思?
7.仔细品读“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8.纵观全文,作者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9.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一个父亲可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你一份特殊的感动。
请写出来。
要求:真实感人,语言生动,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第一个“永久”,意思是“永远,长久”;第二个“永久”,是自行车的商标,“永久”牌自行车。
2.“水漫金山”一词,出自于《白蛇传》。
里面的人物有许仙,白娘子,小青,法海和尚等等。
3.作者在看电影时,看到身边来了一对父子,父亲把儿子架在肩膀上看电影,那父子亲情让作者蓦然想起自己当年和父亲一起看电影时如出一辙的瞬间,眼睛在不知不觉间就潮湿了。
4.作者无心看电影的主要原因是,那父子间的亲昵劲儿,让他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父亲多年来对自己默默的关爱,居然都不知道去报答。
5.那“驼下去的脊背”在作者看来,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
6.作者借此表现对父亲那浓浓的敬意,一份难以言状的亲情也就在那细微的动作中淋漓尽致的流露出来。
7.父爱无言,在平常的事件中表现出人间最美的情感。
虽然是日常琐事,简单动作,却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8.本文在构思上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前后照应,童年的事件在长大后,突然发现父亲的崇高和伟大;二、小中见大。
儿子架在父亲肩膀上,看似寻常事,浓浓父爱却是在其中彰显的。
9.只要是抓住某个场景或片断来写,生动流畅即可。
答案略。
二、《关于狐的一张CD》阅读设计
关于狐的一张CD
○朱成玉
那么薄的一扇窗子,最微弱的风也能将它吹破。
狐微闭双眸,从内心搬出咒语,将它紧紧地罩住,不让一丝风惊吓窗子里睡熟的书生。
狐轻轻地将书生手中厚厚的诗书扔掉,那是书生用来换取功名的一块块砖。
这些砖,铺在通往仕途的路上,这些砖,正在压扁一颗疲惫
..的灵魂。
狐将压在书生心头的砖块拿掉,把自己温热的手送入他的手中。
这就够了,书生已经在梦中与她相爱了。
幸福就这样乘虚而入,悄悄降临。
蹑手蹑脚的,像雾,像懒惰的猫,甚至带不动一丝风,惊不起一粒尘土。
狐在屋子的周围栽满蜡烛,狐在营造一座天堂。
这些,睡熟的书生一无所知。
狐把雪地上所有的脚印盖住。
想让自己迷失,想让自己永不回头。
狐知道,在自己的路上,只有激情能熄灭激情,只有伤痛能埋葬伤痛。
狐的内心,爱是永恒的方向。
那样的夜晚,注定要孕育出爱情。
天上的月亮为情守夜,地上的狐为爱咯血。
柔弱而又坚强的狐,在雪地上很古典地燃烧成不熄的火焰。
书生醒来了,寻找遗落的诗书。
他把诗书握在手里,却再也无心翻阅。
他不知道自己已置身天堂,他不知道狐已经住进了他心底的洞穴。
那么薄的一扇窗子,甚至一瓣雪花都可以将它压垮。
狐,再次从内心搬出咒语,温柔地将它缠绕,不让一瓣雪花落进爱人的心里。
狐,带着墨香,带着古典的尘,姗姗
..躲入书生的怀,书生的藏满爱意的井。
一张关于狐的CD在漫天的雪花里读完它的最后一秒,可是它栽在我心头的火焰并没有
熄灭。
曾经歌唱着从青春的中心走过,又满怀忧伤地将昨天的风花雪月刻录成光盘反复播放。
总想再找回一些年轻的感觉,再找回一些年少时因为无知而带来的喜悦。
轻易地说爱又轻易地抛弃,太多的承诺里早已没有了承诺。
当幸福的时光需要回头去看的时候,才知道生命中有一些美好靠承诺无法拴住,有一些誓言用梦的手臂也无法缠绕。
有时,命运是一个刽子手,持一把利刃,干净利落地切割着生活。
在它面前,没有完整的昨天和今天,只有明天是完整的,因为明天在想像中,在期盼里。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足以融化漫天的雪花,就是这些狐一样的,提着一盏盏悲剧的灯笼走来的情种,为我们的灵魂撒满了雪花。
她们用真实抵御着这个世界铺天盖地的谎言;用柔情缠绕着这个世界如履薄冰的冷酷;。
一张关于狐的CD在寒冷的夜里拯救了我,让我的心灵找到了退路。
这个世界里仍然挺
立着一种叫真爱的植物,它们郁郁葱葱地荫护
..着一群美好的心灵,一群向天堂疾飞的鸟。
真爱其实就在身旁,妻子用一块一块爱的砖头垒出的美丽的家,用一根孤单的毛线日夜不停地将爱缠绕,缠绕成的温暖的毛衣。
真爱在这个早晨像隐匿在花蕊中微笑的露水,在这个黑夜像燃烧在角落里流泪的蜡烛。
让人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部外国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女
主人公面对猝不及防
....的爱情喃喃自语:风能躲过,雨能躲过,只有爱情怎么躲也躲不过。
――选自《散文》2004年11期1.“狐仙”与“书生”的爱情,你在谁的作品里读得最多?
