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概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1985年开始,全国开展了“争创体育先进县”活动,对农利体 育工作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到1996年已有5批468个县跨人全 国体育先进县行列,占全国县级单位的2l%。
•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企业经营机制转 换力度的加大,在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体育发展模式, 遭遇越来越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高度集中而封闭的体育体制无 法适应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条件;行政命令式的运行机制难以 适应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此外,由于行 政手段对社会体育的控制力衰减,一些被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群众 失去约束力,从体育人口中流失。再加上其他业余文化活动对余 暇的竞争,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难度大为增加。
畸形发展阶段(1966—1976)
• 1966年,中国进入十年动乱时期。文革初期,各级体育部门 陷入瘫痪状态,建国以来确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被废止,职工体育组织网络和业余体育运动队被解散,职工 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也完全被破坏,已形成制度的“工 间操”中断,农村一些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被列为“四旧” 而遭到批判,群众性的运动竞赛活动也因无人组织而停止。
社会体育指导概论
第一讲 我国社会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本章提要:
新中国的社会体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表现出令人振奋的发展 趋势。本章主要阐述了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 与发展趋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 精神、主要特点、实施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 社会体育的奋斗目标。
第一节我国的社会体育
政、依法治体 • (5)体育产业将获得较大发展,逐步成为新的
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 全民健身计划刚要
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产生的社会文 化背景 国民身体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对于一个国家的
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各 国政府都非常关注这项工作。中国历史上因为政治 经济的落后,特别是封建文化的禁锢,中国国民体 质处于世界各国的下游,被人蔑称为“东亚病夫”。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群众性体育活动 的开展,对群众体育的开展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 力,群众体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民体质得到 了极大地改善。
一、我国社会体育的主要特点
(一)社会体育的基本含义
社会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里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 健康愉悦身心、增加交往为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军事体育最大的区别在于作 为社会体育的主体(活动的参与者)对活动参与的自愿性和 对活动要素把我的自主性。
社会体育活动的分类:
(二)社会体育的主要特点 1、健身性和娱乐性 2、全民性与普遍性 3、余暇性与主动性 4、多样性与灵活性 5、时代性与永恒性 6、民族性与世界性
• 二、我国社会体育的地位与作用
• (一)社会体育在个人发展中的地位与作 用
• 1、社会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 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 2、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 3、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增加劳动者技能
• (二)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 • 1、初步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体育组织领导机制 • 2、社会体育管理开始进入了依法行政、依法治
体轨道
• 3、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正在形成 • 4、社会体育队伍不断壮大 • 5、群众体育健身场地逐年增多 • 6、社会体育经费大幅度增加 • 7、体育人口数量逐步增长 • 8、群众性体育活动形成热潮
见》,提出体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改变原来在计 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 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 行机制,形成国家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 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 新体制。”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逐渐完善了体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和措施。提出了群众体育要实现生活化、普遍化、社会 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个人的体育费用从福利 型向消费型转变;体育活动从一家(体委)办向大家办 转变;体育组织形式从行政型向社会型转变;体育干部 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体育事业从事业型向经营型转 变;体育工作从“人治”向“法治”转变。
•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大背景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 经济改革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现 有的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依托的社会体育体制,需 要动大手术,否则不仅不能完成新时期中国体育 所承担的任务,就是它本身的生存也会出现危机。
•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社会体育进入了改革深化与 发展的新阶段。
• 改革的深化与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 1993年4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
(1)按照参与人群分: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居民体育等 (2)按照参与人群的年龄与性别分:婴幼儿体育、少年儿童体育、
青壮年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
(3)按照地域的分布分为:城市体育、农村体育、社区体育、乡 镇体育、家庭体育、单位体育等
(4)按照功能分为:健身体育、健美体育与、康复医疗体育、娱 乐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防卫体育、冒险体育等。
• 但是,由于历史的因素,几十年来我国群众体育的 管理模式一直是计划经济的行政命令模式。随着我 国改革开放,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原 有的群众体育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实际的需要, 其矛盾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 1.传统的国家、单位包办群众体育举步维艰
• 传统的群众体育管理是以企事业单位为基本 的组织形式,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依照上级单位 的指令进行,群众体育没有纳入社会的大系统之 中。
• (三)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 1、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总趋势 • 2、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 (1)社会体育将成为更多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 (2)社会体育将成为更加广泛的一种社会性事
