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史pdf

中国民族史pdf

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史是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的学科。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有着复杂而丰富的交流、融合和独特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史研究致力于了解和探究不同民族的起源、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中国民族史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1.民族起源与迁徙:研究不同民族的起源和迁徙历程,探索
各民族的发展脉络和文化根源。

例如,中华民族、汉族、
少数民族等的起源和发展。

2.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研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风
俗习惯等,揭示各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如蒙古族的牧民
文化、藏族的宗教信仰等。

3.民族关系与交流:研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互动,
探讨各民族间的关系和互动形式,如汉藏关系、汉满关系
等。

4.民族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探索各民族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5.民族历史事件与人物:追溯和研究各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
件和人物,如辽金时期的女真族、明朝的满洲族等。

中国民族史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的历程,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合作和和谐共处。

该学
科涉及广泛,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可以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发展。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经部子目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

2、简述十三经及成书经过①十三经内容:《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②成书过程:A、孔子厘定六经,而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

B、西汉初年,由于《乐经》毁于秦火,只剩五经。

汉武帝为五经立学官,称“五经博士”。

C、东汉时,五经之外添加了《论语》和《孝经》,合称“七经”。

D、唐朝时分《礼》为“三礼”,《春秋》并列“三传”,遂成“九经”。

E、唐文宗时又增《尔雅》《孝经》《论语》为“十二经”。

F、五代末年,将《孟子》补入经目。

G、宋代刻“十三经”,十三经之名目方固定。

3、子部类目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14类。

4、简述古代三大经学派秦火之后,老儒无书可据,只能凭借记忆口头传授。

学生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后形成定本。

后在拆除旧宅墙壁时相继发现了一些在秦代焚书时人们收藏起来的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

后人为了区别两者,就把隶书抄写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而把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古文经和今文经本来只是抄本的不同,字句和篇章有一些差异,但因师承不同,经说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经学派别。

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注重训释经书的文字名物制度。

今文经出现较早,汉武帝时立为官学,设五经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从而使今文经学得到广泛传播。

西汉末年,刘歆在中央总校群书,很重视古文经,建议为古文经立学官,遭到今文经学家的激烈反对,没有成功。

以后,古文经学仍在民间传播,,东汉时先后出现了贾逵、马融、许慎等几位古文经学大师,使古文经学的势力迅速发展。

民族史复习范围

民族史复习范围

中国民族史复习范围和要点1.民族的定义●广义的民族:民族是处于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即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狩猎民族、游牧民族、农耕民族等。

●狭义的民族: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动、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

……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

”2.中国民族分类中国民族又称“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

●古代按地域曾将汉族以外的其它民族分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四大类;●现在按语言可将我国民族分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等五大类。

3.中国长期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存在于世的原因?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以灿烂的文化、统一的疆土,数千年代代相传,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其必然的原因和深厚的基础,包括了地理环境、经济特点、传统思想、政治制度等多个方面。

●封闭内向的地理环境——以五岳四渎为中心,文化多元与经济互补、政治统一的基础。

●互补统一的经济基础——农牧经济的交流,边疆与中原的互市,生产方式的影响。

●华夷一统的传统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多元一体的政治基础——因人而治,和而不同:从边郡、羁縻州、土司、藩邦到新中国的民族自治区。

4.中华民族发展的七个阶段①远古至公元前21世纪:中华民族的起源时代;②公元前21世纪至前221年:华夏崛起和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③公元前221至公元581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南北各民族的融合;④581至907年:祖国统一的加强和中华民族的兴盛;⑤907至1271年:契丹、女真等民族迭起及其民族政权;⑥1272至1840年:蒙元和满清统一中国及各民族的发展;⑦1940至1949年:反帝反封建斗争和中华民族的解放。

5.中国民族史主要古典文献●二十四史中有专门记载各少数民族的“四夷(裔)传”等类目,●《魏书》、新旧《五代史》、《辽史》、《金史》、《元史》、《清史稿》等,记述了各有关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历史。

民族史复习资料

民族史复习资料

民族史复习资料汇编一、名词部分族群: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

族群一词最早是1930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

到第二次大战以后,族群一词被用来取代英国人的"部族"和"种族",运用也就更为广泛。

族群意指同一社会中共享文化的一群人,尤其是共享同一语言,并且文化和语言能够没有什么变化的代代传承下去。

族群概念适用于民族的文化定义。

民族同化: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是从民族产生以来,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两种。