2.细读文章第二自然段,“狐将压在书生心头的砖块拿掉”,那“砖块”指的是什么?3.狐“想让自己迷失,想让自己永不回头”,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4.“柔弱而又坚强的狐,在雪地上很古典
..地燃烧成不熄的火焰。
”句子中“古典”一词在句子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5.书生醒来了,为什么手里的诗书无心去翻阅?
6.仔细的揣摩文中内容,结合上文,给划线处仿写一句话,使之前后连惯句义完整。
“她们用真实抵御着这个世界铺天盖地的谎言;用柔情缠绕着这个世界如履薄冰的冷酷;。
”
7.“一张关于狐的CD在寒冷的夜里拯救了我,让我的心灵找到了退路。
”这句话的真实感情是什么?
8.狐仙只是传说中的东西,那么作者身边有没有真爱呢?
9.文章最后引用外国歌词“风能躲过,雨能躲过,只有爱情怎么躲也躲不过。
”作结尾,有什么特别意味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10.你有没有过在听CD时,浮想联翩的经历?请具体说说。
参考答案:
1.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2.那些砖块是指用来换取功名的诗书。
这些砖,铺在通往仕途的路上,也压抑着压扁一颗疲惫的灵魂。
3.“想让自己迷失,想让自己永不回头”,是因为狐在人间找到最温暖的情谊――爱情,为了爱情,宁愿不再回到它们自己原来生活的环境。
4.“古典”,因为有关狐仙与书生的爱情,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是久远时代的一个美好的传说,是古人书本中杜撰的一种美好的理想,是对古人所言的“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一种诠释。
5.因为他已经置身狐仙给他布置的天堂,心里有的只有狐仙的那美丽的身影,诗书再也没有
了什么吸引他的魅力。
6.用爱意化解着这个世界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7.作者通过那张关于狐的CD,告诉我们在尘世间,美好的爱情谁都是孜孜以求的,美好的东西,总是值得人们去怀念,去思考,去追求。
8.对作者而言,真爱其实就在身旁,是妻子用一块一块爱的砖头垒出的美丽的家,是用一根孤单的毛线日夜不停地将爱缠绕,缠绕成的温暖的毛衣。
真爱在早晨像隐匿在花蕊中微笑的露水,在黑夜像燃烧在角落里流泪的蜡烛。
9.文章结尾引用外国歌词,是对全文所阐述爱情的升华。
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爱情,当他来临的时候,是没有什力量能够阻拦的。
10.回答这一题,可以见仁见智,只要对其所听CD时的联想描述细腻即可。
比如有点歌令人忧伤,有的令人振奋,有的令人快乐,只要言之有情。
三、《孔子,我的老师》阅读设计
孔子,我的老师
程员
①小时去舅舅家,翻出一本舅舅小时读的历史书,抖开,许多古代人物像,一个高个老人,背微驼,脸上一副老爷爷的笑容,双手拱着,还佩着把长剑。
孔子,这姓氏有点怪的老人,我记住了。
②上初一了,前面的只要家庭出身好,都能上中学,我们那一届偏要考,刚开学,马振扶事件发生了,张铁生出来了,黄帅出来了,接着就是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小学根本没有学过古文,孔子我认识,不就是那个高老头么?可这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一点都不懂,老师偏要叫我上台批孔子,怎么批呢?拿来一张《人民日报》,就从这上面抄。
孔子的形象转换成了吹鼓手的嘴脸。
我记住了一批儒家的名字,记住了一批法家的名字,也知道了焚书坑儒,但克己复礼什么意思还是不懂。
我站在台上,读得煞有介事慷慨激昂。
1982年,我在一个铁路小站买了一套长春古籍出版社影印的《论语》。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一个叔爷爷到我家来,他是一个老秀才,参加过国民党,解放后长期顶着一个反革命的帽子。