业,走出一条社会化之路 • (3)社会体育管理和体育健身活动科学化程度
不断提高 • (4)社会体育工作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依法行
• 3.社会体育的管理必须步入法制化的管理 轨道 • 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群众体育的管理方式必须改变过去那
•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个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在我国城市 地区迅速兴起,这就是社区体育。现在我国拥有社会体育组织3 854个,占全国街道办事处总数的69%。平均每个街道有晨、晚 练点5 3个。
• 在农村,各地的“农村文化中心”、“文化站”和“青年之家”, 都把体育活动作为重要内容。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 农民体育协会,各省(区、市)也均建立了农民体协,有的乡镇还 配备了专(兼)职体育干部,为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做了大量工作。 1990年推出了“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 3、发展社会体育是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生 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创业阶段(1949—1957) 新中国建赢之初,为了改造衰弱的民族体质,使
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的需要,发展社会体 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阶段,社会体育的 主要工作是: ——在中国体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中确定了它 的 地位; ——初步建立了社会体育的组织体系; ——初步改善了社会体育的基本条件; ——建立了社会体育的规章制度,如劳卫制、
储备
• 4、丰富人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文 化素质
• 5、调节人的精神,健全人的心理
• (二)社会体育在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三)社会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 1、社会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是提 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
• 2、社会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 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体力支持和精神 助力
•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体育改革拉开 序幕,社会体育的改革也随之开始,如扩大社会 体育组织结构中非体委系统的成分,加强群体工 作中的协调与合作;开发行政拨款以外的经费来 源;社会体育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乡村文化 相结合;扶植群众自发的组织形式等等。但是这 些改革就总体而言,还没有脱离原有的计划经济 体制下的基本框架。
• 此时的社会体育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在所谓“突出政治” 的干预下,形式主义在这一时期发展到极致。如为了配合政 治运动,停工停产,大搞“千人操” “万人横渡”等形式主 义活动;竞赛活动中搞繁文缛节的政治仪式,夸大了社会体 育的政治功能,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给我国社会体育造成许多 混乱。文革使社会体育的社会团体全部瘫痪,而完全依靠行 政手段来开展社会体育。这对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产生极为 不利的影响。
社会体育在短短几年内大起大落,人们对社会体育工作的规律有 了深刻的认识。社会体育的发展不能超越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 不能违背身体锻炼的客观规律。社会体育应遵循“业余、自愿、 小型、多样,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 是对我国社会体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社会体育发展规 律在认识论上的一次巨大飞跃,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向实事求是、 注重实效的方向转化。
马鞍型发展阶段(1958—1965)
1958年“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出现全国性的“大跃进”运动, 高指标和浮夸风在各行各业中盛行,也对体育界产生巨大影响, 造成社会体育严重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
3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时期,体育活动很快陷入低潮,大多数群众 停止了锻炼,不少体协自行消失,《劳卫制》被迫下马,社会体 育几乎陷入停顿状态。从1963年起,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 体育战线恢复了生机,到1965年已有近250万人投身其中。在这 两年中,《劳卫制》被修订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在试行 过程中有52万多人达到标准。
•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事业单位担负着全体员工的 生老病死以及子女教育等有关事宜,各单位的包 袱日益沉重,无论是生产和事业的发展还是员工 的福利等事宜举步维艰,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 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 改革开放后,许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再 承担原来所担负的诸多社会福利保障,部分单位 的群众体育活动根本无法落实。在民营企业也中 有相当多的人被游离于体育锻炼之外。。
• 恢复、发展与初步改革阶段(1977—1991)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时 期。我国迅速恢复并完善了各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有效地推动 了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体育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迅速得到恢复, 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巨大成绩。
• 在城市,1990年全国性的行业体协总数达27个,共有职工体育 组织10 2万个,各种运动队55 3万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 增至5 000余万人。活动内容由过去以广播操、生产操、武术、 球类为主,开始向体育舞蹈、健美操、气功、保龄球、网球、门 球等项目扩展,并出现高尔夫球、赛车、登山、攀岩、热气球等 新的运动项目。
广播操和工间操制度、职工体育制度、 基层体协制度、产业体协制度等。
* 这是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社会体育不仅在中华民族体质的改善、 发展国民经济和保卫国防诸方面成果显著,而且 奠定了以后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框架。这一阶段 社会体育在功能上呈现出鲜明的为政治与军事服 务的特点。强调体育为生产服务,为国防服务, 赋予社会体育极强的政治功能,使之成为一项严 肃的政治任务。
• 事实上,每个人的健康状况最直接的利益受益者是个人 和家庭,间接受益的才是单位和国家。国家和社会有责 任来保障国民的健康,国民自己也有责任来爱护。因此, 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就应该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 方面来承担物质条件和经费。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 提出“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不建立新的群众体育管理 新观念,就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体育发展需 要。
• 2.观念落后,群众体育活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
•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从上学开始,其体育锻炼就 有人负责管理,在学校学习是校长和老师、在参加工作 后是单位的领导。个人的主动性以及个人的权益往往被 忽视了,于是人们养成了一种依赖性的观念。在许多人 眼里认为,体育活动开展得好坏是单位领导的事,开展 体育活动所需的物质和经费天经地义的应该单位负担, 仿佛个人的健康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属于单位和国家 的。
