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科专业建设的翻译研究三转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 36, No. 1Mar. 2021
第36卷第1期2021年3月
邢台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翻译学科专业建设的翻译研老三椿向
赵涛
(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摘 要:翻译学科是我国高校外语学科中与语言服务行业接轨最紧密的学科,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

对比
全球翻译学科发展现状,我国在翻译专业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世界范围内翻译研究的历史性转向关系到翻译
学科的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因此应当基于翻译人才的社会需求和高校翻译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探讨翻译学科的研究三
转向,即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践转向以及翻译教学的过程转向,翻译研究三转向实现理论研究、 实践研究和教学行为研究转向相结合,为翻译学科建设做好良好的奠基环节和顶层设计,从而推动新时期翻译专业建设, 满足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彰显翻译专业建设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翻译学科;翻译研究;转向;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21)01-0146-07
翻译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 快。

最初在21世纪初期,翻译开始作为一门独立 学科出现在外国语大学和综合高校中,部分外语
院校首先设置了翻译学研究生和博士学位。

2006 年教育部首次批复准许设立高校本科翻译专业,
从而形成了翻译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的完整教学体系和立体化翻译人才培养,为翻译 学科的初步发展奠定基础。

当今世界呈现出政治 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对翻译的 需求也越来越大,使得翻译和翻译研究受到各国 学术界前所未有的重视。

近十年来,翻译研究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翻译学也从一门培养外语技能 的教学课程发展到完整的专业化培养体系。

这表
明翻译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逐步走向
成熟。

翻译学科的特点在于受到时代变化的影响明
显,学科的发展布点和社会翻译现实变化,以及 各类企业对翻译人才的高学历要求,促使高校应 当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翻译学科建设规律转
变翻译学科研究,摸索出翻译专业性建设的历史 原因和现实作用,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
讨翻译研究三转向对翻译学科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我国翻译学科专业建设的相关研究
2017年,我国首届专业翻译高层论坛在浙江
大学举行,此次论坛具体探讨了中国翻译学科的 发展方向和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

其实我国对翻 译学科的专业建设研究由来已久,2013年,周丽
新、官欣就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 展问题,着眼于翻译学科的专业特点和职业特殊
性,提出了以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师资队伍培 养为主要措施的学科建设策略⑴。

2018年邹瑶、
郑伟涛等从体育学、计算机学、语言学等多学科 角度出发,探讨了多模态的体育语料翻译语库的 建设问题,提出了翻译工作坊的教学实训平台, 对翻译实践有积极指导意义⑵。

2017年康健禾、
陈琪具体分析了英语本科翻译学科专业建设问题, 并从翻译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着力分
[收稿日期]2020-11-04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创新驱动战略下河南应用型高校翻译人才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
号.20A880011.
[作者简介]赵 涛(1980-),男,博士,河南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国际教育、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第1期赵涛:翻译学科专业建设的翻译研究三转向147
析了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培养等几方面问题⑶。

2018年彭青龙提出了翻译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三大要点是特色、需求和质量,并提出要对国家、地区和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进行具体分析以此确定高校翻译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并经过挖掘、审视和培育确定翻译专业建设的稳定性和独特性,彰显翻译专业的生命力⑷。

早在20世纪中叶,随着西方现代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学者,如雅各布森、卡特福德、奈达、纽马克等,他们将现代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开创了翻译研究的科学发展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20世纪70年代以后,翻译学者埃文•佐哈尔、图里、霍姆斯、洛夫维尔和巴斯内特等主张从文化层面来描述翻译,走出另一条不同于语言学研究流派的研究道路。

在西方跨学科文化研究思潮的影响下,这些学者认为,翻译研究与许多其他学科一样,应该开始转向文化视角。

他们不满足于语言研究范式的微观研究视域,要求在宏大的社会语境中审视翻译。

巴斯内特在《翻译研究》第二版序言中宣称,“在本书初版以来的十年间,翻译研究已经凭借自身实力牢牢地确立了作为一门严肃学科的地位。

”⑸
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的前言中,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发展方向⑷。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

在翻译研究领域,各种新的翻译流派层出不穷,翻译思想十分活跃。

其表现形式之一是,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指出,翻译研究已经或应该以某种方式发生变化,转向各自预期的发展道路。

因此,在经历了翻译研究的“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有必要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寻求新的研究方向,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转向对翻译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它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提升了翻译研究的学科地位。

另一方面,随着文化学派的发展,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受到了冲击。

由于不同的学者对翻译本体论和翻译研究本体论的理解不同,关于翻译研究是否应该回归语言本体论存在着争论。

维也纳大学教授斯内尔•霍恩比(Snell Hornby)是翻译研究中最关注“转向”现象的学者之一。

她详细分析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对当前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跟踪和判断。

