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原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
1、如何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答题思路:(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联系实际,谈谈你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

答题思路:(1)知识是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无以替代的基础,素质对知识特别是现代知识具有决定性的依赖关系;素质诉诸实践则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

(2)根据语词规定的逻辑关系,素质是属概念,知识和能力是种概念,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的素质的主要部分,因而这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

(3)如果把素质、知识和能力理解为并列关系,就会误认为课堂和学校传授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素质,这是荒唐的。

3、联系实际,谈谈面对未来社会,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

要点:(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2)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5)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化。

4、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要点:(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5)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

5、结合实例,谈谈课程改革后你对教学观念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认识。

要点:教学观念的变革体现在:(1)教学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2)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新型互动师生关系;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体现在:(1)教师形成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参与学校课程的研究、开发,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2)教师角色发生位移,和学生一起参与,共同探索知识;(3)倡导教师之间合作交流。

6、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点。

答题思路:(1)职前教育由低向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如中等师范教育已被高等师范教育所取代;(2)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即综合大学培养教师已经成为潮流;(3)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教师培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已经达成共识。

7、谈谈你是如何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的(你是如何在业内获得发展的)?答题思路:(1)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

但目前教师职业离专业标准还相差很远,还处于“半专业”状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努力。

(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这包括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为此就必须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业务进修,同时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资格、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

(3)就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来说,其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因素又包括“系统外因素”和“系统内因素”:前者是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后者是指学校内的因素(如果你是校长或教育行政人员,可以着重从教研活动、学校制度、教学条件等方面来谈此问题)。

主观因素包括教职观、情感、教师知能和遭遇等(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可以着重从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看法、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来谈此问题)。

8、针对义务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针对本地义务教育的执行情况谈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题要点:义务教育的特点:普遍性、强制性。

看法或建议:(略)
9、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与特征的认识。

答题要点:
(1)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①根本原因是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提高人口素质;②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

(2)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的特征: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10、如何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答题要点: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以下多方因素的制约:(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教育的自身状况;(3)家庭环境的因素;(4)社会发展状况。

教育如果能得到以上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就能充分发挥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11、学会学习的思想内涵。

要点:(1)学会认知:“认知”不仅是书本上、课堂上的知识,还包括社会规范;要学会认识,掌握求知手段;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探求热情、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求知”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完成”的过程。

(2)学会做事:注重培养劳动者的综合能力;不仅获取智力技能,还要获取社会行为技能等;在“求知”过程中养成科学素质基础,培养应变能力和革新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做到设身处地;学会关心、分享、合作,学会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学会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主要途径是参与社会活动,在磨合中找到认同、共识,获得体验。

(4)学会生存: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它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12、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影响。

要点:(1)对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影响:课改后的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师生互动和参与的比重增大;二是建立新型的平等交往的师生互动关系。

(2)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①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参与者,要开发自己学科的课程,参与课程设计和实验,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②影响教师常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位移,不再是“控制课堂”,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通过互动共同探索知识;③使教师重新审视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④课程改革对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合作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进步,且在合作中碰撞出新思想,同时教师的合作也起到了示范与促进学生合作的作用。

13、现代教学任务。

答题要点:(1)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2)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14、教师的专业结构的构成要素。

答题要点:(1)教师专业精神:①教育信念;②教育态度和动机;③自主发展需要和意识。

(2)教师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个人实践知识。

(3)教师专业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对策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答:(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
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倾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6、联系实际,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应如何指导、组织学生学习?答:由传统的"被动学习","个体学习"、"接受性学习"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了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的探索活动,获得知识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7、联系实际,谈谈课程改革后你对教学观念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认识?答:我课程改革后我国课程的基本精神及教师在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上,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变革。

(1)教学观念: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师生互动和参与的比重增大。

教师和学生不再只是课程的对象,或仅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的造者者、课程的主体。

如果说旧有的师生关系的实质是单方面服从,那么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平等的交往,通过交往师生互动加强,从而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2)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仅把课程中所教科书和学科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位移,不再是"控制课堂",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融入到学生中去,通过与学生到互动共同探索知识;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特别是综合课程的实施更是需要教师打破壁垒,介入别的学科中,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