自然同化一般表现为:比较落后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的民族。

同时也可能保持自己的某些民族特征,对自己同化于期中的民族也发生一定的影响。

整个过程是自愿自然演进,没有借助于暴力、特权和任何强制手段。

强迫同化指一个民族利用暴力和特权强制别的民族放弃自己的特征而成为它的一部分。

主要表现在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民族的强制上。

强迫同化以被压迫民族遭受狠打的痛苦和牺牲为代价,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

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是世界各国和中国的历史上曾大量发生。

自然同化是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强迫同化则受到被统治民族的坚决反抗。

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不同,有两个特点:(1)民族同化只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变成影响他的民族的一部分。

被同化的民族活其一部分虽然消失,但影响它的民族依然存在。

(2)民族同化是单方向的变化。

民族融合则是一切民族差别都消失并形成一个共同的整体的过程。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

中国民族史专题 3..

中国民族史专题 3..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1962年完稿,《历史研究》1980年第1 期)
认为是侵略、反侵略性质
少数
孙祚民、孙进己
一是认为应该从战争动机和目的来评判。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古代的民族战争,一般地说,应该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但 是有些战争也很难区分清楚。” “区分民族战争的性质,应按照列宁所说:‘主要问题是要弄 清楚这个战争是由什么引起的、它是由那些阶级准备和进行 的。’‘推翻异民族压迫(这对1789-1871年的欧洲来说是特别 典型的),那末,战争从被压迫国家或民族方面来说是进步 的’。”“还有一类战争,就是统一全国的战争……这种统一 全国的战争,应属正义的战争。” “我们对正义战争的肯定,是对其性质的肯定,并非对这些战 争所造成、所带来的不公正和种种苦难也同样予以肯定,相反, 对它应持批判态度。”(27-2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第二节 如何看待“民族英雄”问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阶级立场 战争与英雄的评价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
一是认为凡是对本民族社会的发展、对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 流有重大贡献的就是民族英雄。(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
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二是认为凡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在反抗民族压迫和国外侵 略的斗争中做出过重大贡献,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促进我 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中华民族酷爱自由、和平,不能忍 受黑暗势力统治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刻苦耐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 节,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
“混合”

认为民族英雄只有对本民族有贡献,又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 有贡献的人才是民族英雄。(崔明德《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二题》,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民族历史笔记高考知识点

民族历史笔记高考知识点

民族历史笔记高考知识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历史。

在高考中,民族历史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从夏商周到秦汉时期,再到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民族历史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演变。

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与民族历史相关的高考知识点。

1. 西周时期的民族关系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

周朝建立后,中原地区的群体主要有赵、韩、魏、燕、楚、齐、鲁、宋等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与当地的部族有着不同的关系,有些人民生活在大城市,如罗、召、宋等都城,有些人民生活在诸侯国境内的部落,如魏、齐、楚等。

这种民族关系是社会发展、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2. 中国的边疆民族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边疆民族多以游牧为生,如汉朝时期的匈奴、唐朝时期的突厥、元朝时期的蒙古等。

这些边疆民族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政治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的入侵使得中国的中央政权经历了多次的更替,也促进了中国各地与边疆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3.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较为明显的时期。

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涌入南方地区,使得南方地区的汉族与南方的土族发生了混血现象。

如南朝宋孝武帝励精图治,开始实行汉族文化,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南方各族人民融入汉族社会。

这种民族融合为南方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基础。

4. 清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清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对待各民族的政策也有所不同。

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原地区的汉族受到了严格的统治,而对待边疆民族则存在一些宽容。

清朝对边疆地区实行民族宗教政策,允许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原有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5. 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民族解放运动。

在列强的压迫下,中国的许多民族逐渐觉醒,开始争取自己的独立和民族解放。

这些运动涵盖了不同的民族,包括中国的少数民族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民族。

这些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的改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

他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

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

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内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云贵、台湾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

他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和台湾、内蒙古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宗教、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和专著。

他在1896—1899年先后4次对台湾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

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宗教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

学术界认为他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

他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

他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

《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福建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

