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大蜀山维管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合肥大蜀山维管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研究
程红梅
【摘要】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vegetation and collection of samples, the flora composition of Dashu Mountain in terms of families, genera, and speci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R/T rate were compared with floras in similar latitude sites.A total of 508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315 genera and 120 families were recorded,among which Pteridophyte had 10 families,13 genera and 14 species;gymnosperms had 7 families,19 genera and 47 species;and angiosoerms had 103 families,283 genera and 447 species.The dominants of the forest community was mainly composed of Fagaceae, Pinaceae, Ulmaceae, Aceaceae ,Tiliaceae, and Leguminosae,etc.The analysis of floristic geographical ele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226 genera fell into 14 types.Athough the temperate zone component held a certain proportion,tropical species were rich,with temperate affinities elements accounting for 23.81% and the tropic affinities accounting for 18.52% ,which presents an especially transitional nature.The number of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was few.Th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in temperate zone component was still a relatively stable forest cover of the area.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in terms of R/T rate,the tropic characteristics of Mt.Dashu flor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Yaoluoping Nature Reserve,Anhui and
Mt.Huangcangyu,Anhui,lower than those of Mt.Mufu, Nanjing and
ngya, Chuzhou, and similar to those of Mt.Zijin, Nanjing and
Mt.Niushou, Nanjing in terms of genera.%在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的基础上,对合肥大蜀山植物区系基本组成和科属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与邻近山地植物区系进行了R/T比值的比较.统计共有维管束植物120科、315属、508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10科、13属、14种,裸子植物7科、19属、47种,被子植物103科、283属、447种.壳斗科、松科、榆科、槭树科、椴树科和豆科等是该区系的主要表征科,构成了其各森林类型的主要树种组成.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属的水平上可划分为14个类型,温带成分占有较高比例,热带种类丰富,北温带分布最多(23.81%),其次为泛热带分布(18.52%),表现出向北亚热带植物区系明显过渡的特征.中国特有成分较为缺乏.落叶阔叶林仍是该区相对稳定的森林植被类型.与其他山地植物区系R/T比值的比较表明,其热带性质大于安徽鹞落坪和皇藏峪,小于南京幕府山和滁州琅琊山,与南京紫金山和牛首山较为接近.
【期刊名称】《植物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1(029)003
【总页数】8页(P288-295)
【关键词】维管植物;植物区系;地理成分;R/T比值;大蜀山
【作者】程红梅
【作者单位】合肥植物园,合肥,2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8.525.4
