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概略》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论概略》评价
对于抽象概念,人文学科中从来都不乏观点完全相左的讨论。
而学术的意义,就在于这种讨论本身,如法国历史学家莫尔内所言:创世的即话语。
在公开的讨论和辩论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对概念边界的明确,更加深入洞察概念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并指导现实。
而讨论的过程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概念和文本在历史中都经历着提出、探究、明确、理解和辩证的过程。
进一步的,如意大利史学家克劳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任何问题的提出都是学者面对当时当地的现实情况而提出并在前人的讨论基础上延伸出来的。
所以对于任何一本书,我们都应该像陈寅恪先生指出的那样,进行“同情的理解”。
所以对于《文化论》这样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的研读,本文尝试通过以下四层逻辑:1. 了解写作和出版的时代背景:讨论《文化论》的写作是为了回答当时历史下的何种问题。
2. 探究个人的写作过程,试图了解其学术脉络。
3. 明确《文化论》的中心思想,把握《文化论》具体的论述内容以及其核心逻辑。
4. 辩证反思今天为什么要读这样《文化论》,其中的观点在多大程度仍能适用于今天的现实情况,以及我们能从马林诺夫斯基的讨论中获得怎样的新鲜视角和更深入的洞见。
一、起源1862年,英国学者斯宾塞出版了《第一原则》
一书,将达尔文关于物种选择的论证引申成为一套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将社会进化定义为某种现象的不连贯的、无序的分布状态向连贯的、有序的变化状态的转变。
他声称,“所有系统不可避免的从不那么有组织的状态向越来越有秩序的状态进步。
” 这在1870年内在过后的美国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
在它出版的最初43年中,(在美国)共销售出约37万册。
甚至库利和帕克也表示,社会学在美国的建制,也得利于斯宾塞的鼓动。
这样的意识形态也同样影响了英国本土,1871年,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爵士写作并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开篇即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只要能够用普遍适用的远离来研究,就可以为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活动规律的对象。
……文化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打的作用……特别注意把落后部落的文化跟现今民族的文化加以对照。
” 泰勒不仅更进一步的讲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引入对于文化的研究和考察中,而且其开创的对于人的研究取向,也使其被广泛公认为是文化/社会人类学的学科奠基人。
在当时,泰勒和他的《原始文化》影响巨大,一批人类学学
者,如詹姆斯·佛雷德爵士(sir james george frazer)等都是他的学生。
而正是詹姆斯·佛雷德爵士将马林诺夫斯基引向了人类学的殿堂。
马林诺夫斯基自己声称:“刚一堵到这部名著(《金枝》),我便沉醉不能自拔。
我意识到,人类学就像詹姆斯·佛雷德爵士所展现的那样,是一门伟大的学科,他值得人们投入与任何古老和更严密的学科相当的热忱,我急切地要为佛雷德式的人类学献身。
” 然而马林诺夫斯基并不是简单的对泰勒和佛雷德的人类学思想的即成,相反,他旗帜鲜明的批判社会进化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不同的文化功能构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义依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以及所有的价值而定”。
在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思想下:文化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各种社会结构层次的制约,文化体系不仅决定人的价值观念,也构成人的行为准则。
这来自于迪尔凯姆等法国学者开创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同帕森斯的理论也有着相当的一致性。
1902年,马林诺夫斯基进入雅盖隆大学学习哲学。
当时,尽管各种各样的新思潮不断涌现,雅盖隆大学哲学系在马林诺夫斯基就读期间仍是一个19世纪实证主义的堡垒。
而根据他的学生记录显示:数学占据了他第一学年的大部分时间(一周十一小时),其次是物理……他后来又接着学习了几年数学,而且乐于享受数学研究的那种严苛。
但与此
同时,除了在田野中收集常规数据外,马林诺夫斯基并未开创任何定量研究方法,相反的,他却开创了民族志的研究手段,广泛应用田野式的观察,通过定性的参与文化生活的方式完成了其一生中的主要研究。
他“并不坚信总有一天会有一门精确如机械数学的人类行为数学”。
他将这样矛盾的思想归咎于自己童年和青少年的不快乐,以及自己自己始终被病魔缠绕的身体状态之上。
他的学生则认为:这是因为他早年受到了马赫和尼采的深刻影响。
(事实上,他在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一直在向学生推荐这两位的著作,而被马赫视为圣经的皮尔逊的《科学的语法》也一直是其课程的必读书目。