•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企业经营机制转 换力度的加大,在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体育发展模式, 遭遇越来越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高度集中而封闭的体育体制无 法适应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条件;行政命令式的运行机制难以 适应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此外,由于行 政手段对社会体育的控制力衰减,一些被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群众 失去约束力,从体育人口中流失。再加上其他业余文化活动对余 暇的竞争,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难度大为增加。
畸形发展阶段(1966—1976)
• 1966年,中国进入十年动乱时期。文革初期,各级体育部门 陷入瘫痪状态,建国以来确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被废止,职工体育组织网络和业余体育运动队被解散,职工 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也完全被破坏,已形成制度的“工 间操”中断,农村一些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被列为“四旧” 而遭到批判,群众性的运动竞赛活动也因无人组织而停止。
社会体育指导概论
第一讲 我国社会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本章提要:
新中国的社会体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表现出令人振奋的发展 趋势。本章主要阐述了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 与发展趋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 精神、主要特点、实施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 社会体育的奋斗目标。
第一节我国的社会体育
政、依法治体 • (5)体育产业将获得较大发展,逐步成为新的
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 全民健身计划刚要
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产生的社会文 化背景 国民身体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对于一个国家的
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各 国政府都非常关注这项工作。中国历史上因为政治 经济的落后,特别是封建文化的禁锢,中国国民体 质处于世界各国的下游,被人蔑称为“东亚病夫”。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群众性体育活动 的开展,对群众体育的开展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 力,群众体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民体质得到 了极大地改善。
一、我国社会体育的主要特点
(一)社会体育的基本含义
社会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里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 健康愉悦身心、增加交往为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军事体育最大的区别在于作 为社会体育的主体(活动的参与者)对活动参与的自愿性和 对活动要素把我的自主性。
社会体育活动的分类:
(二)社会体育的主要特点 1、健身性和娱乐性 2、全民性与普遍性 3、余暇性与主动性 4、多样性与灵活性 5、时代性与永恒性 6、民族性与世界性
• 二、我国社会体育的地位与作用
• (一)社会体育在个人发展中的地位与作 用
• 1、社会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 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 2、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 3、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增加劳动者技能
• (二)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 • 1、初步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体育组织领导机制 • 2、社会体育管理开始进入了依法行政、依法治
体轨道
• 3、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正在形成 • 4、社会体育队伍不断壮大 • 5、群众体育健身场地逐年增多 • 6、社会体育经费大幅度增加 • 7、体育人口数量逐步增长 • 8、群众性体育活动形成热潮
见》,提出体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改变原来在计 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 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 行机制,形成国家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 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 新体制。”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逐渐完善了体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和措施。提出了群众体育要实现生活化、普遍化、社会 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个人的体育费用从福利 型向消费型转变;体育活动从一家(体委)办向大家办 转变;体育组织形式从行政型向社会型转变;体育干部 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体育事业从事业型向经营型转 变;体育工作从“人治”向“法治”转变。
•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大背景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 经济改革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现 有的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依托的社会体育体制,需 要动大手术,否则不仅不能完成新时期中国体育 所承担的任务,就是它本身的生存也会出现危机。
•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社会体育进入了改革深化与 发展的新阶段。
• 改革的深化与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 1993年4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
(1)按照参与人群分: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居民体育等 (2)按照参与人群的年龄与性别分:婴幼儿体育、少年儿童体育、
青壮年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
(3)按照地域的分布分为:城市体育、农村体育、社区体育、乡 镇体育、家庭体育、单位体育等
(4)按照功能分为:健身体育、健美体育与、康复医疗体育、娱 乐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防卫体育、冒险体育等。
• 但是,由于历史的因素,几十年来我国群众体育的 管理模式一直是计划经济的行政命令模式。随着我 国改革开放,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原 有的群众体育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实际的需要, 其矛盾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 1.传统的国家、单位包办群众体育举步维艰
• 传统的群众体育管理是以企事业单位为基本 的组织形式,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依照上级单位 的指令进行,群众体育没有纳入社会的大系统之 中。
• (三)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 1、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总趋势 • 2、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 (1)社会体育将成为更多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 (2)社会体育将成为更加广泛的一种社会性事
业,走出一条社会化之路 • (3)社会体育管理和体育健身活动科学化程度