斯内尔•霍恩比认为,虽然在新世纪初,一些学者提出翻译研究应该回到语言学的道路上,这仍然是学科发展的表现,而不是真正的退却或回归⑺。

在翻译学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范式转换”的飞跃,也有“螺旋上升”的模式。

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了翻译学的发展。

但不可否认,它们都为未来的翻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可以帮助学界深入地了解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范式,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思考和研究思路,也客观上促进我国翻译研究的发展。

在学术研究中,研究方向非常重要。

翻译研究中各种“转向”的出现,对翻译学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通过梳理翻译理论史上的“转向”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转向”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翻译研究的主流方向,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实践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方向,同时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研究发展。

二、我国翻译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问题
(-)翻译学科专业定位不明确
翻译专业的学科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要素,也是衡量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是否挂钩的重要标准。

在市场发展以及理论研究的推动作用下,翻译专业从三级学科发展成二级学科,并逐步完善了翻译学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我国翻译专业建设更加完善科学,并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满足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

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关于翻译学科的定位以及翻译学科在外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争辩、讨论都将更有利地推动翻译学科的专业发展,促使翻译专业更全面、更健全。

目前,翻译学科的专业布点、语种等还有待完善,翻译学科虽然从三
148邢台学院学报第36卷
级学科上升为二级学科,尤其是高校成立翻译学本科试点专业后,翻译专业已经从文学、语言学教育体系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研究范畴和研究领域,学术研究和科研水平逐年提高,研究文献逐步增加,但是多层次的学科布点还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如,硕士点较多,学士点、博士点较少,出现硕士研究生多,本科生、博士生少的不合理分布,并且三个层次上的翻译教学主要以英语为主,其他语种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大都不完整。

另外,对任一学科而言,学科理论研究都是推动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高水平的翻译学科研究能推动学科高水平发展,并对博士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但是对于翻译专业本科生培养来说,更应当注重实践培养⑷。

专业建设不仅要注重学科理论研究,也应当立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

当前翻译学科的定位应当做到学科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在科学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组织专家学者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特点,发挥地域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翻译人才实践培养体系,推动翻译产业发展,如,翻译工作室、翻译公司等,建立翻译专业精品课程,推动翻译教学改革创新等,保障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市场需求挂钩,这样才能进一步确定学科的科学定位,才能推动学科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提高学科地位。

(二)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学科定位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如,完成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历教育目标,以及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如,本科第一学年、硕士每门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水平提出明确的设定。

翻译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既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涉及语种也不全面,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多种可能性,有的要求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有的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的强调译员教育。

结合学科理论研究和市场人才需求,当前可以将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型人才,一类是专门译员。

两类目标体现了翻译学科的交叉融合属性,也反映了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均衡协调。

通常情况下,通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学习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实践翻译技能均衡,该类人才既可以承担较强的翻译职位,也可以承担翻译学科的理论研究,朝向翻译理论家、研究学者或批评家方向发展。

当然学术和实践的均衡并不要求两者的水平完全对等,学习者可以偏重于学术研究,以学术性研究人才为主,也可以偏向于实践翻译能力,以职业翻译人才为主,如文学作品翻译、同声传译等。

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学习者都拥有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和过硬的翻译能力,并掌握汉语语言文学能力、翻译语用技巧、职业道德、相关的学术领域知识等何。

目前结合翻译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现状,本科生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侧重于普通型的翻译通用人才,他们掌握较为宽泛的翻译学术知识和一定的翻译能力,并胜任多种跨文化的语言文字交流职务,普通型的翻译通用人才可以通过硕士教育升级成高层次翻译通用人才、学术型研究人才或者高级别的职业应用人才。

他们的翻译理论、学术水平更高,实践能力更强。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创建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对未来翻译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至关重要o
(三)翻译专业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
课程教学效果体现课程实施价值。

翻译学科的逐步完善是必然趋势,因此翻译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要逐步明确。

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包括课程特点、学科特点、社会相关领域的经济水平等,此外还要考虑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可以适当增加有关于汉语语言和文学的课程,如,文学赏析、文学对比和文艺批评等课程,并增加教学深度。

另外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师生的教学互动程度,协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翻译本质是文字符号的相互
第1期赵涛:翻译学科专业建设的翻译研究三转向149
转化交际活动,要通过翻译实现不同语言文字信息和功能的交换,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翻译人才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通用人才,他们必须掌握翻译学、语言学、文学、文化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项学科,同时也要掌握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如金融学、经济学、哲学等相关理论,做到多学科知识融合,为我所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创新教学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完全理想化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可以综合科学的教学理念创造出一些有益的教学手段,如,在翻译教学中注重教学过程,凸显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法,并且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有效互动,或针对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少]。

