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校本研修报告
我校于2007年8月开始了《加强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课题的研究工作,研修周期为二年。

虽然现在已经结题,但我们学校现在依然把这个课题作为校本研修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推广成果的同时也不断的进一步反思和总结,全体语文老师都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而努力着。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是人类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迎接21世纪挑战的法宝之一,因此,要建立学习型社会,人人都要不断站在求知的新起点,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会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则是这一切之基础,而奠基的任务必须在中小学完成。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

”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的获取信息。

如何获取呢?阅读便是个很重要的途径。

尽管当前社会传媒的形式多样且发展均十分迅猛,但有人统计,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信息约有85%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图书文献。

可见阅读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来源于阅读更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简便方法。

而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

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呢?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

因此,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兴起了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1997年2月克林顿提出的“美国教育行动”。

该计划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儿童都能阅读,使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

克林顿依据
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此,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

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且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希望在五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

200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

日本文部省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

中国台湾也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近年来主要是通过学校中的班级读书会推广儿童文学的阅读。

综合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三、理论依据
1、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2、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的精髓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

新课程还处于实验阶段,应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求真务实的态度来研究、扶持它。

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动新课程发展的过程。

3、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语文“三七”开的获得理论
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目标
1.研究的目标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高,没能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主要原因有:1.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少误区,如父母不爱读书,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孩子学习不好时,只会打骂,不会引导形成阅读的习惯等。

2.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展了小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各种媒体的负面影响
亦不可避免。

不少的孩子不爱读书,喜欢坐看电视、打游戏、泡网吧等,分辨是非能力差,对大量的信息良莠不分,出现不少心理问题,不利于健康成长。

3.学校没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场所,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观念一下子没转变过来,因此忽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只在班上没能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4.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材料非常贫乏。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重点放在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课外阅读的平台,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

这里所说的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是指:小学生在课外能主动地,有选择地去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对信息加以鉴别,以促进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计划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把本校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知书达理”的文明人。

2.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

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1)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2)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学会积累。

(3)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的研究。

(5)推进班级图书角的建设,营造家庭氛围,充分挖掘阅读教育资源。

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因此,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小学生素质,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要求。

1、课外阅读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引导学生阅读描写英雄人物的生活与战斗的书籍对儿童和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如果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早期没有受到这些珍贵书籍的鼓舞,如果他们不为书中描写的英雄人物的行为所感染而进一步考虑自己,那么就还不曾受到过真正的教育。

只有当青少年在生活道路上确定了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的时候,他才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使他们振奋并终生难忘的书。

2、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凡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就较广,思维就较敏捷,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也较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课堂上学到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能够被纳入从各种书籍中吸取来的知识体系中,这些知识成了帮助他们把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弄明白的不可缺少的东西,因而课外书读得越多,掌握知识就越容易,用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就越少,学习就轻松。

反之则家庭作业负担重,课外阅读时间被占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3、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
课外阅读除了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培养美德、提高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开发。

这是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是由感知﹑思考、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和行为构成的,同时还有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各种意向因素的渗透。

所以,它不但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而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六、研究的思路
1、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分析边研究边改进,根据需要组织相关活动,如理论研讨、教学观摩,现场参观等,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2、课题准备阶段,我们分别组织课题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学习让他们转变教育理念,切实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改变考试与阅读相矛盾的观念,全面支持学生课外阅读。

3、课题组将从“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落实阅读检查”“培养阅读习惯”等策略上改变学生“功利阅读”的狭窄局面,扩大课外阅读量。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
结合农村小学实际,为了让课题研究更有实效,我们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并选择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认真开展研究工作:
1、内容:广泛调查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农村小学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方法、途径策略研究;课外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探索。

2、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开展多种读书活动)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谈话、家长反馈、经验总结等多种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与措施
课题研究过程是整个课题管理的重头戏。

我们高度重视课题过程管理,认真按照课题实验方案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活动: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2007.8—2008.3 )
该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为:对我校学生的阅读兴趣及习惯等现状实施有效调查,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申报;为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及课外阅读指导能力,我们加强理论、实践及操作方法的学习,学习有关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相关的各级各类文献资料;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了解课标对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等;建立实验班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开展工作研讨,提高研究人员理论水平,鼓足实验教师研究信心。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2008.3—2010.8 )
针对调查得出的结论,课题组认真研究解决方法,使实验班迅速进入了研究阶段,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与干预。

第一,材料选择的指导与干预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有的学生对读物的选择不够,我们认为向学生们提供相应的读物就成了教师责无旁贷的事。

一般的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有益的读物。

1、推荐课外书要考虑以下几点:
(1)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金色童年》《校园趣事》《假日行动》等,这些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

学生读这类文章,感到十分亲切。

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

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2)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

小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

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故事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有的,但幻想中却往往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

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科学性,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和童话比起来,更具有现实意义。

人们想战胜死亡,渴望生存,古往今来的童话里便出现了不老的仙人、不灭的生灵;而科幻小说里则出现了神奇的新药,发明了新的医疗器械。

这一切都是孩子们所希望的,所以他们喜欢读科幻故事。

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

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总想问个“为什么”。

他们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

所以像《阿里波特》、《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都能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值得推荐。

2、可以选择的合适的课外读物:
(1)经典著作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许多孩子喜爱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等。

这是一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

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

功利性阅读本无可厚非,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

读这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时下力倡读经诵典者为数众多,这不是没有缘由的。

(2)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读物
社会科学的读物对于小学生而言似乎过于深奥和遥远,其实有很多的社会科学方面的作品还是完全适合小学生阅读的。

作为吸收新知识和涉猎新领域方面最有优势的小学生,必然不能在社会科学这一领域留有空白。

经典著作中实际已经包括了很多的哲学、历史、伦理学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收集整理部分适合学生阅读的社会科学读物。

