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内容及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内容及途径
■赵立涛 张 旭/
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摘 要:本文以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功能、内容及途径进行了阐述,旨在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区域和特殊群体的文化形态,始终站在社会进步思潮的前沿,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深刻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做好高校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功能:
(一)示范功能
校园文化的示范功能是指校园文化的主体中的优秀人物对其他人的示范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者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而在求学与做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

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榜样是某种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示范作用,使人们对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易于理解,易于效法,使人们受到感染的激励,因而具有强烈的教育示范作用。

此外,都见于校园中的书画墨迹,雕塑,纪念碑亭,历史名人塑像等人文景观,也都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示范作用。

(二)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生活方式。

它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环境力量,起着制约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所以,一旦形成人们的意识,就会变成一股巨大大的导向力量。

尤其对青年学生来讲,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都还在不成熟的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正确的引导。

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的,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师生的指导作用。

二是通过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导向。

(三)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校园精神文化上。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形成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精神风貌。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人身居校园,处处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在师生之间师生尊敬师长,教师爱护学生。

这种氛围使人人感到心情舒畅,产生一股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力量。

将来走出校园,师生会以身边这所学校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会为维护母校的声誉,为母校争光而努力奋斗,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把师生员工团结起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而奋斗。

(四)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并以此为前提营造出一种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

这对还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良好的文化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机制,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作出的贡献都能得到奖励,由此,激励广大学生为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激励教职员工为实现自己价值和学校发展而勇于牺牲,乐于奉献。

二、准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
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内的一种教育形式,从整体上考虑,校园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校园文化的
主旋律
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在人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统帅和灵魂的作用。

校园文化应直接、正面地向学生阐述什么是爱国主义、为什么要热爱祖国,从不同侧面讲述中华儿女为国家的兴盛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史实,给学生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形象,使爱国主义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高度统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强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对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进学校学习阶段也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抓住这一最佳时期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思维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感情更加丰富,兴趣和爱好也更加广泛。

他们精力充沛,喜欢活动。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应适当的增加投入和设施,开展一系列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同学们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同学们的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实践能力,为青年学子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四)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对人的思想、情绪、情感有重要的影响。

校园芳草青青,鲜花争艳会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清爽宜人。

有意识地对校园环境进行布置,对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形成极为重要,因此,在布置校园环境时应考虑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实用性、特色性。

校园文化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要提炼和概括最能反映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核心,以此作为校



园之魂。

学校为了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应精心
设计各自独具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以此调动师生员工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一)扎实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要紧密围绕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中心任务,加强作风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为广大师生做好各项服务。

要大力加强教风建设:要通过组织教学基本功比赛,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长期坚持将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评价纳入教师的考评体系,进一步强调将加强师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制订合理的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要着力培育良好的学风。

通过举办“教与学”研讨会、学风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成才观,在学生中倡导勤奋踏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风气和科学精神;大力开展优良学风班创建活动及优秀学生标兵评选活动,及时总结和表彰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重视校园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环境本身就具有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方面。

要大力加强校容校貌建设,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激发师生员工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好文化活动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

要加强人文环
境建设。

校园中应有一些具有意义的人文景观。

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悬挂校训、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文明公约等,可以建筑各种纪念性的建筑物等,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思想情趣的引导作用,以启迪校园人的奋进精神。

(三)支持引导学生社团发展,繁荣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我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学生创办社团,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场地、资金、人员和政策支持切实解决社团的实际困难;加强对社团的建设的指导。

开办社团负责人培训班,定期组织社团工作推进会,不断研究社团发展的新问题。

配备指导教师,推动学生社团发展的专业化、项目化和基地化。

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大力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积极推进高雅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开展好全校运动会和各类体育比赛,形成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依托以纪念会、座谈会、报告会、主题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等形式,结合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以“明礼诚信”、“做文明大学生”等为主
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

(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辟建设校园文化的新途径
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加速改变着广大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工作手段、学习方法和生活习惯,网络已成为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阵地。

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一体的网站。

要利用网络开放性、及时性和容量大、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用正确、积极、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上一些消极、颓废甚至反动的思想和信息对师生员工思想的侵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赵立涛(1981-),男,陕西西安人,研究生,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辅导员,助教,兼职教师,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02《长江丛刊》201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