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498862_涉路故事——涉县交运局地道站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纪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王钢柱涉路故事——涉县交运局地道站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纪实路在景中 ▲
027
跳跃偶叮咚,“红地毯”绕上了东山顶,漳河里蹦跃着虹鳟
鱼,蓝盈盈的天,清凌凌的水,真格是悦人目,旷人心。

壮哉,涉县,美哉,涉县!
在整个修路过程中,建设者们把艺术的灵感和创意,
同艰苦的劳作完美结合,把一条条线路打造得步步有景
观,处处美如画。

风光是醉人的,用心打造和修建的道路
更醉人。

一年多的奋战,涉县农村路建设,迎来高光时刻。

2018年1月24日,在全省“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评
审会上,经过激烈角逐,涉县被省交通运输厅向国家交通
运输部推荐为河北省2017年度“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4月,国家交通部农村管理处处长杨国华、省农村办刘
秀菊主任等到涉县视察调研,所到之处,惊喜不断,赞声不
绝,对着陪同视察的涉县交运局领导连连竖起大拇指,称涉县地方道路是——“涉县奇迹”。

涉县在继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取得河北省农村公
路养护示范县后,2016年在取得河北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基础上,又获得一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但,殊荣不是轻易能得来的,它需要付出艰辛、智慧和实实在在的劳动。

涉县一条条精品路、文化路的奇迹背后又埋藏着多少艰辛和故事?拂开华丽的光环,我们需要去透视他们背后的付出和感动。

奇迹的背后近两年来,涉县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乡村道路的修建和养护,挖山不止,筑路不止,地道站更是出色完成了几个急难险重的任务,打了几个漂亮仗。

旅发大会的春风一到,地道站担子更重了。

大战在即,没有余地。

战前动员会上,站长杨永春对几个副手和下属单位分摊任务,他把时间缩短了一半,标准又提高了一倍,这等于给大家在本来就难以完成的基础上,又压了一副担子。

大家一听,就嚷嚷开了。

“青塔到京娘湖可是一条‘天路’啊,要硬生生地从大山的夹缝里凿出一条8米宽、5公里长的路,那是跟坚硬、冰冷的石头打交道,3个月时间?开玩笑吧!”“让我们这些大老粗设计和彩绘知青园,还要让人一看就能重温回忆起当时的激情岁月?要求太高了吧?”“圪糟山是块硬骨头,五一前根本不可能拿下,除非谁能创造奇迹!”“对,奇迹是人创造的,也是逼出来的!”杨永春面如寒铁,语气坚定。

“只要我们有这个勇气,今天就能创造奇迹!”所有人不吭声了,大家知道,他说过的话,必定做到!大家更知道,奇迹的代价是什么。

还能是什么呢?是白加黑、五加二,也是夙兴夜寐、激情工作,更是战天斗地、愚公精神……
在涉县各条道路修建的主战场上,开始呈现出这样一幅幅场景——
天刚亮,各工地轧路机、汽车、钩机、铲车就开始集结现场,有序作业;灰土工、钢筋工、筑路工、绿化工等若干
工种,庞大的建设队伍遍及施工现场,到处是埋头苦干、紧张忙碌的身影;轧路机的轰鸣声,现场的指挥声、此起彼伏
的号子声、铁器的摩擦声、传递物品的呼喊声、加油呐喊的
喝彩声……声声相映,汇成了声的海洋,施工现场处处呈
现着热火朝天的场面。

工程最紧的时候,夜幕降临了,工地上还会亮起探照灯和白炽灯。

在灯光辉映下,红色的、蓝色的、白色的安全帽在机器上、地面上、沟渠旁四处跃动,构成一道道靓丽的景色,遮住了月亮的光辉。

在筑路工地上干活,一般都比较空旷,没什么遮拦,修桥铺路又多是跟土地、沙石、灰浆打交道,赶上有风的时候,工地上的人就一个个变成了小土人,像对面中皇山上女娲娘娘抟土造出来的一样,湿漉漉,汗津津,一身泥,满
脸土。

这个瞅瞅那个,像熊猫眼,那个看看这个,笑出一排大白牙,谁还笑话谁。

有时候赶上下雨天,大家也不能歇着。

下雨天是植树种绿撒草籽的最佳时机啊,绿化的职工们就把树苗扛到现
场,冒着风雨挖坑、种植、引水、灌苗,身上的雨披倒是防住了雨水,但里面的汗水往哪流?于是就混在一起,黏在
身上,分不清那是雨水那是汗水。

