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而大多数初中学习和高中的学习又都是在几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不同的老师的指
导下进行,教与学中的衔接问题必然产生。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中产生的矛盾更为突出,虽然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所展开,但是很多只落在表面的教材处理上,没有从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方面深入探讨。

本文试着从学生所需化学观的衔接和教师应有的教学策略的衔接两方面入手,对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进行立体探究,谈谈实际做法。

一、学生化学观的衔接
1、定性和定量观
定性与定量是化学上常用的两种思想方法,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

用定性的思想方法可以直接地判断、推理出一定存在的情况或具有的属性;而用定量的思想方法可以通过数据的比较,对可能存在的情况或说法和不定的属性作进一步阐述或论证。

定性、定量的思想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起来一起使用。

比如:初三在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中,只告诉学生,少量的CO2是生成白色沉淀,过量则是沉淀消失,溶液变澄清;似乎有定性的阐述,也有定量的分析,可是少量少到多少,过量又过到多少没有具体的
数字,所以,在衔接中可以此为例,告诉学生CO2与Ca(OH)2物质的量之比1:1时,生成沉淀,2:1时,溶液又变澄清,并引导学生当两者的比值在1:1和2:1之间时,产物又是什么;这样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定性和定量之间找到一个知识的平衡点。

2、分类观
初中化学对物质的分类主要是一种限于物质成分是否单一
或组成元素有什么不同而进行的表面形式上的分类,便于学生初步认识化学物质,如把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高中化学则更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因为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工作方法之一,使学生在学习分类的过程中,感受和掌握学习的方法,认识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比如在阐述什么是酸时,很多学生认为含有H+就是酸,含有几个H+就是几元酸,进入高中时,才发现原来H2O也有H+,但不是酸;H3PO3有3个H+,但不是三元酸;酸还可以分成强酸、弱酸;含氧酸、不含氧酸;氧化性酸和非强化型酸等;所有的这些都必须要分类观来管理,才能使学生的化学格局扩大,视野宽阔。

3、转化观
物质之间相互反应,转化成目标生成物;这一观点在必修1、2中元素化合物的反应中显得尤其重要。

初三化学涉及到的
化学反应方程式较少,学生还可以死记硬背,到了高一的氯气的学习,一个单元的方程式就相当于一个初三的化学方程式了。

所以,必须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进一步学习。

比如,氯气生成氯化氢,属于单质和单质化合生成化合物;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转化成NaCl,NaClO,H2O,即单质和碱液,生成了两种盐和水;这些不仅要用到转化观,还要用到前面的分类观,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不会生搬硬套;
4、微粒观
物质有宏观和微观之分,看不见的物质即为微粒,微粒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

所以,元素是宏观的概念,原子才是微粒。

只有建立起微粒观,学习物质的量时,才不会出现1mol硫酸这样的错误,因为物质的量是用来衡量巨大数目的微粒。

二、教师教学策略的衔接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为了最优化地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的需要,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技术而实施教学的措施和程序的组合。

初三的化学教师要有全局的教育观,不能仅局限于中考的要求,要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做好知识储备,该适当延伸的要适当扩充;高一的化学教师必须理顺必修和选修的不同层次,不可随意拔高,特别是刚从高三下来的教师,不要想一步到位,还美其名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教育要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发展的化学观。

针对这些特点,笔者以为,在衔接教学中要遵循以下教学策略。

1、信息化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衔接教学大概一个月时间,也就12节科左右。

衔接教学并不是对初中知识的简单复习,但又不能直接提前学习高中知识,所以,就有必要把相关知识高度浓缩,让学习预先学习。

目前盛行的微课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找出高中和初中相关知识的衔接点,制成系列微课,让学生拷回去学习,在课堂上进行回放。

也可以做成博客的形式,在网络教室里上课,让学习便学习,边人机讨论,教师也能在线时时解答学生的困惑。

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1)内容上不再只限于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2)形式上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要多样化,全面开发学生得到注意力,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上网、互相解决问题,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
部门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教师可利用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形式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神秘的宏观与微观世界,这样可激发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化学知识宝
库里不断追寻,以启动学生的主动激情,让化学教学体现出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的艺术特征。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策略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持续学习的巨大动力,刚进入高一的新生对一切充满好奇,怎样让这个好奇心转化成持续的学习动机,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挑战。

