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5篇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5篇模版)
第一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同时,阅读教学的成败,往往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
因此,当务之急,我们应努力探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捷径。
通过对《新课标》的细心研读,加上十几年来的教学积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寻;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老师们一直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但都流于形式,不敢大胆放手,生怕孩子又学漏了哪一个知识点,所以,始终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
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轻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习惯有好坏之分。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拟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有序阅读的习惯。
学习一篇
文章,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
我们平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靠别人。
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应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如《古汉语字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
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学生既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增长了许多知识。
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不是本文能够穷尽的。
要学会好的方法,养成好的习惯,需恒心,靠勤奋。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 以学生为主体” 的阅读教学思想,切切实实地做好学法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内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
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
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
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
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
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
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感悟、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
如《月光曲》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月光曲》,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多么美妙的曲子呀!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曲子的呢——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九自然段时,抓住皮鞋匠听曲子产生联想的句子,多读,多体会,看看皮鞋匠仿佛看到了几个画面——教师用大屏幕展示画面,学生结合画面朗读课文,这样就把皮鞋匠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
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我坚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理念的牵引下,阅读教学将不断走向开放,变被动的、单一的、平面化的阅读为自主的、多样的、探究性的学习。
我们的教师将会在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宁平镇韩楼小学
李秀英一个汉字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
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汉字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戴汝潜老师曾说:“汉字最完整的象形文字系统,这个系统融合了多个名族的智慧,集中了亿万人民的世代创造,历经千百年锤炼而成。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教育起点,是启蒙教
育的开端。
《语文课程标准》指明了识字教学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
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有机整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听说读写运用。
识字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
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识字量,而忽视了语文方面的训练。
因此,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该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学得扎实,真正体现教学目标全面性。
现在谈谈这些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新课改下的识字教学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类识字法。
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关键,也是识字教学的难点。
从汉字造字法来看,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几种,都有一定造字规律。
生字的学习也要力求寻找各自独立生字的内在联系,可以让学生架起一定的结构框架,找结构相同的字归类学;可以是基本字组字归类学;可以是同音字归类学;可以是形近字归类学;还可以按偏旁相同归类等识字法。
如在教学“橡、槐、棕、柳、梧、桐、桂”字时,先让学生读读教材中有关树木的儿歌,让学生把有带“木”字旁的字圈一圈。
再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共同点是都有“木”字旁,同桌或小组讨论除了共同点“木”字旁,还有什么新发现?请再读一读这些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形声字”。
我让个别孩子来说说从哪里判断形声字?学生回答说:“我从字的读音来判断形声字。
”我让学生分析判断形声字的特点。
学生又接着回答:“我从字一部分的读音来判断形声字。
”我听了对孩子们说:“判断形声字不仅仅看它的读音,还要看它的形旁表义。
”说完后,我觉得学生还对形声字了解不够,于是我补充了形声字的特点这一知识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形声字的特点以及构字规律:形声字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表义,叫形旁;另一部分表读音叫声旁。
它有三种构字规律:
1、同一个形旁和不同声旁相结合,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
如“木”字作形旁可以组成“木”字相关的形声字,这些字都与树木有关。
如教学的“橡、槐”等字。
2、同一个声旁与不同形旁相结合,构成许多声音相同、相近而又
意义不同的字。
如:“冈”字作声旁的形声字有“钢、刚、纲”等字。
3、形旁和声旁结合方式多样。
如:左形又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等方式。
最后再让学生分析刚才带“木”旁的字是什么字,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学生自主探究今天学的这些“木”字旁的字是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即同一个形旁和不同声旁相结合,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
这样的探究归类识字既对学生放手识字学习提高识记效果帮助大,又让学生在举一反三地练习中扩大识记范围,这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汉字归类识字法,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衔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识字负担,识记生字深刻。
二、创设情境识字法。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识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状态。
即使一节课完成了13—14个生字的识记任务,教师分析得面面俱到,机械地灌输要识的字,识字过程脱离语境,片面追求识字量,忽视了语文知识方面的训练。
因此,我认为在识字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带学生入情境识字。
1、编字谜识字法:如教学“晶”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分析字形特点,再让学生编字谜识记汉字:“三日晶,亮晶晶,天上星星亮晶晶”。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有利于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感知和理解,也培养学生揣摩汉字的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2、动作演示识字法。
如教学“肩、臂、胸、腹、肠”时,让学生先观察这些字都有个共同的字是什么字,学生都说是“月”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字跟身体器官有关,学生还是没有多大反应,于是我问学生这些字各代表我们身体器官的哪个部位,请你们用动作把字演示出来,这时候学生都投入到演示中去,有的拍肩膀;有的拍手臂;有的摸摸胸膛,这样一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演示动作中识字,在动作中感受字的形体,不但认清了字形,还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这一连串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分不开。
采用动作演示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机会,加深了学生对人的身体器官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巧妙、合理利用多媒体识字法
1、借助媒体看图识字法
如听了八一小学熊曼丽老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苏教版下册《识字6》教学时,我觉得识字教学的又一方法是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图片、图画、简笔画等媒介引导学生入情景识字。
如让学生认识繁星、蒲扇、小丁丁这三个词时,教师课前制作好有关三个词构成的情境图,给字配上美丽的画面,再加上声音更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的识字欲望。
让一个个没有生命的字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活起来,教师让学生边欣赏边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这是什么季节的夜晚?看着图上天空中许多小星星,一位老爷爷拿着一把蒲扇在给小丁丁扇凉,多美的夏夜啊!就这样的情境图创设了孩子们生活中生动的形象,使学生个性张扬。
这样的媒介运用恰到好处把枯燥无味的识字变得有趣。
整个识字教学充满了音乐和旋律,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识字境界。
2、借助媒体讲故事识字法
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苏教版《识字6》时,我们还可运用借助媒介讲故事识字法,如在让学生认识“牛郎星”和“织女星”时,教师设计了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情境的美丽动人画面,再问学生喜欢听故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认识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这样教师把神话故事《牛郎与织女》声情并茂地讲了一遍,故事结束后同学们都高兴地笑了。
教师教学生读这两个词,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
所以创设媒介情境讲故事识字法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识字法,这样的识字法既培养学生在讲故事中识记汉字,又培养小学生听故事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的识字教学法简单、枯燥、机械。
真正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总之,教师要巧妙、合理利用多媒体识字,把真正的枯燥识字变得绘声绘色,让美丽动感的画面吸引学生,还要让画面与识字有机联系。
这样既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加深对字的理解、记忆,提高了识字效果。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汉字,可以这样美丽
[例] 苏教版第六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师:同学们,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参观了校园里张挂的部分师生的书法作品,现在我们能来谈谈各自的感受,好吗?