看到桌子上那套书,急切地抽出来,摩挲.了半天,突然老泪纵横,近乎哽咽.地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啊。
”
③他那副形象我不会忘记,他那份感情我能理解,但我对他的那句话——后来我曾多次在其他地方读到过——一直取讥笑的态度,都什么年代了。
当时西方哲学思潮正一日三变地涌入中国,理论界正热火朝天地清算儒家学说,给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提供的便利,给中国现代化可能产生的精神上的桎梏。
匆匆翻了遍《论语》,便将之束之高阁,在以后的学习中,自然免不了受时代思潮的感染。
前几年我曾去了一趟曲阜,参拜了孔府、孔庙与孔林。
先生假如活着,不知有何观感。
说实在话,对前两者,我看得头昏脑胀,只有在孔林我才感到了一脉生机与清新。
孔子生前假如那么奢.华,像颜回等那样贫苦弟子不知敢不敢迈进他的院门,至少我是不愿前去拜师的。
④前两年写了篇有关李大钊与周作人关系的文章,在《人物》发出来后,读者反映不错,竟有人写信评论。
由此我与编辑张继华先生成了心灵上的朋友。
去年底的一天,张先生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准备仿房龙编一套人文故事系列丛书,接了几个计划来,让几个朋友去写,自己总要写一个吧。
写谁呢?孔子,眼睛一亮,于是顺嘴给张先生报下了。
可及至动笔,犯难了。
孔子是一个历史人物,是一个不言怪力乱神的人物,对他的故事,我能胡编乱造么?
我不敢说我写出了先生博大的精神世界,但有一点至少我加深了对先生博大的理解。
就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吧,这是孔子礼治秩序的集中表现,也是人们批评最多的领域。
说它是强
调等级制度,强调顺从甚至盲从,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巩固皇权的奠基石。
如果我们回到原始的孔子,这一切只能是后来者对孔子学说唯我实用式的割裂。
遗憾的是随着君权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儒家君像君的重心逐渐偏移,而变成对臣像臣的过分苛求,于是一代代一朝朝的碾轧与无所遁.逃,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越来越圆滑,越来越破碎……这一刻,我理解了烟火后先生面容模糊的需要,可以掩饰自己的失望与悲哀。
我现在手捧着这一本书稿站在你面前,请先生审阅。
假如你笑了,那就是你认可了我的忠实。
⑤那时,我向世人说:孔子,我的老师。
――2004年12月5日《江淮晨报》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摩挲.――()哽咽.――()奢.华――()遁.逃――()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盲从――
曲解――
煞有介事――
束之高阁――
3、孔子给作者最初的印象是怎样的?
4、作者第二次接触“孔子”是在什么时代?
5、作者的一个叔爷爷看到论语时,近乎哽咽地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啊。
”你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最早出自谁的口?
6、孔子给作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为什么后来读《论语》时,“匆匆翻了遍《论语》,便将之束之高阁”了?
7、作者写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造成的?
8、第④自然段中,“我理解了烟火后先生面容模糊的需要”,我理解了先生的当初是一份怎样的心情?
9、文章最后说,“那时,我向世人说:孔子,我的老师。
”“那时”,具体指的是什么时候?
10、第②自然段中说,“孔子我认识,不就是那个高老头么?”,作者为什么称孔子为“高老头”?外国有一部作品叫《高老头》你知道作者是谁吗?