在雨中整整忙一天,成千上百棵树苗算是种完了,直起腰板歇歇脚吧,抬头一看,
白花花的太阳出来了……
春风还没度过东山,圪糟山就开工了。

说是春天了,
其实乍暖还寒,小北风呼呼的,他们却要冒着严寒,在内是峭壁外是悬崖,作业面不足两米的羊肠小道上开始作业,而且早五晚九,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不少人腿麻了,脚肿
逢山开路

了,脸冻出了疮,但明天该怎么干还怎么干,没有人叫苦喊累,撤下战场。

夏天也好受不到哪里去,骄阳下,筑路的工人们常常赤着臂膀,火辣辣的太阳烤着黑黝黝的铁脊梁,黑黝黝的铁脊梁上流淌着滚烫的汗珠,汗珠迸溅,水光淋漓。

风里来,雨里去,战严寒、斗酷暑是地道站最真实不过的写照了。

节假日、礼拜天总该闲点了吧!可不是,节假日,反倒比平时更忙。

年味还浓浓地飘在村子里,地道站的人马却已经纷纷开进工地,在僻静清冷的工地上过大年了,但他们的大年可不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也不是吆五喝六的划拳声,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才是他们别样的大年。

中午了,家家户户吃大餐贺新年,筑路工人们却在工地上用大石头支起了锅灶,柴火烧的旺旺的,锅里居然也有大块的猪肉,每个人一个大瓷碗,吃得蛮香。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整日里,一个个工地上都是机器轰鸣如雷。

知青园建设工地上,筑路职工像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塔工区几个段,像当年的建设兵团开进了大农场,到处是激情燃烧,到处是如火如荼……
也有静得出奇的时候,轰鸣了一天的机器趴下来,喧闹了一天的工地静下来,夜深人静的时候,地道站办公室的灯光开始交替亮了,外面的星星一眨一眨的,屋里的灯光下,一双双眼睛也一眨一眨的,像星星……
编制公路路网规划的副站长赵永平,白天带领规划科人员上路采集路据,晚上就挑灯夜战汇总入库,好几个夜晚,他就那么趴在灯下汇总,往往一抬头,天已经亮了,300余公里的路网规划在短短20天的时间内圆满完成。

水毁数据统计核实汇总刻不容缓,规划科长申彦霞加班加点采集120条水毁路线、400余公里的道路灾情、约2万数据坐标,一连半个月天天如此,从不间断,第一时间为上级决策提供了宝贵资料。

青塔旅游路建设,副站长王彦军负责该项目建设,这可是重点项目,容不得半点马虎,王彦军天天忙得像陀螺,每天顶着星星出了门,晚上又总是披着月亮才能回到家。

那几天妻子又正好生病,医生让好好躺着休养,王彦军只能一边忙工地,中午赶回来给妻子做饭,好多时候忙得过了点,媳妇都得饿着肚子等彦军回来。

病中的妻子极度虚弱,那里经得起饿?
他内疚地轻声问妻子:“饿坏了吧?”
妻温柔地答:“不饿,知道你忙!”
彦军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

邻居看不下去,就劝:“彦军,歇几天,照顾照顾媳妇。


他笑笑:“这几天工期紧,耽误不得,忙完这阵一定!”
可啥时候是忙完的时候?他倒是一天比一天更忙了。

支部书记刘保明,50多岁的人了,还差两年就退休,干了一辈子地道站,爱了一辈子这工作,现在年级大了,精神头还很足。

在木后线建设中,每天早出晚归,在6公里
的施工现场测量放线优化方案,从东头到西头,从清晨到日落,凭着一双脚板跑来跑去没个消停,脚磨出了血泡,身上晒得蜕皮,还跟没事人似的,乐呵呵地坚守在工地。

副站长申清泉,在抢修工地时仗着年轻身体好,不注意喝水,光知道干活,耗着耗着嘴上就起了泡,腮腺发炎,半个脸肿得老高,歇下来的时候就捂着脸喊疼,一忙起来就忘了,像个小喇叭似的在工地上吆喝着,鼓劲加油,调度指挥。

李鸿江,年轻的技术尖兵,每天身背仪器爬山、跨河,奋战在工程建设一线,家里老母亲脑出血瘫痪在床,女儿刚上小学需要让人接送,但他将这两副担子往妻子肩上一撂,背上仪器就跑到了工地。

