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学习迁移是一种普遍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学习材料和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训练中,其中以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最为显著。
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迁移理论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且能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有效作用,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学习潜力。
一、学习迁移的内涵
学习的迁移,指已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简单来说,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存在于各种学习的过程之中,凡是有学习的地方,都会有迁移,孤立的、彼此之间没有联系的学习是不存在的。
迁移包含的三个关键要素是学习者、任务和情境。
迁移的主体是学习者,迁移的效果要借助一定的任务来测量和评估。
传统的学习迁移的理论大致可分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迁移说和认知结构说。
形式训练说是对于学习迁移现象最早的系统解释,它认为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如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进行分别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迁移就会自动发生。
共同要素说和概括迁移说都强调只有两种情境含有共同部分才能发生迁移。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说认为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之上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新近的迁移理论包括:产生式迁移理论,即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的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元认知迁移理论,即具有元认知能力的学生能自主地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反思,然后对自己的学习掌握程度及完成情况作出判断;类比迁移理论,包括结构映射理论(类比迁移是一个结构映射的过程,是将源领域与目标领域中的元素进行一对一的匹配,寻找结构上的相似点,然后把源问题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取出来,独立地表征在大脑中,并用于解决目标问题)和实用图式理论。
二、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从共同要素说和概括迁移说两个理论中不难发现,当两个学习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或者要素越多即相似性越高时,产生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共同成分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目标,等等。
2.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拥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是产生迁移的基本条件,原有的知识结构越丰富、越详细、越具有逻辑性,越有利于新的学习,产生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但当
个体不能主动地运用背景经验或知识结构时,即它们在头脑中处于不活跃的状态时,迁移则不能发生。
学生对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也是影响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也就越容易发生。
学生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当学生掌握了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他们可以参照之前正确、合理的程序来分析问题,知道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相应的策略。
3.学生的学习倾向
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学习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学生在学习某个内容之前可能具有一定的反复经验,因而当他参与一个新的学习任务时,他会以同样的方式应对同一类学习问题,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倾向。
三、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有概念学习、规律学习以及问题解决的迁移。
新概念一般通过对大量的同类现象概括、抽象出共同属性或本质属性而获得。
另外,也可从相似概念中通过水平迁移获得,和从异位概念中通过垂直迁移而获得。
从元认知的角度来分析,规律之间能否顺利迁移取决于规律产生的深层原因(原理)是否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
而问题解决的迁移则需要以一定的策略作为指导。
迁移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学生形成知识的广域网络结构、拥有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是产生迁移的条件。
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迁移形成的条件,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迁移的可能性。
1.架起桥梁、接轨生活
小学数学教师应秉承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实现从事物表象到课本知识的迁移。
例如,“认识三角形”这一课在课的开头出示各种含有三角形形状的建筑物图片。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抽取出对三角形的初步概念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置冲突,引导探究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思维学习的内在需求。
教师恰当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让学生利用旧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在一次次的冲突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后通过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
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复习长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将梯形面积转化为已知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最后,学生在一次次探索中获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精选内容,合理编排
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布鲁纳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那么学生就对未来遇到的新的学习情境和学习问题越具有适应性,越容易产生迁移。
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先利用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而不是一开始就使用特例。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使教学内容的各要素达到结构化、一体化,让学生产生清晰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程序上,教师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注重学习目标与学校过程的相似性,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有意义地学习。
在课后,教师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迁移练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由个别到一类,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例如,在完成“分米和毫米”的教学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哪些物品长度为1分米,哪些物品厚度为1毫米,并且正确运用分米和毫米这两个单位对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进行测量。
4.教会策略、提升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过程,对数学问题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总结来探寻知识的相同要素,从而帮助学生将相同的概念和法则灵活运用于不同的数学问题当中,教会学生分析、归纳、迁移的学习策略。
这样教师在传授新知识和技能或者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够恰当运用和迁移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同时,还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精讲一个题,概括一大类。
在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让学生养成用图或者表格表达自己已学知识的初步结构,增大学生将已学知识顺利迁移到新学知识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曹宝龙.学习与迁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洪显利.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高祥.知识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J].教学艺术,2013(02).
[5]黄庆峰.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