不断提高 • (4)社会体育工作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依法行
• 3.社会体育的管理必须步入法制化的管理 轨道 • 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群众体育的管理方式必须改变过去那
•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个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在我国城市 地区迅速兴起,这就是社区体育。现在我国拥有社会体育组织3 854个,占全国街道办事处总数的69%。平均每个街道有晨、晚 练点5 3个。
• 在农村,各地的“农村文化中心”、“文化站”和“青年之家”, 都把体育活动作为重要内容。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 农民体育协会,各省(区、市)也均建立了农民体协,有的乡镇还 配备了专(兼)职体育干部,为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做了大量工作。 1990年推出了“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 3、发展社会体育是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生 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创业阶段(1949—1957) 新中国建赢之初,为了改造衰弱的民族体质,使
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的需要,发展社会体 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阶段,社会体育的 主要工作是: ——在中国体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中确定了它 的 地位; ——初步建立了社会体育的组织体系; ——初步改善了社会体育的基本条件; ——建立了社会体育的规章制度,如劳卫制、
储备
• 4、丰富人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文 化素质
• 5、调节人的精神,健全人的心理
• (二)社会体育在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三)社会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 1、社会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是提 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
• 2、社会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 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体力支持和精神 助力
•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体育改革拉开 序幕,社会体育的改革也随之开始,如扩大社会 体育组织结构中非体委系统的成分,加强群体工 作中的协调与合作;开发行政拨款以外的经费来 源;社会体育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乡村文化 相结合;扶植群众自发的组织形式等等。但是这 些改革就总体而言,还没有脱离原有的计划经济 体制下的基本框架。
• 此时的社会体育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在所谓“突出政治” 的干预下,形式主义在这一时期发展到极致。如为了配合政 治运动,停工停产,大搞“千人操” “万人横渡”等形式主 义活动;竞赛活动中搞繁文缛节的政治仪式,夸大了社会体 育的政治功能,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给我国社会体育造成许多 混乱。文革使社会体育的社会团体全部瘫痪,而完全依靠行 政手段来开展社会体育。这对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产生极为 不利的影响。
社会体育在短短几年内大起大落,人们对社会体育工作的规律有 了深刻的认识。社会体育的发展不能超越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 不能违背身体锻炼的客观规律。社会体育应遵循“业余、自愿、 小型、多样,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 是对我国社会体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社会体育发展规 律在认识论上的一次巨大飞跃,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向实事求是、 注重实效的方向转化。
马鞍型发展阶段(1958—1965)
1958年“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出现全国性的“大跃进”运动, 高指标和浮夸风在各行各业中盛行,也对体育界产生巨大影响, 造成社会体育严重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
3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时期,体育活动很快陷入低潮,大多数群众 停止了锻炼,不少体协自行消失,《劳卫制》被迫下马,社会体 育几乎陷入停顿状态。从1963年起,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 体育战线恢复了生机,到1965年已有近250万人投身其中。在这 两年中,《劳卫制》被修订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在试行 过程中有52万多人达到标准。
•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事业单位担负着全体员工的 生老病死以及子女教育等有关事宜,各单位的包 袱日益沉重,无论是生产和事业的发展还是员工 的福利等事宜举步维艰,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 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 改革开放后,许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再 承担原来所担负的诸多社会福利保障,部分单位 的群众体育活动根本无法落实。在民营企业也中 有相当多的人被游离于体育锻炼之外。。
• 恢复、发展与初步改革阶段(1977—1991)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时 期。我国迅速恢复并完善了各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有效地推动 了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体育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迅速得到恢复, 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巨大成绩。
• 在城市,1990年全国性的行业体协总数达27个,共有职工体育 组织10 2万个,各种运动队55 3万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 增至5 000余万人。活动内容由过去以广播操、生产操、武术、 球类为主,开始向体育舞蹈、健美操、气功、保龄球、网球、门 球等项目扩展,并出现高尔夫球、赛车、登山、攀岩、热气球等 新的运动项目。
广播操和工间操制度、职工体育制度、 基层体协制度、产业体协制度等。
* 这是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社会体育不仅在中华民族体质的改善、 发展国民经济和保卫国防诸方面成果显著,而且 奠定了以后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框架。这一阶段 社会体育在功能上呈现出鲜明的为政治与军事服 务的特点。强调体育为生产服务,为国防服务, 赋予社会体育极强的政治功能,使之成为一项严 肃的政治任务。
• 事实上,每个人的健康状况最直接的利益受益者是个人 和家庭,间接受益的才是单位和国家。国家和社会有责 任来保障国民的健康,国民自己也有责任来爱护。因此, 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就应该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 方面来承担物质条件和经费。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 提出“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不建立新的群众体育管理 新观念,就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体育发展需 要。
• 2.观念落后,群众体育活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
•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从上学开始,其体育锻炼就 有人负责管理,在学校学习是校长和老师、在参加工作 后是单位的领导。个人的主动性以及个人的权益往往被 忽视了,于是人们养成了一种依赖性的观念。在许多人 眼里认为,体育活动开展得好坏是单位领导的事,开展 体育活动所需的物质和经费天经地义的应该单位负担, 仿佛个人的健康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属于单位和国家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