对一个地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及科、属多样性组成的认识和了解,对认识该区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指导该地区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可持续利用及科学管
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区系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对大区域的研究,对较小区域、特殊生境方面的研究较少。
对小区域、特殊生境的植物区系进行研究,可更直观深入了解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在植物区系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对指导该区的森林建设、植被恢复和植物资源利用都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1-4]。
大蜀山是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城区的一座孤山,了解其植物区系组成及地理成分特征,对该区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全面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对大蜀山植物组成区系地理成分进行分析,并与邻近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
R/T值比较,旨在了解该区植物区系的性质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该区植物多样性组成的影响,为该区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可持续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大蜀山位于安徽省合肥市(31°50'N,117°10'E),地质上属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为低山丘陵地带,山体最高海拔284 m。
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
温15.7℃,极端最高温度41.2℃,极端最低温度-20.6℃。
年降水量900~1000 mm,年均蒸发量1538 mm,年均相对湿度74% ~78%,全年无霜期230 d。
土壤类型主要有黄棕壤、黄褐土、粗骨土和水稻土。
现有植被以次生林为主,主要森林群落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常绿针叶林和枫香林(Liquidambar formosana)、麻栎林(Quercus acutissima)、小叶栎林(Q.chenii)、大叶榉林(Zelkova schneideriana)、短毛椴林(Tilia breviradiata)等落叶阔叶林,以及处于过渡阶段的马尾松—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等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是
该区的地带性植被[5]。
自2006年以来,对该区植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和采集。
采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和样方调查相结合,全面调查山体及多条山路,涉及各种植被类型。
同时进行标本采集和鉴定,统计植物种类。
植物种类统计包括整个山体以及大蜀山脚下的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大蜀山烈士陵园。
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上,仅对大蜀山山体种子植物进行区系地理分析,以便于较真实的反映大蜀山植物区系组成。
记录到维管束植物有508种,属于120科、315属(含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
有10科、13属、14种,裸子植物有7科、19属、47种,被子植物有103科、283属、447种(双子叶植物91科、249属、405种;单子叶植物12科、34属、42种)。
其种子植物科、属、种分别占安徽和全国的59.78%、24.53%、14.56%
和 36.54%、10.06%、2.01%[6-8]。
2.1.1 科的多样性
由科内种的组成得知(表1),含20种以上的科有4 个,如蔷薇科(18∶46,属∶种,下同)、菊科(24∶37)、豆科(19∶32)和柏科(6∶24)。
含11 ~19 种的科有9 个,如禾本科(11∶16)、大戟科(11∶14)、壳斗科(4∶13)、木犀科(6∶11)、松科
(3∶11)、唇形科(10∶13)和百合科(10∶11)等。
含11种及以上有13个科,虽仅
占总科数的10.83%,但种数达251种,占总种数的49.41%;这些大科多是本区分布较为广泛的科,也是优势科,如蔷薇科、菊科、豆科、禾本科和唇形科等;而柏科、木兰科、松科和木犀科则多是引种栽培。
含5~10种的科共14个,计86种,占总科数的11.67%,占总种数的16.93%,如榆科、蓼科、毛茛科、十字花科、
卫矛科、槭树科、葡萄科、堇菜科、报春花科、茜草科、忍冬科和芸香科等。
含5种以下的科有93个,占总科数的77.50%,含种数有171种,占总种数的
