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_八纲辨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热辨证内容
寒证
热证 鉴别
1. 寒 证
概念
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包 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
表 现
外感寒邪 饮食生冷
阴寒过甚
分 析
素体阳虚 久病伤阳
阳气虚弱
制阳太过 温煦不足
体失温煦 寒证
形寒肢冷,踡卧,面色晄白 口淡不渴
痰、涎、涕、尿清冷,苔白润滑
脉迟或紧
温煦推动不足 津液未伤
温化失司,寒湿内生
八 纲 辨 证
八纲辨证
概述
基八 本纲 概源 念流
基本证候
相互关系
表 寒虚阴 里 热实阳 辨 辨辨辨 证 证证证
相 夹真转 兼 杂假化
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
八 指表、里、寒、热、虚、实、阴、 纲 阳八类辨别疾病的纲领
八 运用八纲作为证候归类的纲领,对病情资 纲 料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病位浅深、病性寒 辨 热、邪正斗争盛衰和病证类别,以作为辨 证 证纲领的方法。
又有里证。
里热 表热里寒 表虚里
实 表实里虚
寒证与热证同时 出现在同一个患 者身上,寒热交 错。
上寒下热、上热下寒 表寒里热、表热里寒
实证夹虚(邪实为主,正
虚为次)
正虚与邪实同时 虚证夹实(正虚为主,邪
存在于同一个患 实为次);
者身上。
虚实并重(正虚与邪实处
于势均力敌之时)。
临床意义 为表里同治提供依据 形成:或表里两感; 或 久病新感; 或表证及里 ,表证未解,里证已显 露。
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动则
主要主要
加甚。(脏腑功能衰退) 阳虚证------面色晄白,畏寒肢冷,乏力少气,舌淡苔
表表
白滑,脉沉迟无力。(气虚证+虚寒)
现现 血虚证------面唇舌甲色淡,心悸肢麻,脉细无力。
(机体失去濡养)
阴虚证------两颧潮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
扰神迫血
特点 热、黄、赤、稠、燥、动
3.寒证热证鉴别
证 寒热
面
喜恶 四肢 色
寒 证
喜温 恶寒
冷凉
白 或 青
口渴
口和 不渴
分 泄 二便 物
清 稀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舌脉
舌淡苔白润 脉迟或紧
热 证
喜凉 恶热
温热
红 赤
渴喜 稠 小便短赤 冷饮 浊 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燥 脉数
百度文库
三、虚实辨证
概念
虚实是反映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概括说 明了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 的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以内脏证候为主症, 烦躁神昏,胸闷胸 痛,腹痛呕吐,便 秘腹泻,尿短赤或 清长
二、寒热辨证
概念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 热证可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
寒证
阳盛或阴虚
热证
注意
寒证与寒象、热证与热象不同
恶寒、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疾病 所表现寒热征象有真假之别,而寒 证、热证则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
分清寒热孰轻孰重, 为 治疗提供依据。
实证夹虚——祛邪扶正
虚证夹实——扶正祛邪
虚实并重——攻补兼施
证候真假1
关系
真 热 假 寒
真 寒 假 热
含义 病 机
临床表现
-假寒象:手足厥冷“热深
内有 邪热盛极,阳气 厥亦深,热微厥亦微”,
真热 被郁,深伏于里, 脉沉。
而外 不能向外布达, -真热证:烦渴喜冷饮,咽
辨
病 位----------表、里
别 疾
病 性----------寒、热 八纲 邪正斗争-------虚、实
病
病证类别-------阴、阳
八纲辨证源流
散见于《内经》
《内经》中无八纲名词,但其具体内容 已有散在性论述,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
间的辨证关系
应用于《伤寒论》
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 病进行辨证论治
实 证
有余 结实 强盛 亢进 体壮
邪气侵袭, 邪正相争; 内脏机能失 调,功能障 碍,病理产 物壅滞停积 体内。
新病初起, 起病急, 兴 病程短, 奋 病情剧烈
喜 恶动 寒伸 壮足 热仰
卧
声 高 气 粗
舌坚敛 剧 苍老, 痛 苔多厚 拒 腻; 按 脉实而
有力。
四、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是辨别疾病属性 的两个纲领。
证候相兼
证
表证
里证
寒证
热证
寒 证 表寒证
里寒证
热 证 表热证
虚 证 表虚证 (外感、内伤)
实证
里热证 里虚证
里实证
虚寒证
虚热证
(阳虚证) (阴虚证)
实寒证
实热证
证候错杂
关系
表里 同病
寒热 错杂
虚实 夹杂
含义
临床表现特点