(3)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学习","个体学习"、"接受性学习"道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性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8、试论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答:(1)教育目的的融合性特征,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始终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两种类型,而且在历史上就有激烈的争论。

在当今时代看来,无论是传统的个人本位目的观,还是社会本位目的观,都是只持一端,时代的发展要求二者实现融合。

(2)教育目的的适度超越特征:教育的超越论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

教育不应是仅仅回应当下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在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

(3)教育目的的类主体性特征,类主体教育包含两层含义:第
一,它不仅以个人发展为目的,而且以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的。

第二,类主体教育教育它不仅仅是认知方面的教育,而是人的完整人格、真善美的统一,不以征服占有为目的,为以人的“共存”或“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为目的。

19、你是如何理解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答:(1)实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方针是"三个面向"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应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应成方针。

现在,基础教育要迎接新世纪挑战,承担起基础性的任务,就必须首先深刻地把握"三个面向”的内涵,然后在教育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方针。

(2)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指导。

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从素质教育和省的目标出发,来自具体制定的物耗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总的教育目的。

(3)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观。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本次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的人必须走出目标单一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格。

这一培养目标深刻地反映了现时代的价值观,是新的时代精神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的集中展现。

2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现代的教学任务的理解?答:(1)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认知行为,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生存发展与终身教育。

(2)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治理结构。

加纳德多元治理结构学说人除了言语/语音治理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视觉/空间关系智力、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而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这九种基本智力,智力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个性化发展的结果,民主背景下善于突破传统习俗的社会氛围,鼓励差异。

(4)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强调个人权利,突出个人法制范围内的利益,主张个人承担社会责任与有限政府相匹配,实现社会个体责权利的统一。

21、你在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典型心理问题是什么?是如何指导的?答:在我的教育工作中,而曾经遇到过一个学习很马虎的孩子,在考试时,他经常不该错的题错了,本来不该看错的题目却看错了,本来不该丢的题却丢了;平常本来不该交交错的作业交错了,本来不该写错的字却错了,为此没少挨批评。

他也在心里提醒自己,千万别再马虎了,又要挨批评了,但到时候不该错的还是错了,她真是苦恼极了,却很难改掉这个坏毛病。

对这个学生,我采取的方法是:首先,让她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

告诉他,做完之后,自己认真检查,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这样在最初学习阶段,使学生形成一做完题就能自觉检查的习惯。

另外,也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检查,告诉他,自己要督促我自己检查,自己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教师喜欢做事认真的好孩子。

22、教育者的主体性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答: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1)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

他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必然要给学生以特定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陶冶。

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代表,他们承担着社会所赋予的教书育人的任务。

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内化着他们所处社会的文化内涵、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及文化传统和文化视野。

这一切,都会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地学生的售不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2)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

教育者作为经过专门训练以育人为职责的人,他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按照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其承担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师还要以先知者、解惑者的身份和义务给学生以悉心的指导,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的任务。

(3)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
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

教育者要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和学生发展的高水平,他们会在教学过程展开之前,借助自己以往和他人的成功教育经验,结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联系要传授的教育内容,认真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和安排,以期获得最优的教育效果和学生评价。

(4)教育者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

在学生学习的整个活动和整个过程中,他们会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者的职责规范,帮助受教育者确定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选择学习方法,确立努力方向,给学生以咨询、指导的作用,确立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以平等、合作、互助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

教育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他们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知识剧增的现实,根据学生求知、求实、求异、创造的需要,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自己,实现教学相长。

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会与学生一起进步,学生代表社会发展的未来,他们思想活跃,富于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意识,思想观念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

教师在运用智慧照亮学生的同时并没有毁灭自己,而是在学生的激励下不断发展着自己。

23、为什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答:"三个面向"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1)“面向现代化”是"三个印象"的主体的核心,是三个面向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空间上的延伸,是教育面对全球一体化做出的反应,即在空间上立足本国,而走向世界,确定人才培养的全球战略观点和价值观念。

(3)“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要科学地预见未来,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一预见到未来的需要。