(3)自然、科普、科幻读物
自然、科普、科幻读物向青少年儿童介绍大量新鲜的科学知识。

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儿童心灵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4)时文佳作
这些读物,有的接近生活,有的可以学生开阔视野,有的能引起学生关注社会及自身周围存在的一些现象,以便其能正确对待这些现象,把握自己。

(5)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
这类读物的选择不可避免体现了功利的目的,其作用主要在于进一步充实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程度不同的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

另外,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纯洁的童心和天真的童趣,语言精练形象,读起来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第二、阅读方法的指导与干预
1、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1)循序激趣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

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知识结构要适应某一学习阶段学生普遍能接受的形式,安排好知识结构的合理序列,深浅程度应适合于认知发展的水平。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要拾级而上,强化学生阅读时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介绍读物时,对低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童话和通俗的寓言读物,并尽量提供直观感性材料,如声像材料;对中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科普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介绍;对高年级学生,则介绍民间故事、短篇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

在课型特点上,低年级多开阅读物介绍课,中年级多开阅读汇报课,高年级多开阅读欣赏课、读书笔记指导课,使学生“读有所用,读有所得”,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钥匙,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

(2)环境激趣
环境激趣,就是按照校园的环境规划,精心设计每个空间,使整个校园、整个教室既有优美的环境,又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冶性,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师要结合教学授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使他们带着强烈的阅读兴趣将知识内化。

开放学校图书室、组建班级“图书馆”, 将学生的图书资源“共享”。

学生手里都有几本甚至十几本的课外图书, 但是据调查, 由于受电视动画片的冲击, 多数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 有的让家长读给自己听, 有的干脆只是一种摆设。

于是我们就想, 何不将学生的图书集中起来, 组建一个班级“图书馆”, 发挥图书应有的价值, 让全体学生都来关心阅读,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一种“群体阅读”的风气。

在班内做好了动员, 同学们兴致都很高, 纷纷把自己的各种图书都“贡献”了出来。

为了便于管理, 我们规定, 图书还是由自己保管, 只要将图书的名称报上就行。

这样, 把学生的姓名、图书名称列了一份清单, 用电脑打印一份, 贴在了班级的一角——图书角。

同学们只要到这里找到自己想读的书, 就可到书的主人那里去借。

作为老师, 我们也和同学们一起借书、看书, 班内形成了浓厚的“群体阅读”的风气。

在这种风气的感染下, 每个学生都自觉不自觉地有了进步。

学校还把走廊及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经常出读书专刊,譬如“历史上的今天”、“历史名人与变法”、“我心中的一本书”、“祖国五十年”、“爱国人物传记”??在墙壁上悬挂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画像,还悬挂名人语录,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的“书犹药也,久读可以治愚”等;要求班级按规定的主题和内容定期出黑板报,并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负责组织评比。

组织开展这些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把阅读兴趣转化为自觉的阅读实践。

另外,还可在班级中举办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活动,如举办“读书节”、“读书演讲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评选“金钥匙———读书积极分子”。

组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和个人才能的机会,在学校或班级中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3)扩展激趣
扩展激趣即引导学生把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扩展活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概括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形成一种调节活动的心理结构。

学生在扩展活动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课外阅读,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能力。

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材
料,有许多介绍历史人物和回顾历史事件的书籍,这些书籍之间有着诸多的联系。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以此为契机,进行认知水平结构范围内的纵横发展,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多方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如学生阅读《爱因斯坦》一文后,为爱因斯坦丰富的想象、坚韧的毅力、不懈的追求而感动,为他的创造成就感到骄傲。

教师可顺势启示:“你知道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取得了哪些成就?”激发同学们去寻找更多的名人故事来阅读。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名家名著的节选,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些优秀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抒发的爱情感情,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课后扩展阅读,如学习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后,可扩展阅读巴金的作品;学了《小草与大树》后,建议学生阅读《简.爱》;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前,发动学生广泛阅读《西游记》中的故事;学习《鲁滨逊漂流记》后,可以选择笛福写的原著来读, ??这些拓展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灵空间,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语句,领悟内容提供了经验支撑。

(4)利用“三分钟演讲”, 交流读书所得。

学生读书了, 读得质量如何? 利用课间操以后上课以前这段时间我们组织了“三分钟演讲”, 按学号每天一名学生登台“演讲”自己的读书所得。

为了不给学生增加难度, 我们规定, 围绕你读的书, 说什么都可以,可以说你喜欢的书中的一个人物;可以将读的内容作为故事讲给大家听??说的内容可多可少。

一个学生说了, 其他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就此展开争论。

为了不致登台时无话可说而“尴尬”, 同学们看书时, 比以前认真多了, 都或多或少的有收获。

(5)开展剪贴报活动, 展示阅读成果。

让学生把平时感兴趣的报纸杂志上的图片或者语言收集起来, 做成剪贴报展示。

这个实践活动提高了阅读质量, 加强了对阅读材料的印象, 拓宽了知识面, 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所以这不但是一个积累材料的好方法, 还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手段。

(6)及时表彰鼓励, 展开读书比赛。

有竞争才有上进心, 有上进心才能有进步。

对学生的评价能否及时跟上, 是决定一项活动能否长久坚持的关键。

我们设立了奖励机制,学生每读完一本书, 都要“领赏”做好登记, 并根据字数奖励小红花贴到“争章台”上, 定期公布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当然, 学生读完一本书, 都要考考他, 看是不是读有所得, 不光看数量, 还要看质量。

读书好的学生, 我们还让他到学校图书馆去借更好的书, 作为更重的奖励。

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