中国民族史第二章

中国民族史第二章

(三)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等级礼制的萌芽
以太湖平原为中心,苏南、浙北及上海地区,已发现属良渚文化墓 葬近百座,其中小墓居多,而少数大墓的规制、特点与随葬品等, 表明了当时已有等级礼制的萌芽。大墓都建在人工堆筑的土墩上。 这些土墩,一般要高出地面数米,面积达数千平方米,被称为“土 筑金字塔”。
西夏王陵
婚姻制度:群婚制
二、血缘公社 (直立人的中晚阶段,即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晚阶 段 )
最伟大的进步,是对火的使用与管理。 一些有血缘关系的成员,共居一处,集体采集与狩猎,共同 享用,有经验的年长妇女掌握着火种,是事实上的首领。已 排斥父母与子女的性交与生育,而兄弟姐妹间通婚仍是普遍 现象。
婚姻制度:内婚制,公社内部的同辈婚。(群婚制 的一种)六女 自相夫妻”。 云南省彝族神话《梅葛·人类起源》叙述:在一次浩渺无际 的洪水后,只剩兄妹二人,天神命其结为夫妇,生下一个大 葫芦。天神用银锥打开,首先从葫芦里生出汉族,依次是傣、 彝、傈僳、苗、藏、白、回等各民族。 黎族神话《人类的起源》则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地上生出一 个大葫芦,突然洪水漫天地,雷神打开葫芦救出兄妹两个和 其它动物,命兄妹结婚,所生之子被雷神分身变为汉族和黎 族各支的来源。其他如壮、布依、侗、瑶、佤、傈僳、白、 拉祜、基诺、纳西、哈尼及台湾高山族等都有类似的神话传 说。
2.男子在生产中的支配地位及战争中的作 用。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部落间战争、掠夺与兼并,都使男子社会地 位越来越提高,妇女完全降到了从属地位, 乃至视同婢妾。
二、前王朝期古国与文明初曙
形成: 战争频繁 氏族部落由血缘为纽带转化为地缘 重新组合。
于是出现了以强大有力的部落酋长为代 表的权力中心,大酋长成为号令众多部 落成为共主,事实上已是君王权力的雏 型。对于这种由原始社会崩溃向阶级社 会的过渡形态,通常称之为军事民主制, 今姑且称之为前王朝期古国——军事民 主制度时代 。

民族史复习资料(DOC)

民族史复习资料(DOC)

民族史复习资料汇编一、名词部分族群: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

族群一词最早是1930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

到第二次大战以后,族群一词被用来取代英国人的"部族"和"种族",运用也就更为广泛。

族群意指同一社会中共享文化的一群人,尤其是共享同一语言,并且文化和语言能够没有什么变化的代代传承下去。

族群概念适用于民族的文化定义。

民族同化: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是从民族产生以来,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两种。

自然同化一般表现为:比较落后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的民族。

同时也可能保持自己的某些民族特征,对自己同化于期中的民族也发生一定的影响。

整个过程是自愿自然演进,没有借助于暴力、特权和任何强制手段。

强迫同化指一个民族利用暴力和特权强制别的民族放弃自己的特征而成为它的一部分。

主要表现在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民族的强制上。

强迫同化以被压迫民族遭受狠打的痛苦和牺牲为代价,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

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是世界各国和中国的历史上曾大量发生。

自然同化是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强迫同化则受到被统治民族的坚决反抗。

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不同,有两个特点:(1)民族同化只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变成影响他的民族的一部分。

被同化的民族活其一部分虽然消失,但影响它的民族依然存在。

(2)民族同化是单方向的变化。

民族融合则是一切民族差别都消失并形成一个共同的整体的过程。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民族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史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民族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史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民族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史纲要在准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民族学的复习资料中,中国民族史纲要是一份必备的重要材料。

本文将介绍中国民族史纲要的主要内容,并提供一些学习指导和建议。

一、中国民族史纲要概述中国民族史纲要是中国民族学的基础教材,汇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的发展演变和交流互动情况。

该书分为上下两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各个民族的起源、发展、文化、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对于掌握中国民族学的核心知识和理论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民族史纲要内容中国民族史纲要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了中国各个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华夏族、少数民族等;探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2. 民族文化与民俗习惯:涵盖了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丰富性。