表证与里证同时并见
同一患者在同一 表里俱寒 表里俱热 表
时期内既有表证,里俱虚 表里俱实 表寒
鼓脉无力,脉道收引
特点 冷、白、稀、润、静
2. 热 证
概念
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所表现的证候。 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
外感热邪
表 寒湿情志 阳热过盛
现 饮食化火
分 析
素体阴虚 劳倦内伤
阴精不足
产热过多 阴虚阳亢
热证
发热恶热,手足温和,面赤舌红
阳热亢盛,火性炎上
口渴、尿黄、便干
热伤津液
烦躁、脉数
表寒 虚 阴 里热 实 阳 辨辨 辨 辨 证证 证 证
一、表里辨证
概念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及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含义
表
里临床意义
表 里
相
的对
含 义
性
躯壳 腑 经络 阳经
脏腑 脏 脏腑 阴经
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 重为病进;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 减轻为病退。
皮肤 筋骨
具体性 皮毛肌 脏腑 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 内有病 腠经络 骨髓 属里,病较深重。说明外感病病情 气血 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趋势。
内--小便之清黄,胸腹之灼热否; 外—四肢之冷热,面之红或白等。
虚实真假的鉴别: 1. 脉象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浮、沉如何; 2. 舌质胖嫩或苍老; 3. 语声高低; 4. 病人体质强弱,发病新久及原因,治疗经过。
证候转化1
转
含义
化
证候表现 特点
临床意义
表 证 入 里
原病表证, 表邪不解, 内传入里, 里证出现, 表证消失。
气血不畅 头身疼痛 病 、 位外
正气抗邪,鼓脉于外 脉浮
在 肌 表
感 内 热
邪未入里,舌象变化不显 舌淡红,苔薄白
证
特点 起病较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因素存在。
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概念 病因
2. 里 证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 所反映的证候
表入里---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直中---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情、食、劳伤---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直伤脏腑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心烦喜呕,不欲饮食
胆热循经上冲
口苦,咽干,目眩
证候特点 起病急,病程长,既非表证,亦非里证
4.表证、里证的鉴别
证 寒热
舌脉
舌苔薄白, 表证 恶寒发热 舌质变化不
明显,脉浮
里证
但热不寒 但寒不热
舌苔厚或无 苔,舌质变 化不明显, 脉沉
症状
以头身痛,鼻塞流 涕,咽喉痒痛,
喷嚏微咳,内脏证 候不明显
临床表现 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非表即里
证候特点
起病可缓可急,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以脏腑
气血失调症状为主。多见于外感病中、后期, 内伤病中。
3. 半表半里证
概念
指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 未至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邪犯少阳
邪正相争
往来寒热
临床表现
经气不舒
胸胁苦满
腹胀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
脏腑虚衰,气 脉沉迟重按无力——真
血不运,气化 腹胀、满、疼痛,脉弦、洪 正虚至
无力,致不通、 大——假
极,至
不利,病理产 辨识:腹胀满而时有缓解, 虚有盛
物蓄积等假实 或内无肿块而喜按;虽喘促 候
象。
而气短息弱;大便虽闭而腹
“至虚有盛侯” 部不甚硬满等。
证候真假的辨识
寒热真假的鉴别: 1.假象多在四肢、皮表或面色等方面,脏腑气血津 液的变化乃为本质属实,故以里证、舌、脉为主。 2.假象与本质不同:
见某 而格阴于外,为 干,口臭,谵语,尿短便
些假 阳盛格阴,热极 干,舌红,苔黄而干;肢
寒的 似寒。
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
证候
,脉沉数有力。
内热为真,外寒为假
内有 阳气虚衰,阴寒 -假热象:身热,面红,口
真寒 内盛,格阳于外, 渴,脉大;
而外 逼迫虚阳浮游于 -真寒证:四肢厥冷,小便
见某 上,格越于外。 清长,下利清谷,身热反
表里辨证内容 表证
里证 半表半里证 鉴别
1. 表 证
概念 对外感六淫之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
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
