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和地理环境检测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与地理环境》检测题
一、单选题
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
据此回答/km25人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
下图示意该地区下列各题。
1.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是 B.南多北少A.西北多东南少
.均匀分布DC.东北多西南少
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域,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2.若A B .资源开发A.水源充足 C.交通便利 D.地势高峻
榨菜、方便面、火腿肠是流动人口最为常见的消费品。
如图为某上市公司生产的榨菜
在两个地区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数据。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 ( 3.该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能说明2011年后.西南地区人口回流明显B.西南地区人口迁出加快A .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出明显D .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入加快C.
4.该数据反映出的人口流动的积极意义有( )
①缓解西南地区土地压力②促进华南地区产业升级
③缓解华南地区劳动力不足④缓解西南地区人口老龄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年人口净迁移率=一定时期迁入迁出人口之差/该时期的平均人口×100%。
下图为1985-2010 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D.交通条件C.国家政策 A.经济发展水平B.资源状况
年以后,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6.1995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B.环境人口容量下降A C.环境污染严重 D.限制人口迁入不包括网(:00 之间发生的现场消费至次日某研究机构将我国范围内北京时间 21:00 3定义为“夜间消费”,并认为“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可以反映出各地的夜间)络消费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夜间消费”占全天消下图示意该研究机构绘制的 2016 经济活跃程度。
)。
台湾缺资料费的比例(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我国“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总体是
A.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B.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
D.平原地区高于山地地区 C.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
8.该图未能真实反映出新疆的夜间经济活跃程度,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我国各地的
A.经度差异 B.纬度差异
D.消费习惯差异C.人口密度差异
,这是一道简单算术题,算的是姜女士从河北沧州到北京跨省上
5. 14+94.5+4=1125000225班单程所花的路费。
她说每天在路上往返花约5小时,每天花费元,每月交通费大约元,是可以承受的。
下表为姜女士一日行程(单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影响姜女士跨省上班的最主要因素是9 B .交通的发展A.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D .政策因素C 10.研究表明,跨省上班人群数量近几年有明显的上
升趋势,该现象对北京的直接影响是.增大北京市区公共交通的压力.流动人口增加,导致北京社会秩序混乱 BAD.外来人口增加,住房紧张 C.导致北京失业率上升
1951-2000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年每年的人口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11.1951-2010年,该地区 ( )
A.人口自然增长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B.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C.人口增长了17.6%
D.是人口净迁入地区
12.据图示资料显示,该地区 ( )
A.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B.可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
C.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D.、自20世纪80年代起,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
13.贵州省在未来五年将大力实施移民工程,逐步把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地质灾害高发区的150万农村人口迁出大山。
贵州省实施该移民工程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经济 B.生态环境 C.政治 D.社会文化
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
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各省人口迁出数图甲
各省人口迁入数图乙
) ( 14.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B.湖南、福建、海南A.新疆、山东、北京
D.广东、浙江、上海C.上海、新疆、云南
)
15.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 .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C
30 °纬线人口密度图,回答下题。
16.读某大洲沿
) ②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
.未开发的雨林地区BA.针叶林广布
D.地势高峻的高原.干旱的沙漠地区C
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近年来,17.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C
18.世界范围看,人口分布有向平原和沿海集中的趋势。
下列地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A.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 B.澳大利亚西部印度洋沿岸
D C.巴西亚马孙平原.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
图瓦卢为南太平洋岛国。
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只有少数植物可以生长,几乎没有天然资源。
由于地势极低,近年来持续上升的气温和海平面严重威胁着图瓦卢,使这个国家面临国土沉入海底的危险。
2001年11月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该国居民将逐步撤离,举国迁移至新西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图瓦卢人口合理容量
A.是该国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B.总是小于环境承载力
D.总是大于环境承载力C.与环境承载力相同
20.图瓦卢举国迁移到新西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文化因素变化 B.政治因素变化
D.经济因素变化.生态环境因素变化C
二、综合题“十这座享誉盛名的农业大市, 21.阜阳是安徽的西北门户,也是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城市。
二五”期间,阜阳市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力争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亿元,由“百亿粮仓”向“江淮厨房”转型。
根据安徽省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500 列小题。
(1)2012年春运期间阜阳火车站对外输出劳务人员大约接近两百多万人。
试分析阜阳市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原因。
(2)阜阳由“百亿粮仓”向“江淮厨房”的产业转型对当地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将分别产生哪些影响?
22.叙利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国家。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叙利亚自2011年局势发生动荡以来,战乱不断,造成人数巨大的难民群体。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表示,叙利亚国内流离失所人数达到650万人,480万人逃往国外。
难民大多逃往邻国。
为数不少的难民涌向欧洲,引发欧洲难民危机。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等多家机构统计的信息,难民以非正常手段入境欧洲,主要经由以下几条线路:西线是从北非的摩洛哥进入西班牙,西班牙对边境巡查严格;中线是从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前往意大利,需要在地中海上长途航行,不断有难民丧生;东线是从土耳其渡海后从希腊上岸;北线是先向北到达俄罗斯,然后设法到达北欧国家。
条难民非正常4(1)说明欧洲吸引大批叙利亚难民涌入的原因。
在西线、中线、东线、北线手段入境欧洲路线中,叙利亚难民主要选择东线。
说明较少选择中线的理由。
)简述叙利亚难民大批涌入欧洲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2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19%, GDP总量占全国的21.7%,城市人口比重达68%。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杭州是该地区的重要城市。
下图为“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
1)依据材料一,归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特征。
()读“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描述图中杭州人口年龄结构的2(变化趋势。
年(二普)之前1964)“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显示,杭州在(3 年(五普)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分别说明其直接原因。
2000和
参考答案
1.A 2.D 3.B 4.C 5.A 6.B 7.B 8.A 9.A 10.B 11.D 12.B 13.B 14.D 15.B
16.D 17.C 18.A 19.B 20.C
21.(1)阜阳市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人口迁移的推力大;处于铁路干线交汇处,交通便利,利于劳务外输;距离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比较近,就业机会多。
(2)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了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增多,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2.(1)欧洲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
中线需要在地中海上长途航行,危险性大,且相对较远。
(2)难民的涌入给当地带来了劳动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的老龄化。
不同文化交融会带来冲突。
难民的安置需要动用大量社会资源,给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担。
23.(1)城市数量多(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GDP总量大\经济实力强);城市分布中部多,南北少(答出
四条即可)。
(2)0-14岁人口比例:1953年(一普)至1964年(二普),递增;1964(二普)至2010年(六普),递减;65岁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
(3)1964年之前:人口自然增长为主(或出生率较高);2000年之后:人口迁入较多(或人口机械。
)增长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