33.66%。
2.1.2 属的多样性
按属内种数多少统计,含5种及以上的属有14属(表1),占总属数的4.45%,如
松属(Pinus)、栎属(Quercus)、圆柏属(Sabina)、槭树属(Acer)、木兰属(Magnolia)、胡枝子属(Lespedeza)、堇菜属(Viola)和珍珠菜属(Lysimachia)等,其中圆柏属、扁柏属(Chamaecyparis)、木兰属和松属含有较多种,多是人工引种栽培。
含2~4种的属有82属,占总属数的26.03%。
含单种的属有219属,占
总属数的69.52%。
可见,绝大多数为少型属,一般每属所含种数在1~5种左右。
含4种以上的较大属有10属(剔除栽培种较多的属),按所含种数的多少排序可见(表2),这10属隶属9个科,共有51种,占全部种数的10.04%。
除去世界分布的堇菜属、珍珠菜属、悬钩子属(Rubus)和蓼属(Polygonum)外,其余均为温带性质分布属,其中北温带分布属有4个,蔷薇属(Rosa)、栎属、槭树属和蒿属(Artemisia),表现出该区植物区系中以北温带分布为主的特点。
这些类群除反映出对当地生态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外,也说明这些属在该区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2.1.3 种的多样性
大蜀山508种植物,按植物性状统计,木本植物有293种,占植物总数的
57.68%,以栎属、朴属(Celtis)、椴树属(Tilia)、槭树属、榉属(Zelkova)、松属和枫香属(Liquidambar)等乔木构成植被的主体。
藤本有葛(Pueraria lobata)、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紫藤(Wisteria sinensis)、木通(Akebia quinata)、菝葜(Smilax china)、小果蔷薇(Rosa cymosa)、木香(Rosa banksiae)、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和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等。
草本植物有215种,占整个区系的42.32%,主要有禾本科、蓼科、菊科、百合科和毛茛科等科的植物。
草质藤本常见有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白英(Solanum lyratum)和薯蓣(Dioscorea opposita)等。
蕨类植物有14种,如伏地卷柏(Selaginella nipponica)、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凤丫蕨(Coniogramme japonica)、虎尾铁角蕨(Asplenium incisum)、针毛蕨(Macrothelypteris oligophlebia)、延羽卵果蕨(Phegopteriis decursivepinnata)、黑足鳞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贯众(Cyrtomium fortunei)、蕨(Pteridum aquilnum)和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等。
自然分布的中国特有种有4个,牛鼻栓(Fortunearia sinensis)、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短穗竹(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2.2.1 科的统计分析
根据吴征镒关于种子植物科、属分布区类型划分标准[9-11],对大蜀山山体分布的种子植物86科、226属进行分布区类型划分(表3)。
世界分布的科有34个,如蔷薇科、菊科、豆科、禾本科、木犀科、榆科和唇形科等。
热带分布的科(分布
区2~5)有33个,占总科数的63.46%(不含世界分布科,下同),温带分布的科(分布区8~10)有19个,占总科数的36.54%。
大蜀山种子植物科主要是世界分
布科、泛热带分布科和北温带分布科。
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所含科数占全区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的相应比例。
泛热带分布的科最多,有27个,如大戟科、漆树科、柿树科、荨麻科、山矾科和无患子科等,多为本区常见成分。
其次是北温带分布科,有14个,如椴树科、壳斗科、槭树科、胡桃科和松科等,多为本区乔木层的主体成分。
其他各类热带分布科所占的比例,大都比全国相应的要低。
除去世界性分布的科如报春花科、唇形科、豆科、禾本科、堇菜科、菊科、豆科、蔷薇科和榆科等,以及引种栽培种较多的科如柏科、木兰科、杉科和忍冬科外,木本类的壳斗科、松科、槭树科、榆科、豆科、椴树科、大戟科和卫矛科等是大蜀山植物区系的表征科,构成了各森林类型的主要树种成分。
从其分布类型来看,这些科大多数为北温带或泛热带分布,显示了区系的性质。
2.2.2 属的统计分析
226个属可归为14个类型,属的分布区类型在分类学和地理学上都是比较恰当的,属的划分是该地植物区系的“标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植物区系类型[12]。
本区属的分布区类型如下:
(1)世界分布属有37属,这一类型大多为草本,很多是本区林下草本层的常见种类,如茄属(Solanum)、薹草属(Carex)、铁线莲属(Clematis)、拉拉藤属(Galium)、蓼属、堇菜属、早熟禾属(Poa)、藜属(Chenopodium)、繁缕属
