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 在受周王封赐之后,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这说明西周()
A.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C.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D.王室专制统治得到强化
2. 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
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B.民族交融频繁C.私有财产开始
出现
D.宗法观念淡化
3. 有学者称“(周)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紧密的封建王国……还带领所有能结合的民族,闯进了一个意识和组织上都倾向于‘天下一家’的境界”。文中“天下一家”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分封制B.宗法制C.内外服制D.华夏认同
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
A.礼乐制度彻底消亡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
5.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6. 东汉时期,有这样一群人拥有特权,朝廷用人主要从他们当中选取,累世尊贵显达。另外他们还广占土地,隐庇人口,拥有私人武装,横行郡县,权势有时超过官府。材料可用来印证东汉时期()
A.外戚宦官相互勾结B.君主专制不断
加强
C.地方豪强势力
膨胀
D.边疆地区动荡
不安
7. 下图为秦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结构图。据图可知,秦朝()
A.官僚政治制度非常成熟B.国家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C.地方机构分权相当明显D.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8. 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B.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
C.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
D.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
9. 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
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B.促进了农业劳作方式转变
C.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
10. 下表所示为辽、西夏、金部分统治者的改革措施。这些举措()
C.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D.满足了巩固大一统政权的需要
11. 史书记载,隋朝广置义仓,“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这可用于说明隋朝()
A.农业经济的发展B.粮食储备制度
完备
C.人口数量的增
长
D.民众消费水平
低下
12.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唐代安史之乱后和宋代靖康之变后,这三次人口迁徙都()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加剧了统一王朝的衰落
C.导致了政治中心的转移D.缘于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13. 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14.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汉朝通过察举制,以广泛授罗、管理人才
B.九品中正制,为真正有才学且出身低微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
C.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D.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取士,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5.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安石制定“贡举新制”,废除明经科,科举考试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考试不再考诗赋、贴经、墨义,而以经义、论时务策为考试内容。王安石的科举改革有利于()
A.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B.选拔并培养实用人才
C.鉴别官员的道德品质D.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
16. 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其主要意图是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17. 南宋时,租佃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租佃经济的主体是农民,其中既有占有生产资料的自耕农、半自耕农,更有不少主要靠租种土地生活的贫下户及完全没有土地的佃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B.人地矛盾尤为突出
C.土地买卖的盛行D.南北政权攻伐不断
18. 宋代士大夫“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宋代主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士人入仕,其次通过恩荫、买官等途径吸收中高级官员子弟、胥吏、富民等进入官僚行列。这一现象反映了()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B.国家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宋朝科举制度已趋完善
19.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明朝时,南北分卷逐渐演变成南北中三卷,且录取比例渐趋稳定。由此可知()
A.宋明商品经济繁荣B.分卷制度相对合理
C.南北方的矛盾化解D.人才选拔标准提高
20.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审阅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这本质上反映了()
A.皇帝依赖宦官B.内阁取代丞相职能
C.宰相权力削弱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21. 郑和船队主要通过赏赐、贸易等方式向东南亚各国输入瓷器、丝绸、铁制农具等产品,当地的国王也派出使臣来华,如爪哇国“国王常差头目以船只装载方物进贡中国”。以上现象可以说明郑和下西洋(
A.远洋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经贸交流B.大大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C.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D.有效抵御了西方殖民侵略
22. 明朝实行海禁,滨海人民“生路”被断。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这表明()
A.对外贸易税收是明朝主要财源B.开关就能确保沿海局势的安定
C.海禁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D.海禁阻断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23. 如下图为某同学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所做的读书笔记。若为其补充一条内容,应是()
①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