仪器背在身上,起初还不觉得太沉,这山路跑的多了,爬的高了就觉出了分量,双腿就跟灌了铅似的,有时候仪器测量又往往需要猫着腰,蹲着马步,一趟活干下来,常常腰酸背疼腿抽筋。

养护战线,留守人员老弱病残,人力不足,站里就只能以一当十,格外艰苦一点了。

养护科长张海魁,迎检期间天一亮就上路,那段时间孩子肺气肿住院好几天,他都没去看过。

为了不让检查出现纰漏,直到迎检完,手术当天张海魁才赶过去,孩子见了哇哇地哭着喊爸爸,喊的张海魁心里酸酸的,五尺高的汉子光想抹眼泪。

别以为办公室是轻松的,副站长杨柳主抓宣传,身边的几个兵也是铁打的姑娘。

办公室的张晓丽有孕在身,王丽芳腿有疾病,董旭艳孩子小,干完工作还得回家带孩子,一个比一个不容易,但杨柳带着她们白天上路采访,晚上加班写稿,用生花妙笔记录职工们的风雨人生,喜怒哀乐,做成美篇,做成视频,写成报道,用画面、声音、文字讲述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苦乐。

小喇叭吹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板有眼,有韵有劲,感动着职工也鼓舞着干劲,每年累计采集播发信息都在200篇以上,有效发挥了号角的作用。

普通职工更是不胜列举,可以说地道站的每个人都有一串长长的感人故事,平凡真实,撼人心魄。

一线职工李彦林母亲生日那天,提前在饭店定好房间全家聚会。

彦林本来说好中午早早回来到饭店为母亲过生日,偏偏那天工期正紧,抽不开身,母亲就特意把寿宴改为晚上进行,可是活儿到了晚上又是个节骨眼,他只能一个电话告诉老母亲晚上还要继续加班。

80岁的老母亲只一句:儿,娘等你,莫心急,啥时候回来算啥时候。

菜上齐了,酒倒满了,家里十多口人一直等到八点钟,彦林也没有赶回去。

孩子们的肚子饿得咕咕叫,老母亲却坚持让再等等:“他忙了一天,咱坐着等还能比他苦比他累?
全家人就眼巴巴地看着一桌子菜,却谁也不敢动筷子。

9点的时候,饭店快要关门了,彦林才匆匆赶了过来,
029
孩子们一片欢呼,可以吃饭啦,争先恐后地把筷子伸向盘子,狼吞虎咽地比赛着抢菜,搞得彦林眼睛红红的,觉得实在对不起老母亲和孩子们……为了工作需要,连七八十岁的老娘一年一次和全家同举一杯酒的愿望都不能满足,彦林实在称不上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

但在单位,他实实在在是一个先进工作者!窥一斑看全豹,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得出这是一支叫得响、过得硬的队伍,是一支能打能拼能较劲的队伍,是一支有着移山开路精神、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队伍,但这支队伍是怎么锤炼出来的?这种精神靠什么来支撑?日历需要翻到两年前。

永春来了2015年1月,交运局人事变动,杨永春从超限站到地方道路管理站任站长。

新年的一月,正值一年伊始、万象更新之际,应该到处洋溢着喜悦、透露着生机吧。

上任的第一天,走进地道站的杨永春却发现了两个细节:地道站院里院外几片枯叶和纸屑在地上随风起舞,院内一些杂物横七竖八地靠在墙角,懒洋洋地晒着太阳,背处的窗玻璃和瓷砖墙面上挂满了灰尘;职工们大都精神头不足,有的甚至连制服扣子都扣得马马虎虎的。

永春皱皱眉,知道这里的环境面貌和精神状态需要有一个新的转变了。

从哪儿下手?晚上在自家卧室里,他一边踱步一边琢磨,踱来踱去,床头那本《了凡四训》就进入了眼帘,他随手拿起来,翻了几页,就看到了自己标注的那几句:一个人有福没福,都由自己的内心决定,有
智慧的人,知道这都是自作自受,糊
涂的人,就都推到命运上了……
永春眼睛一亮,有了。

是该开展一次关于学习、关于精
神、关于素质、关于形象、关于作风
的大讲堂课了。

凝聚思想的大讲堂
“今天,咱们一块学习,谈谈核心
价值观的问题……”
“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
的名字叫《了凡四训》,是明朝进士
袁了凡写给他儿子的四篇家训……”
开课了,永春上面讲,下面窃窃
私语,交头接耳,不一而足。

