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要素禀赋理论)
▪ H-O模型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 样的(即各国生产函数相同),在这种情 况下,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 二是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 的组合不同,亦即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 不同。
▪ 赫克歇尔和俄林建立的资源禀赋模型 说明了资源禀赋在比较优势决定中的重要 作用,如果一国在某种生产要素占优势, 那么,这个国家将生产密集使用这种要素 密集的商品。资源禀赋模型解释了技术不 能够解释的一部分贸易。
国际贸易从产品内容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 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一国进口和出口属 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即产业间贸 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一种是产业内 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即一国既出口 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两国互相 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 相对要素禀赋差异和规模经济程度以及垄 断力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贸易的根本原 因。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不再是惟一的原 因。反过来说,即使两国之间没有相对要 素禀赋差异,由于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原因, 也可能出现贸易。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不考虑贸易产生的 动态利益,当存在着要素禀赋相对差异的 两国分别进行不完全专业生产,各自发挥 比较优势,然后进行贸易,则双方都能获 利。这种静态的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生产 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自由贸易使贸易各方 都能获益,是最好的贸易政策选择。
▪ (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 马克思认为,国际分工是客观的经济 范畴,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然产物。所谓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 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 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出国家界限发展的结 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
▪ (5)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 古典贸易理论还假定,生产要素在各 国之间是不流动的。然而在现实中,如果 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够给有关企业带来较多 的收益,资本的流动是可能发生的。商品 流动与资本流动对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 相互替代作用。这意味着,商品流动与生 产要素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补充 关系,即在考虑生产要素可以在各国间自 由流动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可能只是部分 地起到促进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作用。
第三讲 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
▪ 一、国际分工理论
▪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是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当社会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国经济的内部分工超 越国家界限,就形成国际分工。
▪ 如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国际 分工也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 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 对国际分工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反映了商品价格 和要素价格的关系,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 将会使其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价格上升。
▪ 2、新古典贸易模型
▪ 它又称为标准贸易模型,主要是利用 新古典的分析方法即边际分析来分析国际 贸易。由于里昂锡夫之谜的发现,该理论 对以前的模型做了如下改进:
▪ (1)多种产品
▪ 古典贸易理论提出者,两个国家生产 两种产品,现实中的国际贸易不只存在两 种产品。一些学者将两个国家与生产多种 产品生产联系起来,提出,在多种产品生 产的条件下,每个国家总是可以出口其中 一部分自己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商品,而进 口另外一部分本国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 一分析使得无论是两种产品或多种产品, 国际贸易都能用比较利益理论加以解释。
同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兴古典分析框架有如下 特征。第一,它扬弃了新古典规模经济的概念, 而用专业化经济来表征生产条件。第二,它没有 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而新古典框架则是 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绝然两分。第三,在新兴古 典经济学中,交易费用对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具 有决定性的意义。
运用这种新兴古典的经济学理论,杨小凯等人 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重新诠释。
新贸易理论则指出,在规模和不完全竞争 的市场结构下,经济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 市场下的资源最佳配置状况,只能在一种 次优状态下运行,对一国而言,贸易可能 使一国的福利下降。
▪ 当贸易使得本国以递增规模生产的行业 和高度垄断的行业收缩(在与外国垄断者 的竞争中的败北),而贸易带来的其他利 益不足以补偿这种收缩带来的规模经济损 失和垄断利润损失(此时部分垄断利润由 国外厂商从本国获得)时,这种情况就会 发生。因此,自由贸易政策未必是最好的 政策。一国政府对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 业进行适当干预和扶持,就是必要的了。 这就是实施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依据。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 认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比斯密的绝对优 势说更加高级,而绝对优势只是比较优势 的一个特例(有绝对优势时一定有比较优 势,而有比较优势时,不一定有绝对优 势)。对贸易理论的重新思考就是从推翻 这个传统观点开始的。
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两国间相对要素禀 赋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
▪ 另一方面,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其 居民பைடு நூலகம்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将减少,而用 于储蓄的比例在增加,因此,一国的资本 存量将随着该国经济的发展而直线增加。 资本的直线增长与劳动力的“∩”型增长 相结合,使该国的要素丰裕度发生变化, 从而按照赫克歇尔—奥林模型的结论,该 国的贸易结构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都会 发生变化。
▪ 因此,在放松了生产要素不能在各国 之间自由流动的假定之后,广义上的要素 价格均等化需要做一定的补充,即生产要 素的价格均等化不仅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加 以实现,也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 动实现,或者商品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 可以同时起作用,实现生产要素价格的均 等化。