11、结合全文,说说标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12、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孔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suō yâ shē dùn
2、盲从――不问是非的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曲解――错误的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
煞有介事――好象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象有什么了不起。
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
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3、一个高个老人,背微驼,脸上一副老爷爷的笑容,双手拱着,还佩着把长剑。
4、作者第二次接触“孔子”是在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时期。
5、“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宋太宗赵普说的。
赵普做了皇帝之后,大臣们问他治国秘诀,曾经说到:“我是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
6、因为当时西方哲学思潮正一日三变地涌入中国,而理论界正热火朝天地清算儒家学说,给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提供的便利,给中国现代化可能产生的精神上的桎梏。
作者为了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受旧思想的影响,便把《论语》束之高阁了。
7、因为作者前两年写了篇有关李大钊与周作人关系的文章,在《人物》发出来后,与编辑
张继华先生成了心灵上的朋友。
张先生后来说准备仿房龙编一套人文故事系列丛书,让我写
一个,盛情之下,选择了孔子。
8、孔子需要的是每个人说话做事,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不能随意而为之。
而不是所谓的长辈要摆出长辈的样子,晚辈就要卑躬屈膝的逢迎长辈。
9、虔诚认真的评价孔子的一生,不偏不倚的给孔子著文立传,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孔子形象。
10、孔子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一个高个老人”,所以称他为高老头。
外国作品《高老头》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11、文章标题“孔子,我的老师”,它的具体含义是指孔子的高尚风格,及其他的思想理论,是作者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潜移默化影响着作者的生活和思想。
12、围绕他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进行阐述,再结合初中课文中学过的《论语》来具体补充。
四、《快乐的死亡》阅读设计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①作家有三种死法。
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
②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
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③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
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
....。
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④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
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
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
⑤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
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yàn( )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
昨天看
见他在高朋
..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
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⑥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
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
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
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
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
可是怎么才能不xù( )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
呜呼,快乐地死去!
一九八五年四月五日1、根据拼音把词补充完整。
yàn( )会 xù( )酒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力不从心――
高朋――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三种死亡”各自的特点。
自然的死――
痛苦的死――
快乐的死――
4、第③自然段中说到“艺术的离休”,结合上下文,“艺术的离休”该如何去理解呢?
5、第④自然段中说到“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
”,其中“这种死亡”在这里指代什么内容?
6、那些作家们为什么“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而不是有新的见解?
7、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8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 、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10、本文写了三种不同地死亡,为什么题目是用“快乐的死亡”,而不用其他“两种死亡”作标题呢?
参考答案:
1.宴酗
2.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能力上够不上。
高朋――高贵的宾客。
3.自然的死――自然的死是指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
痛苦的死――痛苦的死指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没有了创作的灵感而写不出作品了。
快乐的死――快乐的死指成名之后,到处喝酒开会作报告,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创作,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4.艺术的离休是指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不再从事艺术的创作。
那些人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们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5.“这种死亡”在这儿指那些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
6.“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主要是因为成名成家之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思考每个问题,在“疲于奔命”的到处演讲报告中,只能是随意而为,自然就缺少新颖的内容来打动人了。
7 .对自然的死亡,不怕,因为不可避免;对痛苦的死亡,以前是无可奈何,现已不太害怕;对快乐的死亡,十分忧虑,非常蔑视。
8.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
;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9.“快乐的死亡”不单是对作家而言,对其他的人也有启迪作用。
启迪我们不要热衷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要踏踏实实搞好本职工作,做出实际业绩。
10.因为作者在文章关键是对“快乐的死亡”的批评,希望能给人以启迪或警示,所以是为了突出要表达的重心,给人以醒目的感觉,故而把“快乐的死亡”做为文章的标题。
五、《老屋的门》阅读设计
老屋的门
袁帅
老屋,是旧时祖上筑建的。
若非得追溯而上寻个究竟,大概要觅到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一辈。
而今先祖已化作尘埃,空余这栋老屋以一种年迈久远的姿态留存。
本已举家住在城里,为清静求学,我又独自搬了回来。
乡下的路虽依旧,人却已不识得几个,我循着桃林和荷塘边的路寻到老屋。
侧目便是那扇厚实的漆黑杨槐木门,心忽悠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