多种教学法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多种个性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方法等也能进一步推动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所以关注翻译学科的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传授正确的翻译学术理论和翻译技能,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

三、翻译研究三转向推动翻译学科专业建设
人们通常把“转向”理解为立场、观点等的变化。

一个学科研究的“转向”无论是方法的更新,还是主题、属性的变化,都会对该学科产生较大影响。

学科发展过程中“转向”现象的发生和实现,意味着学科研究“转向”前后两者必然存在显著甚至根本性的差异和比较,存在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立场观点等方面的不同。

因此,对于学科研究的新“转向”,首先要找出“转向”的原因或动力。

一门学科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因思潮、学科视野或研究方法的变化而改变其研究方向,但并非所有的变化都一定会对学科本身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只有明确学科研究“转向”的动因,正视学科“转向”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学科发展的未来动态。

(-)基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转向
1.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人才培养
高校学科专业教学的改革要走出象牙塔的禁锢,切实地反映社会经济文化变革,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翻译专业建设也是如此,之前的翻译研究和人才培养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上,高校翻译专业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这种面向象牙塔的人才培养耗时耗力,教学效率却极为低下,而高层次翻译人才的短缺和匮乏,导致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和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严重不对等,翻译人才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社会上对翻译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对高校翻译学科建设的质疑声也就从未间断。

当前翻译教学质量下降、高级翻译人才不足是翻译专业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翻译专业的诞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的,也是翻译学科的发展规律决定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建立多样化的翻译学科布点能适应并推动我国和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适应程度,推动政治经济上的国际交往,促使我国更进一步地和国际接轨,满足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的翻译需求。

因此高质量的翻译人才培养要走出禁锢的学术人才培养范畴,面向社会需求,构建全新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研究转向。

2.提高翻译实践质量,推动应用翻译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将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因此西方关于翻译学科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的理论更加成熟,整体来说,西方的翻译学科建设根据学术研究和应用的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纯翻译学教学,一类是以应用为目的的翻译实践教学,侧重于应用翻译研究。

应用翻译主要指的是以传递信息为目标,注重信息传递的实效性、经济性的实用性翻译教学。

顾名思义,实用型翻译可以翻译除文学作品以外的所有语言文字资料。

如果以文本题材为分类依据,实用型翻译可以分为政府公文类翻译、科技文献翻译、新闻报道翻译、法律文书翻译、旅游文书翻译、科普读物翻译等,也包括各种通俗文本翻译⑴]。

翻译学科基于社会
150邢台学院学报第36卷
需求出现的自身分化,能满足经济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社会对翻译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高校要积极面对这种需求,在翻译教学中以培养高水平翻译人才为目标,开展实践翻译课程或进行翻译实践训练,注重应用型翻译教学,不仅能进一步丰富和充实翻译学术领域,更能为翻译教学提供真实有效的知识,并为翻译学习者、翻译产业和翻译市场对接提供帮助。

(二)基于翻译理论研究的翻译文化研究转向
1.传统语言系统束缚翻译理论研究
在推动翻译学科专业建设时,人们需要正视该学科的主要问题,如,如何设置专业课程,如何强化人才培养,如何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完善等。

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有较为成功的经验,但是纵观这些理论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传统理论研究是以语言层面翻译的信达雅为基本要求。

直到20世纪末,我国的翻译理论还主要以印象式、经验式评论为主,大部分围绕文章讨论翻译技巧,翻译主观观点,以原文为基点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评价翻译能力。

大多数类似的翻译研究在实践中都是以早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框架进行的,更关注语言的内部规律,忽视语言外部系统,将翻译看做是从文本到文本的活动,将翻译的动态过程程式化、固定化和封闭化。

相对于西方的翻译研究,我国的理论研究始终局限在语言层面上,发展迟缓、落后。

翻译本质上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两个对等信息的重新编码的过程,,[12]o事实上翻译的理论研究并不是在真空环境下进行的,更多关注影响语言文字符号的外部因素,如: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风情民俗等对翻者研究语言法符号的功能有重要作用。

2.基于当代翻译需求的翻译理论文化转向
翻译理论研究可以将关注点放在对话交流和其他学科发展上面。

20世纪末时,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就开始关注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并提出翻译研究领域要进行变革,不再关注翻译研究的内部语言层面,而是关注翻译外部因素,如: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翻译研究领域的革命旨在强调翻译在两种或多种社会信息、社会文化中的转换和传达,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因此翻译应当跳出在文章内转换的价值理念,而更关注对翻译外部进行研究,文化是形成语言的基础,注重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翻译研究人员走出语言层面的束缚,关注语言层面所反应的社会心理、思维特点和经济水平。