▪ (四)新贸易理论
▪ 如果说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的 是产业间贸易的话,那么,新贸易理论分 析的主要是产业内贸易。
▪ (4)动态分析过程
▪ 古典贸易的分析是建立在静态分析分 析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无论在生产要素的 总量上,还是技术水平上,一国的技术优 势或要素优势将发生变化。从动态的角度 看,一国各种生产要素总量会发生变化。 从劳动力的总量看由于经济发展各阶段劳 动力的自然增长呈现出“∩”型,即随着 一国经济的发展,其劳动力表现出开始增 长较慢,然后增长加快,到经济发达阶段 劳动力增长速度重新放慢的特征。
在斯密看来,人可能生下来差别并不大, 但是由于后天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因而产 生了生产不同产品的不同的生产率,这种 源自劳动分工的“绝对优势”是贸易的好 处的根源。
而李嘉图则认为这种“绝对优势”并不是 产生贸易的好处所必须的,只是产生贸易 利益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他认为, 只要两国存在生产率比较差异,就可以进行 国际分工,两国分别从事自己具有比较的产 品生产,通过贸易交换可保证双方互利.这 就是所谓比较优势说。
▪ 自马歇尔之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 重点转向了资源配置问题,以边际分析研 究供给和需求成为经济学的主流,而分工 问题则淡出经济学的视野。以杨小凯为代 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运用超边际分析复活 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高深思 想,使分工和专业化问题重新成为经济学 的研究重心。
杨小凯认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实际上有两种不 同的理论,一种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另一种以 大卫·李嘉图为代表。以斯密看来,人可能生下 来差别并不大,但是由于后天选择了不同的专业, 因而产生了生产不同产品的不同的生产率,这种 源自劳动分工的“绝对优势”是贸易的好处的根 源。而李嘉图则认为这种“绝对优势”并不是产 生贸易的好处所必须的。
首先,他们运用新兴古典经济理论解释了人口 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按照他们的 理论,是交易效率而不是人口增长才是经济增 长的决定因素。
▪ 马克思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理论不 仅科学地论述了一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 客观必然性,而且科学地论述了国际分工 的性质以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相互关 系,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在当代积极 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开 展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 南。
▪ (三)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 在这个理论中蕴含了国际贸易的三大 重要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雷布津 斯基定理和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说的是,虽然要素在 各国之间不能够流动,但是,随着商品贸 易的自由化,各国的同种生产要素的价格 将趋于相同。
雷布津斯基定理反映了资源禀赋的增减对 商品产出的影响,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将 会使密集使用其的商品的产量增加,而且 增加的幅度大于要素增加的幅度,而使密 集使用另外一个要素的商品的产量减少。
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 取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创建 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所谓“新贸 易理论”。这些经济学家利用产业组织理 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 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 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得出了一系列全 新的结论
▪ (2)多种要素
▪ 古典贸易理论假定,各国使用一种或 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产品,现实生产中,人 们使用的生产要素不只两种。新古典贸易 论证明了在多种生产要素下,同样可以依 据两种生产要素的分析方法将多种要素下 生产的多种产品按照产品的相对价格比进 行排列,得出要素禀赋在产品价格上比较 优势的系列,仍然可以得出赫克歇尔和俄 林的基本结论。
▪ (一)古典国际分工理论 ▪ 古典分工理论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
密(Adam Smith)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为代表。 绝对优势理论 ▪ (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比较优势理论 ▪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新贸易理论十分重视公司的作用。因为在 产业内贸易中,各国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 为公司的特定竞争优势,而不像产业间贸 易那样,首先表现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公 司的特定优势是一个公司相对于其他竞争 对手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有两类:一 类是知识资产优势,另一类是规模节约优 势。所谓知识资产包括技术、管理与组织 技能、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技能在内。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
▪ (1)国际分工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分工的深化又为生 产力的大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 (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加强, 世界各国、各民族经济的相互需要和互相 依赖达到空前的规模
▪ (3)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国际分 工深化、细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客观 基础;而国际分工的深化、细化,国际贸 易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杜会生产力发 展
▪ 公司拥有并控制了这些知识资产,就 能生产出差别产品到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 同时,这类公司通常也容易迅速扩大生产, 获得规模节约的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拥 有具有垄断优势的公司,就可生产出差别 产品在产业内贸易的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
▪ (五)新兴古典国际分工理论
▪ (3)变化的机会成本
▪ 古典贸易理论假定,当各国为了实现 专业化分工,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 一个部门时,其机会成本不会发生变化。 正是基于这一假定,各国的贸易结构表现 为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但是在现实中, 当生产要素从一种产品的生产向另外一种 产品的生产转移时,由于资源的稀缺性, 其机会成本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一种 表现形式是机会成本递增。
▪ 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当本国有比较 优势的商品产量增加时,本国总会在该优 势行业尚未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水平以前 边际成本就上升到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 从而本国的生产不能达到完全专业化。
▪ 我们可以看出,当放松了机会成本不 变的假定条件时,古典贸易理论关于完全 专业化生产和贸易的假定,或贸易结构会 有某种程度的调整。因而其结论更接近于 解释国际贸易结构的某种现实情况,在现 实的贸易中很少存在一国专门生产一种产 品的情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