)作为一个执着的经验主义者,马赫坚定的反对形而上学。
他认为:“科学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简练的描述感觉资料,以期将物理学和心理学结合成一种心里物理学,即经验的简化。
” 吸收了马赫的思想,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科学的最终目的是物种的生存:知识通过辅助对自然的适应来为生物学的目的服务。
“思想通过将其以足够的精确度进行描画来逐渐适应事实,以满足生物性的需要。
” 他在《文化论》中写到:真正的科学只有一件任务,就是在表明什么时候对于一物的知识是完全了:再给我们一种观察的设备及种种方法、原则、概念和词汇,使我们能用以研究实在的事物——这样才能对于事实做精细的研究及正确的描写。
综上,马林诺夫斯基是重视数学,有着抽象与普遍
逻辑命题的思维方式的。
他对“法和规则”的“普遍爱好”和“巨大兴趣”,以及对“历史、具体、特殊”之物存有反感。
这样的矛盾统一才最终将他引向了对文化功能的探究之上。
他时通过探究“表面之下所蕴藏的东西”来理解、强调或是洞察“同”。
简言之,他力图在存有巨大差异的不同社会中寻找“法与规则”。
如果说,在他之前,人们研究文化时惯用“将人类文化史建立在少量缺乏自然联系的、从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收集到的证据基础上…人们作出各种尝试,在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之间建立确定的联系,以便利用这些联系来确立更为广泛的历史联系…无论是进化论的方法,还是对各自独立的地区文化采取分析的方法,都力图澄清文化形态的序列” 的思路,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视野里,这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我们现在需要一种经验的文化论——以功能为基础。
研究文化使我们对人性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愈明了差异性之下的雷同性,我们便愈能推测社会进步的趋势,并且或能实际的对于人事有所指导。
简单总结,我们可知: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1zalinowski,
1884.4.7~1942.5.16)这位发迹于英国的波兰人类学家,因为受到了马赫等实证主义思想家的影响,结合了自身的数学功底和诠释主意理念,建构了客观民族志记载以及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开创了最早的社会人类学(他也被称为“民族志之
父”)。
他对近代人类学影响深远:不但是第一位亲自在当地长期研究,并以客观的民族志材料取代过往充满研究者主观论述的人类学家,同时,也是首次提出完整的文化理论以取代以往演化论与传播路观点,开创并发展了功能学派。
二、观点作为马林诺夫斯基一部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文化论》集中体现了他对文化功能的理解,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他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一切文化要素,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
文化要素的动态性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是在研究文化的功能。
” 1. 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既然是讨论文化的功能,就不能不首先明确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马林诺夫斯基自己也坦言“文化,文化,言之固易,要正确的加以定义及完备的加以叙述,则并不是容易的事。
”在《文化论》中,通过总结前人的讨论,他提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
具体而言,他认为,文化对于我们包含四个方面:a.物质设备。
这是御敌、充饥、运动及其他一切生理上的、精神上的需要,即在人类生活最原始的方式中,都是靠了工具间接地去满足。
世界上没有“自然人”。
b. 精神惯习。
在生产、经营及应用器物、工具、武器及其他人工的构造,都不能没有知识。
而知识是关
联于智力及道德上的训练,这训练正是宗教、法律即伦理规则的最后源泉。
这里做一点引申:在传播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李普曼提出的媒体的“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一词用以描述建立在现实的劳动生产和实践基础之上的符号世界。
但是,这种符号世界并非对现实世界的镜面反射,人在其中会对符号进行选择、加工甚至创造。
有些时候,这些选择和加工并非出于刻意,而是因为对信息编码和解码过程中个人理解的分歧;而有些时候,尤其是在大众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选择和加工很大程度上受到大资本影响的刻意为之,是为了更长远的经济利益的实现。
这就使得信息符号并不能完全客观的展现,而置身于符号世界中的个人,很难有能力完全通过实践感受这些信息,所以其对世界的理解会越发同媒介制造的拟态相吻合,从而不断按照媒体的塑造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拟态环境,达到了一种比真实还真实的程度。
按照福柯《知识考古学》的观点:知识是权利定义的。
在生产、经营以及应用过程中,这些只是的理解和训练,都要受制于媒体文化。