生:校园里有这么多的书法作品,让我们感觉到汉字可以写得这样美丽,感觉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校园在我们的眼里更美了。
生:参观了校园里的书法作品,我知道了写好毛笔字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作为小学生,也要学好写好毛笔字。
生:刚才,我看到一幅字,写字的同学和我家住在一个新村,他比我的年龄要小,练字时间也比我晚,现在我却没有他好,我有点惭愧。
今后,我一定要好好练字。
生:我想,今天勤奋练字,明天当一个书法家,多好啊!
师:同学们,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经过努力,我们也可以写出那样美丽的书法作品来。
汉字就是这样美丽。
同学们,老师还想向大家推荐我们学校的马老师的书法作品,这是他为《江苏教育报》题写的报头。
一个小学教师的书法作品能够在高手如林的江苏,在众多的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这“奇迹”怎么来的?老师想,如果我们能用心想一想的话,我们能找到答案的。
……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策略。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一维度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其情感的生成受多种要素的影响,其中“情感距离”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有一句名言这么说“距离产生美”。
就从“写好毛笔字”这一学习内容来说,传统书法可以说是我们的国粹,古今中外勤学苦练的事例比比皆是,但这些事例和今天学生的学习心理之间无疑有较远的情感距离,它们在学生的心里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度就
相对较弱。
这也是即使是在我们老师倾盆大雨的说教下,许多学生依然连字也不愿写端正、写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作为教师,当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时候,就应该关注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之间的情感距离。
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选取能充分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学习资源,尽可能多地组织能充分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学习活动。
经过本案例的教学活动后,笔者在写字教学中,又以自己提出的“进步就是优”的教学理念,积极评价学生的写字作业,鼓励学生把汉字写出美的韵味来。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写字质量的效益有了更快的提高。
笔者以为,这样,我们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真诚热爱,才会产生出更为实在的效果来。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制定新的指导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从学习观、教学观、知识观、评价观等方面进行有效变革,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强化先进的学生主体观,变“被迫学习”为“自主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
1.教育的方式要由“教学”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
在确立学习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进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由学习的成功产生对学习的胜任感、操纵感,形成“我能学好”的自我
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真正把“教学”变成“学教”,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力。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和情境。
既然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那么他在课堂上就有权力去讲、去说、去参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教师画好道学生跟着走的局面,创造提供学生由接受型的静态学习提高到参与型的动态探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
素质教育的提出打破了知识本位的观念,教育面对的是人的全面生活,要提升的是人的灵魂,而绝非知识的简单堆积。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统一完美人格。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人的理性发展,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兴趣、需要、意志、思维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释放学生的创新激情。
1.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并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美,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先设计一个谜语:“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飞进花丛中,授完花粉又采蜜,辛勤劳动立奇功。
”用这个富有情趣的谜语开场,立即把学生吸引住了,猜出谜底后,他们都兴趣蛊然,主动求学:“老师,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2.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教处处洋溢着创新。
教师不再主宰课堂,不再“引导”学生答出与教师预想相符的答案,代之以生动风趣的讲授,热烈而自由的讨论,多元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力,发挥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激情。
3.注重对“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经常变换试题训练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且采用独特的解题方法,充分展
示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在教《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尝试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
有个学生说:“曹冲称象用的是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用泥土更方便。
”还有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
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
”这些方法何等巧妙!如果长期这样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必能开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确立平等合作的教学观,实现由“权威教学”向“合作学习”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发展合作精神。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摒弃“权威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和真诚合作,在班级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组际、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个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进行多边活动,掌握新知识和促进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
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多向交流和自由宽松的气氛,使学生卸去思想包袱,还原本性,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地讨论、回答,使课堂呈现出“不同的声音”。
例如,教学《小小的船》中的“我在小小的船里坐”一句,对于首次接触课文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也不应由教师“一手包办”,公布所谓“答案”,我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四人一组,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都各说一行诗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立刻围拢在一起,读课文、说见解,无拘无束地与身边的小伙伴交流起来。
很快,各个小组统一了见解。
第一组的代表说:“这行是的意思是指小女孩坐在月亮上”。
另一组代表马上也发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