伤
表现、分析
卫气被郁 发热
阻遏卫气 肌表失温 恶寒
寒 证
外邪 皮毛 肌表 口鼻
肺气上逆 咳嗽
脏、 腑伤
肺失宣降 肺窍不利 鼻塞
肺气失宣 流涕
损 伤 轻 ,
风 表 证
邪气郁滞经脉
•麻疹患儿,如麻毒外 透,则疹出而烦热喘 咳亦除。
在里之病邪有向外透达之势。 里邪出表,多有局限性,多见 于发疹类疾患。里邪出表不等 于里证转化为表证,因“病必 自表而入者,方得谓之表证。 若由内以及外,便非表证矣。”
(《景岳全书》)
证候转化2
转化 含 义
证候表现特点
临床意义
寒证 化热
病本寒证, 后变热证, 热证出现而 寒证消失的 证候。
意 义
虚实辨证可了解机体邪正的盛衰,为治疗 提供依据。实者宜攻,虚者宜补。
虚实辨证内容
虚证
实证 鉴别
1. 虚 证
概念 指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以
不足、松弛、无力、衰退为特点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成因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逸过
度,房事不节,产育过多,久病失治,误治等。)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证候相兼 在疾病过程中,不存在对立关系的两 纲或两纲以上证候同时出现。
证候错杂 相互对立的两纲证候同时出现在同一 个患者身上。
证
八纲中性质相反而又相互对立的两纲证
候 候同时出现,其中一方为疾病的本质,属
真 假
病变之本,为真象,另一方与疾病本质属
性相反,属病变之标,为假象。
证候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八纲中相互对立的两纲证 候向对方转变,使变化后的证候性质与原 有证候性质相反。
脏腑证候表现较为明 显,寒热类型由寒热 并见而变为但寒不热 或但热不寒等。
入里者为逆 病位由浅入深,病势进一步发 展的反映。常见于外感病的初、 中期阶段。多因失治或误治, 致表邪深入于里。
出表者为顺
里 邪 出 表
在里之病邪, 有向外透达
•病位深的痈疽,向外 溃破而脓出毒泄。
之势(乃邪 有出路之好 趋势)
证候真假2
病机
临床表现
特点
声高气粗,动则倦消,脉沉 实邪内结,闭 取有力——真 阻经络,气血 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 不通。外周、 赢瘦,脉沉细——假 脑神失于温养 辨识:默默无语但语时声高 而现假虚象。 气粗;体赢瘦但胸腹硬满拒 “大实有羸状” 按;脉沉细但按之有力等。
邪结太 盛,大 实有赢 状
阴证---抑郁、沉静、功能衰退、清冷、 晦暗、在内、在下、不易发现等临床表现, 多属里证、虚证、寒证。
阳证---亢奋、躁动、功能亢进、红赤、 明亮、在外、在上、容易发现等临床表现, 多属表证、实证、热证。
阴阳是对各种病情最高程度的概括,阴 阳两纲可概括其余六纲,故八纲又称为“二 纲六变”,所以,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 的纲领,即类证的纲领。
少苔,脉细数。(机体失润+虚热)
气、血、阴、 阳的不足及 脏腑虚损;
临床有不足、 亏虚、虚弱、 虚衰、亡脱 等程度之分。
特点
起病慢、久病、病势缓、体质虚弱
2. 实 证
概念
人体感受外邪,或病理产物停聚,以邪气盛,正 气不虚,邪正斗争剧烈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
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成因 感受外邪---六淫、疫疠、脓毒、虫积
些假 阴盛格阳,戴阳。 欲盖衣被,渴喜热饮,饮
热的 寒极似热
不多,脉大而无力。
证候
阳虚寒盛为真,热象为假
本质特点 内热过盛 热极似寒 热深厥深 实热证 阳气极虚 阴寒极甚 寒极似热 虚寒证
关系 含 义
真 实 假 虚
病本属实 证,大实 之中反见 虚赢现象 证候
病本属虚 真 证,虚极 虚 之中反见 假 亢盛表现 实 证候
阐发于《景岳全书》
张景岳提出“二纲六变”
倡扬于《医学心悟》 确立于《伤寒质难》近人祝味菊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中医诊断学》(2
版)正式列专章讨论
八纲基本证候
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辨证思维 的特点。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 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 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八纲基本 证候包括:
3.虚证实证鉴别
证 证候 特点
病因病机
起病 病程
精 寒动声 神 热态息
疼 痛
舌脉
虚 证
不足 松弛 无力 衰退 体弱
先天禀赋不
足,后天失 内伤久病, 畏 喜 声
调和疾病耗 起病缓, 萎 寒 静 低
损(阴阳气 病程长, 靡 微 踡 气
血津液精髓) 耗损过多
热卧 微
隐 舌淡而 痛 胖嫩; 喜 脉虚无 按 力。
内脏功能失调---气滞、痰饮、水湿、瘀血、食积
主要主要 表表
功能亢进---壮热面赤,烦躁谵语,声高气粗,咳喘有 力,脉实或弦滑有力
现现 邪实阻滞---疼痛剧烈拒按,大便闭结,小便不利,舌质
苍老,舌苔厚腻,痰涎壅盛,喉中痰鸣。
特点
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正邪剧争,以有余、强烈、停聚 为特点。新起、暴病、病情剧烈、体质壮实。