今天的现实,虽然宗教在衰落,但是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论述的,这种智力和道德上的训练依然存在,只不过在这个源泉之上,建构的是媒体的“超真实”。
这种由媒体文化主导的世界,甚至世界上的纷繁的文化,在逻辑上,笔者认为,同马林诺夫斯基的判断是完全一致的。
c.语言。
语言是常被视作人类特具的机
能,和人的物质设备及其他的风俗体系相分开…事实上,字词的应用,是和人类一切身体上的行为所不能缺少的配合物。
一字的意义,就是它在协和动作中所获得的成就。
它的意义市场就是为了直接地对付他人的动作而间接地运用环境的效果…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和其他风俗的方式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d.社会组织。
社会生活是有它的地方性,有一定的界限的,这界限联系着种种经济、政治及宗教性质的公私活动。
在一切有组织的动作中,我们可以见到人类集团的结合是由于他们共同关联于有一定范围的环境,由于住在共同的居处,及由于他们进行着共同的事务。
他们行为上的协力性质是出于社会规则或习惯的结果,这些规则或有明文规定,或是自动运行的。
一切规则、法律、习惯及规矩都明显是属于学习得来的人体习惯的异类,或就是属于我们所谓的精神文化。
进一步的说,所有社会组织、组织内部的规范以及组织之间的张力,都是文化。
进一步的,他认为,文化的真正要素有它相当的永久性、普遍性及独立性,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亦所谓的“社会制度”。
人类文化中种种基本制度是变动的,但并不是一种骇人听闻的转变,而是出于因功能的增加而引起形式上的逐渐分化作用。
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如《文化论》开宗所言,就是要探讨文化的功能。
2. 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按《文化论》中的定义即“是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
这
个结论的主要形式在于人类活动的体系,包括对于物质文化的应用,并不是偶然堆集而成,而是有组织的、完善配置的及永久的;这就是说,同样的体系可以见于全球各地不同的文化中。
马林诺夫斯基举例指出:一个纯黑种血统的婴孩被带到法国,在那里长大起来,和他在本地长大的同胞双生的兄弟,一定判若两人。
且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他们所得的“社会嗣业”不同,个人学着不同的言语,养成了不同的习惯、思想和信仰,又被组合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中。
这第二类的差异造成了个人所具的个性,其重要性远驾于种族差异之上。
又如相同形式的木杖,可以在同一文化中,用来撑船,用来助行,用来做简单的武器。
但是在各项不同的用处中,它却都进入了不同的文化布局。
这就是说,他所有不的用处,都包围着不同的思想,都得到不同的文化价值。
简单说来,在每一事例中,文化都实践着不同的功能:“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活动中用得着他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
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他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
” 一言以蔽之,文化的功能就是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费孝通先生总结认为,马林诺夫斯基认识的需要,是指“群体和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 。
进而可知,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其所取的方式却远胜于一切对于环境的直接适应。
文
化赋予人类一种生理器官以外的扩充,一种防御保卫的盔胄,一种躯体上原有设备所完全不能达到的在空间中移动及起速率。
文化,人类的累计的创造物,提高了个人效率的程度和动作的力量。
恋爱和婚姻是不可避免的出于这样的需要。
因而婚姻不仅是一公开的仪式,还是关涉着当事男女之外之人的社会事件。
婚姻的解除及婚姻的结束,都是受着一定传统规则所支配的…怀孕常包孕在道德价值的空气中…传统的风俗亦详尽规定着父母对于子女的责任,而且父母之间所负的责任亦不尽相同,有一部分责任还要推到较远的亲属身上。
合作同样变不可避免的出于这样的需要。
而合作意味着牺牲私人的兴趣及倾向去服从于以共同目的,于是发生了社会强制。
共同生活又常会引起种种试探,尤其实行与冲动,因此,禁例、抑制以及命令式的规则,变成了在文化中共同生活所不能避免的结果。
于是法律即秩序的维持,亦是一共同生活所不能少的条件。
这是一种是强调生物需要是文化最基本的动力的思想,也就是说:提供食料和其他消费品的需要而形成经济制度,提供社会成员生殖和抚育的需要而形成家庭制度,因有提供社会秩序和安全的需要而形成的政法制度等等。
但也要知道,功能和需要并不唯一。
大多数人类的制度常兼有多种功能:以家庭论,它就不只是一种生殖的制度。
真正驱使着人类性欲的并不是“自然”的生理冲动,进入人们意识中的方式是传统支配下的
命令。
两性作用左右在相当程度下自由活动,完全的自由无疑会引起社会分裂,是社会秩序无从建立。
赫胥黎在其著作《美丽新世界》中描绘了一幅当生育可以完全交由机械化流水线生产,个人完全开放性欲的场景,然而即便如此,《美丽新世界》描绘的也并没有指向“美丽”。
事实上,种族不是在简单的在延续,文化需要内在具有一种沿袭、甚至逼迫的力量。
这不是出于本能冲动,亦不是出于利害的计算,而是“经过一步一步对于集体的逐渐约制而稳定下来” 。