(Stellaria)、商陆属(Phytolacca)、毛茛属(Ranunculus)、蔊菜属(Rorippa)、碎米荠属(Cardamine)、酢浆草属(Oxalis)、老鹳草属(Geranium)、珍珠菜属、龙胆属(Gentiana)、旋花属(Convolvulus)、鼠尾草属(Salvia)、酸浆属(Physalis)、车前
属(Plantago)、铁线莲属(Clematis)、千里光属(Senecio)、黄芩属(Scutellaria)、鼠麴草属(Gnaphalium)、苍耳属(Xanthium)、飞蓬属(Erigeron)、鬼针草属(Bidens)和灯心草属(Juncus)等;木本仅有4属,槐属(Sophora)、悬钩子属、远志属(Polygala)和鼠李属(Rhamnus)。
(2)热带分布属热带分布属(分布区类型2~7)共72属,占总属数的38.10%(不含
世界分布属,下同)。
以泛热带分布属最多,有35属,占总属数的18.52%。
木本有朴属(Celtis)、黄檀属(Dalbergia)、乌桕属(Sapium)、榕属(Ficus)、卫矛属(Euonymus)、柿属(Diospyros)、山矾属(Symplocos)、算盘子属(Glochidion)、大青属(Clerodendrum)、牡荆属(Vitex)和花椒属(Zanthoxylum)等。
草本有金粟兰属(Chloranthus)、苎麻属(Boehmeria)、马兜铃属(Aristolochia)、苋属(Amaranthus)、马齿苋属(Portulaca)、叶下珠属(Phyllanthus)、土人参属(Talinum)、大戟属(Euphorbia)、安息香属(Styrax)、豨莶属(Siegesbeckia)、白
茅属(Imperata)和鸭跖草属(Commelina)等。
藤本有南蛇藤属(Celastrus)、木防
己属(Cocculus)、菝葜属(Smilax)、薯蓣属(Dioscorea)和鹅绒藤属(Cynanchum)等。
其次是热带亚洲分布和旧世界热带分布,各有13属,热带亚洲分布如构属(Broussonetia)、山胡椒属(Lindera)、蛇莓属(Duchesnea)、葛属(Pueraria)、山茶属(Camellia)、绞股蓝属(Gynostemma)、苦荬菜属(Ixeris)、箬竹属(Indocalamus)和鸡矢藤属(Paederia)等。
旧世界热带分布有千金藤属(Stephania)、合欢属(Albizia)、吴茱萸属(Evodia)、楝属(Melia)、白饭树属(Flueggea)、野桐
属(Mallotus)、乌蔹莓属(Cayratia)、扁担杆属(Sapindus)、香茶菜属(Rabdosia)、天门冬属(Asparagus)和八角枫属(Alangium)等。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有8
属,如柘属(Cudrania)、樟属(Cinnamomum)、臭椿属(Ailanthus)、猫乳属(Rhamnella)、通泉草属(Mazus)、栝楼属(Trichosanthes)和百部属(Stemona)等。
(3)温带分布属温带分布属(分布区类型8~11,14)共110属,占整个区系属数的58.20%,是本区的优势分布型,高于全国比例(31.34%)。
其中北温带分布最多,共45属,占总属数的23.81%,居各分布区类型的首位。
榆属、桑属(Morus)、
松属、盐肤木属(Rhus)、槭属、栎属、椴树属等木本构成本区落叶阔叶林的主要
建群种或优势种。
灌木有蔷薇属、樱属(Cerasus)、山楂属(Crataegus)、胡颓子属(Elaeagnus)、枸杞属(Lycium)、青冈属(Cyclobalanopsis)和荚蒾属(Viburnum)等。
草本有点地梅属(Androsace)、委陵菜属(Potentilla)、龙芽草属(Agrimonia)、地榆属(Sanguisorba)、紫草属(Lithospermum)、风轮菜属(Clinopodium)、葎
草属(Humulus)、胡萝卜属(Daucus)、何首乌属(Fallopia)、紫堇属(Corydalis)、荠属(Capsella)、夏枯草属(Prunella)、活血丹属(Glechoma)、蓟属(Cirsium)、一枝黄花属(Solidago)、蒿属、葱属(Allium)、地肤属(Kochia)、卷耳属(Cerastium)、景天属(Sedum)、野豌豆属(Vicia)、茜草属(Rubia)和婆婆纳属(Veronica)等。
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有16属,如栗属(Castanea)、木兰属、枫香树属、刺槐属(Robinia)、紫穗槐属(Amorpha)、紫藤属(Wisteria)、胡枝子属、山蚂蝗属(Desmodium)、皂荚属(Gleditsia)、梓属(Catalpa)和六道木属(Abelia)等。
藤本
有蛇葡萄属(Ampelopsis)、络石属(Trachelospermum)和地锦属(Parthenocissus)。
旧世界温带分布有21属,如梨属(Pyrus)、柽柳属(Tamarix)、瑞香属(Daph-ne)、筋骨草属(Ajuga)、野芝麻属(Lamium)、益母草属(Leonurus)、沙参属(Adenophora)、菊属(Dendranthema)、旋覆花属(Inula)、天名精属(Carpesium)、雀麦属(Bromus)、郁金香属(Tulipa)、榉属、窃衣属(Torilis)、女
贞属(Ligustrum)、芸香属(Ruta)、苜蓿属(Medicago)和绵枣儿属(Scilla)等。
温带亚洲分布有3属,米口袋属(Gueldenstaedtia)、附地菜属(Trigonotis)和马兰属
(Kalimeris)。
东亚分布的有25属,如蕺菜属(Houttuynia)、油桐属(Vernicia)、