他用余光看看那些没用心听的
人,没有点名,没有批评,只是把声音提高八度,讲得更抑扬顿挫、慷慨激昂。

“人民大众和治国者,必须找到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老百姓相信,官场也信,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国家就能形成一个合力,这个国家是任何强大的外敌不
能战胜的。

正是基于社会道德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重拾民众信仰,重塑道德灵魂,重造诚信社会……”
渐渐地,大家被吸引,没有了嘈杂声;渐渐地,大家越听越想听;渐渐地,有人拿出了小本本,开始做笔记……
“当前,交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一环三轴’
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大跨越、大发展号角已经吹响,一马当
先,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让我们每个人都洗净
内心、轻装上阵、献出爱心、拿出诚心、交通为我、我为交
通,用文化软实力来凝神聚力,激发出蕴藏在广大干部职工内心的火热激情和蓬勃干劲,为实现建设‘大外环’这
一‘交通梦’来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大讲堂结束了,地道站精神面貌和作风整顿却刚刚开
了个头。

永春要求:班组长要人人讲,不但讲,还要带,职工要人人学,不但学,还要用在工作上……
大讲堂给职工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也营造出一种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

慢慢地,地道站全体上下建立起一种默契的合作关系,职工与职工之间结下了打不烂、骂不
散的兄弟情谊,党群与干群之间融合出一种不离不弃的深厚友情。

地道站一片祥和,满院正气,职工精神状态和凝聚力空前高涨,这也为今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
础。

杨永春工作照 ▲
解决了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永春可以放手干事了……为农村公路现状把脉翻开记录,杨永春发现,仅提出要求交运局修路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就达40多份,而且连征、拆、占等前期费用都要有交运局负担……交运局就算是无敌金刚也负担不起这么多费用和事务啊。

查阅档案他又发现,地方道路管理站所辖农村公路1010公里,点多、线长、面广,100多名养路工中,60岁以上的有30多名,最大年龄80多岁,这些人的生存都维系在县域公路的经费上……地方公路的现状更不容乐观,涉县早在2004年就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算是比较早实现村村通的县,13年后的今天,超期服役12年以上的公路400余条,道路坑坑洼洼的有之,破败不堪的有之,狭窄崎岖的有之,尘土飞扬的有之,这些千疮百孔的破损道路与新时期的大美涉县格格不入,像一道道疤痕横呈在美丽的太行山里,清漳河畔,刺眼,痛心。

站在高高的太行山巅,遥望周边山西、河南、武安等地的道路,条条道路如玉似带,闪着银光,泛着青光,通向境外,通向广阔……涉县的公路却仍然陷在群众盼着修、乡镇等着修、政府无力修的尴尬中,更有很多工程项目出现了因筹资不到位而暂时搁浅,交通部门工作出现被动,地方道路四面楚歌压力重重……那么问题来了,摆在地道站面前的两个最大历史遗留问题,像鱼刺,如鲠在喉地制约发展;像肿瘤,不切除将腐化全身。

一个关乎体制机制改革:队伍不精干,典型的路养人,不痛下决心做手术,可能会从里面烂掉。

一个关乎民生:道路修建迫在眉睫,不尽快处理,可能会被群众的呼声淹没。

主意打定,就要认真把脉,找准弊端,痛快切除。

2015年,杨永春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徒步把脉乡村公路2000余公里的新长征。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把涉县的地方道路一个一个过过筛子,一条一条把把脉络,然后针对问题,制定方案,逐个突破。

穿上耐克鞋,背着简单的行囊,放弃所有的礼拜天、节假日,一帮人开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长征……两个月的时间,他们走遍了全县17个乡镇308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每个人手里的小本本上都记满了各种数据和草绘,沿途所有道路的公路现状、人口变迁、沿线厂矿、旅游资源、群众意愿等三十多项内容尽入囊中,连那条路上扩建时谁是钉子户,谁家有非法占地,那条路路边有石料厂,哪条路有厂矿企业大老板,那条路可以修建时化些缘来,筹措到资金,都被他们摸得一清二楚、透透彻彻。

耐克鞋也经不住长时间地长途跋涉,一双鞋子就这么让他磨破了,但收获是喜人的。

通过对搜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分类、梳理,地道站两个月整理完成乡道70余条、村道269条,GPS视频采集1500条,实现了一路一卡一档化管理。

涉县内所有道路脉络就这样清晰、明朗、一览无余地摆在了面前。

2000多公里的路程没有白走,近百个日夜也没有白熬。

一趟路下来,他对涉县道路的现状有了一个清醒认识,对地道站改革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对涉县道路总体的修
建蓝图也有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和构想。