视角的切换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研究内容,拓展了研究渠道。

翻译中文学操纵的长期目标是文化构建。

翻译生产和接受的历史文化条件及其存在的历史环境,直接关系到原文化的改写策略。

文化操纵和改写必然会受到不同文化间互动的影响。

处于文化转向中的翻译理论家们不仅借鉴多元体系理论的可取之处,还不断探索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同时也将研究视角拓展到文化操纵和模式等边缘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发展。

斯内尔•霍恩比认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替换或语码转换的过程的语言学概念已经过时,而文化导向的翻译研究值得进一步探讨⑴]。

以文化而非文本为翻译单位,将文化研究纳入翻译理论。

翻译不再是一种静态现象,而是一种文化转换活动。

客观地说,“文化转向”的视野一旦打开,相邻学科的各种外部因素和研究模式都会影响翻译研究,甚至直接推动或阻碍翻译研究的进程。

正如张柏然所说,“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就是主要以文化的视野来取代原先占据翻译理论中心位置的美学或语言学的考察方式,种族、性别、文化身份、文化政治与文化权力、文化地理学、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文化研究的维度与方式被引进,大大丰富和扩展了解释翻译和文化现象的意义空间o,,[14]
“文化转向”揭示了翻译活动的文化属性,加深了人们对翻译本质的理解。

它带来的新的文化方法,必将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翻译研究的学术性,巩固了翻译研究的学科地位。

鉴于翻译学的学科属性,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带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属
第1期赵涛:翻译学科专业建设的翻译研究三转向151
性,这将使翻译研究在学科建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开展翻译教学的过程转向
1.关注过程教学的内涵和具体应用
传统翻译教学以教学结果为评价标准,而创新的翻译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以过程衡量教学实施效率。

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也要以翻译过程为重点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关注翻译过程。

注重过程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在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过于注重具体某个词语使用好坏上,而是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价值、翻译策略上。

和传统的翻译教学行为相对比,注重过程的翻译教学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对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一种行为实践,将掌握知识看做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面对复杂任务时,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的理论教学更多是传授给学生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和自主探索,注重过程的翻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

2.过程教学中要注重价值预期和实现方式转向
翻译教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中国的翻译教学需要更新和完善,但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在原有的起点上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更多的实用性素材应用到翻译教学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逐渐多元化,对翻译者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翻译教学除了要做到教学方法创新之外,在教学素材、教学内容上也要做出创新和变革,以满足市场持续提高的人才需求,并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专项翻译能力、职业道德等。

从市场需求而言,翻译专业学生的实用性要求较高,学习翻译要根据国内外语言服务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并构筑翻译职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市场需求决定了翻译教学在教学中要用到何种类型文本,传统的翻译教学大多以严肃文学作品为素材进行教学,而市场需求却决定了翻译教学以何种类型的文本为素材。

当前的市场需求决定,翻译教学的素材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学作品,而是逐步向科技、经济、法律、新闻等多种领域扩散,因此教学所用的文本类型也在逐渐多元化⑴]。

教师可以针对地方翻译市场的热点需求来确定教学中的文本素材类型,或者根据学生所熟悉的其他专业、领域的本文为素材,让学生在翻译教学中打破学科知识的束缚。

另一方面,在翻译教学中加强理论的引导作用。

翻译教学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的实用性,但实用性动机也不能过度强化,部分翻译专业学生目前在实用性转向引导下忽视和弱化理论的作用,认为理论对职业发展没任何价值,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看法主要是部分学生对翻译学术理论的价值缺乏认同感,这是当前翻译理论教学的顽疾。

事实上,翻译理论的价值在译者选择原作、研究原作、选择翻译策略时往往能起到无形的引导作用,帮助译者养成更高的翻译眼界、翻译思维,对于译者解决实际问题作用巨大。

而且译者在翻译结束后总结经验、实现理论升华,对自己的翻译职业和他人的翻译实践都有很大的引导和启发作用,避免翻译实践盲目进行。

可以说影响译者最终到达的翻译境界、翻译职业水平的恰恰是翻译理论,脱离学术理论的指导,翻译教学只会局限于经验教学层面,难以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专家学者也无法形成独立的翻译机制和翻译意识「闵。

所以在翻译教学中注重过程,注重实用性,也要适当强化翻译理论教学,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翻译学科专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进行完善的顶层设计和基础打底,翻译研究的三转向要侧重人才培养的实践转向、理论研究文化转向和教学的过程转向,从实践和理论上做好顶层设计和基础建设,推动翻译学科专业建设更加全面、更加完善和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周丽新,官欣.有感翻译硕士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