不幸的是,很多的高中教师在一开始就为了说明高中化学和初三化学的不同,往往给学生下马威,结果学生不仅吓坏了,而且吓死了,失去了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衔接教学中,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学习动机无限延伸,这也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余地,不仅是知识点,包括教学方法都不能一步到位。

比如溶液的教学中,初中要求从已有经验出发,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受溶液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了解溶液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而高中要求对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反思,并通过归纳、比较、分析、概括对已有知识与技能进行加工,将溶液放在分散系中进行认识。

其次,对溶液中宏观及微观分析、定量研究等方面,通过情景着力培养问题意识,形成独立思考、善于合作的能力。

而对于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问题,也是高初中的方法衔接的基点之一。

要认识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动态平衡,要建立用动态的和辩证的思想方法理解初中教材中的一些概念
的建立和表述方法,如溶液饱和与不饱和的问题、溶解度的概念等,为什么要强调“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对溶液中某种溶质的饱和与不饱和的影响,初中有的教辅用书中描述“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容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是不准确的,忽视了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动态平衡,这时溶解和结晶建立了动态平衡,所以有的教科书上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某种溶质溶解的量不再变化”、“这种溶质”、“饱和溶液”;对饱和溶液,要强调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溶质,还可继续溶解,则不是饱和溶液。

将宏观的物质溶解的量和微观的溶解平衡联系起来,用动态的和辩证的思想方法观察事物,为深入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基础。

通过溶解度对定量分析有进一步认识,在一定条件的动态的饱和溶液概念的基础上,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认识定量分析物质变化时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多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理解并初步学会有关固体溶解度的基本计算,特别是对条件改变后的变量运算有初步的认识。

完善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通过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的对比及应用,对溶解度的概念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使学生知道,溶液的形成其溶剂可以是水,也可以是非水溶剂。

固态物质的溶解度可以这样表述:在一定温度下,
某固态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上述溶解度的表述方法中,强调“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初中都会一再强调,而对“溶解的量”,初中化学中则是以每100g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来表述的,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 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实际上,到高中以及在实际生产中,溶解度里溶质的量可以“物质的量”等来表示,而不一定是以质量,一定量的溶剂也可以是以体积等来表示等等。

气态物质的溶解度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气态物质的溶解度的表述,可以引导学生从影响气体的体积的因素等方面分析得出,其应用可以进一步扩展。

这里一定要培养学生发展的观点,开放的思维方式。

3、引导探究的教学策略
在自主学习化学的衔接教学结构中,问题导引探究策略是构建课堂结构的重要支柱。

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

在化学学科中这种序列性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素材,通过讨论、实验来求得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在提出课题后让学生发现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调查和实验等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突出探索过程,使整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酸碱盐的教学中,可以把下面这个关系图罗列出来,先让学生按照一定顺序,用化学方程式体现以下转化,此为第一步;接下来,可以提出问题(1)什么是酸,什么是碱;让学生讨论后,把酸碱盐的概念延伸;(2)如果某种氧化物既是酸性的又是碱性的,那会怎样?从而提出两性氧化物的概念。

(3)上述转化,可以分成几种反应类型,引出从四大反应类型的复习,并提出什么样的反应类型是氧化还原反应,为必修1的专题1做好准备;(4)从分类观和转化观,举出相似的物质,让学生判断是否能发生化学反应,这样可以避免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恐惧,因为他们不懂得那些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

4、独立思考和同伴互助的教学策略
独立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互助、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

衔接教学中既有学生已知的知识,又有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知识,教师适时激发动机,启发学生问题解决,利用个人思考和同伴合作学习探索来解决问题,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让兴趣相投的学生组合,在课堂上互助学习。

布置课后作业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布置,然后提交一份即可。

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讨
论互相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总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化学的教学,高一年进行衔接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除了要引起重视,还要讲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化学观,这对于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也对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连续性、可持续性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