栾树属(Koelreuteria)、斑种草属(Bothriospermum)、紫苏属(Perilla)、泥胡菜属(Hemistepta)、山麦冬属(Liriope)、五加属(Acanthopanax)、化香属(Platycarya)、天葵属(Semiaquilegia)、木通属(Akebia)、萝藦属(Metaplexis)、白马骨属(Serissa)、桔梗属(Platycodon)、半夏属(Pinellia)和刚竹属(Phyllostachys)等。
(4)中国特有分布属中国特有分布共5属,占本区总属数的2.64%,如杉木属(Cunninghamia)、短穗竹属 (Brachystachyum)、喜树属(Camptotheca)、牛鼻
栓属(Fortunearia)和明党参属(Changium)。
特有属的属数占全国特有属的1.95%,远低于中国特有属在全国总属数中8.92%的比例,可见本区系属级特有水平较低。
(5)其他分布类型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有2属,即黄连木属(Pistacia)和茴香属(Foeniculum),仅占该区系属数的1.06%。
2.3.1 地理成分联系较为广泛
大蜀山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除中亚分布外,其他14个分布区类型均有或多或少的种分布,说明该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与世界植物区系有着广泛联系,而以北温带、泛热带、世界、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和东亚分布为主。
2.3.2 温带性质明显,过渡性显著;主要以北温带分布的落叶成分构成乔木层主体
温带分布型属是大蜀山植物区系的优势分布型,北温带分布的椴属、槭属、栎属、松属、榆属和榉属是群落乔木层的建群种,起着主导作用。
热带分布型属也占有一定比例,泛热带分布型为常见种类。
热带分布属的朴属、黄檀属、乌桕属等为乔木层常见成分。
灌木层卫矛属、山矾属、花椒属和算盘子属以及藤本南蛇藤属、木防己属、菝葜属和薯蓣属等分布广泛。
草本层金粟兰属、苎麻属、马兜铃属、苋属、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叶下珠属、大戟属和豨莶属等较为常见。
说明本区系
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与热带的明显联系和历史渊源。
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热带
成分并存,表明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从生活型来看,被子植物中以落叶种类占绝对优势,常绿乔木有女贞(Ligustrum lucidum)、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在群落中数量很少,林下含有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短
穗竹和实肚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Munro f.farcata H.R.Zhao et A.T.Lin)等少量常绿成分。
常绿藤本络石多覆盖在地表。
2.3.3 特有成分缺乏,引种栽培植物甚为丰富
中国特有种有牛鼻栓、明党参、杉木和短穗竹。
特有成分缺乏可能与当地历史上受到破坏以及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有关。
引种栽培植物甚为丰富,如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黄山木兰(Magnolia cylindrica)、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和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常绿树种石栗(Aleuritesmoluccana)、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三尖杉(Cephalotaxusfortunei)和紫楠(Phoebe sheareri)等。
此外,20世纪50~70年代从国外引种栽培的黑松(P.thunbergii)、火炬松(P.taeda)和湿地松(P.elliottii)等在山体具有一定的栽培面积,反映出与东亚区系、北美植物区系的历史联系。
任何区系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邻近地区的植物区系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联系。
R/T 值是指一个植物区系组成中热带成分属(2~7)与温带成分属(8~14)的比值,R/T
值可大体反映植物区系的性质[14]。
一般在相似纬度、相似海拔地区,R/T值
愈大,热带性质愈强。
为了比较大蜀山与邻近地区的关系以及植物区系空间分布的规律,对与其相似纬度的南京幕府山[2]、紫金山[15]、牛首山[16]及安徽萧县皇藏峪[17]、滁州琅琊山[18]和岳西鹞落坪[4]进行R/T值比较(表4),可以看出大蜀山植物区系的热带性高于皇藏峪和鹞落坪,低于南京幕府山和滁州琅琊山,与南京紫金山和牛首山较为接近。
地区热带性变化不仅与纬度相关,同时受海拔、地形等环境的影响,并且与人为活动的干扰有关。
大蜀山区域面积较小,生境条件简单,且人工化程度较高,人为活动的频繁对山体植物多样性构成及分布有着较大影响。
20世纪50年代的封山育林和引种栽培使
马尾松林、黑松林在山体分布较广,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森林植被分布的基本格局。