3. 民族经济与社会:描述了不同民族的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还包括民族聚居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政治结构。

4. 民族地理与民族分布:介绍了中国各个民族的地理分布情况,包括民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地域特点等。

5. 民族关系与互动:重点分析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交流互动,包括民族融合、民族分离等现象;还涉及了政策、法律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三、学习指导与建议为了更好地复习中国民族史纲要,以下是一些建议:1. 阅读理解:首先要认真阅读课本,理解每个章节的核心内容。

要注意整理笔记,标注重要概念、人物和事件。

2. 总结归纳:将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形成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图。

可以通过制作学习卡片或者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和复习。

3. 组织复习:根据学习进度,合理规划复习时间。

可以按照章节划分,集中精力复习某一内容,逐渐扩大复习范围,建立知识的连贯性。

4. 反复演练: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的演练。

可以做一些历年考研试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中国民族史概要知识汇总

中国民族史概要知识汇总

中国民族史概要知识汇总中国的民族史那可真是一部超级精彩的大杂烩,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奇珍异宝的魔法口袋。

先说说汉族吧,这就像是民族大家庭里的老大哥。

人数众多,历史悠久得就像一条从远古流淌至今的大河。

汉族的文化如同茂密的森林,儒家思想是那粗壮的大树,诗词歌赋是林子里灵动的鸟儿,每一只都唱出独特的文化音符。

再看看蒙古族,他们简直是马背上的超级英雄。

骑术精湛得就像人和马是一体的,在草原上驰骋的时候,那速度快得像一阵龙卷风。

蒙古包就像大地上一朵朵会移动的蘑菇,跟着牧民们逐水草而居。

维吾尔族呢,就像一群热情似火的舞者。

他们的舞蹈充满了活力,每一个动作都像是盛开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那达坂城的姑娘啊,美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耀眼,还有那香甜的哈密瓜和羊肉串,一吃就像味蕾在舌尖上开派对。

藏族像是高原上的雄鹰,神秘而又神圣。

布达拉宫高耸入云,就像一座通往天空的城堡。

他们的信仰如同雪山一样纯洁坚定,转经筒一转,仿佛能把世间的美好都转动起来。

满族呢,那可是带着皇族的光环。

就像一部华丽的宫廷剧,曾经的旗袍就像流动的画卷,展现着独特的韵味。

现在的满族同胞也是把这种传统与现代融合得恰到好处。

苗族就像是山中的精灵,他们的银饰华丽得不像话,戴上那些银饰就像把银河披在了身上。

苗寨错落有致,就像大地的艺术品,每一个角落都藏着古老的故事。

彝族是火焰的使者,火把节的时候,那满山的火把就像一条燃烧的巨龙。

他们的服饰色彩斑斓,就像打翻了的颜料盒,美轮美奂。

还有回族,他们的美食是舌尖上的魔法。

那清真美食的味道,就像一个小恶魔,一旦尝过就会勾着你的胃,让你念念不忘。

白族就像洱海的明珠。

他们的建筑精致得像工艺品,三坊一照壁就像在诉说着岁月的宁静与美好。

朝鲜族仿佛是优雅的舞者和歌唱家。

长鼓舞起来,就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泡菜的味道,酸得开胃,辣得过瘾,就像生活中的小刺激。

各个民族就像一朵朵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花朵,在中国这片大花园里竞相绽放。

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五彩斑斓、无比精彩的大家庭。

高考历史民族史基础知识清单

高考历史民族史基础知识清单

高考历史民族史基础知识清单一、古代中国的民族形成与迁徙古代中国的民族形成包括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形成。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其他少数民族的形成主要包括游牧民族的迁徙与入侵,如匈奴、突厥等,以及南方民族的逐渐形成,如壮、苗、藏、维吾尔等。

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复杂多样,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政策的变革。

包括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等。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也有着不同的阶段性特点,比如在不同历史时期,政府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有时是容忍、包容的,有时则是强迫、边缘化的。

三、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宗教特点中国的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与宗教特点。

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而在宗教方面,少数民族信仰的种类也相当丰富,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四、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抗争与革命运动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抗争与革命运动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包括辛亥革命时期的蒙藏民族起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等。

五、现代中国的民族地区发展与保护政策现代中国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保护政策是多元的。

中国政府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地区享有了相应的自治权利,并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与支持。

