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霍尔高低语境理论浅析汉语欧化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一一一一语言学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
基于霍尔高低语境理论浅析汉语欧化现象
唐悦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自西方文化传入,经洋务变法开蒙,至五·四民主革命。

破封建,废帝制,兴民主,中国近现代历史就是一条效法西学
的长河。

而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欧化问题一直纷争不断。

该文首次利用霍尔高低语境理论对汉语欧化现象分四步进行逻辑论证:1、语言可以被影响;2、语言可以被其他语言影响;3、欧洲语言已对汉语产生了深远影响;4、无法避免欧洲语言对汉语的影响。

最终得出汉语欧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这一结论。

关键词:欧化;霍尔理论;高低语境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6)04-0199-02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Europeanization Based on Hall ’s High and Low Context Theory TANG Yue
(Southwest University,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ulture,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ization reform,to the Five-Four Democratic Revolution,the feudal and monarchy has been abolished,then democracy has been sprung up.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a histo-ry of western imitate.In this long process,Europeanization has been disputed constantly.Based on Hall ’s high and low context theory,this thesis argues Chinese Europeanization phenomenon logically into four steps for the first time.First,language can be influenced.Second,language can be affected by other languages.Third,European language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Fourth,there is no way to avoid the influence of European language to Chinese.Finally,the thesis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Europeanization isinevitable.
Key words:Europeanization;Hall ’stheory;high and low context
1汉语欧化现象追述与简析
汉语欧化现象主要指欧洲语言对汉语的语法、句式、风格及修辞等方面影响的结果或过程。

1996年出版的《汉语知识辞典》对“欧化语法”的定义为:“在运用汉语时,因受印欧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印欧语言用语习惯相同或相近,与汉民族用语习惯不同的特殊语法现象。


汉语欧化现象由来已久,且一个世纪以来论争不断。

虽然“欧化”一词的提出者已不可考,但欧化现象的爆发无疑开始于新文化运动的展开。

傅斯年最早提倡汉语欧化,胡适也曾明确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文坛巨匠如鲁迅,瞿秋白,徐志摩对欧化持肯定态度。

王力作为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认为“欧化是大势所趋,不是人力所能阻隔的;但是,西洋语法和中国语法相离太远的地方,也不是中国所能勉强迁就
的。


[1]
纵观欧化现象的发展,可谓深受时代的桎梏。

白话文运动在推翻了文言的统治地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著述和思想。

可以说,当时的文化引领者和文学巨匠无不雅善译著西方的文学作品。

为充分表达原文的意义,难免留有西方句法的印记。

进而对当时的文学风格产生深远影响。

而究其对于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之利弊,亦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历代学者也多有论著。

然多以主观评述,缺乏理论支撑,导致观点一时无法印证。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尝试利用霍尔高低语境理论对汉语欧化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望能有所助益。

2霍尔高低语境理论简述
高低语境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 ·霍尔(Edward
T.Hall)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都要受到语境的影响,并从交际与感知的角度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

并根据信息由语境或编码表达的程度,将文化分为高语境(High Context)和低语境(Low
Context)。

[2]
换言之,语境的高低是用来衡量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对语境的依赖程度的指标。

高语境意味着对语境高度依赖,具有鲜明的文化统一性。

包括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相似的价值观和较为统一的认知思想等。

而低语境则意味着对语境依赖性不强,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

因此对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完整性要求较高,强调理性和逻辑的表达。

基于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学者古迪孔思特(William B.Gudykunst)于20世纪80年代将12个不同文化的国家按“高语境”到“低语境”的方式排列,其中中国
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欧美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

[3]
据M.W.Lusting 和J.Koester 归纳的高语境文化(HC)和低语境文化(LC)及沟通的特点[4],得知汉语具有表达间接,内容含蓄,传达的信息量小的特点;而欧美语言的特点是表达直接,明白易懂,传达的信息量大。

总而言之,通过霍尔高低语境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汉语作为一种含蓄间接的语言,与欧美语言简单直接的风格存在显著差异。