后期旅游活动的强烈使得一些植物数量逐渐减少,入侵植物有一定的扩散趋势。
人类对山体药用植物的采挖使得一些植物数量日趋减少并有在该区灭绝的危险。
近年松材线虫病的连续发生、群落幼树幼苗的更新困难,进而影响种群结构模式的顺向演替均与人为活动的影响有较大关系。
一些危害极大的入侵植物如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和一年蓬(Erigeron annuus)等表现出很强的入侵性,在人为干扰较为频繁的区域已经成为优势种,加拿大一枝黄花且有蔓延趋势。
小飞蓬(Erigeron acer)、野塘蒿(Conyza bonariensis)、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野老鹳
草(Geranium caroliniamum)和狼杷草(Bidens tripartita)等外来入侵种在山体分
布已经较为普遍。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山体道路的修建对植物多样性景观也造成一定干扰。
山下森林公园扩建过程中,未能考虑山体的现有植被和本土树种,这种人为盲目引种造成物种单一,景观多样性低。
(1)大蜀山地区有维管束植物120科、315属、508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3属、14种;裸子植物7科、19属、47种;被子植物103科、283属、447种。
其
中特有成分缺乏,引种栽培植物较为丰富。
(2)大蜀山植物区系组成以温带分布占较高比例,热带种类较为丰富,表现出向北
亚热带植物区系明显过渡的特征。
温带成分占优势,落叶阔叶林仍是该区相对稳定的森林植被类型。
与邻近地区R/T值比较,其热带性质大于安徽鹞落坪、皇藏峪,小于南京幕府山和滁州琅琊山,与南京紫金山和牛首山较为接近。
(3)大蜀山位于城区,山体海拔低,旅游和人为活动的频繁对山体植物的分布、生存有着较大影响。
一些珍稀药用植物如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和野百合(Lilium brownii)等物种的数量在逐渐减少。
【相关文献】
[1]吴征镒,王荷生.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2]李林.南京幕府山植物区系及野生植物资源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 [3]王荷生.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4]李珍.安徽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7.
[5]程红梅.大蜀山大叶榉种群数量动态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3):65-69. [6]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I-V[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7]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缉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1 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Ⅰ-Ⅴ:补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9]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13(增刊Ⅳ):1-139. [10]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增订和勘误[J].云南植物研究,1993,15(增刊Ⅳ):141-178.
[11]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
[12]张晓丽,张秀萍,朱秀敏,武延生.邢台西部山地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25(1):41-46.
[13]李锡文.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1996,18(4):363-384. [14]张晓丽,武宇红,赵静,黄士良.邢台西部太行山区种子植物区系及与其它山区区系的关系[J].广西植物,2006,26(5):535-540.
[15]安树青,赵儒林.紫金山次生森林植被特征分析[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0,14(1):13-22.
[16]童丽丽,汤庚国,许晓岗.南京牛首山地区植物区系的特点及与邻近植物区系的关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4):78-82.
[17]谢中稳,蔡永立.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和森林植被[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5,13(4):310-316.
[18]郑朝贵,朱诚.安徽琅琊山种子植物区系科属地理成分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3):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