六、中国社会中的民族问题与挑战当前,中国社会仍然面临着一些民族问题与挑战。

比如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不易、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结语高考历史民族史基础知识清单所提及的内容仅为核心要点,考生在备考中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

通过对历史民族史的积极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形成与迁徙、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宗教特点、少数民族抗争与革命运动等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及其相关发展。

七年级民族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民族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民族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在七年级民族历史课程中,学生们学习了许多关于中国民族历史的知识。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以下是对七年级民族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1. 古代华夏族的起源:炎黄子孙、炎帝、黄帝、夏朝;2. 神话传说与雅礼传统: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仓颉造字;3.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与演变;4.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耕文明的形成。

二、远古奴隶社会和原始社会1. 旧石器时代的出现与特点;2. 新石器时代的兴起与特点;3. 奴隶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三、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扩张1. 夏、商、周的建立与影响;2.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興亡与各国思想的多样化;3. 秦统一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4. 李世民建立唐朝,带来了统一盛世。

四、唐朝的繁荣与开放1.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治理;2. 唐太宗李世民的贡献;3. 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4. 外来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五、宋朝的变革与变迁1. 北宋与南宋的分裂;2. 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3. 南宋时期的文化繁荣;4. 金、元两次入侵与影响。

六、明清时代的政治与文化变革1. 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2. 清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3. 明朝的海外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4. 清朝的社会政治制度与思想变革。

七、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革命1.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与西方列强的入侵;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3.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农民革命斗争。

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 抗日战争影响的背景与原因;2. 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国共合作;3. 中共领导下的解放战争与人民解放军的光辉战果;4. 新中国的建立与全面改革开放的起步。

以上是对七年级民族历史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的归纳总结。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了解,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民族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历史民族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民族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民族知识点归纳总结1. 夏、商、周时期:黄帝时期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的阶段。

2.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那个时期的中原地区动荡不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中华民族古代历史1.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一统国家,汉朝继位后,实现了文化、思想和制度的传承和发展。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局势动荡不安,南北分裂,这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时代1.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繁荣时期,国家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 宋元明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国家分裂,但是各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发展。

四、中华民族现代史1. 清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社会经济变得衰退落后,人民生活遭受到了巨大的痛苦。

2. 民国时期: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政权,建立了民国政府,但是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断的征战导致了国家的削弱和分裂。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改革开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面貌,改革开放后,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五、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1.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点,现在的中国文字是历史上的积淀和传承。

2. 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也是其一大特点,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一大骄傲。

六、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

2.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感恩的重要节日。

七、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1. 饮食: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 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

中国民族史概要期末考试复习范围(2011—2012上)黔南师院版

中国民族史概要期末考试复习范围(2011—2012上)黔南师院版

《中国民族史概要》(一)识记1.古代民族的军制、兵制古代的军制、兵制,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

匈奴国的统治体制是以单于为最高首领,并通过对单于近亲和异姓贵族的分封来管理国人和部署。

乌桓的军制是从邑落组织中衍生出千夫长、百夫长的军制,是模仿汉朝的郡国制和匈奴兵制的一种军事组织。

鲜卑的邑长与千长百长制是到西晋才有的,成为“晋鲜卑率善邑长(千长、百长)”等名号。

这些邑长、千长、百长是军政组织的一级职官。

他们唯命是从,成为最高统治者得心应手的工具。

契丹有一个地位仅次于联盟长的军事首长“夷离堇”。

后来由世选制变为世袭制。

女真的猛安谋克制。

氏族、部落首领在进行生产或行军时,按率领人数多寡,称作“猛安”(女真语“千”之意)或“谋克”(“百”之意)。

规定100户为1谋克,10谋克为1猛安。

这是女真人兼具军事、政治、生产三方面职能的社会组织。

蒙古的千户制是将其部属编成千户组织,任命千户长管理。

成吉思汗称汗后,将全体蒙古人以千户,百户,十户的形式组织起来,封有功的那可儿们为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世袭管领,称为“沙余儿合勒(恩赐、分封)”。

满族的牛录组织是指人们在行军出猎时,各依所属的族或寨而行,每10人中推选1人为首领,称“牛录额真”,所属9人听其智慧。

努尔哈赤规定每300人编依牛录,每牛录置依牛录额真,每5牛录置一甲喇额真,每5个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人们后来称为的“旗”。

