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 考点05 名著阅读之《论语》(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点05 名著阅读之《论语》
【命题趋势】
2022年高考考试,北京卷名著阅读只考《红楼梦》和《论语》,采用选考的方式命制试题,以前两个都考,现在只考其中的一部,以前考两题,每题6分,现在改为考其中的一部,分数为10分,这样就势必增加考核的广度和深度,所以要对名著在做深入的研究。
关于《论语》要重点掌握孔子的儒学思想。
【真题再现】
一、【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阳货》)(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考点详解】
《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
(一)为政以德——治国的德政主张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
【内涵解读】
(1)为政以德
“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执政者应实行“仁政”:①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②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树立榜样,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
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冉有问政时,孔子先强调“富之”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均不容忽视,但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
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之间没有矛盾,只是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是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是提倡百姓要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贫富”与“均无贫”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语篇摘译】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译文:孔子说:“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顺。
”
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
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
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财富。
孔子说:“冉求不是我们自己人了,后生们尽可以敲起鼓来声讨他!”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景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呢?”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那个彻法呢?”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
6.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
孔子说:“人口很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又说:“已经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
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译文: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
8.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
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
”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
9.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办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时节。
”
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我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大夫,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
(二)克己复礼——维序的制度规范
【内涵解读】
(1)“礼”的内涵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的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并把它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就无所谓“礼”了。
(3)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的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将其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以后,更是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4)孝与仁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语篇摘译】
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孔子说:“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就是仁。
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他仁德了。
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
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
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
4.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译文: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于礼的不做。
”
5.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
6.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
孝弟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7.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最难。
有事情,做子弟的年轻人效劳,有酒食,让给父老享用,难道竟把这当作孝吗?”
8.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译文:孔子说:“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
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
”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的处世哲学
“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内涵解读】(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处世观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和献身精神。
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
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辨——入世与避世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这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行事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执着精神。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执着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他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他的歌词里既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着眼来否定孔子的这种做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现实社会,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
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
【语篇摘译】
1.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过夜。
(早上进城,)守城门的人说:“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
”守门人说:“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2.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
译文: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个人挑着草筐子从孔子门前路过,说:“这个磬敲得大有深意呀!”过了一会又说:“偏狭啊,硁硁的磬声透着固执!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洁身自好算了。
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
孔子说:“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
”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微!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算了吧!算了吧!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
孔子下车,想跟他谈谈。
他急行避开,孔子没法跟他谈。
4.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译文: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
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
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
5.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译文: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答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答道:“对。
”桀溺说:“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乱不安,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说完继续平土覆盖种子,干个不停。
子路回来把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然叹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
”
(四)仁者爱人——普惠的悲悯情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内涵解读】
(1)“仁”的内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诸如“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和“兼爱”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的,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
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动中。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有“反坫”(坫土筑的平台)、树“塞门”(相当于屏风、影壁等)。
(4)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是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其他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或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语篇摘译】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译文: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
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
2.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译文: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
”
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
4.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译文:孔子说:“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
5.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棚失了火。
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
6.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
师冕出。
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
译文:师冕来见孔子,走到了台阶前,孔子便说:“这是台阶。
”走到了座席前,孔子便说:“这是座席。
”都坐定了,孔子便告诉他说:“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
”
师冕告辞出去。
子张问道:“这是同盲乐师讲话的规矩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协助盲乐师的规矩。
”
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
8.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五)君子之风——高尚的道德修养
【内涵解读】
(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以“道”“德”“礼”“义”“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
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等。
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重视个人的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
用“浮云”来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们凭借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
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
云。
”
(3)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反对见利忘义,但并不反对以正当手段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
(4)“仁者”和“知者”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知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孔子希望人们能做到“知”与“仁”,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
【语篇摘译】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绝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全仁道。
”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道德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狭窄的小巷里,别人受不了那种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道德啊!”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
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
”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不回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起功来忘记吃饭,快乐起来忘记忧愁,不觉得衰老快要到来,如此而已。
”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有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不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因为担子沉重,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德为己任,担子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路途不是很遥远吗?”
8.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译文:孔子说:“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
9.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译文:孔子说:“追求正道,执守道德,依据仁爱,游习六艺。
”
10.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
译文:子贡说:“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本质如同文饰一样重要。
(如果否定文饰,就像兽皮去掉毛色花纹,那么)虎豹之革如同犬羊之革。
”
(六)周而不比——正当的交往原则
【内涵解读】
(1)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是“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与众人和谐相处,团结一致但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唯利是图。
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
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往方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交往尺度: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矜而不争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3)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褊狭。
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
“以直报怨”是较高的一种境界。
【语篇摘译】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
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
”
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译文: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
”
5.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