这对于汉语欧化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15-11-05
修回日期:2015-12-15
199
Overseas English海外英语2016年2月
3汉语欧化的必然性分析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传承至今经历过无数的发展和演变。

自明末清初西方文化渐渐广泛传入中国至白话文运动所带来的革故鼎新,欧化现象无疑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本文所强调的必然性,则着眼于相关语言学理论,并结合特定时期的历史因素及若干汉语欧化的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3.1语言并非一成不变
语言是人类交流最重要的媒介和工具,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套用于交流和传递消息的符号系统。

虽然语言具有特定的组织结构和指代意义,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时期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流行语就是典型的代表。

社会语言学的主流方向就是研究“语言的变异”现象,而微观社会语言学更是着眼于“将各种社会力量看作影响语言结构的基本因素”。

[5]由此可见,外来因素能够对语言产生影响。

这也是汉语欧化的最基本的前提。

3.2存在一种语言影响另一种语言的可能
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

牛津大学的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了“模因”的概念,类比遗传学中“基因”的含义,将模因定义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模仿的单位”。

[6]此后,模因论渐渐成为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并将翻译过程定性为模因跨文化传播的过程。

不同语言间的差异,小到字、词、句的表达方式,大到意象,理念,习俗等文化理念,都将以模因为载体相互影响,传播,并如基因一般代代传承。

这是不同语言间能够产生影响的极好证明。

而这也是西方语言能够对汉语产生欧化影响的重要条件。

3.3欧洲语言已对汉语产生的影响
自西方文化传入至今,汉语中的欧化现象有些已成为汉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已成为人们所习惯的表达方式。

由于本文并非着眼于论证欧化本身特点,所以在此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用以佐证。

马春华在《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的欧化:将+主句动词》一文中认为汉语中“如果……将……”的表达形式和“将”表“将来”的用法来源于英文中“if…will…”的形式。

并在文中举出了一个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英文版和中文版新闻对比的例子:
“The Mexican package,if drawn down,would take one-third of what the fund had left to lend this year.(The MF Mission:possi⁃ble,2009.04.08)
墨西哥的信贷限额如果用尽的话,将会消耗MF今年剩余贷款资金的三分之一。


在音译词的使用方面,徐鹏绪,周逢琴在《论欧化与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确立》中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一句为例并从美学角度做了简评:“被视为具有东方式风格和气韵的典型篇章《荷塘月色》中,也有欧化明显的句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译音词‘梵婀玲’丝毫不显得突兀,反而让人觉得它与文中的意境化合了,柔美婉转,有特别的妙处。


由此可见,汉语欧化现象的确存在,由此可以确认欧洲语言已经对汉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4由霍尔理论谈欧化的必然性
通过以上三点的分析,可以确定的是汉语欧化现象满足发生的前提且汉语欧化现象也确实存在。

然而若论汉语欧化现象的必然性,就必须通过霍尔高低语境理论进行阐述。

由第二章可知,汉语的语境较高,符合高语境的特点;而欧美属于低语境的语言文化。

根据霍尔理论,汉语欧化的现象实际上就是汉语从高语境向低语境转变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产生的原因,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讲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演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其直接表现就是高语境的交际特点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影响正逐渐减弱,而低语境的特点所占比例正不断增强。

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3.4.1政权的演变
汉语作为世界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汉语也因此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然而,这期间虽然朝代更迭不断,但封建社会的本质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古白话文自唐宋成型至清末民国千余年间鲜有变化,受封建社会严格的社会结构影响,人们重视社会地位的高低,讲究上下尊卑的礼仪,因而形成了汉语高语境文化的特性。

然而从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当前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权使得社会结构大大宽松,相处方式也更为平等,这些变化都逐渐倾向于低语境文化的适用环境。

而自五·四以来最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低语境语言即为以英语为主的欧洲语言,基于语言表达方式应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汉语欧化现象是必然会发生的。

3.4.2国家的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重农思想传承数千年,农业社会的交流方式对于汉语的影响更是尤为深远。