八旗为1604年努尔哈赤编的4个固山,分别用黄、红、蓝、白四色旗作为标帜,于是改以旗色称作黄、红、蓝、白四旗;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红、镶白、镶蓝四旗,合称八旗。

吐蕃尽全境分为“如”和“东岱”两级建置。

“如”是分支之意,吐蕃按地区划分为5个如:伍如、约如、叶如、如拉赫苏毗如。

如下面设有东岱,又称桂东岱,意味“千户”。

如的长官称如本、副将;东岱的长官称为岱本,均由王朝任命。

这是以地域关系代替以往的血缘关系的氏族制度。

2.中国民族中的不同人种古代黠嘎斯,是白种“黄面赤人”。

中国民族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民族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民族史考研知识点归纳考研是许多学子为了深造而进行的一项重要考试。

其中,中国民族史是人文社科类考研的重要科目之一。

在备考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中国民族史的重要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本文将对中国民族史考研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应对考试。

一、古代中原王朝的兴衰更替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时期的封建王朝。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封建分封制向封建国家制度转变的过渡时期,战国时期则是春秋制度的衰落和国家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形成阶段。

3. 秦汉隋唐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和教育等方面。

2. 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无为而治”和追求自然的境界。

3. 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非攻的理念,注重公平、公正和无私的行为准则。

4. 法家文化则关注法律、政治和治理效率,强调法制的作用。

三、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命运动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性的革命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革命的开始。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革命运动,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革命运动,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铺平了道路。

四、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1.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和陈独秀: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和科学领域的重要人物,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2.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达成的合作,北伐战争则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和政治战争的胜利。

中国民族史题库

中国民族史题库

一、名词解释1、南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

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2、四季捺钵制:也称作四时捺钵制。

捺钵,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即临时居住处。

契丹国其实既有皇都,也有五京之制,然而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却巡幸于四捺钵之间,政务皆在捺钵中处理,捺钵之地实际上是契丹国的政治中心、最高统治者所在地;皇都和五京是宰相以下官僚处理政务特别是汉民政务的地方,这是契丹立国以后政治管理的一大特色。

3、家支:家支即家族支系,是凉山彝族社会组织形式,它是以父系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集团。

以采取父子连名的办法来保持血缘关系的巩固和延伸,若干代以后形成一条家支链,凡是本家支成员都可以从这链条上找出自己的名字。

4、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

单于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之后这个称号一直继承下去,直到匈奴灭亡为止。

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桓、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

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的称号,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5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6、猛安谋克制: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

氏族、部落首领在进行生产或行军时,按率人数多少,称为“猛安”或“谋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史(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民族史上的五方格局: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间的华夏民族
五胡:勿吉(亦有说法为匈奴)、鲜卑、羯、氐、羌。

古代各少数民族对首领的称谓:
鲜卑:(大人)维吾尔:(伯克、和卓)藏族:(赞普,雄强丈夫)乌孙:(昆弥)契丹:(大人)蒙古:(可汗)
乌桓:(大人)匈奴:(单于)突厥:(可汗)
高句丽:(王)女真:(汗)
古代各民族图腾:
回纥(回鹘):树土家族:虎鲜卑:鹿匈奴:狼
契丹:青牛白马(亦有说法为狼)蒙古(苍狼白鹿)苗(枫树)各地名内涵:
乌鲁木齐在维语中意为“美丽的牧场”
各民族分述
契丹(镔铁之意)
属东胡族系,源出鲜卑。

太祖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改契丹国为金国。

政治制度:
1、投下州军制(投下制)
辽太祖阿保机曾实行的一种制度。

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

2、南北面官制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即在南方汉民族地区任用汉族官员,北方任用契丹官员。

加强了对于全国控制。

3、四时捺钵制度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

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

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

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

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蒙古(永生之火)
古东胡语“蒙古”意为“永生之火”
源出东胡族系,蒙古室韦。

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家族出生,铁木真。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

四大汗国:钦察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哈台汗国。

为了确保至高无上的汗权,蒙古护卫军(怯薛军)常设1万。

成吉思汗编订了法令《大扎撒》
基本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匠七医八娼九儒十丐
在明朝时期,蒙古人被称为“蒙古鞑靼”
俺答汗与明朝订立了隆庆和议,开放边境,茶马互市。