“一体两翼”大构想
在交运局的领导陪同下,杨永春向县领导汇报思路和设想,大胆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改革思路。

他以创建“四好农村路”为具体目标,提出要想实施
项目带动,深化体制改革,破解资金难题,就必须重点抓实科学管理、公路建设和市场化养护三个方面的工作,只有如此地道站才能突破瓶颈,更好地发展。

他提出交运局地道站当前必须解决的几个焦点问题和难题,一是修路。

但要明确怎么修?
为谁修?依靠谁?
为了谁?也就是要明确农村公路建、养、管中的权责问题,
调研测试 ▲
031
明确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明确地方在农村公路建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一味地将包袱甩给地道站。

要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还要将竞争立项、以奖代补、管养分离、市场化运作等一系列新举措通过制定办法固定下来。

二是人事制度改革。

解决路养人的负担问题,全站人员要定岗定编,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因才适用。

全站80%的人员应该纳入养护、工程两个公司,实行企业管理,绩效挂钩,公开竞聘。

也就是在地道站推行和实现“一体两翼”。

站为管理主体,负责农村公路规划、指导、监管的单纯管理单位。

养护、工程从单位中剥离,推向市场化,成为两翼。

这样,尘垢旧病、顽疾难题将迎刃而解。

听完汇报,县领导拍案叫绝,表示认同。

同时也不无担忧,这些都是烫手的山芋、棘手的活儿,没有两把刷子,能行吗?“只要县领导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不遗余力!”永春立了军令状。

“只要有利于涉县发展,有利于改革大局,县里一定大力支持。

”县领导当即拍板。

干工作有了理解、支持和信任,还怕什么?为农村公路立规矩多年的思维和习惯,各乡镇早已习惯了修路就是交运局的事,现在要彻底扭转这种想法,谈何容易。

永春换上一双耐克鞋,又开始走进乡镇,走进农户家里,促膝谈心,他要一直走进他们的心里……在各乡镇,杨永春和交运局领导给乡、镇、村领导干部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宣
传政策,就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
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深入细致地
沟通、交流,争得理解、支持。

道理其实人人都懂,只要你能
说透说通,只要你把出发点放在给
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上来,自然
是能获得支持和理解的。

人心都
是肉长的,更何况人家是带着感情
做工作,带着无私做工作,带着真
诚做工作,为的可不是个人的一己
私利。

几个月的苦口婆心,晓之以
理、动之以情的座谈,总共参加人
数有400余人,收集整理意见、建议200余条,换来的可是管理办法
得到乡镇村的普遍认可。

2015年12月21日,由涉县人
民政府常委会通过了《涉县农村公路管理办法》。

《办法》中明确农村公路建、养、管中的权责问题,并列入政府年度考核。

《办法》还明确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

《办法》同时明确了地方在农村公路建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将竞争立项、以奖代补、管养分离、市场化运作等一系列新举措、取得的经验,通过《办法》固定下来。

通过申报申请,地道站还积极争取到了地方政府的财
力支持,每年从交通工程上交税收中列支20%,作为农村公路提升改造、二次创业专项资金,用于全县农村公路改造、奖励和补助,将配套资金融入当地财政预算中,养护经
费由原来的200万元提高至300万元。

通过对一系列措施和制度的落实,全县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领导小组成立,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相继完善,各乡镇村积极组织制定乡规乡约和村规村约,“四好农村路”
创建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从“等你修”到“我要修,主动修”思路有了,规矩定了,关键看落实。

谁来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谁来打响第一枪?谁来起
一个带动和引领作用?全县修路、全民修路的积极性如何
调动?一些事你不试图改变它现状的时候,它就会在那儿
杵着不动,但用比赛的规则来推动工作,效果就不一样了。

人的积极性大多数时是靠竞争机制激发出来的,好多
事情需要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获得。

为充分调动全县修路的积极性,交运局开始面向全县各乡镇村,阳光透明、
公开公正地竞争立项,给大家明确申报条件,
印发明白纸,
现场研讨 ▲
召开申报会,对项目申报积极主动、配套资金到位、协调工作努力的乡镇村实行优先立项;对完不成任务、质量不过关的乡(镇)、村实行项目转移,并视具体情况进行项目限批。

通过反复宣传,沟通交流,各乡(镇)、村态度开始明显改变,过去的“等你修”,变为了“我要修,主动修”!
各乡镇村纷纷写下承诺,积极主动,出劳筹资,生怕自己村修路落后。