(4)“三个面向”的精神实质就是在于要求教育要着力培养能够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人才,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才,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又能参与国际合作的人才,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身、发展自身并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创造性的人才。

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等以上"的思想打破了以往就教育论教育的简单的思维模式,在一个广阔的时空背景中考察教育的发展,拓展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丰富内涵,从宏观上为教育改革的实施做出了方向性规定,是我们必须坚持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2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的认识?答: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是因为:(1)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实践能力、活动实践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品德实践能力。

这些实践能力的培养都要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才有可能实施,才有可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新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该落实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如教学、教育实践或实习、课外活动等,但是主渠道应该是课堂教学。

学校教育要通过课堂教学,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完成全面素质教育的任务。

25、联系实际,谈谈你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好素质的知识、能力的关系?答:(一)①知识是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无以替代的基础,素质对知识特别是现代知识具有决定性的依赖关系。

因为生活于特定时代的人的素质,无论是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还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其相对应的知识领域。

只有以教育的方式进行这些知识的传授,才能使人获得文化认同的基本重要条件,是个体的发展突破个体经验的局限接近和达到类的水平。

②素质诉诸实践则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

(二)根据语词规定的逻辑关系,素质是个属概念,大概念或上位概念,知识
和能力是种概念,小概念或下位概念,是素质中的具体内容。

(三)根据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规定,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的素质的主要成分,即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因而这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

(四)如果把素质、知识和能力理解为并列关系,就会误认为课堂和学校传授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素质,这是荒唐的。

对学生而言,系统的知识、能力主要来自于课堂,来自于学校,依三者并列的提发推知,课堂和学校传授的知识、培养的能力竟然不是素质,学生素质的获得不在课内而在课外,不在校内而在校外,故应取消课堂,取消学校。

如果这样,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了搞更多的文体活动、搞各种特长培养与一般生活技能的训练。

如此一来,课堂教学散失了主渠道的地位,系统的知识传授并取消、结果必然是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26、如何认识教育优先发展已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答:教育优先发展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各国明智政府的一个战略选择,甚至被作为国策加以推行,这有其坚实的理论根据。

(1)教育在整个社会的大系统中的定位,即教育的三性——基础省、全局性、先导性构成了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

(2)从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和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要素和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系统的生成性,但发展从根本上是由一代代人的主体地位的上升、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

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性作用。

人力资源的这种决定性和教育本体功能的转变,为教育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确认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把科技与生产力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唯一的和根本的立足点是欠妥的,把教育这一人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特殊的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提并论是错误的。

在我们思考教育优先发展问题时,必须把教育在产业结构和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由服务业转向其他非育人产业的上上位产业和前提产业,才会使教育优先发展具有坚实的立足点。

(3)从人类社会发展到纵向历程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高速度的态势。

由于教育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重大作用,出现了教育时段向两端的延伸,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未来人的超前性。

27、面对未来社会,教育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答:(一)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

发展全民教育的具体内容在于:①为社会所有的人群提供满足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即向所有儿童、青年和老人提供基础教育,确保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消除阻碍她们积极参与的一切障碍。

消除教育差异,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残疾人的学习需要将得到特别的关注。

②强调学习,既强调人们是否实际地学到了什么,是否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推理能力、各种技能以及价值观念。

③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即满足没有或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儿童的基本学习需要,采用多种形式满足青年和成人多种学习需要。

④改善学习环境。

⑤加强伙伴关系,即国家、地方、教育当局之间,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和非教育人员之间的伙伴关系。

(二)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做到:①以培养学生文体性为重点,强调教育目标。

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体现综合性和开放性。

③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重视多种教学法的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④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三)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

要想在21世纪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在教育上确立"学会关心"的主题。

这种学会关心教育主题的确立,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

对国家而言,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必须重视以下两点:①改变单一的以学校教育、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打破同步化、集中化、逐步构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教育系统。

②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对个体而言,实现终身教育必须注意以下两点:①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自我寻找学习的动力源。

②掌握学习的策略。

(五)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

实现教育国际化,应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①解决国际上通用人才的标准界定和具体化问题。

②加强教育上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③在教育内容上,选取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素材。

④加强外国语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