1、行省制
2、清朝满族为了拉拢蒙古人,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盟旗制度,小部落合为一旗,大部落分为数旗。

划定游牧边界,分配和编定人口,使不得越界,互不相统。

3、大聚会(忽里勒台、库里尔台)
突厥
“突厥者,盖匈奴之别部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或云“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或曰“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

”或说“突厥阿史那氏,盖古匈奴之别部也”。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王友富老师说:突厥约为匈奴之别部也。

(别部:别部一般指和主要民族的部落有一些区别的同盟部落。


公元五世纪,突厥人成为柔然的种族奴隶,被迫迁居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为柔然奴隶主锻铁,被称之为“锻奴”。

在隋朝时期,实力强大,控弦马之士达百万。

在唐朝时,向唐朝纳贡。

由于突厥首领称为可汗,曾将唐太宗李世民称为“天可汗”
匈奴
“匈奴”和“胡”并非是华夏民族的蔑称,而是该民族的自称。

秦汉之际称匈奴为“胡”,再后来“胡”词意扩大,泛称中国古代少数民族。

冒顿单于(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北方建立了盛极一时的“草原帝国”,匈奴政权的建立也标志着匈奴民族的形成。

曾击败了东胡联盟,促进了乌桓、鲜卑等民族的形成
匈奴是北方第一个建立统一政权的少数民族(开创了游牧民族建立政权的先河。


与汉朝的关系多次反复,曾与汉朝和亲,但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巩固边防,毅然与匈奴开战并击溃了匈奴。

汉元帝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朝以王昭君(嫱)和亲,加强了与汉民族的交流。

乌桓及鲜卑
乌桓与鲜卑都源出东胡系。

都因山而名,乌桓与鲜卑在所属的东胡联盟为冒顿单于所击溃后,乌桓退守乌桓山,因以乌桓为名。

后来渐渐融于鲜卑人之中,或迁入内地与汉族融合。

鲜卑在被击溃后,退到乌桓山以北的“鲜卑山”,号位鲜卑,与乌桓
为邻。

后来逐渐形成了东部鲜卑与北部鲜卑两支。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实力获得大幅发展。

在五胡中最为突出。

拓跋鲜卑(北部鲜卑)
拓跋鲜卑氏经过两次大迁徙,到达匈奴故地,与匈奴余部相融合,于是有了“鲜卑父胡母”之说。

先建立了代国(一度为前秦所攻灭),后来的拓跋鲜卑据此基础上建立了北魏王朝。

值得一提的是,建于青海省境内,历数百年的吐谷浑王朝也是慕容鲜卑的一支。

女真
首先,女真并不是满族,女真是今天的满族,鄂伦春等民族的前身。

其渊源关系是:肃慎—挹娄—靺鞨—女真。

在唐代,南方的粟末靺鞨在吸收高丽,扶余等民族的遗民后最后发展成为渤海人,建立了渤海国。

北方的黑水靺鞨在较长时间里保持着原有的称号,直到进入10世纪后才被称为女真人。

渤海证权建立后,向中原的唐王朝大力学习,比照唐朝设三省六部,经济繁荣,十分发达。

渤海国发展繁荣的原因分析:
1、稳定的内外局势
2、盛唐的高度文明为其提供了学习资源
3、有发达的交通,渤海国与四周有着发达的交通
渤海国是肃慎系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后为辽所灭。

辽王朝(由契丹民族所建,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女真分类:
1、建州女真
2、海西女真
3、野人女真(东海女真)
1、生女真(受汉人影响较小)
2、熟女真(受汉人影响较多)金王朝(由女真民族所建立,建立者完颜阿骨打,生女真的一支)后为元朝蒙古人所灭。

猛安谋克制:
“猛安”即部落,“谋克”即氏族。

每一猛安下包括一定数量的谋克。

随社会发展,该组织不断壮大,逐步从血缘氏族组织扩展为地区性的军事组织。

后金帝国(为出身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所建,清朝的前身)
一般认为后金承前完颜氏之今,努尔哈赤为建州女真所处,定都于赫图阿拉,满族为女真族的一支后裔,皇太极入关后改国号为清,改为满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