长久以来单一的社会形态使得汉语形成了指代简单的特点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继而导致语境的普遍共识以及人际关系的高度紧密,最终形成了高语境文化的氛围。

然而自从近现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打破了重农轻商的社会格局,到现在中国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迅猛发展,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大大增加了对汉语表达和传播能力的要求。

一方面,原本指代简单的特点被大量舶来词与专业术语所侵袭,如“光曲角”“量子基金”“脂肪醇聚氧乙烯”等。

教育差异和专业区分打破了高语境所需的共识环境,大大增加了对汉语解释能力的要求。

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得农业社会的集体主义思想渐行渐远,这也促使汉语产生向低语境发展的态势。

3.4.3思想的解放
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民主与科学”的主张在中华大地上唱响。

传承数千年的封建思想就注定要被文明的进步所取代。

直至今日,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依然在大力推进。

思想的解放直接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

语言的表达更加直接,情感的表现更加明显,平等的相处更加自然。

在思维方式上也受到科学严谨思想的影响,更加注重表达的逻辑性和关联性,而削弱了汉语原本含蓄,隐喻的表达特点。

这些对汉语的新要求促使其不得不吸收作为低语境的欧洲语言的一些特点,来弥补汉语本身的不足,欧化现象也就必然要产生。

3.4.4全球化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全球化是人类文明不可遏制的进步趋势。

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和直接的接触到来自西方各国的语言和文化,与国际的交流也日益加深。

而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也承担着全球各地区和民族交流的重任。

中国对英语教育的重视和提倡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交流方式。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高、低文化相冲突的语言在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困难。

由此可见,在中国对外交流如此频繁的今天,各国的跨文化交流都日益广泛和深入,作为世界文娱产业消费大国,对各国文化的多元吸收和发展注定不可避免。

在汉语文化对各国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的同时,汉语自然也不能故步自封,应当广泛吸收西方的语言文化,进一步丰富汉语的语言表现力。

4结论
自20世纪20年代始,对欧化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就一直存在。

但长期以来的研究角度大都局限于对汉语的句法、结构等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对欧化现象存在的利弊及合理性的探讨,却忽略了语言作为社会文明表达与传播的媒介其发展变化
(下转第203页)
200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Overseas English海外英语
2016年2月
Last but not least,teachers should apply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which is popular among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an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5Conclusion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is useful for the guidanc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however,it should not be mechanically applied to all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situations.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theory while complementing the weaknesses in the theory by revising it. Teachers should deeply refl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ut theory and language teaching,lett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un⁃der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of input theory,instilling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syllabus design and the selection of text-books, establishing teachers’new image and choosing the suitable teach⁃ing methods,using multi-media teaching technology in order to im⁃prov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quality.
The input hypothesis indeed has a deep impact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second language.Therefore,teachers should provide students with comprehensible input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language input.Teachers should strive to learn and master input hypothesis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References: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高翔.语言输入理论的认知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6).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Krashen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
sition[M].New York:Pergamum Press,1982.
[5]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Longman,1985.
[6]Richards Jack C,John Platt,Heidi Platt.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Swain M.Focus on Form through conscious reflection.In Doughty&Williams,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UP,1998.
[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Wid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0]向前进.二语习得主流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J].外
语与外语教学,2004(11):18-21.
(上接第200页)
是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思想息息相关的这一事实。

且在研究方法上一直偏重于对翻译语句的分析对比,主观论述性较强,缺乏实际的理论支持。

本文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以发展较为成熟的霍尔高低语境理论为基础,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汉语欧化现象进行了逻辑论证,最终得出汉语欧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这一结论。

但本文并未涉及对汉语欧化的程度及利弊等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Hall T.Beyond C.GardenCity[M].New York:Doubleday,1976.
[3]Gudykunst B,LEA P,et 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M].Beverly Hills,CA:Sage,1985.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89.
[5]Romaine,S.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Oxford:Pergamon,1994.
[6]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03




一一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