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项目申报审批了,路就可以修了吧?
不是,钱呢?还能动不动就让交通局全部负担?
资金筹集多元化
破解资金难题其实一直是农村公路建设的老大难。

政府想要修,但全县那么多公路,那么多要花钱的事,财力物力人力如果全靠政府,政府哪里顾得过来?
村里群众盼着修,可没有政府支持,没有机械设备,没有技术支持,要修路难啊。

有没有办法,各取所需,各供所长,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地道站一事一议,因地制宜,视各村情况有工出工,有料出料,有物出物,有钱出钱,灵活多样,引导他们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切实做好修路施工图纸规划设计、征拆占及地方综合协调等事宜,逐步解决了过去不该由交通部门承担的费用问题。

经过不懈的努力,成效是明显的,仅2015年,在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000万的情况下,全年就完成投资1个亿,地方自筹600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小资金”撬动“大资本”。

其中,在连泉桥改造过程中,明确连泉村为建设主体,地方前期征拆占、修建施工便道、提供施工场地等,折合资金10万余元;在马布北西线修建时,龙虎乡书记亲自跑办协调,村里承担破除路面、供应石料、机械设备等项支出,共计配套资金40万元;在苏(庄)小(便)1.5公里村道修建时,该村先后两次投资11万元,惠民5000余人。

道路硬化涉及全县17个乡镇90多个村。

当然,工程的质量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四好农村公路”的标准必须做到。

为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工期,根据省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相关规定,地道站严格实行农村公路“七公开”,从前期立项至工程验收,整套程序明确相关责任人,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问题谁负责。

规定路基以下由所属村民负责,交运部门提供物料,路面以上通过招标确定专业队伍施工的方式,解决了资金、质量和进度的问题。

期间,还对各施工乡(镇)村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聘请义务老党员、老干部,进驻工程旁站,起到较好的监督作用,有效保证了道路施工的质量,为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样,钱的问题解决了,设备问题解决了,人的问题解决了,技术、质量问题解决了,路,自然畅通了。

典型引路,激发修路热情
要想让全县自发、积极地投入到修路中来,还需要树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家,不等不靠来支持农村公路建设。

关防乡藏在太行山褶皱里,穷乡僻壤,条件恶劣,村民们祖祖辈辈都盼着能走出大山,走向富裕。

他们需要一条通往外界的富民路,他们需要一条吸引外人进来的景观路。

要想富,先修路。

后池老党员刘留根是深谙这个道理的。

关防乡后池村,桃花山山川秀美,景色宜人,一到春季,漫山遍野的红桃花,只可惜好景藏在深山里,无人来问津。

党员刘留根就想修一条通往桃花山的路,山里的山货能运出去,城里的人能走进来,拉动经济,聚起人脉,说不定村民生活就能富起来呢。

苦于没有设备,没有资金,没有规划设计人。

这些,交通局有,地道站有,一个正寻找典型,一个正寻求帮助,一碰,成了。

杨永春和刘留根几番畅谈后,定出方案。

地道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后池村负责自发修路。

在交运局地道站的帮助下,老党员刘留根带着村民们出发了,向着桃花山,向着致富路,向着希望之路开战了。

起初,是村里几个老党员带头,后来人渐渐多起来,再后来,凡是在家的村民都来了,连远在外地听说了的游子们,也借着礼拜天、节假日回来劳动。

修路的时候,他们是有分工的,男的凿石,搬运,垒堰;女的挖土,推车,铺路面。

从桃花山下到村里有好几里地,冬天天短,要是回家吃过饭再回来,功夫就都耽误在路上,于是他们就把锅搬到山上,中午的时候,煮一大锅面条一起吃,路修到那里,锅灶就移到哪里。

桃花山的山路上,浩浩荡荡,热热闹闹,每天都有60多人的队伍在5.1公里宽的山路上,人拉肩扛,车推手搬,挖山不止,修路不止。

他们带着干粮,带着水壶,带着自愿捐来的物资款项,带着交运局的支持鼓励,向大山要路,向石头开战,目的就是要让这个穷乡僻壤架通精彩世界……
刘留根他们的壮举被记者看到了,也感动了,一篇报道登上了《邯郸日报》。

全市“学后池,转作风”的活动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交运局地道站巧借东风,趁热打铁,不断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上的支援,配合市局完成了该路路面硬化,并在美丽乡村申报会上,号召各乡(镇)、村掀起“学后池、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