那么文化功能到底如何才能实现,或者说这样的约制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就成为了一个更深层次,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文化功能的实现如上文所言,人类的第一个需要关乎自我的生存,第二层则关乎种族的绵续。
这也就造成了社会实体被分为两个对立部分的局面:一方是属于个人心理性质的文化,一方是属于集团的超个人性质的文化。
这两者,所对应的人类最最基本的两个需要,存在有内在的张力。
文化为了实现其满足人类需要的功能,便在这样的内在张力中联系起个人与社会。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讨论了文化的各方面以及功能派的立场后,也就进入到了对“生物需要的文化转变”上来。
其根本也就是讨论文化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a. 家庭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家庭并不只是生物团体的单位,它亦是一个经济的、法律的及有时是宗教的单位。
多种功能聚于一制度并不是偶然的,人类多数
基本的需要时常联结在一起,满足它们时最好是在同一的集体中及用那物质文化合并的设备。
家庭甚至可以说是个人获得生存保障并进行社会化的起点。
文化也是在其中延续的:其中有着种种规则,禁止或赞成——即使不强制——各种人的行为。
即便是家庭的物质设备包括居处、屋内布置、烹饪的齐聚、日常的用品,以及房屋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形,这一切初看起来,似乎是无关轻重的日常生活的细节,事实上,也都却极精巧的交织在家庭生活的布局中,是含有教育意味并能够深刻的影响家庭、法律、经济及道德等各方面。
这就是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一家的文化特性与其屋内的物质设备是有密切的关联的。
” 而为了使家庭稳固,文化则又派生出了一套以反对乱伦为基础的风俗。
风俗会直接限制人的自然生理冲动,进入人的意识中下达支配命令。
换句话说,风俗是一种依靠传统力量使社区分子遵守标准的行为方式。
其核心——或是现实基础——是教育。
这种教育使得特定的经过了实践检验的生活经验,得以被一代代的保留下来。
b.教育教育的意义就在训练后生如何应用工具及器物,如何接受种种传统的习惯,如何使用社会权力及责任。
为父母的培养了他们儿女的经济态度、技术能力、道德及社会责任后,又传给他们所有的财务、地位及职务。
于是家庭的关系包含着财产、血统及地位的继承的法律体系。
《文化论》并没有抽象的谈论教育,笔者认为,这样的
定义使讨论不至于陷入循环论证的逻辑。
c.巫术巫术活着叫做巫术仪式、巫术体系,是《文化论》中论述最为详尽,也是最具体的文化功能实现形式。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事中有一片广大的领域,非科学所能用武之地。
不能消除疾病和腐朽,不能抵抗死亡,不能有效的增加人和环境的和谐,更不能确立人和人间的良好关系。
这领域用就是在科学支配之外……在这领域中欲发生一种具有实用目的的特殊仪式活动……经验和逻辑有时会一毫不错地向人们说这里是无能为力了,但是人的整个集体反抗着这束手无策……这些动作(仪式、迷信)不但满足着个人机体的需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功能。
” 即人们只有在只是不能完全控制处境及机会的时候才使用巫术。
笔者认为,巫术或仪式的作用,首要的就是消除不确定性,增强个人安全感。
虽然这种不确定性的消灭与安全感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客观的,而是基于主观心理的满足。
因为巫术仪式中是含有交感原则的;它常含有所要得到的结果的模样,他预演着所希望的成效。
巫师当充满着想象力和象征性,以联系着所要引起的结果。
但是他也常深染着驱使他诉于巫术的情感魔力。
巫术很明显地不能视作基于经验理论的真正科学,而同时又说他是一种情感的流露。
用《文化论》中的话说:“巫术中一切要素都是对于某某目的发生作用的。
”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文化心理的问题。
心理学实验证明,当一个人
的情感到了他自己都不能控制的时候,他的语言举动,以及他的身体内部和相关的生理作用,都会让那被遏制的情绪奔放出来。
在这种情形下,替代的动作(巫术、仪式)便发生了一种必须而有益的生硬功效。
情感的宣泄,无论使用语言、姿势或者神秘地相信这种语言、姿势有一种力量——这些都是自然地发生而成为一种常态的生理反应。
具体而言,在个人方面,巫术可以增加自信,发展到的习惯,并使人对于难题抱有积极应付的乐观信心与态度,于是即处危难关头,亦能保持或重作个性及人格的调整。
在社会方面,他是一种组织力量,供给着自然的领袖,把社会生活引入规律与秩序,它可以发展先知先觉的能力,并且,因为它常和权势相联,便成为任何社区中——特别是初民社区——的一大保守的要素。
所以,由发展社会风俗,巩固社区和文化的组织,而使改变与暴动不易发生和使各种活动更有效率地进行。
这是由于,巫术或是仪式中必须要严格贯彻的一整套动作和标准——一套全体文化成员都有记忆或认可的动作和标准——也就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被继承了下来,并且在执行这样的仪式时,社会成员之间达成了共同协作的训练,这是巫术或仪式第二层重要的作用。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巫术体系”是全部落人民共同经营的事业里最有效的组织及统一力量。
“标准的和传统的巫术并非他物,乃是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将人心加以安排、加以组织,并使它得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